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6篇)

来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篇1

第一条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承担三级、四级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甲级评价资质和相应的评价范围。

第八条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建成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取得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后15日内填报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见附表),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十一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和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兼)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第十二条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实验室对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五条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和处置其实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一)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及时收集其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他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实验室建立并保留的实验档案应当如实记录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工作状态情况,以及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置以及检验的情况。

第十七条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三级实验室,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限期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实验室发生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需要进入三级或者四级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未设置专(兼)职人员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篇2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学大纲没有特意安排相关内容和学习时间,实验课时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对实验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一些样本,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观察,护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新鲜,但是对于其观察的样本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意识淡薄。观察完后,有的没有洗手,就翻书、拿手机、摸头发,甚至有个别同学在教室吃东西等不符合生物安全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些都可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加上护理专业学生多,每届大约有30个班级,1000多人,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使用该实验室,因此人员相对比较集中,流动性也非常大,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

1.2护理专业的特殊性

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护理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在见习、实习还是以后工作,其对象是病人,并经常直接接触,还要经常采集、收集、运送一些感染性标本,如果不注意生物安全,其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工作特点之一是:医疗操作多,要求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严格的无菌观念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消毒灭菌要求严格,要求护理专业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而且必须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这些工作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如果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要求和危害了解不全面,在面临危险因素时就会缺乏有效、完善的对应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因此,学生在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前就应具备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就是树立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最好时机。

1.3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在1983年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并在2004年更新推出了第3版。自2003年SARS暴发以来,国务院相继颁发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些法规的颁布及实施,有利于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

2护理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对策

2.1强化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要求每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师熟练掌握卫生部颁发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教师从根本上高度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

2.2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我们作为老师应有的责任。由于护理专业实验课时少,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实验课,因此实验室安全问题要贯穿到每次实验课中,尤其是第一次课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规则,一定要重点强调生物安全问题。比如: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离室脱下反折,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不必要的物品不带入室内,必要的物品放在指定的地方;禁止吸烟、吃食物;在室内不允许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物品要归原,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老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合理使用实验器材,对实验用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一定要严格按照生物安全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在以后的每次实验课中也都贯穿相关生物安全的知识。比如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检查,正常人体皮肤、咽喉部细菌检查;紫外线杀菌、高压蒸汽灭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皮肤消毒实验、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消毒;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2.3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篇3

[摘要]通过对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医学教育的国内外形势、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实验条件及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方法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以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格的基层医务人员。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14-02

Anurgentneedforbiosafety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schoolandjuniorcollege

LIBing-xue,WANGFeng,WULi-yuan,YEJi-yun

(YunnanMedicalCollege,Kunming650031,China)

[Abstract]Thispaperexpoundstheimportanceofthebiosafety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schoolandjuniorcollegeforthestudentswhowillbecomequalifiedprimarycarephysicians.Theproofisbasedontheconceptofbiosafety,domesticandinternationalsituation,themedicicalexperimentconditionsandenducationmethods.

[Keywords]Medicine;Highervocationalschoolandjuniorcollege;Biosafetyeducation

2003年发生SARS的暴发流行,尤其是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之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具备接触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生物因子的机会,可是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首先在生源质量上弱于本科院校,其次这些学生从未接触过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病原生物,如果不重视生物安全教育,那将为某些致病因子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应该重视开展医学专科学生生物安全教育。

1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人类健康安全;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③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它涉及医学、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农林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在医学领域内,生物安全特指对病原微生物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相关人员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疫病的传播。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即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以避免因微生物资源的不当使用而危害公共卫生[1]。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安全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生物安全教育的国内外形势

2.1生物安全教育国际形势

自从国际上发生“炭疽粉末邮件事件”,我国暴发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北京发生SARS冠状病毒感染事件以来,全球对生物安全达到空前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水平。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与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国内已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生物安全法规标准,主要针对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可是至今为止,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在国际上无广泛性的开展。

2.2生物安全教育国内形势

2.2.1我国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对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检验科和手术室属于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预防概念、哪些工作可产生气溶胶、哪些工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等知晓率较低[2]。这一现状令人忧心忡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拥有全国人口70%的农村基层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这使得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了接触最广大患者的医疗工作群体。因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对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在SARS发生后,国家也进一步提出应加强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消除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有助于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不当处理危及国家公共安全[3]。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从利用教育资源、节约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最佳的教育群体是学生。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人才,因此,开展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安全教育不仅是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一条捷径,也是符合国家医疗现状需求的。

