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中医基础(6篇)
来源: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篇1
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及针灸推拿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中西医医疗、教学等机构从事中医及针灸推拿学临床、教学或与其工作相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灸推拿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东西大抵上和中医临床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在学习临床的时候加了针灸的内容。一般女生来说的话,针灸和小儿推拿是比较受欢迎的。
但是,等到你本科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找工作是真的很难(无论男女生),基本上市一级以上的医院基本要求都是硕士学历。所以,你要做好准备(本科5年+研究生3年)。
除非你真的热爱中医事业,有想要为祖国医学献身的决心,那你就报吧。要不然,会后悔的。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篇2
[[关键词]食积发热;中医;中医外治法;综述
1病因病机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是“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故易阴伤阳尤变热证,故易食积热化,日久热透肠腹外达,形成食积发热。钱乙谈:“小儿易虚实,脾虚而不受寒温也,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王肯堂:“小儿之病,唯热居多。”朱丹溪更认定:“小儿有病皆热。”以吴鞠通之理,加之众家所说的小儿热证居多,可以解释儿科临床食积发热的高发率,但由于患儿体质不同,发热形式亦不相同,除了临床易发现的“壮热”,古人总结描述患儿体温升高有“身热不扬”、“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等。随着医学发展,现代对治疗小儿食积提出了新观点。李莉等[5]根据李燕宁教授治疗小儿食积发热的经验,总结单纯食积发热型虽有日久成积之说,但病机关键在于新进之积滞,突致脾胃运化不及,阻滞中焦气机,脾阳猝发不展,内郁化热,故发热急骤、热势高;脾主四肢,故手足心热甚;午后阳明经旺盛,故午后易突发高热,或热势渐升。其机理根本在于脾阳不展,郁而化热。对于兼证食积发热型,则认为肺虚不固,脾虚不运,胃津失濡,肾虚失温,皆可导致脾胃虚弱,食积、湿热内蕴,故本型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另对兼有表证者,因其既有表阳郁遏,又兼脾阳郁结中焦,尚有积滞腐蒸之热,三阳相兼合而发于肌表,故其起病急骤,热势高。
2诊断与治疗
西医中食积发热的症状可见于“发热”、“肠系膜淋巴结炎”、“障碍性进食困难”[6-7]等多种疾病,而无明确的诊断,西医对此通常只能采取常规对症治疗[8-9],结果差强人意,副作用较大,不适合所有患儿,治标不治本,病情控制不佳。祖国医学中治疗食积发热有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断防治体系。《脾胃论》中首次提出“外感和内伤都有怕冷、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饮食劳倦内伤,乃脾胃之元气”。而《证治汇补外体门发热》首次全面将发热归纳为11类中,即有伤食发热。由于时代变革,人们的饮食结构“富营养化”,饮食过杂,尤其对于幼儿,无疑大大增加了食积发热的发病率[1]。当代许华教授[10]总结“釜底抽薪”法;宋明锁教授[11]根据临床经验总结,食积发热常出现在积滞的积热中阻期,用消积导滞,清脾泻热,清中有补,清上泻下,无伤脾胃,效果极好。
3临床治疗
3.1口服中药治疗
食积发热属于内伤病症,中药治疗当属首选,各家流派主张不同,临床疗效好。李建光[12]选择187例小儿食积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儿药丸,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8%,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健儿药丸用于小儿食积发热可促进相关症状的恢复,临床效果显著。吴文等[13]抽取104例食积发热小儿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清热颗粒和化积清热和胃汤进行治疗,结果化积清热和胃汤组效果显著高于清热颗粒组,且患儿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显著少于清热颗粒组。王明明等[14]将60例食积化热证积滞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对照组予王氏保赤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主症如嗳腐口臭、腹胀腹痛、进食情况、大便情况等方面,以及改善次症如皮肤温度(体温)、口渴唇红、恶心呕吐、脉象(指纹)、舌象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王海涛[15]以达原寒解汤治疗小儿食积高热36例临床疗效颇佳;罗建勋[16]运用清热消积导滞散治疗小儿食积发热疗效亦可。
3.2中医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是中医体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其治疗机制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认为其是点线面作用,临床认可度高,操作简单。李筱婷等[17]探究温推三关治疗发热,将食积发热治疗手法为运板门、运内八卦、指揉四横纹、清天柱骨,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下推七节骨、揉腹(各5min)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手法加推上三关,结果体温复升实验组0例、对照组2例。张茂亮[18]通过自身对12例患儿进行腹部按摩全部达到降温、其它症状缓解的经验,得出腹部按摩可以达到很好的退烧效果。徐步坚[19]总结的邵英教授所创的推腹八法将其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伤食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腹八法组和常规推拿组。疗效评价方面:推腹八法和常规推拿治疗伤食热均有一定疗效。在推拿结束后1h内,常规推拿组对改善发热症状疗效优于推腹八法组;1~2h期间,两组疗效无差别;2h后推腹八法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组,且远期疗效更稳定。在食积改善方面,推腹八法组和常规推拿組均能促进小儿排便,但推腹八法组优于常规推拿组。赵雪梅等[20]推拿治疗食积发热的临床疗效亦很好。此外,对于推拿所用的不同介质,吴萍风等[21]观察热蛋按摩儿童背部穴位和足底退热效果,选择200例发热(T38.5℃)儿童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退热和(或)冷敷等常规疗法;观察组采取热蛋按摩穴位和足底法。对照组在1h内退热效果好,2h内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药物退热易反复;观察组在降温4~8h后热退不反弹,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退热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热蛋按摩儿童穴位和足底退热效果好,作用持久,不易反复,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
