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6篇)

来源: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篇1

关键词:网络学习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策略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外语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很多高校同时拥有局域网(主要是指校园网)和Internet网,外语教学主要采取两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即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组合。目前关于网络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并不多,但从这些已有的研究和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英语网络学习者缺乏熟练准确地驾驭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产生了各种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重庆大学的余渭深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及策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特点和网络学习策略都知之甚少,因此使用网络学习策略的频率很低。其他研究也发现,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更缺乏学习策略,在没有接受过网络学习策略训练的情况下,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偏低,(张功,2009)。学生缺乏有效的英语网络学习手段,学习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朱晔,2005;王立平,2007;单淼,2008;李莎,2010)。

目前北京服装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课堂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本文旨在调查:第一,我校学生网络英语学习的基本状况和未接受网络学习策略训练情况下的整体学习策略水平;第二,网络学习策略训练是否会使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网络学习策略水平产生差异;第三,总结出进行网络学习策略训练的基本方法。

1网络学习策略

网络学习策略是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依托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王立平,2007)。本文根据前人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方法,结合网络学习的特点,将网络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认知策略三个部分。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反馈策略,认为学习者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前要制定明确的方案和计划,从而使得自己的学习不会偏离主题;在整个网上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监视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度;网络学习结束后以自我评价、反思和调整的方式进行反馈。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学习者如何对自己周围的学习环境和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进行调配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选择策略和努力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是指学习者克服因复杂的网络环境而产生的时间控制和管理上的问题、克服无关信息诱惑、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策略。环境管理策略指学习者如何选择安静、少干扰的环境开展网络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能。努力管理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动机、信念和情绪等心理因素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如何对待成败、如何自我奖励等。认知策略主要是指信息选择策略和信息收集策略。信息选择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资源保持警觉和专注的状态,对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能够进行正确的筛选的过程;信息收集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源的学习策略。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随机选取校内一、二、三年级的工科班、商科班、艺科班共200人,进行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在自己的一年级教学班级中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网络学习策略的培训。

2.2研究方法与工具

第一,实验前问卷调查,自编《大学生网络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网络学习基本状况调查(共计12道题),第二部分调查了网络英语学习策略(元认知、资源管理、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共计18道题)。学习策略部分采用莱克特量表的5等级分类法来描述学生使用策略的程度,用从1到5的不同数字分别代表从“从不使用”到“总是使用”的5个不同状况。

第二,实施:在同一年级设立实验班、对照班,对实验班学生实施网络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实验延续三个月的时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和反馈)和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选择和努力管理),认知策略(信息选择和信息收集)。除了校园网上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图书馆电子资源外,如何在信息量更大的Internet网的环境下选择并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

培训形式分为举办小型讲座、课堂的策略讲授和实际操作,课外反复操练、课堂讨论与总结等方式。培训遵循前期准备、培训操练、策略评价和策略使用扩展等程序。在策略培训的初期阶段,教师在充分了解各个学习阶段和单元主题的基础上制定出学习策略内容,比如大学生入学之初,对大学英语学习充满好奇,教师可借此良机概括性地进行网络学习特点和网络学习策略的介绍,讨论学习计划制定的重要性和方法等。教学中,教师可在计算机房或多媒体教室结合语言教学内容,进行主题相关信息的选择、收集方法的讲解和演示,布置网络资源查找任务等,要求学生课上或课下进行操练、巩固,同时记录上网时间、搜寻过程等。定期进行网络学习日志的写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评价阶段,除了书写日志、同学讨论的方法,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评语、单独沟通等方式及时让学生获得诊断性的、指导性的信息。在扩展阶段,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利用教材配套的网络平台和其他网络资源自行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提高策略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实验后进行问卷调查,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网络学习英语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展开学生访谈。