2.2.2我国生物安全教育不容乐观近几年,国内生物安全教育工作的境况是:社会关注度高涨,但具体实施的部门却寥寥无几。生物安全教育以前只针对研究生,自2005年开始才有少量高校针对本科生。目前,有中科院部分单位招收生物安全研究生。北京大学医学部仅面对研究生开设《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湖南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南京大学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4]。但国内尚未见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生物安全专业及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的报道。

3医学高职高专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条件亟待加强

3.1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落后

在医学方面,病原生物实验室与生物安全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研究和实验与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场所。在WHO的分类法中,高等医学院校微生物教学危险级别属Ⅰ级,生物安全级别属Ⅰ级,操作系统为GMT开放性实验工作台(GuidlinofMicroorganismsTast),对人危害相对较低[5]。但随着各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设施和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生物防护设备条件不佳,从未接触过病原微生物学的学生又缺乏无菌观念和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为了保证医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科研或承担临床工作后生物安全意识的牢固树立,必须加强在校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要求,及时更新和添加实验设备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从硬件上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软件滞后

很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目前仍然在沿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容易遭受生物因子的危害。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国家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组织相关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从管理软件上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做到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4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法探索

4.1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病原微生物教学

病原微生物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它主要介绍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与真菌等),也涉及到很多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如: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与灭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处理等。因而,进行本门实验课的学生具备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这既有利也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增强学生对病原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理解,体会到生物安全知识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弊的一方面是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因此,将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整个病原微生物的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并且通过实验过程,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4.2在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

预防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学专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生物医学实验室、临床检验科室工作,生物安全知识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加之,生物安全问题涵盖面大、知识点多,仅仅通过病原生物课的学习或者几堂课的讲座,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两个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在这两个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非常必要。

4.3加强临床实习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可通过临床生物安全知识系列讲座、小册子、印刷品、墙报等方式对学生再次加强教育,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让广大的实习同学不管在实习中还是将来走进工作岗位后都能够成为既懂临床知识,又懂医学生物安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为了与国际接轨,紧跟时代步伐,不落后于国际国内社会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格的医务人员,确保个人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时文艳,陈爽.高等院校病原生物的管理与安全防护[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4):317-318.

[2]张晨光,贺志安,申海玲.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21-2922.

[3]Zieliniska-JankiewiczK,KozajdaA,Szadkowska-StanczykI.Protectionofhospitalworkersfromrisksofoccupationalexposuretobiologicalagents[J].MedPr,2005,56(5):367-373.

[4]赵卫,朱利,黎诚耀.预防医学生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67.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篇4

生物安全的种类

1实验室的感染源主要有3种:(1)事故性感染,一般是由于实验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疏忽,使本来人们接触不到的微生物污染了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感染实验室人员。(2)动物性感染,通常是由于实验室人员接触了被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室动物而导致感染。(3)气溶胶感染,由于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是以气溶胶的形式飘散在空气中的,因此这种空气就会造成感染[2]。

2实验室常见的感染原因与意外事故。

2.1实验室感染的主要原因生物实验室物品管理不善,生物实验室经常存放大量生物品,如不按照规定盛装、放置,就极易发生盛装生物品的器皿破裂、丢失,造成生物品外泄或流失。(1)生物实验操作不当:在实验中,有的工作人员不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导致生物实验品污染或发生交叉感染。(2)生物器皿消毒不严:有的科研实验人员,对使用过的生物器皿消毒不严格,疏忽大意,造成生物泄露。(3)所用生物灭活失度:在发生的生物品泄露事件中,也有的是对所使用的生物品灭活不彻底,从而造成生物泄露[4]。

2.2实验室意外事故分类在实验室中常见的事故类型主要有:针尖刺伤、破碎玻璃刺伤、吸管误吸入嘴、液体泼洒、动物咬伤、离心管破损等。

3本校的生物化学实验室中主要存在的生物安全现象多种实验操作可使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液体形成气溶胶,并随气溶胶而扩散,如吸量管、离心机、标本混匀、震荡、液体倾倒等。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接种,如针头、玻璃器皿的误伤等。一些不良习惯,如把食物、水等物品带入实验室并饮用。

