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6篇)
来源:其他
动物疾病篇1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动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
1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
1.1生长环境
畜牧养殖进程中,因为动物活动范围存在不固定性这一特征,所以一旦多变的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动物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因素之时,就会打破动物正常的生长模式,也就是说动物机体内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正常性受到干扰,机体内环境的失衡是其生理学特征,但是其以病理学特征表现出来。以上便是动物疾病产生的基本流程。据相关统计资料记载,每年因环境因素造成畜牧养殖动物死亡的数目在全部疾病中所占份额是极为庞大的,因此,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引起畜牧养殖动物疾病主要原因。
1.2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纵观目前国内国畜牧养殖发展实况,很多养殖户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在养殖场地选址、规模构建、有关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缺乏完善性。例如在养殖场地选择之前没有亲临现场进行考察就建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周围环境恶化的可能性,此外因为养殖场建设之前考察工作不到位,可能由于养殖条件缺乏优质性,助长了某些细菌生长的势头,加大了动物患病的几率。
1.3人为因素的影响
由人为因素使动物染病的现象是屡见不鲜。例如:因为养殖者对药物知识掌握缺乏全面性,对不同药物作用机理与不良反应没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因此在配药调剂环节上科学性严重缺乏,使药物副作用产生从而使动物患病,此时动物出现呕吐不止等中毒现象,甚至因救治无效而死亡。再者,多数养殖户没有给予养殖技术以及与养殖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一定的重视程度,没有认识到动物养殖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事项,因此在环境与设施建设等方面均没有做到科学规划,恶劣的环境加大了动物呼吸道、胃肠道等疾病出现的概率。
2防控措施
2.1做好动物的疾病检疫工作
基于畜牧养殖进程中动物有很大几率产生寄生虫疾病、传染性疾病这一实况,编制并实施与之相对应的防疫检验体制,所取得的预防成绩是极为可观的。动物疾病检疫工作的落实,具体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对于近期采购的动物,要对其皮毛进行整体性消毒与梳理,前期阶段对其施以单独饲养的对策,在确保其不携带病菌与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7.2.025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及控防措施分析高玺涛,周霞(石家庄市藁城区农林畜牧局畜牧工作总站,河北藁城052160)摘要:本文对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以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对动物生长环境、配套设施、人为等多样化原因的危害进行探究,继而提出做好动物疾病检疫工作、饲养与管理工作等建议。关键词:畜牧养殖业;动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2-0031-01疾病以后,才进行群养;二是定期对动物注射疫苗,其宗旨在于强化其对多变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在某一疾病频发时期,提前做好病源传播预防工作,凡是进入养殖区域内的人员务必要经过检验与消毒杀菌程序;四是一旦发现染上疾病的动物,对其施以隔离工作应该带有时效性,对于病亡的动物,尸体残留的有害细菌务必彻底的清除掉,同时落实相关的防疫工作,实现构建优质型养殖环境这一目标。
2.2加强对动物的饲养和管理
在对动物喂养的过程中,养殖户应树立“预防为主、防治合一”理念,对养殖场内饲养槽与外部活动空间进行全面杀菌消毒,贯彻落管理规范,对次氯酸钠溶剂、生石灰、福尔马林等消毒剂科学选择,在剂量调制上应该做到谨慎,禁止使用可能不利于动物健康成长的、能够在其体内残留的消毒药剂,这也是对养殖场管理者人身安全性的维护。
2.3物疫情发生后的控防措施
一旦养殖户发现动物疫情已出现并有蔓延的趋势,就应该立即对其施疫情治理对策。首先,养殖户要具有长远性眼光,以协助畜牧养殖业实现战略性目标为基准,增强对养殖场防疫的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养殖场地消毒工作,对于感染疾病的动物务必做好隔离工作,从而降低疫情传播范围拓展的概率。当然对养殖动物注射相关药物也是对疫情有效防治的举措,以实现增强动物的免疫力的目标。此外管理者应该将动物疫情治理全程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为日后某一疫情的治理工作提供参照材料。参照有关规范依据依规对动物进行科学给药,从而确保药效,尽可能的使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当然,对于疫情的防治对策是多样化的,例如:对于肉牛的毛滴虫病,可以应用人工受精的防治措施,对受精器械进行严格消毒杀菌是必要的工序,同时定期对毛滴虫检查。
3结束语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其应该得到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做好对动物以及养殖环境消毒工作,对动物生长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疾病,并对其进行有效防治。
作者:高玺涛周霞单位:石家庄市藁城区农林畜牧局畜牧工作总站
参考文献
动物疾病篇2
[关键词]畜牧养殖病因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64―01