3.3中药直肠滴入
由于儿童对汤药接受程度较差,除了小儿推拿外,在治疗小儿食积发热领域,更多中医外治法得到开发,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临床应用近几年渐被认可。王恩杰[22]以治疗组给予中药直肠滴入药剂(大黄、厚朴、枳实、生石膏、知母、黄芩、甘草,煎汁配用),对照组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显著,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单纯食积发热疗效显著,无毒副反应,操作方便,值得在儿科临床及社区推广使用。
3.4刮痧疗法
刮痧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治疗热证等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米继强[23]观察刮痧法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的临床疗效,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穴位刮痧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和丸口服。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刮痧疗法对小儿积滞化热证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5针灸疗法
针灸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积滞证、外感发热等。袁志太[24]根据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认为无论内伤发热还是外感发热,针灸治疗退热效果颇佳。耿霞[25]认为十宣放血对各种原因的发热,即使对不明原因发热的退热作用均极好。
3.6中医联合治疗
王光安等[26]探究的“一式三法”,先对患儿进行捏脊治疗,再用中药散剂贴脐后摩腹,好转率达到95.60%。陈红蕾等[27]选取96例胃火炽盛型急乳蛾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51例。对照组予泻火乳蛾汤内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治疗组退热时间及脓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刘金萍等[28]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加用腹部推拿,观察组体温降低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唐俊[28]观察基于“脾土”理论的小儿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小儿食积30例,按入组病案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中药,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内服药物、外用手法治疗食积,其简便廉效,两者配合均是值得推广的疗法。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篇3
关键词小儿推拿特定穴演进小儿推拿病谱
由于中医古籍的稀缺,使许多小儿推拿工作者并不很明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产生变化轨迹,本文借助追述小儿推拿特定穴出现的轨迹与小儿推拿病谱变化阐述小儿推拿特定穴发展演进的规律。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指在小儿推拿穴位中除十四经经穴和经外奇穴的穴位。小儿推拿特定穴一般呈点、线或面分布,以双肘以下的上肢为多。因小儿推拿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从小儿推拿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小儿推拿没有形成自己完整体系之前,是不断借用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小儿推拿中许多穴位虽然名称与腧穴(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不同,但定位相同,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主治作用却与腧穴没有关联。随着临床治疗需求的增加和临床治疗适宜性的要求以及借鉴或移植于相术的掌图分布和掌上五经理论的出现及其扩展,使两手和两前臂出现了大量小儿推拿特定穴。现代推拿教材及其他著作对小儿推拿特定穴记载的数量不一,金义成《小儿推拿》有104个,俞大方《推拿学》有45个,严隽陶《推拿学》有43个。
按历史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明代以前、明清时期(包括时间较短的民国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从建国到现在)。
1小儿推拿特定穴演进过程和小儿推拿病谱研究
1,1明代以前由于明代以前没有小儿推拿专著,在研究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和小儿疾病病谱时统计内容来源于《中华医典》中的《五十二病方》、《素问》、《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9部医书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述,梳理出操作部位或穴位23个,虽然古籍中没有专门章节论述,但这些操作部位或穴位已经符合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定义和特征,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分布汇总见表1,出处见附表1。
春秋战国、东汉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只有零星记述,到唐宋元时期的综合性医学文献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载就逐渐增多起来。
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穴位的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和腰背部为多,形态以面状穴位为主,这是因为当时的按摩手法以膏摩为主,手法单一,其他手法如掐法、推法等应用较少,因而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的面状穴位较多,点状穴和线状穴极少。这一时期的23个操作部位或穴位,在归经方面,只有2个穴位属于十四经穴,其余21个属于特定穴,占91.3%(21/23)。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特定穴越来越多,并且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项、头及阿是穴细化为囟、鼻、齿、顶、耳中、眉目鼻面、舌、头,从脐细化为腹、上腹、小腹、脐,小儿推拿特定穴向着精细化方向演变。