实验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专业广、学生多、课时重是生化实验室的特点,但不应忽视对学生生物安全的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结合今后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需求,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在实验室的改造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验室的功能与特点进行了专业改造,安装生物安全柜、通风橱、紫外线消毒柜、喷淋器、洗眼器等,把实验室的水池功能进行区分,分为污染池和洗手池,准备了应急药箱,张贴安全提示及应急疏散通道提示,并有安全门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5]。

2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解生物安全定义、涉及实验的正确操作流程、发生意外的处理流程,详细讲解实验室中安全提示的意义,安全疏散路径及安全门的位置。

3改进教学方法旧的实验操作在配制试剂的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强酸、强碱、有机试剂、重金属盐等对人体危害的化学制品,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器材的改善,改进了大部分的实验操作方法,如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手工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血清碱性磷酸酶在试剂配置过程中用到铁氰化钾、苯酚等,均属于危险化学药品,通过改进实验方法,现采购试剂盒,用试剂盒中的试剂直接上机测定,减少对操作者的危害。

4结合教学目标,采用安全的标本进行实验操作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熟练操作过程、理解测定的临床意义。结合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安全,大部分实验采用质控血清,安全且没有细菌病毒的危害,但为达到让学生养成自我防护的目的,会告诉学生这些血清均来自医院,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护好自己,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

5课前检查学生仪容仪表白大褂在实验过程中是保护学生不被污染的一道防线,所以在进入实验室前,教师会逐一检查学生的白大褂是否穿好,并结合临床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就是仪容仪表,要求进入实验室头发要梳理干净整洁,不能留长指甲,不能穿露脚趾的鞋子等。

6安全教育及试教操作前进行安全教育和正确使用器材的试教,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防患于未然。

7巡查和指导加强课程中的巡查和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防止意外发生。

8改善学生行为习惯使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得带入与实验无关的物品、食物,课后要洗手才能出实验室大门,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篇5

1、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1.1加强技能培养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1.2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1.3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1实验室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2.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precations.UP)的理念[5],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3、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消毒方法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ml/m2),作用25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ml/m2),作用25min。

3.2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篇6

【关键词】生物安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

生物安全(biosafety)指的是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1]。而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biosafety)是我国卫生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目前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科研单位、医院、高校等重要场所管理及工作学习人员最为关心的内容之一。

早在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来增强人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重视。但是,2003年9月到2004年初在新加坡、台湾以及北京连续发生的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事件,2005年的H2N2流感病毒样本风波,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东北某农业大学发生严重的布鲁氏菌实验室感染事件[2],这些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又一次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是具有对周围环境和教师及学生造成潜在生物危害的主要场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校的生物安全工作。

1实验室功能介绍

我校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微免实验室)主要由以下几个独立实验室组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医学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寄生虫学检验实验室。分别承担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寄生虫学检验技术》等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教学对象主要是五年制高职护理、助产、涉外、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学生。

2学生实验现状分析

2.1专业层次不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学生为高职护理等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她们的医学知识相对薄弱、对病原生物的认识也刚刚开始。而对于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和免疫学实验室来说,授课对象主要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会有交叉,既有刚刚接触微生物学检验基础和免疫学检验基础的低年级学生,也有即将面临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无论在知识储备、操作技能还是安全防护意识上都有一定差距。

2.2生物安全意识弱

初次进入微免实训室的学生,都是低年级学生,她们年龄偏小,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面对一些形形的病原标本兴趣浓厚。在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声音过于嘈杂、未经允许触摸标本、实验过的标本随意丢弃、带与实验无关的东西进实验室、防护服穿着不当等等问题。而且按照教学进度,学生是先学习免疫学再学习微生物学知识,也就导致第一次实训课时,她们并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实验室环境会对她们有什么样的潜在危害,也没有很好的生物安全保护意识。检验专业的同学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在做一些脓汁标本、大小便标本检验时依然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容易造成环境的生物污染。同时,实验室也保存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标本,如: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炭疽杆菌等具有强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他们在操作技能上不熟练也有导致菌种泄露造成生物污染的风险。