第四,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得出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并分析其深层原因。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问卷调查对象覆盖我校一、二、三个年级的工商、艺术类学生,共发放200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就网络学习概况而言,调查结果发现,75%的学生网龄在5年以上(含);76%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帮助很大或有所帮助;而对于通过网络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般”的同学占85%;每周在网上学习英语的时间为1-2个小时的学生为66%;87%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主要上网地点为寝室(85%)和图书馆、教室(17%)。所使用过的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多为《新视野》网络学习平台(73%)、英语测试题库(37%)和英文电影网站(30%);认为自己在搜寻网络英语学习资源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占55%;选择网络学习英语的原因主要为“网络资源丰富,更新快”(67%)和“周围老师和同学的影响”(30%);认为在网络英语学习中产生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学习者的主观意愿和能力”(71%)、老师的引导和指导(26%)、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23%)和学习环境的好坏(22%);74%学生认为“老师对于网络英语学习进行过简单的指导”,22%学生认为“老师进行过系统而科学的指导”;学生最喜欢的网络英语学习交流方式主要为“网络即时通讯工具”(45%)和“教学博客和相关网站”(25%);影响自己网络学习的因素前四项分别为“网上信息过杂”(54%)、“网速过慢”(54%)、“找不到合适的英语学习网站”(31%)和“网络学习策略欠缺”(21%)。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学习并不陌生,但所使用的网络学习资源较为有限,主要以校园网内的教学平台和试题库为主;对Internet网上的英语学习资源的查找存在较大的困难;绝大多数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主观意愿和能力是造成网络英语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指导较为重要,但大多数教师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指导,缺乏系统性。网上信息筛选、网速、学习网站查找和学习策略缺失被学生归结为影响自己网络学习的主要因素。

实验前对网络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在未接受训练之前,大学生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较低,除“信息收集策略”(3.27)外,各项策略使用的平均值均低于3,说明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特点认识甚少,网络学习策略的意识淡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应的策略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此种情况说明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水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彰显出策略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2实验后分析

实验后期所做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策略使用情况上的调查发现,经过为期三个月的网络学习策略训练后,在计划、反馈、信息选择和信息收集策略的四个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笔者认为,由于训练的时间较短,很难使学生真正地对所有的策略都产生内化并熟练运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策略的训练始终是和语言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在每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会敦促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等,并通过书写日志和讨论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反馈,检查自己对文化、课文、单词等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讨论课文主题和布置具体学习任务等让学生练习网络信息的选择和收集,这些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策略训练方式给了学生一种“明晰可见”的感觉,认为自己的确通过这几种策略的使用有了切实的收获,增强了自信心。而其他如“监控”“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和“努力管理”等策略和学生自身长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式有很大的关系,因培训时间较短,很难在三个月产生较大的改变。

4结论

第一,大学生的网络英语学习策略意识缺失较为严重,与当前的网络学习的大环境和趋势不相符,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策略培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短期的学习策略培训可在某一些策略上产生一定的效果,但要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应进行长期而系统的训练。

第三,网络学习策略训练应和语言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同时策略训练应以显性为主,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

第四,策略本身无优劣之分,如何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环境的特点自发地选择学习策略、灵活加以利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第五,教师在学生的策略培训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策略理论知识储备、制定的培训方式等将直接影响策略培训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意识。

第六,网络学习策略离不开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网络服务平台以及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等。

参考文献:

[1]李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

[2]王利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6):188-189.

[3]单淼.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4]张功.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篇2

[关键词]学习策略的现状;各年级学习策略;策略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17-05

一、有关学习策略的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提出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Bruner在其人工概念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认知策略”,它的提出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滥觞。心理学家Newell,Shaw&Simon(1958)利用计算机有效地模仿了问题解决策略,从而形成“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y)概念,引起心理学家、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

(二)学习策略的定义

在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学习策略的界定始终是一个基本问题。对此,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关于学习策略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的程序、方法及规则(Rigney,1978)。第二,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Kail&Bisan,1982)。第三,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可见,国外学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看法各有侧重。国内学者对学习策略的通行定义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与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等,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步骤。

