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内涵(6篇)

来源:

循证医学的内涵篇1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11-02

对于转化医学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转化医学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但是转化医学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医学模式,也因此涵盖了医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特点。正确认识转化医学,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为模式。

整形外科较其他医学学科,往往能够更为迅捷和深入的采用科学最新技术、最新发现,但其流行病学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各种手术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和积累。整形外科的医师教育和培养,其课程和方法体系需要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整体改造,以适应未来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

1转化医学的内涵

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率先提出“从实验室到病房”的概念。1996年《柳叶刀》杂志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术语,之后《科学》、《自然》等世界知名杂志均有转化医学文章刊载。转化医学核心内涵包含两个方面:Benchto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以及BedsidetoBench(从临床到实验室),即通常所说的B2B过程[1]。前一个B2B(BenchtoBedside)是指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转化为医药产品或者诊疗技术,第二个B2B是指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等。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转化医学的双向循环。实践中,转化医学往往被狭隘地理解为“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也有专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出发,认为转化医学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医学模式,也因此涵盖了医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特点。正确认识转化医学,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为模式,也将因此影响医师教育和培养体系。

2转化医学的2T之争

2.12T之争的由来

美国“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圆桌委员会”(InstituteofMedicine’sClinicalResearchRoundtable)将转化医学分为T1和T2两个阶段[2]。T1指“将由实验研究揭示的疾病机理转化为新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手段,以及首次人体实验”。与此相较,T2研究则包涵临床流行病学和证据综合推理、沟通技巧、行为科学、公共政策、甚至金融、组织原理、信息学、数量分析等。

转化医学的核心内涵是将基础医学科学知识转化为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设备或治疗方法。转化医学研究就是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目的是研制出可供临床或者商业性使用的治疗方法,即所谓转化医学的T1阶段。但是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如何能为整个医疗流程中的各方(包括患者、医师、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医学科研管理部门等)所知晓和选择,并最终能够正确地应用到需要的病例上,也需要转化医学研究。因此,创研出某种新药或研究出某种新的治疗方法,这种以“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医学,只能是整个转化医学大范畴的一个开端而已。根据McGlynn等的研究结论,在美国,在所有经专家审核推荐的医疗方案中,患者仅能获知或获得约一半。转化医学还关注于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改变行为模式,提供医疗“提醒”和决策帮助工具,加强患者和医师的联系等。比如,我国耳聋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通过生物芯片可检出90%的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可以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如何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最终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都需要由T2阶段转化医学解决。另外,国内陈志南院士更强调,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是转化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2.1转化医学T2研究存在弱化趋势

虽然T1、T2研究均十分重要,但是根据Mose等人的研究[3],2012年NIH科研基金总数221亿美金,其中130亿美金拨给基础研究,91亿美金拨给应用研究,仅7.87亿美金用于T2研究。美国医疗健康研究和质量委员会(AgencyforHealthcareResearchandQuality,AHRQ)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和确保T2转化研究结果能够最大范围的“散播”,能够为医疗流程的各方(包括医疗行政管理当局、患者、医师等)所知晓,并能应用于日常的医疗决策。国会每年拨给该委员会3亿美金从事该项工作,仅约是NIH年预算的1%。AHRQ开展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立T2转化研究项目(TranslatingResearchintoPractice(TRIP)Grant),并资助有关学术会议。2000年,AHRQ在TRIP基金项目上花费了700万美金,仅占其年预算的3%。2004年花费200万美金,仅占其年预算的1%。国内目前转化医学方兴未艾,T2阶段转化医学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但其提出的观点和倡导的理念,应为医务工作者深思。

2.3T2研究或更具意义

虽然T2研究呈现逐年萎缩的局面,但是对于某些疾病,T2阶段的研究甚至比T1阶段更有意义。比如,对于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针对的只是临床上可以看到的部分,而不是针对导致重大疾病发生的基因组改变、遗传变异、恶性增殖等,这就使诊断时病情已至中晚期,治疗显得被动和盲目。利用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疾病预防干预,可以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易感人群大规模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这种由流行病学研究得到证据,进而为“干预医疗”提供政策决定的模式,也应属于转化医学范畴,但其能够得到成功的实施,势必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其组织运作上也需要政府的威权。另有研究表明,对于T1阶段转化医学研究,除非出现革命性的重大突破,绝大对数均属于“锦上添花”。加强T2阶段的研究,可以减少盲目开发T1研究所导致的科研经费浪费。

3整形外科三甲医院医师培养现状

3.1.整形外科学科特点

整形外科学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就其学科而言,具有广博的特点,即不依附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而是以“修残补缺,功能恢复,甚至更添美丽”为医疗目的;其在诊断学上,除少量病例,往往并无特殊困难,惟其对医学整体思维要求甚高;其在医疗技术上,以显微外科、颅面外科等为基本,夹以整形外科医疗原则进行施治,故其学科特点与其他医学专业有较大不同,它要求从业医师有广泛的相关学科(骨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科等)的基本经验,又需经过整形外科专业专门训练数年,方能成才。整形外科的另一大特点是,较其他医学学科,往往能够更为迅捷和深入的采用科学最新技术、最新发现,比如,目前看来,3D打印技术只有在整形外科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临床应用。另外,整形外科的流行病学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各种手术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基本以医师个人经验为主,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和积累。