这一时期的小儿推拿病谱如表2,具体病谱具体来源见附表2,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以前小儿推拿病谱又可以归纳为14类64种。
在明以前时期小儿推拿疾病病谱中排前3位的是皮肤病19种,占29.68%,惊抽类和消化类疾病各11种,各占17.18%,3类疾病占统计出病种总数的64.04%,并且出现了将粉摩应用于疾病预防的记载,几乎涵盖了以后小儿推拿的所有病谱,说明这一时期已经为小儿推拿的大发展准备好了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皮肤病的种类在这一时期的病谱中以19种排在第一位,不是因为其发病率最高,而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病理学、病因学分类,只是单纯症状描述,有的今天是一种疾病,但因发病部位不同,就可能被记载为几种疾病;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使用的推拿方法主要是膏摩,只是增强药物疗效的手段,或者说膏摩是一种用药途径更恰当一些,与今天的膏摩用药物来增强推拿疗效是不同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惊抽类的疾病,今天看来只是一个神经系统症状的抽搐,在当时被描述为很多种疾病,并且在治疗上也有区别,这是在现代医学,甚至整个科学体系还没有建立前的必然存在,当时的医学还处在简单的实践阶段,所以无论事实上有效或无效的疗法,在当时的医书中都有记载。这三类疾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人类整体的营养状况和卫生状况都很差,所以因感染导致的高热后的抽搐、消化道疾病、皮肤病、以及发育不良等是小儿推拿病谱中的主要内容。
1,2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小儿推拿的形成和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小儿推拿的穴位和手法都较明代以前有了长足进展,出现了许多儿科和小儿推拿专著,记录了大量新穴位和新手法,并且出现了只用于煅、灸、贴方法等治疗或用于疾病的诊断而不用来推拿治疗的穴位,丰富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作用。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和小儿疾病病谱时统计内容来源于《中华医典》中的《小儿按摩经》、《厘正按摩要术》、《推拿抉微》、《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6部医书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述,梳理出小儿推拿特定穴128个,详见表3。
这一时期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有128个,其中上肢部有75个,占58.59%,超过其它部位的总合,说明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在向双手及双前臂集中。处于第二位的是头面部,有28个,占21.87%。这主要是临床治疗需求的增加和临床治疗适宜性的要求以及借鉴或移植于相术的掌上五经理论的出现使小儿推拿取穴脱离了14经系统的经络辨证限制,在两手和两前臂发现了大量小儿推拿特定穴。
这一时期小儿推拿治疗的病种或症状经统计有10类183种,见表4。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惊抽类60种,占明清时代小儿推拿病种的32.78%,消化类48种占26.23%,发热类18种,占9.84%。三者合计占68.85%,超出病谱的半数。原因依然是整体的营养状况和卫生状况差,医疗条件落后。
1,3近现代时期建国后,出现了一些小儿推拿著作,但从权威性和影响力方面考虑,还是选取《推拿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俞大方版《推拿学》与严隽陶版《推拿学》在特定穴的选择上统计出两版教材选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如表5,这一时期选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在下降只有46个,但从分布上看,上肢部有34个,居首位,占73.91%。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并没有降低疗效。
两部教材上的小儿推拿病谱有22种,其中第一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有7种,占31.82%,第二位的
是二阴病,有4种占18.18%,第3位的是呼吸类3种,占13.63%。前3位的总和为14种,占63.6%。因为教材使用的疾病分类方法更合理,避免了一病多名的弊端,更符合临床实际。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疾病的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变化的病谱又牵引了治疗取穴的变化,消失的病种必然导致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放弃不用,例如治疗惊风的六筋等。
王军等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1978~2008年推拿临床观察类论文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现代推拿临床病谱。其中1177篇儿科疾病文献报道,归纳病谱78种,在《中国现代推拿病谱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一文中列出了前10位的西医疾病和前9位的中医病症,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从单个病种看首位的是小儿腹泻为392篇,占33.30%,第二位的是小儿肌性斜颈为145篇,占12.32%。按系统分类则消化系统有548篇,占46.56%。由此可见消化系统疾病是现代小儿推拿病谱中最主要的部分。遗感的是目前还没有检索到关于小儿推拿病谱构成比例的报道,只能对病种进行研究,而不能对发病率和推拿使用率进行量化研究。
2分析
2,1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变化明代以前无论是小儿推拿使用的经穴、奇穴,还是小儿推拿特定穴都很少,这主要是还没有形成小儿推拿理论,小儿推拿使用的范围很小,或者作为辅治疗。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小儿推拿使用的穴位还是小儿推拿特定穴都达到历史最高数量,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小儿推拿的兴旺发达时期,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理论体系,并且当时有几部重要的小儿推拿著作问世。各个医家因学术思想源流不同,所处地域不同,在临床中积累或在一些理论指导下发现了一大批小儿推拿特定穴。在近现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基本稳定,但只及明清时期的35.93%,数量减少,疗效却更肯定了,病谱数目表面上是减少了,但考虑到明清时期单惊抽类疾病就有60种病名,加上消化系统和其它类别里面的事实上重复的病名,病谱大体是超过明清时代的。这主要因为小儿推拿的病谱发生了变化,而且有了西医治疗效果作为参照物并且出现了西医参与竞争的缘故,同时也有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和学者对小儿推拿疾病治疗方案的优化。纵观明代以前、明清时期、近现代3个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数量变化有一个由少到极多,又从极多到相对较多的过程。