(三)学习策略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在我们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和老师也经常会进行学习经验的总结,这其中更多的是对学习方法经验的总结。由于历史特点和平时学习活动过程的特点,很多人认为学习方法就是学习策略,但方法只是策略的一部分。为更好地理解学习策略,我们需了解学习策略所具有的特点:1.既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又是内隐的思维过程。2.可指总的学习思路与方法,也可指具体的活动或技巧。3.对学习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4.学习策略的应用有水平层次之别。5.对策略的运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学习策略水平低的低年级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更多是无意识的,学习策略水平高的高年级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更多是有意识的。6.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成为是否会学习的标志。

二、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

(一)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历史

初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学法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部分中小学开始进行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1979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会首先在中小学进行学法指导的实验,之后陆续推广到其他省市的中小学。1988年和1989年,国内相继成立了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和全国小学学习研究协会。这一阶段的学法研究也属于学习策略研究的范畴,是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阶段,但这一阶段的研究性质更多属于经验总结,主要体现在:1.大多数学法研究缺乏科学、严谨的实验控制和设计。2.学习方法来自于教师的总结,而不是科学、系统的实验研究,但教师主要拥有教学能力和经验,并不具备学习策略研究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学法指导侧重对学习的各环节进行指导,而忽略对认知加工过程的指导。

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这一时期的学习策略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学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的科学性增强,研究的范围扩大。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比较不同年龄或不同能力群体使用学习策略的不同特征,从而探讨个体策略习得或运用的发展过程和特点。2.培养研究,指教给学生一般学习策略或结合学科的具体策略,并检验这些策略能否迁移到一般或某学科的实际学习情景中去,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还稍显薄弱。3.相关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学习策略与各种学习变量(个体变量、任务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其中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学习策略与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主要领域

我国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第二语言和阅读领域。已有研究表明,不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训练研究对提高学科成绩的帮助甚小。由此,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兴起,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研究已成为学科学、习策略研究的热点。国外自1956年Bruner发现认知策略、兴起学习策略的研究之后,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1.研究生疏的认知任务,这一阶段以儿童不熟悉的认知任务研究为主,但Siegler指出,单纯在生疏的任务环境中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会低估儿童的推理能力,忽视不断发展的渐变式机制对认知能力的影响。2.通用学习策略,不涉及特定学科知识的策略。1971年,自Flavell提出元认知概念以来,以此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元认知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训练指导。3.学科学习策略的发展进程,特别是第二语言获得的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研究。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变化反映了学习策略研究已逐步从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领域发展到应用领域。由于国内学习策略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研究领域的变化与国外较一致,但研究范围较狭窄,缺乏研究深度。

三、我国各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和现状

(一)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1.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自发使用、提示使用到自觉使用的发展趋势。儿童学习策略出现大致在学前期,这时幼儿还不能掌握学习策略;过渡期大致在小学时期,这时小学生已初步地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但尚不能充分与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其学习成绩,如果教师给予指导,他们也能利用学习策略来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升。2.学习策略水平不断地由低到高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小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发展性、迁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发展性指小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会随着认知能力、学习经验的增长而提高;迁移性一方面指学生会将习得的学习策略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中,另一方面指一种学习策略的获得和掌握可能会促进学生掌握另一种相关的学习策略;综合性指学生会在高级认知水平的指导下,将在不同时间与环境下所学习和掌握的各种学习策略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系统。4.小学生学习策略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学习策略具有相对简单性,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用数手指来算数。

小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现状为:1.小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五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极其显著地优于小学三年级学生。2.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城市小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极其显著地优于农村,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小学生该方面水平呈下降趋势。3.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男生学习策略水平均优于女生,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中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中,学习策略表现为:预习策略、听课策略、笔记策略、复习策略、作业策略、应试策略及一般学习方式的计划策略、理解思考策略、记忆策略和阅读策略。

学习策略在各年级的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在初中阶段,初一学生的表现最好,初三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在高中阶段,高一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又有回升的趋势,各种学习策略水平明显提高,且随年龄发展而稳步发展。总体而言,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分组学生显著高于中、低分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擅长使用学习策略。