3.2.现行整形外科学科医师培养

国内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三甲医院应培养具有高超医技、高尚道德和擅长解决疑难杂症的专家队伍[4]。而转化医学要求医师具有将医学专业技术、实验室技术、流行病学基本方法等复合成一体的思路和能力。三甲医院医师最根本的作用应当是推动医学的发展,这需要扎根于临床工作,依靠基础和临床研究,依靠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积累优势医疗技术的证据。

现行整形外科医师培养,课程体系包含方法类课程(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和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教材上没有统一的版本,且修订更新均较为迟缓。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往往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娴熟的利用课堂讲授的知识。整体而言,对于三甲医院整形外科的医师培养,在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上,均与转化医学理念和要求存在不小的距离,需要引入转化医学的思维整体改造现行的医师教育和培养模式。

42T之争对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师培养的启示

4.12T之争的实质

2T之争的实质是,医学专业工作者不能仅仅关注于临床技术的创新,还应将视野扩展到存量技术的比较、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乃至医学临床工作者应当思考宏观医疗政策等等。对于临床疗效的随访和研究,我国长期缺乏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积累和研究,这不仅反映了传统临床工作者的工作方式问题,也反映了相当部分医师的医学思维模式尚存在更新和改进之处。临床上很多问题,如“对于血管瘤患者,是先栓塞,还是先手术,栓塞和手术的何种组合能够达到最佳疗效”、“皮瓣和皮片移植技术的优劣”,因缺乏有份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基本以各自经验为准,至今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

4.2WFME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于2003年颁布了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包括(1)处理健康问题和健康促进的过程中,对患者的治疗是适宜的、有效的和富有同情心的;(2)医学知识包括基础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临床科学、医学伦理、卫生法学以及这些知识在医疗中的应用;(3)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能,保证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其他医学工作者、科学团体和人群合作;(4)对新的科学知识的评价和利用,以不断地更新和提高临床技能;(5)作为同事、医学生和其他医学工作者的导师、培训者和教师;(6)有能力成为一个学者,对所选医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做出贡献;(7)职业作风;(8)做患者的监护者的兴趣和能力;(9)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问题的知识,对卫生服务系统整体内容的意识和反映,包括卫生服务组织,和卫生服务提供者和管理者的合作关系,成本――效益医疗服务的实践,卫生经济学和资源配置的知识;(10)具有理解卫生服务,从制度的基础上认识并改进医疗服务的能力。

WFME标准的第一条类似于我国的医德方面的要求,且该条居于所有标准之首,充分说明“医者仁术”的道理是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同的。第二、四、六条基本围绕核心医学知识和能力,对医学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而第五条“作为同事、医学生和其他医学工作者的导师、培训者和教师”,则对医师的专业知识“播散”方面提出了要求,即要求医师能够同时成为“导师、培训者和教师”。第九、十条均对卫生公共政策和卫生制度方面提出了要求。WFME标准是与转化医学理念一脉相承的医学思想体系,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4.3以转化医学的要求变革现行教育模式

参照WFME标准,与转化医学T1、T2颇多神似之处。我国医师教育与培养体系,在医学院时期,医学生主要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观察临床问题,主要应掌握现代医学实验室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在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主要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但是上述三方面的的复合能力,将是决定医师高度的重要方面。新技术的创新需要基本的医学发现和扎实的实验室技术,对于疗效的比较及持续改进需要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在教学方法上,引入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参与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5],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教学水平不能仅停留在“接受与灌输”的层面,而教师只起到中间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要以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实际的项目研究和工作中,时时刻刻,言传身教,让学员最终掌握“转化医学”式的工作方式。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主要骨干的转化医学意识,根据转化医学的要求,逐步改变临床和研究工作的方式,并以此真正带动整形外科医师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国家的科研立项应对T2类转化研究所有扶持,以激励有关研究参与人员[6],这些是转化医学2T之争对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师培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WehlingM.Translationalmedicine:scienceorwishfulthinking[J].JTranslMed.2008,6(1):31-34

[2]StevenHWoolf.Themeaningoftranslationalresearchandwhyitmatters.[J].JAMA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impactfactor:29.98).02/2008;299(2):211-3.

[3]MosesHIII,DorseyER,MathesonDH,ThierSO.Financialanatomyofbiomedicalresearch.[J].JAMA.2005;294(11):1333-1342.