2,2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变化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居多,分别占同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的38.09%、23.80%、19.04%,而上肢部仅为4.76%,分别是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的1/8、1/5、1/4。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在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下肢部的推拿特定穴分别占同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的为21.87%、4.68%、6.25%、5.46%,而上肢部为58.59%,即上肢部是其他部位总和的1.41倍。推拿学中上肢部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是其他部位总和的2.83倍。小儿推拿特定穴分布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从明代开始小儿推拿的操作手法开始丰富起来,小儿推拿疾病的病谱日益扩大,选用的穴位和发现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也越来越多,同时对小儿推拿操作的适宜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儿推拿特定穴开始向两前臂和双手集中,后世也自然地继承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变化。明代以前、明清时期、近现代3个时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有向双上肢肘部以下集中的态势。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篇4
关键词:小儿推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50-0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的常见多发病,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尤以3~7岁小儿多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特征,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继发于胃肠道炎症之后,临床症状以腹痛为主,可伴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或便秘等[1],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小儿推拿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180例患儿全部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住院患儿,其中男103例,女77例;年龄2~7岁132例,7~13岁48例,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腹痛58例,伴发热71例,伴呕吐27例,伴咳嗽流涕32例,伴腹泻23例,病程2天~8月不等;全部病例均B超检查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B超诊断标准[2]: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cm,横径>0.5cm,纵横径之比>2cm。临床排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阑尾炎,腹膜炎,肠梗阻等其他疾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西医常规静脉滴注头孢类抗感染,利巴韦林或炎琥宁抗病毒,维生素K1解痉等治疗,配合中药“厚朴”热庵包热敷腹部神厥穴,中脘穴,每日1次,每次20min。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取穴:补脾经,胃经,揉板门,推三关,退六腑,摩腹,摩中脘,拿肚角,捏脊,揉脾俞,肾俞。10次为1个疗程,第1周每天各1次,每次40min,以后每周1次,共4周完成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B超复查正常;好转: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B超复查淋巴结纵横径缩小;无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无好转,B超复查仍有异常。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小儿免疫功能活跃,当细菌或病毒感染后,其病毒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淋巴结肿大。现今儿童偏食,爱食零食及饮料等,易损伤脾胃而致病,故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儿科主要病种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各种病邪所干扰,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后,皆可使气滞于脾胃肠腑,六腑不通则致腹痛;本科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取其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特点,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直接刺激,产生热效应,推动了气血的运行[3],故《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以上穴位中补脾经及胃经能健脾助运、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推三关及退六腑和用可以平衡阴阳,摩腹、摩中脘、拿肚角均可散寒止痛,捏脊、揉脾俞、肾俞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诸穴合用可达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之功;说明小儿推拿疗法在腹痛的治疗中至关重要,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1363.