初三学生学习策略水平低的原因有:1.初三学生已转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与初一、初二有很大的不同。2.初三学生的学习主要由教师控制,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被大量挤压,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焦虑程度提高,学习兴趣减退,学习困惑由此增加。3.初一、初二学生掌握的学习策略由于尚未内化,不能有效地迁移到初三的学习中来。

学习策略与性别的关系: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女生总体的学习策略水平均高于男生;初一至高二男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低于女生;但高三男生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明显提高,女生则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女生对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运用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但女生对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的运用水平比男生低;在理解策略、记忆策略与阅读策略方面,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状况年级差异有:1.大学生学习策略总体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水平最高,大四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最低。2.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总体学习策略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3.文理专业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总体学习策略上也不存在差异。但其在情感策略、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在这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理科生。

学习策略差异分析:大四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无论是总体还是各因子都呈现较低水平,这与大四学生正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在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有关。大一学生刚由高中升入大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较之中学阶段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对大学学习有一定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为了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他们普遍会尝试多种学习方法,所以其使用的学习策略种类较多、水平较高。大三学生开始了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专业教师也会在学习技巧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所以学习策略水平最高。大二、大四学生已渡过了课程适应期,开始熟悉目前所学的课程,有了自己惯用的策略(当然这种策略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较为单一。而且根据访谈结果,大二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弱,这也是导致他们学习策略水平不高的原因。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

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教育心理学专家一直在争论到底哪种学习策略最有效。有关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最无序,很少有一种学习策略一直有效或无效。显然,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其具体情况和使用方法。Thomas&Rohwer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具体学习方法的有效学习原则:1.特定性。一种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某一学习目标和学生类型,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生成性。作为有效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需要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学习成果,这要求学习者对其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3.有效的监控。有效监控原则仅意味着学生应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以及当这些策略正在运作时,学生能将其说出来。4.个体效能感。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策略的效用,进而相信其效用,这是整个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前提,反之,一切策略的教学都是无效的。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

策略学习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但学习过策略的学生,能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用以弥补培训所占时间,并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1.直接教学:直接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演讲、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交互式教学:主要用来帮助成绩不良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它由教师和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起进行(Palincsar.Brown,1984)。交互式教学要教学生这四种策略:总结,总结段落内容;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澄清,明确材料中的难点;预测,预测下文出现的内容。

3.脚本式合作: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以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互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关于这种学习方法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与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相比,其记忆周期较长。脚本式合作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不管用哪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都要结合学科知识。研究认为,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有效利用策略的前提条件,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倾向,难以保证学生提高学习策略水平。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

Oxford(1990)认为学习策略训练至少包括三种方式:1.意识训练,指对策略的了解和对策略价值的认识,但学习者并没有实际应用策略。2.短时训练,指学习和运用至少一种策略于实际任务中。该训练包括给学习者提供关于策略价值的信息,如何、何时使用与评价策略是否成功使用。3.长时训练,这不仅要训练短时训练的上述内容,而且需特别注重训练学习者监控和评价自己的操作。同时,长时策略训练的时间更长,包括的策略更多。Brown(1986)等认为策略训练应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学习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畴。

五、讨论及对未来学习策略研究和教学的启示

我国在学习策略研究领域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从整体来看,我国学习策略研究局限于某几种策略。例如,策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致使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大都引用国外的理论。理论基础的薄弱使理论无法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犹如空中楼阁。其次,研究深度不够,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结构和层次缺乏探索,而学习策略的教学指导亦多引用国外理论,由于文化上存在差异,国外的有些学习策略指导教程可能不适用于我国,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习策略研究目的有以下两方面:理论方面是清楚地了解学习策略的行踪、结构、影响因素和发展特点;实践方面是指导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研究是基本目的和前提,实践研究和应用是最终目的,不可过分追求实践而置理论研究于不顾,使学习策略研究成为空中楼阁。学习策略的教学在我国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有理论基础薄弱,适用国内的指导教程较为缺乏,师生未给予学习策略以足够的重视等。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3-399.

[2]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3]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4]杜艳芳.小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5]王恩国,阴国恩,吕勇.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3).