[4]张勘.上海卫生系统人才建设的创新模式探讨和成效分析[J].上海医学,2008,31(7):525

循证医学的内涵篇2

关键词:中医;针灸文化;传承精髓

社会正在进步,中医针灸伴随着现今的时代变更也增添了新内涵。在各个时段内,中医针灸都表征为不同特质,传承悠久的这类文化应能融汇全方位的中医内涵。中医针灸根植于仁爱,应能真心去关爱生命并且尊重病患。针灸也有着深层的潜力特质,应能顺应根本的病情以便于采纳最适宜的医治方式[1]。要从整体入手,妥善把控针灸关涉的各方面。依循天人和谐的根本思路,妥善调和了机体内的阴阳双重关系,解决长期累积的潜在机体病症。

1精髓传承的必要性

作为传统医学,针灸根植于悠久性的中医文化,拥有本身的独特内涵。传统医学范围内的针灸应被看作珍贵遗产,现已归入非物质文化。从现状来看,针灸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明,不应予以忽视。国际化状态下,西医辐射过来的较大影响日渐渗透于中医,潜在偏离了本源的价值理念[2]。更多人日渐接纳了中医,然而中医趋向于迷失必备的方向,不得不予以反思。

现今针灸的较多医师没能吸纳传统性的精髓文化,缺失了医治病患必备的经典思路。有些医师觉得:针灸本质为物理性的某类疗法,它根植于神经节段必备的理论。从现有状态看,针灸仍单纯涵盖了神经痛、骨伤及运动性的障碍[3]。针灸覆盖的现存范畴仍偏窄,减低了本该有的覆盖面,更不能够处置多样的疾病。西医多样的新颖医治手段含有红外辐射及电针,与之相比的针灸面临于绝迹失传的潜在隐患。针灸绝技例如针刺及祖传性的疗法没能寻找到适宜的传承者,也将濒临灭绝。在这种态势下,亟待回归原先的针灸文化,深入掘进深层次内的文化属性。针对于更深层次,还应反观哲学性的针灸理论,解析本体的针灸内容[4]。

2现今的传承缺陷

2.1针灸文化脱离于本体的技术特性,二者是分离的。相比于养生、方药等的中医,针灸更侧重于技能。早在我国古代,中医可并用药剂及针灸,但现今总体趋向应为侧重于针灸而忽视了调配药剂。现今开设的针灸培训课程也表征为短期的弊病,脱离了深邃的悠久文明。针灸文化很深邃,短期培训并没能把控深层的针灸本质。经过了培训后,学员只能接纳针灸常用性的技术,没能辨析深层的针灸特性[5]。在某些情形下,针灸治疗应能获取期待中的实效;然而从整体看,并非利于持久的学术传承。深入拓展并传承针灸,不可依托于短期的单一性培训。

2.2在应用层次内,针灸缺失了可用性。某些中医没能拥有高水准的针灸技术,缺失深化的针对于中医的领悟。这种状态下,也缺失了针灸被运用的必要价值。例如:受到内经启发,可借助针灸方式以此来诊疗超出50类的病症,这样即可获取最佳的针灸实效。再如:急救昏厥可选的方式包含按压穴位,急救性的针灸可获取相比于西医的持久效果。然而,若单纯从表观入手,即便掌控了技术步骤也并没能明晰中医的深邃内涵。现今针灸采纳的作用机制单纯侧重了表观的生理,缺失了充足理由[6]。

2.3针灸采纳的手段并没能契合古代中医特有的诊治方式。中医针灸依循了全息理论及生理神经理论,理论支撑下的现今针灸也快速在进步。借助于针灸技术,医治了多样的杂症及疑难病症,多元化趋向下的针灸科目配备了新颖的技术途径[7]。由此可见,医学指引下的现代针灸确实能医治病痛,解决患者的难题。与此同时,现今针灸也设定了明晰的技术及方式,更能便于世界范畴内的医师掌控。但从本质来看,仍没能注重于传承独有的针灸观念,缺失了优良针灸成果的延展继承。

2.4在较大程度上,现今针灸脱离了必备的要领,背离这种要领。例如:针灸学科依循的宗旨应为查看内在经脉,观察经脉的表征等。这种要旨应被用作针灸临床,发挥根本的指引价值。纵观现今多样的书籍,临床报道仍缺失了关乎这一根本机理的案例,很少依循经脉理论。再如:较多医师觉得,针刺补泻相比来看并没能发挥刺激量的同等价值,为此应能更侧重针刺带来的刺激量。只要吻合了刺激量的外在表观,即可有效予以医治[8]。在这种认识下,日渐淡化了补泻应有的位置。临床工作更少注重于密切关联着针灸的传统文化,忽视了这种根基。

3解析精髓的内涵

不断发展的各中医学科都不可脱离传承,针灸文化也亟待创新,增添新颖的医治内容。若没能真正传承精髓,针灸疗法就缺失了根基。国际化特定的视角下,更多人接纳了针灸,认同了针灸医治得出的成效性。更广范围的这种认同推进着针灸发展,用作诊治现今多发性的多样疾病。针灸根源于厚重的自身土壤,应能复兴传统文化并且增添了源泉性的推动力[9]。由此可知,复兴中医针灸、传承精髓的针灸文化,要注重于如下层次的传承:

