人教版语文(6篇)

来源:

人教版语文篇1

一、出现了明显的错别字

1、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必修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加点的“阴”字显然是个别字,应该写成“荫”。(见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P204之附录“常见的别字”)

2.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必修⑤《宇宙的未来》)

同样是支配“天气预报”这一对象,居然在同一句子中出现“作”与“做”的对峙。笔者以为,“天气预报”的活儿基本上还是属于抽象工作,应该用“作”为是。

3.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人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必修②《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加点处怎么可能是“人”字呢!看后面一句便知,是“入”字之误。这显然是印刷方面大而化之造成的。

二、出现了不少的病句

1.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必修③《动物游戏之谜》)

整个句子呈现“通过……使……使……”的结构,这当然是个病句了。介词“通过”掩盖主语,使得整个句子主语残缺。

2.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必修⑤《宇宙的未来》)

“更长远得多”的说法,我们可以认为是由“更长远”和“长远得多”造成的句式杂糅,也可以认定“更”与“得多”造成了语义的重复,其语病不可谓不刺眼。

3.我们观察到的从外空间来的微波辐射背景给出这种膨胀是平滑而非混沌的证据。(必修⑤《宇宙的未来》)

此句的语病在于不明时态。只要结合原文紧接着的两句思考,就会发现,在“给出”的后面缺少了一个必要的助词“了”字,应属于完成时态。

三、文下注释多有值得商榷者

首先,在给字词注音方面,就存在一个问题:该注音的未注,已注音的又注错。兹举几例:

1.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必修②《荷塘月色》)

“媛”字,教材上注音为yuán,失之。“妖童媛女”是一个成语,从结构上看,属于偏正加偏正构成的并列词组。“妖”与“媛”互为对文,说明“媛”是个形容词,其词义与“妖”相近。《辞源》上的解释是:“yuàn王眷切,去,线韵,于。”曹植《芙蓉赋》:“于时狡童媛女,相与同游。”媛女,即美女也。媛,美好也。《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②美好。陈琳《止欲赋》:‘媛哉逸女,在余东滨。’”且只收了yuàn这一个读音。“媛”字读yuán时,只在“婵媛”一词。

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必修③《琵琶行》)

“思”、“志”、“事”三字所押韵为“去声四寘”,可见这里的“思”字是个仄声韵的去声字,当读sì,“悲伤”之意。《淮南子》:“春女思,秋士悲。”“思”与“悲”对文,可参。教材很有必要给“思”注音并解释词义的,却没有加注,难怪学生诵读时都成了sī音,甚至好多的语文老师也读成这样,不能不令人遗憾啊。

其次,字词释义多有出错。或不明用法,或不从前贤正确之成说,或模糊暗昧,或主观随意定论……这些都导致了释义的错误。兹举数例: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必修②《氓》)

对于“士贰其行”,教材上的解释是“男子行为前后不一致了”。笔者以为不妥。句中的“行”,与前文“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之“汤”、“裳”字显然是同一组韵的,故应读háng。“行”在此句中的意思不是指“行为”,且此字读为háng时是没有“行为”这一义项的。这里应该是“道路”之意。如:“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微行,即小路。“贰”字,教材注: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此注实在显得牵强。此处的“贰”绝非数词之“二”,要不为何下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二”又写成了简体呢!笔者同意王引之的考证,认为“贰”通“忒”,意为“偏差”。又因“贰”在此带了宾语“其行”,故可动化为“偏离”。此句若译为“男子偏离了正道”,则于理为顺。

人教版语文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文言文注释质疑

一、注音有误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教材注:“阙(jué)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削减。”此注“阙”的注音错误。

“阙”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阙”本音为(què),《说文》“阙,门观也,从门,声。去月切”。

《古代汉语词典》对“阙”的注音和释义为:①què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②quē空隙,豁口;残缺、亏损。引申为使亏损,损伤。在这个词条下就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为例。③jué“掘”通“厥”,其。

有辞书上的例证,又根据文意,我们认为“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读为quē,教材注音错误。

第一册《勾践灭吴》中“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教材注:“疾疹(chēn),指患病的人”。

“疹”有两个读音,《辞源》:“疹①zhěn章忍切,上,轸韵,照。病名。”

②chèn病。通“”,在这个词条下举的就是这个例子。

读zhěn时,是一种常见病的名称,指病人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如疹子,湿疹。读chèn时,是个通假字,通“”,是病、热病的意思。