[6]李红英,吴越.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07(6).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篇3

>>浅谈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策略探究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课堂教学的策略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研究浅析高中生物中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高中生物中“分子与细胞”的教学方法初探对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思考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感悟关于高中生物中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探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的研究例谈高中生物高效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效能提升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高中生物课教学策略的研究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基于研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探索与研究高中生物生物教学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策略研究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策略研究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依照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本文对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关键词: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策略

《组成细胞的分子》是人教版高中六册课本中必修第一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的课程内容,这一章节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该章是学习第一册教材其它章节、其它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的知识基础,是培养学生探究、绘图、实验等技能的基础。所以研究如何上好这一章的内容对整个高中生物课程教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课时安排策略

《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的内容主要分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五个小节。建议教师每一节课对应一课时来进行讲解,再加上其中两节有实验课,每节实验课一课时,则这章的内容至少要七课时来完成教学计划。为了循序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建议把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和最后一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放在一起学习[1]。这样的课时划分,有利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本章每一节的具体内容,并且能够突出本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能够让教师有侧重点地去教学,让学生能够有侧重点的学习和记忆教材内容,从而能够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有效率。

二、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主动去观察、去探究、去学习。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2]。《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尤为紧密,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既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大头婴儿”的示例作为导入来引起学生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课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含蛋白质食品的例子等,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学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DNA技术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作为导入,并让学生自主地围绕DNA讨论几个问题,把学生从思维热身中引入核酸内容的学习中。《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内容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一提到吃,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吃”来引入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运动会时,可以为运动员们准备哪些能够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来让学生认识到糖能为人提供能量,从而过渡到糖类的学习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教学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走出来,不断研究并采用国内外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小组合作模式,生物教学内容中的实验部分是最适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内容。例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这个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关键,是本章两个重要实验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等情况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划分小组,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并讨论。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习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生物学习水平。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

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复杂的生命现象或者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等,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学生接受起来就有所困难[3]。但是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音、文字、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既形象生动、又直观,让学生能够在视听享受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也容易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几种氨基酸的结构,让学生自己推导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既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又能够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正在被广大教师理解并且运用,已经在慢慢影响课堂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能发现,新理念、新教学模式、新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的落实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上述提到的《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的教学策略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并不断完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冬英.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组成细胞的分子》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25(12):21-22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教师素养;教学策略

相关研究表明新媒体教学形式较传统黑板粉笔形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但也有更多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除了与媒体技术手段应用有关之外,更多的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息息相关,尤其是与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的应用策略密不可分。因此,围绕教师自身素养状况展开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可以归纳出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各种自身素养因素,从而能够指导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媒体和人的优势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也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使用多元信息化教学策略提供有效的指导,进而能够更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策略应用的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师日常学科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以往的专家学者已经做过很多相关的研究分析工作。通过研究,可看到诸如计算机设备、教师自身特点、学校政策支持、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教材资源等,皆会影响到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具体教学的策略应用。然而,现代化媒体技术设备教学应用能否发挥效果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

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往往将信息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分成六个等级,代表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不同紧密程度,分别是:无、分离、补充、支援、整合和创新。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时教师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有主题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和合作讨论教学三种。在对众多研究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在当前已进行的相关研究中,多数是针对信息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而将教师自身素养与信息化教学策略应用结合起来开展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策略应用的相关研究

1.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辽宁省锦州市三所注重信息化教学学校(小学)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学校随机选取教师50名,共150名小学教师。

(2)研究工具

本测试问卷主要借鉴邱志忠(2002年)所编制的《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策略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个人基本资料(12题),主要是调查教师的不同个人背景变量;第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基本现况(17题),主要是调查不同个人背景变量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现况,其中包括个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对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态度两个层面;第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策略调查(31题),调查不同个人背景变量的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选用教学策略的状况,包含主题探究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和合作讨论策略。问卷整体采用五点李克特形式编制,整体信度为0.8207,数据结果将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每个学校发放5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30分(87%)。