3.1真心关爱病患传统文化提供了厚重的针灸文化根基,文化孕育了针灸独有的机理及途径。在儒家影响下,针灸也拥有了自身多样的内涵。从根本来看,针灸并不单纯涵盖了必备的医治技术,更融汇了文化,密切整合了人文及针灸科学。在这样的引导下,针灸应能尊重并关爱患者,真正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的特质,针灸学把病患视作最为珍贵的,肯定并尊重唯一性的生命价值。例如:古代记载下来的针灸书籍都含有关爱的内容[10]。人命是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财富。在针灸诊疗时,医师要轻声细语并心怀仁爱,诊疗可选的方式也应巧妙,注重减低病痛。古书之中记载:在筛选针灸医师时,若没能做到心地朴实、善良并且宽厚,是不可选作针灸医师的。患者把生命托付给了医师,针灸时要尤为谨慎,心怀厚重的职责感。

针灸时应能心怀宽厚,体现精湛医术。医治病痛者都应慈爱宽厚,致力提升总体的医术水准。唯有真心关爱万物、力求挽救病患的性命,才能拥有提升医术的根本动力。传承至今日,中医针灸仍不可脱离仁爱的关怀精神。若医师都能心怀仁爱,将会缓和原本僵化及冷漠的医患关系。在这种基础上,重设了医患彼此优良的关系,真心关怀并体谅彼此。经常怀有仁爱的心意、精诚提升针灸医术,就消解了医患潜在性的彼此隔阂[11]。现今的针灸推广中,倡导仁爱仍拥有必要的价值。

3.2符合常态的作息习性针灸要依循天人和谐这一根本思路,符合平日的作息。这是由于,人们平常作息都含有内在性的规律,不可打破规律。与此同时,机体也有着深层次的运转规律,人体的心跳、肠胃蠕动都依循了规律。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依循了本身的调节机制,医治时唯有顺应了规律才可治好疾病。针灸要顺应根本的机体运转规律,操作手段都应是辩证的,顺应了机体表现出来的规律。先要探析深层的某一病因,而后逐渐予以攻克[12]。

此外,针灸还不可忽视机体拥有的本身康复能力。致力于调节经脉,以此来激发机体自带的调节性。促进人体自我痊愈,协调整体性的内在机体。应当顺势采纳最必要的医治手段,例如针刺可调和阴阳双重的血气。针对于不同表征的患者,都要筛选最合适用作针灸的某一手段。调节机体平衡,求得最为和谐的机体状态。阴阳平衡应被看作总体性的,顺应各时段不断变更的病情,这样才更能便于调控。机体没能表现出病症之前,就要预先予以针灸[13]。这样做,激发了应变及抗病的机体自身能力,防控未来隐藏性的病症。从长久视角看,也减低了伤害性的疾病程度,这种针灸更适宜亚健康的现今各类群体。

3.3凸显个性及灵活性中医拥有独特的自身特性,能够观察病患的外在形态,深入体察了深层的内在病理。中医针灸凸显了更高层次的个性,为此也应增添灵活性。医治的进程要被设定为辩证性的,并不含有既定的某种规范。由此即可得知:中医针灸就要表现出灵活性,针对于不同个性的病患来诊治。临床范围内的多样病症都含有某一外在的表征,各个阶段特有的病情也在不停变更。应当灵活应变,不可固守设定好的某一治疗方式[14]。

中医在治疗时,既要把控根本性的针灸规律,又应贯穿医治流程的始终。病情是变化的,针灸方式也应随之而变动,个体化针灸拥有了灵活性。例如:书籍可查到的针灸方式并没能依循既定的路径,都提供了可参照的某一方法。出于灵活的考量,先要把控变动着的症状,而后才可对症予以针灸。这样做,灵活的针灸赢取了更多的诊疗时间,灵活性的针灸融汇了多样的机体器官,贯通了可选取的各类针灸方式。

3.4依循天人和谐的总体思路针灸以和为贵,注重天人合一。在中医理论内,若患有某一病症则可归结于紊乱及失常性的人体性能。阴阳失衡的状态下,中医针灸力求于矫正原本的失衡。调控某一衰弱的要素,强化另一要素,针刺等途径就激发了机体本就拥有的调节潜能。借助于针灸手段,重设了原先的机体平衡,回复和谐的状态。健康的根本就在于调节,恢复机体的平衡[15]。

4结语

2010年末,中医针灸被归入申遗范围,列入共有的遗产范畴。保护针灸文化,从长久来看更能认同并且尊重传承下来的针灸方式。应当明确的是:成功申遗也更能妥善保护针灸这一文化。面对于现今的态势,留存完整性的中医针灸精华是尤为必要的。随着医学演进,针灸内容也将变更并且增添新内涵。针对于各阶段表现出来的医学特性,有序融汇全面范围内的针灸文化,注重于精髓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欧阳颀,魏智钧.中医针灸文化之传承精髓[J].环球中医药,2013(01):53-54.