此注错误有二:其一,注音错误。在本文中“疹”应读chèn,而非教材所注的chēn。其二,没有注出通假用法。不注出通假用法,人们会联想到“疹zhěn”,注出“疹”,通“”,一种热病,这样易于理解。

第四册《长亭送别》中“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句,教材注“(túntún)行动迟缓的样子。”可是在《古代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常用工具书中此字均无此音。

《辞源》中对“”的注音和释义为“zhūn陟纶切,平,谆韵,知。困顿”《古代汉语词典》:“zhūn困顿,艰难”由此可以推断教材中对此字的注音错误。

二、释义有误

第一册《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教材注:“能水,指游水。能,动词。”把“能”解释为“能,动词,游”是错误的。《辞海》对“能”的释义,有“②才能”、“③能够,胜任。”等义项,但无一项释为“游”的。可见作为动词,“能”无“游”的意思,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能水”云:“指能泅水,‘水’用如动词。”显然,“能”是能愿动词;“水”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第二册《项脊轩志》中“又北向”句,教材把“北向”注释为“窗户朝北。向,窗户”。这是错误的,并且和“前辟四窗”的“前”解释相矛盾。“向”的本意是“朝北的窗户”,如“塞向户”《诗经・豳风・七月》。“向”字又引申为“朝向”义,“又北向”中的“向”字就是“朝向”的意思。“北向”解释为“门朝北开。向,朝向”。原来项脊轩只有朝北开的门,没有窗户。正因为如此,下文才说“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否则,朝北既然有了窗户,为何还要开四个窗户呢?要知道项脊轩“室仅方丈”啊。

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句,教材注释为“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其中“死生”注解有误。“死生”当为偏义复词,偏在“死”,“生”无义。因为本文着重强调的是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不是一般地论述人生观或生死观的问题。因而此句应解释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意为“昼夜辛勤劳作”,偏在“作”,“息”字无义。“便可白公姥”意为“就可以告诉婆婆”,偏在“姥”,“公”字无义。

三、释义欠妥

第一册《劝学》中“用心一也”教材注释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这样注释从整体上看是合理的,但对其中“用心”二字的理解不太恰当,在这里“用心”是两个单音词连用。“用”即“因为、由于”,“心”即“思想、心思”。全句意思应该是:“(这是)因为(由于)思想专一的缘故。”“用”在这里释为“以”,当“因为、由于”讲,前人早有论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为:“用,介词,以、因为、由于”。并用《汉书・李广传》“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作为例证。《古代汉语词典》注为:“用,介词。作用同‘以’、‘因’,表示原因、结果,译为‘因’、‘因此’、‘因为’。”课文之所以欠准确,是因为将“用心”两个单音词误作现代汉语双音词。因此在课文注释中应加以改正。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中“弃甲曳(yè)兵而走”,教材注释为:“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注文释“甲”的部分不当。应是: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初用犀兕牛之皮做成,如《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后来也用金属片做成,如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四、释义过简

第一册《鸿门宴》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亡关中。”课本注“左司马、官名。”这样注释略过简单,不利于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为“左司马、主司群臣,专管伺察官吏的过失。”

周复刚主编《训诂学基础教程》中详细论证“左司马”并非一般无足轻重的官员,而是军中管理军务、执行军法、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成员,了解军核心,这样的人成了内奸,私下向项羽通风报信,泄露刘邦“欲王关中”的计划,当然是心腹大患。难怪刘邦从鸿门宴上逃回之后“立诛杀曹无伤”。如果不知“左司马”是何等官职,就很难对作品内容有深入了解。像上述这样把“左司马”的职责、官阶讲清楚,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课文应对“左司马”是何等样一种官职略加介绍,不宜简单地只释为“官名”。

第三册《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教材注释为:“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编者没有译出“蛾眉”,只在它前面加上了“秀美”这一修饰语,有点含混。查《辞海》,“蛾眉”也作“娥眉”,蚕蛾之须弯曲细长,因以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也指女子貌美。而且《辞海》恰巧用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为例。查《现代汉语词典》,“蛾眉”又有指“美人”一意。因此“蛾眉”在此可译为“长而美的眉毛”或“美貌”“美人”。

以上四个方面有的是注错了,有的是注的不严谨,但对于一本供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来讲,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文言文部分,精选的都系历代经典名篇,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兼顾对学生智和德的培养。可是因为存在着这些细微的瑕疵,势必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古汉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周复刚.训诂学基础教程.学苑出版社,1988.

[7]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8]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

[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5.