2.研究结果分析

(1)不同自身素养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差异检验

第一,不同性别的差异检验。

通过对不同性别教师在所有项目的回答情况进行检验(如下页图1),发现教师性别变量的t统计量在信息技术能力(t=-5.789,p=.035

第二,不同任教年数差异检验。

对不同任教年数的教师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图2),把任教年数分为0~5、5~10、10~15、15~20、20~25、25年以上六个阶段。在信息环境态度F(5,124)=17.619,P

第三,不同授课时数差异检验。

由于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不同,每周的授课时数也不同。因此,需将教师按照每周授课时数0~10、10~15、15~20、25~30、30课时以上分成五个类型来进行统计(如图3)。结果显示,信息技术能力F(5,124)=21.141,P

第四,不同学历背景教师差异检验。

对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策略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图4),教育程度越高的教师,其信息化教学策略应用程度就越高。而且,师范专业教师普遍比非师范专业教师得分高,信息技术能力F(3,126)=3.218,P

第五,不同上网时数差异检验。

将教师每周上网时数进行分类来进行统计分析(如图5),信息技术能力F(6,123)=20.222,P

(2)教师不同背景变量与信息化教学策略选用的相关分析和预测分析

选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来检验教师自身素养的不同背景变量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选用教学策略之间的相关性。首先,教师选用教学策略的态度与任教年龄(P=-.481)和每周授课时数(P=-.327)呈现负相关,即任教年龄短的教师比任教时间长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时选用教学策略的态度积极,每周授课时数少的教师比授课多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时选用教学策略的态度积极。其次,每周上网时数(P=.693)与选用三种教学策略的态度呈现正相关,即教师的每周上网时数越多,其选用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态度就越积极。再次,教师的信息能力(P=.723)与教学环境(P=.688)均与教学策略呈正相关,可见教师的信息能力越好、学校提供的信息教学环境越完备,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就越高。

基于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发现对主题探究教学策略的预测能力相关性值由大至小为教师信息能力(33.2%)、对信息环境的态度(6.3%);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预测能力相关性值由大至小为教师信息能力(51.5%)、每周上网时数(6.6%);对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预测力相关性值由大至小依次为教师信息能力(52.7%)、每周上网时数(8.1%)和最高学历背景(2%)。综合以上数据可发现,影响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策略最大的两个教师背景变量是教师信息能力和每周上网时数。

3.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第一,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均高于女教师。男教师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态度要比女教师更加积极和投入。

第二,每周授课时数10~15节的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最高。教师自身的网络应用能力会深深地影响到其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能力越强的教师越倾向于选择信息化水平高的教学策略,每周上网时数越多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越强,对信息技术环境的态度及选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态度越积极。

第三,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教师每周的上网时数会对其使用信息技术起到良好的正面促进作用,教师自身信息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师选用信息化教学策略的主要核心要素。

(2)研究建议

第一,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女教师人数要多于男教师。因此,在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多举办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篇5

在这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过去主要以应试为目的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必将进行改革,大学英语学习与教学都要重新定位。本研究对我院564名大学英语一级班(英语四级未过、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其英语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并分析出对学习成效的影响。最终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策略总体上处于中低频度使用,记忆策略最低;交际策略使用水平会对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学习策略培训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学习有效性

一、前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在这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过去主要以应试为目的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必将进行改革,大学英语学习与教学都要重新定位。本文所构建的策略培训模式及实施路径都将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理论上寻一个全新途径而提供积极的借鉴。

二、“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背景概述:

(一)“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概念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strategyinstruction)是指,以Oxford提出的50个具体策略项目为主要内容,在“课内与课外培训相结合、群体与个体培训相结合”的策略培训实施框架下,基于研究中所构建的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模式,采用专题讲座与主题活动式策略培训、小组互助与网络辅助式策略培训、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策略培训,以及基于策略解释与策略推荐式等多种具体的策略培训方式,对我院564名大学英语一级班/B班(英语四级未过、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实施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意识与策略使用水平的培养和训练。