[2]王键,黄辉.中医药传承的战略思考(上)[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01):1-5.

[3]贺新.传承中医文化谱写针灸新篇--记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02):62.

[4]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63-69.

[5]姚振江,王智琴,喻建兵,等.从针灸"申遗"成功看针灸的发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4):42-44.

[6]杨秋晔,李赛美.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特点与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1(11):789-791.

[7]王莹莹,杨金生.对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方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01):44-46+49.

[8]LiJiajian,GuoJing,WangLinpeng.Beijingmodernacupunctureschoolsdevelopmentandheritageoverview[J].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5(14):1178-1181.

[9]何春辉,秦慧娟.西医院校少数民族医学生针灸学教学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7):115-116.

[10]王伟杰.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06-211.

[11]YangJinsheng,WangYingying,ChengKai,etal.afamousexpert'sacademicthoughtsandclinicalexperie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earchofmistakes[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2012(12):801-804+816.

[12]潘桂娟,于智敏,刘洋,等.关于中医理论现展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06):1-11.

[13]杨金生,王莹莹,张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传承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05):388-390.

循证医学的内涵篇3

【关键词】循证医学;循证检验医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将循证医学应用于医学实践。而根据循证医学的理念,有学者提出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1]。循证检验医学给检验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怎样才能把其科学应用到实践,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

1循证医学的内容

循证医学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avid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的概念。循证医学意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指导思想是以临床医学的科学研究为最可靠依据,结合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从而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医疗决策。循证医学在不断发展,目前循证医学协作网包括大约50个专业协作组,通过数据库的系统评价结果可为整个临床医学领域服务。

2循证检验医学的内容

循证医学在检验医学的应用,即为循证检验医学,在1998年美国临床化学协会和1999年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大会上都有专题讨论。循证检验医学就是遵循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通过大量文献复习和临床总结,不断地对本专业的实验项目进行方法评价、临床价值评价及经济学评价,最直接、最有效、最准确、最合理的结合实验项目,最终获得可靠的检验信息,为医学决策提供循证。

3实践循证检验医学

3.1基本过程循证医学的实施通常为以下步骤:(1)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2)检索一次问题相关的现有文献,根据第1步提出的问题,确定“关键词”,应用检索系统检索相关文献,从中找出与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分析评价之用。(3)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有效分类和等级评估。(4)将研究结果运用于临床实践。(5)对结果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评估和改进。在循证检验医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策略进行,并且强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客观、大量的寻求实验室或者文献中有价值的证据;正确、严格地进行试验方法学的评价;在评价基础上将最佳方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实践,客观的评价实践结果。

3.2系统评价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评价方法,其过程是全面收集全世界所有有关研究,对所有研究按照标准逐项进行评价,联合所有合格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该结论将随着新的研究出现被不断更新。循证医学的资源,最主要来源于医学期刊发表的学术论著,鉴于论著的水平不一致及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需要有严格的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者可取为最佳证据。

3.3卫生技术评估诊断技术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性能,方法性能对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如某抗体的特异性、某方法的稳定性、等都是严格评价的参数;(2)诊断性能,某方法具有好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是被采用的先决条件;(3)临床效应,评价该技术是否提高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得到最佳的健康服务结果。(4)经济效益,虽然某实验室检验项目技术和诊断性能很好,具有好的临床效应,但所需费用使患者及政府都难以接受,也降低了其实用性。

4循证检验医学的临床检验应用

4.1规范标本处理程序为保证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循证检验医学要求检验医生在实验室处理病人标本的过程中必须将个人经验与当前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并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程序:(1)在接受病人的标本前对病人信息进行认真核对,确定样本的采取符合程度;(2)按照临床检验的操作常规,做好室间、室内质控;(3)根据自己的临床检验经验和技能,同时结合临床知识,对异常的结果要认真复查,查找原因,科学决策方可报告,必要时与临床医生沟通,提供临床诊疗的意见。

5.2维护仪器及试剂稳态检验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需建立维护方案,保证仪器和系统处于良好运转状态。校准是一个测试和调整检验系统,以及提供检验反应和所测物质之间已知关系的过程。室间、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结果准确的有力保障,即所循的证据是可靠的,也是循证医学的目的所在。

5.3指导如何临床循证循证的具体实施步骤有:针对病人的临床问题,检索、查找有关医学文献;严格评价有关文章;选定最佳临床成果,用于临床决策;通过实践提高学术水平。譬如,肌酸激酶(CK)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条件之一,但是,如果当你面对CK实验的检验报告或临床咨询时,立即确定诊断,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CK是一个非特异性标志物,许多非疾病及疾病因素均可对其产生影响,如果不了解此,就可能误导自己或贻误病人。因此要注重讨论出现某一结果的原因。上述例子就是在“循证”,但“循证”医学不仅仅是这样,它的内涵体现在其思维理念的更新和对病人及疾病更深层次上的认识。

循证医学的内涵篇4

关键词:中医药学名词,系统性,术语规范化,术语系统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1-0009-05