人教版语文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012年秋季广西高中全面实施课程改革,被称为新课改。课程改革是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广西高中新课改是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实验,语文教材的选文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此次改革选用的语文教材也非常有代表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的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呈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与如今的社会需求完全不符;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学科占据主要地位,经验学科涉及甚少,教学过程中还对课程实施分科,导致学生无法对综合课程进行学习,必修课占据主要地位,这类情况的出现,将严重导致学生无法对课程综合学习;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都普遍较难,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材、教师为主,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学生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太过于重视学生的总体成绩,即使有相当好的学科,也被抹杀,管理过程中比较集中,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选文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内容比较旧。相关资料显示,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教材虽然有着各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但还是无法真正反映出如今的竞争与合作等相关题材,并且,在对教材进行排版时,还是沿用的那种相对传统的方式,也就是教材和练习的形式,没有一定的新颖,与此同时,教材还比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情况将严重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致使成绩急剧下降。

二、教材选文的变化

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国家的课程改革,适应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其教材进行相应的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思想。所编制的新教材处处都体现了一个新字,大多数都是反映现代社会的作品,相对于以前那种教材来说,思想更加的开放,更加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便引导他们对周围的事、人进行关注。(2)内容。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理解,还在每个单元开始时,就设置了相应的序言,让学生在学习前,先对整个单元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形式。过去的教材主要是以单元和知识的形式,缺少变化,比较死板。新教材在编制过程中将这一模式打破,按照阅读、学习和合作等形式进行教材的编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对教材进行选择时,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这些规律还是根据相关文学家得来的,比如,朱自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对文言文进行阅读时,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分量,特别是对古文而言,这是对古典文化的教育,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只有经过古典文化的熏陶,才能称之为受教育的中国人。”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内容上的选择时,应该选择那种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古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面对古文这种比较枯燥的文章时,可以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单从文言文的选材上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不仅给了语文较大的空间,还给了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应该从各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然,语文教材涉及的除了文言文外,还有例文,也就是范文,它们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课堂模式的改变,基于这种语文教材的变化,如果还是沿用传统课堂模式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课堂过程中的中心点,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只需要从中辅导即可,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该借助先进技术进行教学,比如:多媒体课件,将所需要讲授的知识提前利用课件制作出来,让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习到更多知识,愿意花费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研究,以便促进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当然,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设情境,尤其是在讲文言文时,新教材大多数都是符合如今实际情况的选文,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不仅可以对知识充分了解,还可以更好地体会社会,进而为以后的步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所讲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就目前而言,对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较大程度的益处,这也就间接地说明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和责任,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当前的教学情况,从而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广秀.浅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

[2]陈国瑞.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4.

人教版语文篇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一共有五个单元。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而言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其前身是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和华北教科书编审委员会,1961年与高教出版社合并,是教育部直属的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发行的专业出版社。

(来源:文章屋网)

人教版语文篇5

关键词:注释;瑕疵;高效课堂

积极发挥教材注释的辅导功能,引导学生主动而充分地预习,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学会学习的常用教学方略,也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得力措施之一。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依据教育部所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推荐使用已有十年之久,中间作过篇目微调和改版。这套教材的质量和水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它所发挥的育人功效早已不可车载斗量。然而,本人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发现,这套教材的注释编写还是稍有瑕疵,不够严谨规范,缺乏整体感和系统性,一些地方不尽科学合理,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和辅导功能,笔者试作以下归类陈述。

一、注音问题

1.注音重复。六册教材中,对于同一个字,前面注了音的后面依然注。如“聒”,就注了三次音:七(上)(七年级上册,以下类同)第12页注①“〔聒聒(ɡuōɡuō)〕”已注,而九(上)第28页有注③“〔强聒(ɡuō)不舍〕”、第146页又有注③“〔聒(ɡuō)噪〕”。“翳”字也是三次注音:八(上)第77页注④“〔翳(yì)〕”,八(下)第17页注①同样“〔翳(yì)〕”,八(下)第202页注{15}“〔阴翳(yì)〕”。还有八(下)《五柳先生传》“〔箪(dān)瓢屡空〕”与九(上)《隆中对》“〔箪(dān)食壶浆〕”注音重复等等。显然,这么做是没有必要的。

2.注音滞后。如,七(上)《紫藤萝瀑布》17页“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一句中的“虬”字属生字未注,到了九(下)《那树》76页才有注{1}“〔虬(qiú)须〕”的注音;七(上)《紫藤萝瀑布》16页“我只是伫立凝望”一句中的“伫”字属生字未注,到了九(下)《音乐之声》139页才有注{1}“〔伫(zhù)立〕”的注音作为生字,先出现不注音而后出现反注,是没道理的,一是不符合认知规律,二是也有悖于教材编写原则。