(二)“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现状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外许多专家进行了大小规模不等的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研究。Cohen(2000)在《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一书中介绍了三个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策略指导框架。另外,Weaver和Cohen(1994)提出了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模(Strategies-BasedInstruction),并在ESL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比国外晚了些年,其主要研究领域多以词汇、听力等单项策略的培训为主。王立非(2002),秦建华、王英杰(2007),李育(2008),马刚、王娟(2010),马平(2012),王秋霞(2013)等学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及个案研究,均证明了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证实了策略与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但有些学者王初明等人(1992)对策略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其实验所得结构并没有发现策略训练的有效性。另有研究者程永佳(2005)的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策略和动机的双重训练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学习动机水平和学习成绩。总之,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策略培训对提高学习者的策略使用水平有明显效果,且对中等水平或是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帮助更加明显。学者王林、杨建华(2004)在对大学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研究中指出,“近几年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选题虽多,但对外语教学缺乏实际世道作用,空谈偏多,并不能找到有P高校中英语基础薄弱学生学习英语状况的研究论文。”

三、应用型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及成因分析

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使用频率最高,记忆策略频率最低

本调查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学习策略是元认知策略,最低的是记忆策略。其中记忆策略与英语四六级成绩的相关系数最高。在信息化时代,英语人才竞争相当激烈。要想使自己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是不可少的。因此,研究学生们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具有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本文一方面可为辽宁省本科应用型大学的学生们提供运用策略状况的信息,另一方面能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教学有如下启示:尽快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技能以提高交际能力;尤其使学生注意运用记忆策略,所谓的“死记活用”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认知和补偿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要做到因人施教。

(二)交际策略的水平对英语学习成效的影响

纯形式教学只注重学习者对语法结构是否掌握,而不注重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下的交流,并不有益于二语习得;我们认为,二语教学应该以意义和交流为核心,又不忽视语言形式的学习。根据Oxford(1990),交际策略会在当事人尝试与他人产生互动时使用。这意味着交际策略能够提供大量互动和更多感性理解以达到交流促进语言学习者的感知能力。因此,适当的交际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相当重要,特别是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很多中国学习者不愿交流,沟通技巧也有限,这些都限制他们的英语感觉和英语成绩。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单单是知识点的背诵。老师课堂或课下应该给学习者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英语表达,这对英语教学相当重要。因此,交际策略使用频率越高的被试,在语言学习中知识点的输入机会越多,其英语学习成效就越高。本文希望通过教学启示的探讨来调整教师的课堂纠错反馈行为,从而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输出型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

者实践者的关注。本文希望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趋势,针对辽宁省应用型高校中基础薄弱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构建出基于学习策略培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英语革新模式。新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成为地方城市所需求的新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8.69-70.

[2]Oxford,R.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M].Heinle&HeinlePublishers,1990:203-208.

[2]宋玮,论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再定位[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4).

[3]王林,杨建华.加强对大学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关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5).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篇6

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已经起步,既包括对汉语总体学习策略的宏观研究,也包括对汉语某项学习技能进行细致分析的微观研究,如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汉语阅读学习策略、汉语写作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其中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但成果十分丰富,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二、国外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在国外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中,McGinnis(1995)当属第一人,他对一批汉语初学者的汉字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汉字学习方法相当多样化,其中最常用的是机械性的重复认读,自行编造与字形有关的故事,并不非常重视利用意符和声符的策略。Shen(2005)对95名汉语学习各阶段的学生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发现:1.学习者最常用的策略是正字法策略;2.元认知策略对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她把“汉字学习”等同于“汉语词汇学习”,这可能会造成对汉字学习策略的定位偏差。

三、国内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较之国外,国内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较为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全面,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早期的汉字教学研究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如王碧霞、李宁(1994)等人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来探讨基础阶段的汉字教学。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为了更好地记忆所学的知识,学习者常会采用各种记忆策略,特别是大量运用联想的策略,他们记忆汉字的联想方式主要有形象联想(由字联想实物)、结构联想(截取组装汉字的相似部分)和母语联想(用母语字母代替汉字的某些部件)三种。