2.3实训内容安排不合理

对于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学习中,往往是先学习免疫学,再学习微生物学。所以,学生没有学习到微生物学的知识就进行入微免实训室免疫室进行实训,这也造成了她们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微生物会对她们和环境造成什么影响。而且由于实训场地限制,有些实验采取分组进行,同学之间有着较强的互动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安全危险因素的传播风险。

目前我校微免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学工作,由于学生数量庞大,且层次不一,尽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但是生物安全工作仍然是每次实训课上教师要反复强调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从事卫生检验工作人员发生职业病危害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5-7倍[3],所以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提高她们的自身防护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3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方向

3.1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对开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力[4]。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不同于其他实验室,里面存放着很多具有致病性质的病原生物,为了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老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保卫制度和措施》、《工作人员执行生物安全相关规定》、《生物安全工作内部自查制度》、《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人员准入规定》及《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问题时的反馈和纠正措施程序》等。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微免实验室也制定了微免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仪器室管理制度、准备室管理制度、大型仪器操作规范等来规范实验室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避免实验室生物感染情况的发生。

3.2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要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举办生物安全管理为内容的学习班,通过学习提高相关人员特别是微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转变观念,为做好生物安全工作起积极推动作用。对于学生,如护理、助产、检验等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她们负责标本的直接采集和检验,如果不注意生物安全,其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在平时的实训课中,更应该加强对她们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帮助她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包括学习学校制定的各种生物安全制度、认真研读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生物安全专题培训等。

3.3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勤学苦练增强专业技能。如对于护理、助产专业,要加强消毒灭菌操作练习,这些工作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5]。对于检验专业来说,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临床标本,各类标本中都有很多未知的病原生物,这就要求他们更应加强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6]。学生在实训操作前应穿好工作服,必要时还应该带好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认真听老师讲解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后,方可进行实训。对于涉及病原性细菌的接种、分离、培养等操作时,要严格要求无菌操作,操作过程要规范、切忌毛手毛脚,避免危险性病原生物对自己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免疫学检验实验时,由于涉及大量的具有传染性的血清标本,如梅毒阳性血清、乙肝阳性血清等,操作时一定要做好防护,避免其经过皮肤伤口感染。

3.4科学合理安排实训内容

对于实训内容的安排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对于一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验内容最好先安排微生物学内容,因为实验室存储的各种病原生物是最主要的生物安全危险因素。对微生物的了解可以帮助她们树立无菌观念、为今后的实训内容打下安全基础。

3.5杜绝各类生物安全隐患

任何实训课上,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认真指导。杜绝学生在观察细菌培养物、病原性细菌鉴定、临床标本鉴定等实训课上发生菌液等危险因子的外漏。如果遇到此类情况,老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做好消毒灭菌措施,必要时,汇报实验室管理人员妥善处理。

综上,生物安全建设依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作为一所医学类院校,良好的医学素养是我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而生物安全素养作为医学素养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自身安全。虽然工作之后也有诸多培训,但在学生阶段对她们行为习惯的养成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生物安全牵涉到我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关系着我校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我校将继续改进生物安全相关制度、规范实验室使用规范、改善教学内容、对老师和学生严格要求,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杜绝任何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luesteinDL.Theroleofgoalinstabilityandcareerself-efficacyinthecareerexplorationprocess[J].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989,35:194-203.

[2]任向宇,张明昱,李恋,陶格斯,卢莎,牛燕,包丽丽.病原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7):155-159.

[3]吕云妮.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164-165.

[4]张洁,朱昌平,马文哲,等.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2,15(1):195-19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大学生支教活动总结范文(整理9篇)

    - 阅0

    大学生支教活动总结范文篇1寒往暑来,光阴荏苒。不经意间凝望,公路两旁的护道树又一次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季节无声地告诉我,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

    关于大学生支教小组中学实习总结范

    - 阅0

    关于大学生支教小组中学实习总结范文篇1这次我参加了支教工作,我知道这项工作很艰难,但是我愿意尝试和体验。在这次支教过程中,我感触很多,学到了很多,这些东西是我以前得不到的.....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6篇)

    阅:0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1【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引言实验室是我国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教学、服务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6篇)

    阅: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篇1第一条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

    水利水电工程经济评价规范(6篇)

    阅:0

    水利水电工程经济评价规范篇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基本建设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