3.注音多余。如,九(下)21课《曹刿论战》170页注{1}中“因战场在长勺(sháo)”、23课《愚公移山》179页注{2}“〔惩(chénɡ)〕”既不是多音字,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是生字,根本无需加注拼音。

4.该注未注。七(上)《童趣》20页“盖一癞虾蟆”的“虾”、八(上)《中原我军解放南阳》5页“民间所传二十八宿”的“宿”、八(上)《说“屏”》117页末句“锦屏人忒……”中的“忒”、九(上)《致女儿的信》47页“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黄土”的“■”、九(下)中更多,如《香菱学诗》中的“曹雪芹,名霑”的“霑”字,“应玚”“庾”“让我诌去”的“诌”等,都是些生字,不注不行,不利于发挥教材的辅导功能,根据教材编写体例和原则,它们是本应该注音的。

5.人名地名的首个字母未大写。教材注释中,对于人名地名注音,大多数坚持了首个字母大写这一普遍规则,但又有少数例外,如,七(上)96页注{1}中“淄(zī)川”、注{2}“〔奂(huàn)山〕;七(下)65页注{10}中的“燕(yān)山”、89页注{1}中“湖北浠(xī)水人””;八(下)174页注{2}“〔黔(qián)娄〕”、208页注{9}中“磻(pán)溪”;九(上)189页注{3}中“鄢(yān)陵”、218页注{6}中“鄠(hù)县”;九(下)195页注{1}中“峣(yáo)关”、196页注{5}“〔於(wū)潜〕”等近30处。这些人名地名的注音首个字母均未大写,应为明显疏漏。

二、释义问题

1.释义重复。如七(上)《山市》97页注{3}“〔未几〕”已注,而七(下)《口技》141页又注{13}“〔未几〕不久。”七(下)《孙权劝学》注{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九(上)《隆中对》注{2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又注一遍。还有上面提到的“翳”字,八(上)《老王》77页注④“〔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与八(下)17页注①“〔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一模一样;七(上)59页注{3}“〔黛(dài)色〕青黑色。”与九(上)66页“〔黛〕青黑色。”释义一样;《背影》与《孔乙己》中的“拭”字注释同为“擦”……既然知识是要继承积累、前后联系整合建构的,这些复习巩固的事就应交给学生,不必唠叨。

2.注释滞后。如“伫立”一词,七(上)《紫藤萝瀑布》16页“我只是伫立凝望”一句中未注,到了九(下)《音乐之声》139页才注(见注{1});如“拟”,七(上)《童趣》19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未作注,129页《咏雪》“撒盐空中差可拟”有了注{1}中“拟,相比”的注解;再看“既而”——七(上)《山市》“既而风定天清”未注,而七(下)《口技》“既而儿醒”注{4}有“不久,紧接着”的注解。其实它们前后的用法意义都是一样的,焉何先来反不如后到的呢?

3.该注未注。如,七(上)《风筝》107页“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的“苦心孤诣”、九(上)《孤独之旅》75页“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的“歇斯底里”、九(下)《变色龙》46页“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中的“浆硬”,学生肯定不懂;八(上)《说“屏”》中的“忒”、九(上)《智取生辰纲》140页“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的“价”都属方言和新起词,该注;七(上)《风筝》107页“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中的“罢”、109页“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中的“胡涂”和“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的“玩艺”,应注现在的规范词形——“吧”“糊涂”“玩意”,本文中不是分别给出了“那里”“他”“发见”“胡蝶”“偶而”的现在写法——“哪里”“它”“发现”“蝴蝶”“偶尔”了吗?为什么一样身份两样对待呢?还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像九(上)《出师表》201页中的“痛恨”、八(上)《桃花源记》中的“咸”“妻子”“不足”等,都应予以训注,以期引起学生的重视与辨析。

4.名物词的注释不足。比如,九(上)152页《杨修之死》“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的“人中”,学生不明就里;《香菱学诗》中“潇湘馆”“蘅芜苑”“藕香榭”“暖香坞”分别是什么所在,宝玉、黛玉、宝钗、香菱、李纨、惜春等众多人物之间是何关系,应该考虑简介一下的。