一术语工作的系统性

1.系统性简述

术语的系统性,指“一个学科的术语,绝不是一些术语的任意组合,而应该是彼此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1]。也就是说,“在任何一门科学中,术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成系统的,每一门科学都各自成为一个体系,每一个术语只有在它所从属的体系中才能获得精确的含义”[2]。

系统性是术语的固有特征,所有术语无一例外都具有系统属性[3]。现代术语学奠基人、奥地利学者欧根·维斯特认为:术语学和语言学的本质区别,就是术语学要对术语概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术语学工作……要在关系当中考察一个专业领域的所有概念,即把每一个术语看作是一个概念体系的一部分。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这样的结果:当今所有的专业词典都要进行‘系统化’处理。在这些专业词典中,词的位置从上位概念跨到下位概念,或者从整体跨到局部,都处在‘系统’之中”[4]。术语学另一个重要流派,俄罗斯术语学派学者认为,系统性是“术语存在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术语只有作为术语系统的成分才能得以存在……”[5]。

2.系统性原则的实施

对术语系统而言,系统性体现为概念结构与语言结构的协调搭配程度。在开展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等工作时,必须将术语置于其所属的系统中,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系统性是术语规范工作的重要原则,系统性原则的实施要贯穿于术语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收词、定名、定义、英译、体例编制等全部工作流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指出,要实现术语工作的系统性原则,须遵循以下原则:收词时应首先“构建学科概念体系”,再“根据概念体系的基本框架收词。概念体系对应相应的知识体系”;定名时“同一概念体系的名称,应体现出逻辑相关性。基本概念名称确定后,其派生概念、复合概念的名称应与之相对应”;定义“要反映被定义的名词在本学科概念体系中与上位概念及同位概念间的关系”;名词的编排体例,要求“按学科概念体系(知识体系)排列。以层级排列为主,以非层级排列为辅。”

二中医药术语工作系统性原则的实施

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严格遵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始终遵循系统性原则,在收词、定名、定义、英译、体例编排等各个环节,都力求实现术语的系统性。同时,由于中医药学科的特殊性,也有少数名词的定名、定义或次序编排等不完全符合系统性原则。现按照名词审定的工作顺序,结合典型实例,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系统性原则的实施情况分述如下:

1.收词

收词工作包括制定学科概念体系、确立名词框架、收选学科名词,并进行名词。“术语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概念指称系统,术语工作的意图就是要划分清楚概念间的界限,术语学要从概念的研究出发”[4]。收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学科框架,构建学科概念体系,以保证收词及后续工作在概念体系框架内进行。学科概念体系对名词审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a.规定了工作范围,划清了层次结构,有助于分工和进程安排;b.收词范围明确,步骤清楚,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c.概念体系的系统性强,可以为名词的排列和查找提供便利。

收词工作系统性原则实现途径如下:

(1)概念体系的构建。概念体系的构建,以有关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所构建的学术体系为基础,重点参考有关标准、工具书、经典著作等文献,增强其权威性、代表性。在组织实施时,必须坚持“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的原则,发扬学术民主,依靠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全面征求该专业领域所有权威专家的意见[6]。名词审定工作开始组建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时,出任审定委员不但要求学术造诣较高,并且规定各分支学科均应有代表,以求覆盖中医药所有学科领域。名词审定过程中,始终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学术组织,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参与工作,全面、广泛征集全国专家意见,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反复讨论、研究,最大限度获得各专业领域专家们的共识。中医药各分支学科的概念体系均经过专家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例如撰写中药学名词初稿时,其中单味中药名称的概念体系借鉴了药典模式,即按照“中文名笔画顺序”排列。提交专家咨询会时,多名权威专家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意见,认为中药名称应以功效为分类依据,按照功效的分类编制概念体系框架;也有少数专家提出以药用部位为分类依据编制概念框架。经过反复、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发现,如若按照功效分类,会造成相当数量的中药因为功效复杂而难以归类,再加之原有中药分类体系本身也存在分歧与纰漏,按此方法构建概念框架,将无法形成业界公认的概念树。最后经专家反复讨论达成共识,仍然沿用初稿概念体系框架。

(2)概念体系的修订。收词工作开始时所制定的概念体系框架,并不是自始至终不得更改,一般来说,随着名词工作的深入开展,专家们往往会对框架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优化最初的框架;或者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做出一些变动。例如中医内科学名词“感冒”“伤风”“时行感冒”,概念体系初建时归入内科杂病的肺病部分,在“中医内科名词注释(送审稿)审稿会”时,专家们经过反复讨论,认为感冒等疾病虽然病位在肺,但其病因却是感受外邪,应属于外感病范畴。最终修订了以往的认识,将感冒移至“外感热病”部分。又如“奔豚”一词,为伤寒病兼症之一,因《伤寒论》详述其治法方药,故权威参考书多将其归入外感病伤寒部分,经过专家讨论,认为奔豚的病因病机为“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7],理应属内伤疾病,最终决定归入内科杂病气血病部分。再如中医内科疾病“狐惑”,是一种“湿热毒邪入内,或感染虫毒,伤及气血,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相当于现代医学白塞氏病,按照现代疾病分类方法应收入皮肤科。经考证狐惑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历代中医临床著作多以其为内科疾病,故研究讨论最终将其收入内科“其他”部分。