之后展开的集中讨论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大多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江新、赵果(2001)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138名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和因素分析检验,构建了一个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汉字学习策略量表。此外,他们还分析了这些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发现字形策略、音义策略、笔画策略和复习策略是留学生使用最多的策略,应用策略次之,归纳策略最少使用。在此基础上,赵果、江新(2002)又分析了汉字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应用策略对汉字学习大有帮助,而字形策略则不利于汉字书写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字学习策略与汉字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但此项研究的结果仅限于初级阶段的非常容易习得的汉字,因此汉字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还有待更为深入的实证性研究。

柳燕梅、江新(2003)通过对21名欧美学生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字词的学习记忆上,总体而言,回忆默写法比之重复默写法更有效;但在字形方面,回忆默写法更为有效。这一研究成果是在汉字学习策略有效性研究方面取得的实证性突破。

马明艳(2007)以一名汉语程度为零起点的尼日利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于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分别考察了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中该生汉字学习策略的发展趋势。虽然这只是针对一个非汉字圈留学生的个案研究,尚缺乏普遍意义,但共性规律的获得是以个性研究为基础的,因此对特殊个体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以上研究都是对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的调查研究,是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描述性研究”,是从“学”的角度来看的。从“教”的角度来看,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实践,把那些有效的汉字学习策略传授给学生,涉及到关于“学习策略培训”的“介入性研究”(吴勇毅,2001)。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关于策略训练的介入性研究。

柳燕梅(2009)通过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对以欧美学生为主的汉字初学者进行了策略训练实验。结果显示,策略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减轻汉字记忆的负担,从而验证了汉字学习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可教性与有效性。这项研究成果足以引起教师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进行汉字策略训练的重视,但这只是一项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还需要有汉字水平成绩支持的重复实验来进行策略训练有效性的检验。

柳燕梅(2009)还进行了自然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发现策略训练会提高学生汉字学习部件策略的使用频率,分散训练方式的效果略优于集中训练。这些研究成果启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对没有汉字背景的学生进行策略训练,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取分散的方式进行训练,这充分证明了汉字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蕊(2009)支持“学习策略应该分阶段”的观点,设想针对不同阶段学习者习得汉字的实际情况,来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必定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效率。在此设想下,她对留学生进行了关于“声旁系联”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设想。虽然这项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但它发现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潜在价值为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的关于汉字教学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力量。

除以上核心期刊外,近五年来,不少硕士论文也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杨媛(2012)《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汉字部件策略使用的影响――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调查研究》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实验性训练研究。作者在对中山大学开设的语文分进班长期、大规模实施汉字学习策略训练的基础上,对“语文分进”实验组和“语文并进”对照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语文分进”教学模式下的非汉字圈学习者更多地应用部件策略来学习汉字。

四、结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也日益成熟并趋于多样化。不再是谈经验或总结式的泛泛之谈,而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实践研究;近几年来更是出现了运用实验性方法进行汉字策略训练的介入性研究,这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尝试与突破。

从研究的角度看,宏观研究占绝对比例,微观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于成功学习者的汉字策略研究、汉字学习策略与汉字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对汉字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等仍然较少。此外,现有汉字学习策略研究,大部分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忽略了学习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对汉字学习策略影响的因素分析。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四世同堂》读后感300字范文(6篇)

    - 阅0

    《四世同堂》读后感300字范文《四世同堂》的话剧有老舍先生的原文剧情的基础,配合专业老戏骨的演技,将小羊圈胡同里发生的一切,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缩影,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优秀范文(

    - 阅0

    《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优秀范文《四世同堂》讲述的是在日军占领北平时那儿一户人家由兴旺转为衰落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客服工作工作总结(整理4篇)

    阅:0

    客服工作工作总结范文入职半个月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对淘宝的客服职责和内容有了很好的了解和基本把握....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6篇)

    阅:0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篇1关键词:网络学习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策略训练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

    农业业务工作总结(6篇)

    阅:0

    农业业务工作总结篇1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企业龙头寄托生产”、“土地入股产值分成”、“资产入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