5.释义存有争议。如,七(上)《〈论语〉十则》44页注{5}“〔殆〕有害。”恐不妥。词典中“殆”有三个义项:{1}危险;{2}大概,恐怕;{3}几乎,差不多。此处应取第一义项“危险”,然后结合文境作变通理解。还有201页《出师表》注{13}“〔不毛〕不长草(的地方)。”考虑到泸水(金沙江)以南的地理特征,这儿解释成“不长庄稼的地方”更合理一些。

6.文言文特别用字现象标注不一。这里所说“特别用字现象”是指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看得出教材是分别采取了“某的古字”“同某”“通某”三种训释方式,各有1例(“说”——“悦”)、11例、54例。但笔者仔细辨析研究,发现“同某”这种训释方式中,“羞——馐”“直——值”等似应为古今字,“有——又”等该作通假字;“通某”这种训释方式中,“坐——座”“华——花”“反——返”“见——现”等似应为古今字,当然这里先不做考证详解。单在课文的注释中就有这么几处明显的问题:其一,同字异训。如“诎”,《核舟记》中注为“同‘屈’,弯曲。”《公输》中注“通‘屈’,意思是理屈。”何以不同,未作说明。其二,训释遗漏。如“阙”字,《三峡》中注“通‘缺’”,而《出师表》中“必能裨补阙漏”则未作注,实际上教材对于重复出现的特殊用字现象,大多是重复注释的。其三,字与训不匹配。如“陇”字,《愚公移山》中“无陇断焉”,对“陇断”注“山冈阻隔。垄,高地。断,隔绝。”正文和注释词头均为“陇”,训释中兀自蹦出个“垄”字,驴唇不对马嘴。再如,八(下)《满井游记》206页中注{1}“〔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何以这么注音及释义?“堕”是“隳”的异体字或通假字吗?查阅商务印书馆所编《古代汉语词典》中有注:“堕……2.huī,通‘隳’,毁坏。”当为此训,可惜教材此处没能注明。

三、作者介绍

1.注后不注先。七(上)11课《春》对作者朱自清并未作注,但到了八(上)《背影》却注上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注往不注今。也就是只注已故的不注健在的,我们从总体倾向能看得出编者所采取的这一原则,这且不作厚非。但七(上)《女娲造人》的作者袁珂2001年7月已故,七(下)《黄河颂》作者光未然2002年已故,八(上)《芦花荡》作者孙犁2002年7月已故,这套教材在2007年、2008年曾作了2版、3版的改版了,理应把对他们的注释介绍补进去,以示我们后辈的敬仰。

3.注外不注内。“今”也不是都不注,这要看其籍贯了。外国的自然要注;外籍华人也沾光——如,杨振宁、丁肇中等;港台的,虽云一国同胞,毕竟特殊一些,注吧——余光中、席慕蓉、王鼎钧、林海音、小思、琦君等,但是怎把张晓风给落下了(七年级上册《行道树》的作者)?张晓风可是“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呀!对于纯内地的当代作家为何就不一视同仁地注介,咱也暂不作评论,然同一群体的个别遗漏,似不应该!

4.不知为何未注。选文最多的鲁迅、七(下)《真正的英雄》作者里根、八(上)《新闻两则》和九(上)《沁园春·雪》的作者、八(下)《短文两篇》的作者巴金、八(下)《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九(下)《威尼斯商人》的作者莎士比亚等,都是绝对重量级的吧,因何没作一点注释介绍,是家喻户晓,无需作注了吗?我不得而知,也摸不透其标准和边界。

人教版语文篇6

【关键词】浅析;人教版;小学语文;认字技巧

一、小学语文认字教学的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游戏识字,激发兴趣

小学生认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只有对文字有一定的兴趣之后才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记忆知识是短暂的,但不得不承认他们记住汉字是很快的与此同时自然忘得也快,针对这个特点,就要想出一些k法来帮助这些小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字。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爱玩,所以我们便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认识汉字,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欢腾,这样他们才会对小学语文认字环节产生兴趣。接下来,便要举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1)电脑版动画认字。电脑的应用,能把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十分生动、形象,如果加以声音配合会更加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在学习“采”这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这样一幅插图,一个树上长了一堆果子,一个大手活灵活现的采摘着果子,然后配上甜美的声音:“采”树上的果子。这样的认字方式,画面鲜亮、声音甜美,这一定会吸引许多小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记忆汉字。再比如说,学习“走”这个字的时候,搭配这样一幅动画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①这是一个()的人。这个人()。②他跑得()。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孩子们,你们能记住这两个字了吗?你们能记得这两个字的意义了吗?你们除了在这里还在哪里看到过这两个字呢?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孩子们真正的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汉字,生动形象的表达才是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开始。