[2]孙彬,陶静,初洪钢.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97.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篇5
论文摘要:《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具有链接巧妙、使用方便、内容详尽、真实直观,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等特点,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
《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然而,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正限制着合格推拿人才的培养。笔者从事《推拿学》的教学多年,发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好、图文规范、声像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量增大川等优点。因此,在多年教学经验和临床体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设想,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8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达成共识,当今现代化教学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各门课程的素材库建设上来,只有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从整体上切实提高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推拿学》作为中医临床学科,对实践技能掌握的要求较高,从疾病的查体到诊断,从单一的手法操作到治疗过程中手法的组合,都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书本作为单一的平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只有在收集大量病例和进行充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等信息加以整合,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源素材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授课内容,灵活授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的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西医课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构建完成,而《推拿学》及其他中医学科还没有此类素材库的建设。因此,《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切实推进教学发展,对于整个中医学科素材库的建设,都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2.《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结构与内容
《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推拿手法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小儿推拿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分为摆动类手法子模块、振动类手法子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按压类手法子模块、叩击类手法子模块、活动关节类手法子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包括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内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妇科疾病治疗子模块,每一个子模块各收录常见疾病十五种。小儿推拿模块包括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小儿推拿穴位子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和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中既包含有手法相关内容的文字描述和古代医籍的相关论述,还包含有手法操作的视频录像;推拿治疗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的各种疾病,都包含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预后康复锻炼等内容,并且每一部分内容都配有视频录像。各模块相关内容之间联系密切,设有链接,方便查阅。素材库还包含了涉及到的古代医家和著作的相关知识。如在推拿手法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中“运法”条目中,有“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的论述,点击此论述,立刻显现此论述出自于《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点击书名,又会显现《厘正按摩要术》的成书年代、作者信息、主要内容、学术价值等,拓展了相关信息。
3.《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特点与应用
3.1链接巧妙,使用方便。《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设计巧妙,通过链接手段使各个模块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方便操作。如在推拿治疗模块的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点击“颈椎病”条目,立刻显现该病的症状、检查、治疗等全部信息,每一条信息都链接有相关视频,如在“查体体征”中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的操作视频,让人一目了然;在治疗过程中有“揉颈项”的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颈项部揉法的操作视频,再点下去,还会出现揉法操作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操作视频等推拿手法模块中的内容。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篇6
捏积疗法
捏积疗法是通过捏拿小儿脊背,对小儿脊柱正中线的督脉和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进行良性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脊柱正中有一条重要的督脉,主统一身之阳气;督脉两旁的膀胱经上又分布着各个脏腑的俞穴,因此,这种疗法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作用。因而可以达到无病健体,有病治病的目的。
捏积助消化安睡眠
捏积治疗疗效最好的是消化系统,例如小儿厌食、便秘、腹痛、呕吐等。另外就是神经系统,比如宝宝的睡眠障碍、脾气急躁、夜惊不安等。上述情况西医诊断起来可以很明确,但是临床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有些症状甚至视为无病;但是从中医来讲,还是一种病态。还有像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的多汗,捏积疗法可以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体弱多病的宝宝可起到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捏积进行时