2.定名

定名即是给科学技术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使定名具有系统性,就是要明确名词所指称的概念及其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增强术语的科学性、理据性。系统性的实施,还使得基本概念名称确定后,其派生概念、复合概念的名称也与之相对应,从而增强术语的构词能力。定名工作中系统性原则的实现途径如下:

(1)保持用词方法的一致性。定名时对某一类名词尽量使用统一的用词方法,以明确概念的内涵,增强名词的理据性。例如,中医学历史悠久,疾病名称的命名用词极不统一,有相对独立固定的疾病名称,如感冒、肺痨、消渴、癫疒间等;有命名为“×证”者,如喘证、痹证、痿证;有以主要症状命名者,如咳嗽、头痛、便秘、心悸等。其中尤为以症状命名者最为常见,使用时极易造成概念混淆。我们在定名时,为了保持用词方法的一致性,在以症状命名的疾病名称之后统一加缀“病”字,从而使同名的症状名词与疾病名词得到了区分,避免了混乱。规范后的病名如:咳嗽[病]、便秘[病]、头痛[病]、胃痛[病]等。这样不仅符合名词术语规范的系统性原则,同时也符合单义性原则。

(2)应确立名词的层次结构。通过定名工作,确定概念的指称,可以较好地体现出名词的层次机构,避免因定名不规范而导致概念层级的混乱。例如,“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指“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7]。由定义可知,“证”是疾病的下位概念(一般命名为“××××证”),但在中医传统疾病名称中,以“×证”为疾病命名者也屡见不鲜,如哮证、喘证、痹证、郁证等等。“××××证”与疾病名词“×证”容易造成概念层级的混乱,若两者复合组成疾病证候名词“×证·××××证”,则概念层级的混乱将更为显著。名词定名时,除“淋证”保持不变,以区别于西医的“淋病”外,该类名词统一规范为“×病”,规范后的名词如“哮病”“喘病”“痹病”“郁病”等。显而易见,通过这种方法,该类名词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3)应反映名词的逻辑相关性和构词能力。中医术语系统的自然形成过程中,某些概念的命名已显出很强的逻辑相关性,如“痹病”,其下位概念分别为“行痹”“痛痹”“著痹”“热痹”,层级关系一目了然。遇到此类情形时,还要注意辨别同级概念之间的种差,依照逻辑关系编排名词的次序。新词的定名尤其应该注意逻辑相关性和构词能力。例如,中医疾病证候名称统一采用“××病·××××证”的形式,这种方法使同一类名词具有统一的形式,体现出明确的概念层级关系。这种方式具有良好的构词能力,临床学科疾病证候概念均可采用。再如,中医耳鼻喉科名词“急喉风”“慢喉风”,是现代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创建的新术语。这组名词以“定语+病名”的方式组成,完美地反映了与上级概念“喉风”的关系,并且具有良好的构词能力,“急喉痹”“慢喉痹”“急乳蛾”“慢乳蛾”等词也运用这种方法定名。

3.定义

定义是对名词所代表的概念做出确切而简要的表述,以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定义应明确名词的概念内涵,反映其所表达的概念与最近的属概念之间的系统关系,与同级概念之间的区别特征,明确揭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者,通过加注释义,明确概念的内涵,可以更有根据地对收词进行增删,使所收名词系统化。定义的方法分为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名词审定主要采用内涵定义法。定义工作中系统性原则的实现途径如下:

(1)内涵定义。内涵定义的方法为:定义概念=属+种差。内涵定义可以说明某一概念的上位概念,确定该概念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开来。如中医“淋证”的下位概念有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等,“热淋”定义为“以起病急,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尿黄为主要表现的淋证”。“血淋”定义为“以溺血而痛为主要表现的淋证”[7]。通过内涵定义,可知热淋、血淋等为淋证的下位概念,明确了上下位概念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此外,同一层级的关系名词之间应尽可能保持定义内容的相对一致性,应能从定义中清楚地区分名词意义的差别,本例淋证的各个下位概念,均统一采用内涵定义方式,使同级概念之间的种差得以区分。

(2)外延定义:外延定义的使用情况较少。外延定义列举概念的外延使人们获得对该概念的认识,明确该概念的意义和适用范围。外延定义可以确定上下位概念、同级概念的逻辑关系。例如“五脏”定义为“心、肝、脾、肺、肾的总称”,“阴阳”定义为“阴气和阳气的合称”[7],如此定义使上下位概念的逻辑关系直观而清晰。