(2)编儿歌、编字诀。在开始学习认字的时候,老师要编写一些儿歌或者是字诀之类的文字来帮孩子们进行识字,在这些孩子们学习一写字之后就让这些学生尝试着进行编写。例如:“一点一横,两眼一瞪(六)”。“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十人打架八人拉,三人报告一人抓(李)”。“一个小日本,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滴血(照)”。“远看峨眉山不在(我),西下美女谁不爱(要),口中有口难开口(回),法字三点水不在(去)。”这种娱乐的方式,不仅仅增强了学生识字的趣味性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还能是孩子们记这些字记得又快又好又持久。

(3)拾贝壳。孩子们在学完许多字之后,可以让这些孩子们在黑板上画上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的大贝壳,并且每个贝壳中间都写上所学的汉字,每一个上台拾贝壳的孩子都要大声朗读并带动下面的小朋友进行跟读,如果读对了、孩子们就鼓掌;如果读错了、就可以求助同班同学。这个游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会踊跃参与、争先恐过上台拾贝壳,态度认真、开心愉快,这个游戏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能融洽班级氛围。

这些实验都显示了,在认字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实还可以开展各种有关认字的比赛,比如说让他们识记路标、辨认广告牌等,孩子们会异常兴奋和开心。一句话来说就是,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做游戏、喜欢竞技、喜欢课外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认字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会自主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对汉字、语言的教学,所以孩子们的学习资源也就无处不在,所以要培养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爱学习、乐学习、自主学习,做学习上的主动者。新的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认字,在阅读中认字,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汉语、文字的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写能力。

1.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认字

学习汉字、认识汉字,就要培养孩子们留意周边、留意生活、留意细节的良好习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认字,毕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是少数的,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家庭认字。例如说,在上课时,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室内的桌椅、电器等那些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鼓励、支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事物的名称,然后再在纸写下来并贴在相应的事物上;回到家,这些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识室内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衣柜”、“沙发”等;走上街道可留意店铺名称、灯箱广告、海报等。这就是所谓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汉字、认识汉字就要处处留心。

2.加强课外阅读,巩固识字成果

小学生想学习汉字是非常困难的,他们还有许多字不认识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所以就应该让这些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积累一定量的汉字,虽然不是能记得很牢靠,但必须让他们时常运用,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记住。正如古人所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现在每个学生手里都应该有几本书,学校图书室也有一定量的藏书,而且经常对学生们开放,作为教师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校时教师要及时作跟踪调查,了解其阅读效果,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念书教他们认字、记字。老师应该对那些读书认真、效果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于那些读书欠认真的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调动这部分孩子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3.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天分资质各异,所以不能用同一套方式来教育他们,然而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优秀获得老师和同学肯定,所以就必须让他们意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认识汉字的方法?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记汉字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并会用饱满的热情来迎接一批又一批新的汉字的到来,他们会更积极的去探索、发现。作为老师,一定不能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积极性一旦遭受打击就会对这个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困惑,他们会变得不自信、不开心,老师们不应该要求他们都一模一样,他们需要个性。比如说:孩子们在认识“司”字时,有的学生用“同”字去掉一笔“丨”就变成了“司”,有的学生用“词”去掉“讠”旁就变成了“司”。学习“李”字时,有的学生说“李”就是“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孩子的性格、资质造成的,所以必须加以鼓励、支持,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兴趣。

二、总结

总而言之,人教版小学语文识字量大、难度也大,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的压力也大,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只有有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才能够真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春明等编写,有效备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绎,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作文范文(3篇)

    - 阅0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作文范文篇1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这是妈妈们的节日,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决定要让妈妈过一个愉快的节日。所以,我准备给妈妈做一顿饭,该做什么好呢?咦.....

    记叙作文范文大全(8篇)

    - 阅0

    字记叙作文篇1窗外雪花依旧飘着,鹅毛般的雪花随着寒冷的北风漫天飞舞。再次回到学校,学生们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等待单调而有价值的通知。教室里的每个人都在谈论自己的成绩,我和.....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收集8篇)

    阅:0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1回顾以往的幼儿教学工作不难发现自己始终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无论是家长的....

    人教版语文(6篇)

    阅:0

    人教版语文篇1一、出现了明显的错别字1、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必修①《....

    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收集3篇)

    阅:0

    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篇1我家楼下有一位十分普通的修车匠,他是一位聋哑人。他身穿又破又脏的衣服,黑乎乎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