捏积前,关好门窗,让房间保持温暖,脱去宝宝的上衣,裤子褪到屁股下。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父母站或跪靠在孩子腿部的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用温暖的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的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积。
捏积6种手法穿插并用
1推法操作方法是术者用双手食指第二、三节的背侧紧贴着宝宝施术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一推。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注意的是,术者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宝宝的皮肤。
2捏法操作方法是术者在上述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宝宝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术者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宝宝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宝宝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
3捻法操作方法是术者在捏拿着宝宝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宝宝的皮肤,移动施术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或风府穴)。
4放法放法也就是上述推、捏、捻三个手法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回复到原状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个动作的瞬间掌握得当,就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
5提法操作方法是术者从捏拿宝宝脊背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宝宝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某些背部脏腑俞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6揉法和按法操作方法是术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宝宝腰部的肾俞穴处,揉中有按,按中有揉。这两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否则因施术面积仅有拇指指腹大小,宝宝会感到异常疼痛。
不可捏积的情况
宝宝的后背有疖肿、外伤或患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破损的情况,应暂缓捏积,等好转后再进行。
宝宝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施术时若宝宝哭闹,可能加重病情甚或可能出现意外的险情。
宝宝患有某些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疾患,或后天中枢神经系统因感染、外伤而出现明显的损伤,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的疾患,按照中医的理论,这类疾患因先天经络发育不健全,或因后天经络严重受到损伤,运用此疗法治疗效果不佳。
宝宝患有某些出血性疾病,由于捏拿脊背或哭闹,可能会加重局部或全身的出血倾向。
宝宝正患有某些急性热性病,如感冒、发烧等。
捏积期间有些食物不能吃
中医讲究饮食调理,为了达到良好的施术效果,一些影响或削弱捏积疗效的饮食或调料应在施术中和施术后禁食。
1芸豆芸豆是一种扁豆成熟后的种子,从现代科学来讲,其中含有较高的植物蛋白及钙、磷、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素;但是这种食品煮熟后,质地黏腻,不易消化吸收,因此把它列为积疳病儿的禁忌食品。特别是在捏积期间是不能食用的。
2醋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品,同时中医也把它列入药物之中,按照中药气味的归属,醋具有酸、苦、温等性能。醋食入过量,对人体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如“多食损筋骨,亦损胃”,“多食损人肌脏”,以及“脾病毋多食酸,酸伤脾”等。
3螃蟹螃蟹是我们经常食用一种美味佳肴,营养价值也比较高。按照中医里的归属,本品具有咸、寒的性能,因此,日常食用时,常与具有辛温性能的姜汁同食,这不仅是为了调味,同时也是为了抵御本品的寒性作用。患有疳积的病儿,脾胃虚弱,最怕寒凉之物继续伤及脾胃,因此冯氏医家认为疳积病儿在脾胃功能尚未恢复之前,应禁食螃蟹。从现代医学来讲,螃蟹作为一种异性动物蛋白,容易使部分宝宝发生过敏反应,加重疳积宝宝的病情。
妈咪分享
丁咚妈
出生后就捏
我家宝宝从出生起,月嫂就开始给他捏积了,一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给他捏积,然后搓后背。捏的时候,宝宝很乖,很舒服的样子。
捏积让宝贝爱上了吃饭
3岁多的女儿由于严重挑食,变得像豆芽菜,弱不禁风的,容易得感冒、肺炎,抵抗力特别差。一位朋友说,可以试试给孩子捏积,我豁然开朗――妈呀,这捏积都被我淡忘N年了。回家后,就带宝贝去了附近的中医院儿科。刚开始捏时,女儿哭得厉害,嚷着“疼,不捏”,医生哄着,说轻点捏。捏了三次后,不哭不闹了。捏了两周后,我就不再去医院,而是自己给她捏了。一个月后宝宝吃东西香了,明显小脸上也有肉了,真开心。
捏出壮宝宝
轩儿1岁多时,瘦得厉害,各项发育指标属于偏低的一档,让我这个做妈妈的感觉好自卑。听朋友说捏积好,于是,我就在每天洗澡后加了一项捏积。开始每天捏3遍,宝宝哭得不行,捏完后满脸通红,鼻涕眼泪横飞。轩儿是个极不爱哭的孩子,一天也听不见哭声,而最惨烈的哭声竟然是我这当妈的亲手捏出来的,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动摇过,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大概过了三四天,轩儿在捏积时不哭了,还很享受的样子,我想是经络疏通了的缘故吧。现在我已经每天可以给他顺利地捏上7遍了。
捏积疗法适合1岁以上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
操作手法要连贯娴熟。捏积的过程中不可松脱,应保持一路紧凑上行。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高中英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篇
- 阅1 高中英语教师工作总结(一)
在过去的一学期,我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教学工作开展前,我深入研究教材与课程标准,依据学生.....

中国成立年变化歌唱祖国的建国周年
- 阅02019建国70周年心得篇1小草为风儿歌唱,鸟儿为森林歌唱,浪花为大海歌唱,而我,要为您歌唱!我的祖国,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歌唱祖国的“钢铁长城”!古时,长城是我国的“守护神”,守边疆、守.....

小班美术教案(整理5篇)
阅:0小班美术教案篇1【活动过程】一、通过谈话,丰富幼儿对蔬菜的认识。1、今天有很多蔬菜宝宝来到了我们小班活动....

高中英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篇
阅:1高中英语教师工作总结(一) 在过去的一学期,我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致力于提升学生的....

企业员工入党申请书
阅:1以下是一篇企业员工入党申请书的示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敬爱的党组织: 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