4.英译

《中医药学名词英译原则及方法》名词英译原则规定,中文名词的英译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以保证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英译的系统性原则不仅要求单个译名在词义上与原文尽可能保持对等,而且英文译名体系与中文体系也尽可能保持同一性。其次,名词术语英文规范不应就单个术语孤立地进行,而应从中医药术语译名体系着眼,兼顾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源语言上下义词之间的属种关系,同一层级术语的同义、近义、反义关系以及语义关联关系、结构关联关系等传达到译入语当中。英译工作中系统性原则的实现途径如下:

(1)上下义词的英译。例如,“六淫”是上位概念,译为sixpathogenicfactors,它的下位概念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分别译为windpathogen,coldpathogen,summerheatpathogen,dampnesspathogen,drynesspathogen,firepathogen。译名以保留pathogen与pathogenic的共有词根patho的形式,以表明两组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8]。

(2)同义词的英译。在英文规范里,双式术语因具有同义关系而被赋予了相同的译名,称为“同义同名”。例如,“脾胃虚弱”与“脾虚胃弱”为同义词,在中文规范过程中逐渐统一为“脾胃虚弱”,英文规范中采用同一译名,即“脾胃虚弱”和“脾虚胃弱”同译为spleenstomachweakness,避免了概念混乱[8]。

(3)对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术语,采用同一结构译出。如“脾不统血”“脾失统摄”“脾失健运”三者同为主谓结构,且均为某脏功能失职,故可采用“脏+failingto+执行功能”结构译出,即spleenfailingtocontrolblood,spleenfailingtocontrolandmanage,spleenfailingtotransport[8]。

5.体例编排

名词的编排体例,《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要求“科技名词按学科概念体系(知识体系)排列。以层级排列为主,以非层级排列为辅”。由于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的名词审定仅要求两级标题,有些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体现不足,因此名词排列应按照概念树次序,以系统性原则进行词条的排列,最大限度体现概念的层级关系。

6.系统性原则实施的特殊情况

术语学理论及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其主要适用对象是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因此在名词审定中出现了少数不符合术语学经典理论的情形,其中涉及术语系统性原则者如下所述:

(1)多个术语系统的共存。俄罗斯术语学派认为:“一个学科中可能并存若干种理论,相应也就有若干个概念系统与之对应。这就意味着一个学科中可能并存着若干个术语系统”[8]。例如,外感病的辨证,历史上形成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每种辨证方法都已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体系各有侧重,概念内涵交错重合,在选词及定名时难以取舍,实现术语学所要求的系统性原则难度很大。对于这种情况,为了保证中医药概念体系的完整,须将以上概念全部予以保留。又如水肿,收录的下位名词“阳水”“阴水”“风水”“皮水”“石水”“脾水”“肾水”“正水”,这些不同的命名方式,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不同认识,它们之间概念内涵有重复有交叉,但不能代替又不能统一,只能保留。

(2)西医术语的收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时收入了部分现代医学术语。按照系统化的原则,这些术语不属于中医药学概念,应从概念体系中剔除。但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西医学逐渐交融汇通,为满足临床实际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审定时收选了一些必要的西医名词。例如,临床各学科收录了少量现代医学病名,这些疾病均为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再如目前中医骨科临床使用的名词多为现代医学名词,许多传统中医名词实际已弃用,因此出于临床实际和学术发展的考量,骨科收词时大多采用现代医学名词。

三结语

系统性是术语的重要特征,是名词审定的主要原则之一。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始终遵循系统性原则,在收词、定名、定义、英译、体例编制等各个工作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系统性的原则。但也应注意到,中医药学术语体系具有独特属性,并非完全符合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的实施过程,既要遵守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也要兼顾中医药学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郑述谱.试论术语标准化的辩证法[J].中国科技术语,2008(03):5-10.

[2]夏中华.现代汉语科学术语初探[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2):94-100.

[3]吴丽坤.俄罗斯术语学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24.

[4]欧根·维斯特.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28.

[5]吴丽坤.谈术语及术语系统之系统性[J].科技术语研究,2005(02):44-48.

[6]王永炎,朱建平.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探讨[J].科技术语研究,2002,(3):3-6.

循证医学的内涵篇5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作文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崑、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循证医学的内涵篇6

1.1调查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医学影像专业的120名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了涵盖循证医学知识的超声实践课程。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全部实习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循证医学的熟知情况,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联合超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

1.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讨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社团工作总结范文大全(整理10篇)

    - 阅0

    社团工作总结范文大全篇1课外美术社团小组,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为了给爱.....

    有关社团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1篇)

    - 阅0

    有关社团工作总结范文篇1我园的“阳光教师社团”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正日趋完善,在促进教师各方面成长,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激发教师工作、生活热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一、.....

    污染治理行业研究(6篇)

    阅:0

    污染治理行业研究篇11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

    循证医学的内涵(6篇)

    阅:0

    循证医学的内涵篇1【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11-02对于转化医学的理....

    图书情报管理学(6篇)

    阅:0

    图书情报管理学篇1【关键词】博物馆图书情报信息化工作管理博物馆通过陈列的文物、图片的展示等方式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