近年来,在我国畜牧业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业养殖户的技生活水平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动物的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等,会给养殖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需要用合适的措施来加以解决,才能使得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动物常见的疾病
1.1传染性疾病
在动物的多种疾病类型中,传染性也是较为多发且常见的疾病,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他们主要是通过病原体来加以快速且大范围的传播。同时,其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可以通过动物与动物的直接性接触来进行传播,其次是可以通过动物的间接性的接触来进行传播,如食用被其他动物感染过的饲料及水源等。传染病也是一种比较难预防的疾病,其被感染后有一个发病周期,比较难以在发病前期被及时发现。
1.2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在动物的疾病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主要是由寄生虫(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钧寄生于养殖动物身上,并且从动物身上来获取营养来赖以生存。其中的原虫和蠕虫会寄生于动物的体内,而节肢动物寄生于动物的体外。其大部分在其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会有固定的寄主,他们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动物间接性来进行传播,如动物的食物以及水源等。
1.3其他常见动物行疾病
常见动物性疾病,具有发病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它主要分为动物内科性疾病、产科性疾病和外科性疾病等。内科性疾病包含的种类也较为繁多,常见的有消化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分泌性疾病等。产科性疾病主要是动物在怀孕期间、分娩期间和产后期间容易发生的疾病等。而动物的外科性疾病主要是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受到外伤后较容易引发的疾病。
2动物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2.1客观性因素
引发动物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生长的环境有紧密的联系,在大多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会把动物的生长环境作为重点的工作,导致动物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使得动物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甚至会打破其体内正常的生长平衡规律,使得动物在长期积累中,就会形成常见的动物性疾病。
2.2主观性因素
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养殖方法不够合理就会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如使用预防药物不当或者用量不够合理,也会导致此种情况的发生。通常对于动物的养殖,散养户比较多,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或者盲目的用药,没有科学的技术作为指导,也会造成动物疾病的出现。此外,养殖过程中,养殖设施不够完善,久而久之,可能会出现排风系统故障或排污系统故障等,这样会造成动物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于养殖工程中,对于技术人员管理不够合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程序,也会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
3预防措施
对于具体养殖过程中,动物前期出现疾病征兆的问题,就需要及时的进行合理的防治措施,否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具体的动物疾病防控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下简要介绍。
3.1养殖场的选址和结构
养殖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为养殖的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具体实际工作而言,养殖场应该具有较好的通风系统和排污系统,同时水源充足,以供及时被利用。鉴于人类的健康,养殖厂可以适当远离居民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注意排风系统和排污系统的构造细节,切实做到动物环境的科学性和舒适性。
3.2动物管理措施
在动物养殖中,动物的管理工作,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控也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对于饲养的多个环节都要严格进行检查,如动物饲料、饮水、及消毒问题等,由此来确保动物疾病的防控和人类的健康。同时,要注重技术人员对于动物的作用,注重动物的实际生长环境和消毒性工作,确保动物养殖区合的空气流通和水源的充足,确保合理的污物处理系统,保证养殖动物有个干净的生长环境,减少引发动物疾病的发生源。同时,对于养殖的动物幼苗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养殖动物的健康性。
3.3动物疾病发防疫性工作
动物养殖过程中,对于动物的防疫性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新引进的工作做好分离性工作,确保在混养过程中,不会出现健康性问题。同时,对于饲养的环境,要定期做好消毒性工作,做好动物疫苗的防疫工作,一旦遇到流行性动物疾病的时候,要及时的进行消毒和检验工作,以保证整个养殖群的健康。
3.4对于动物疫情的防控
在养殖过程中,如一旦遇到动物病情已经发生,就需要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手段来进行处理。对于整个养殖群中出现问题的动物体进行及时的隔离性工作,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此外,对于养殖的动物可以适当的加以药物的注射,以提高其自身的免疫能力。同时,对于动物的管理过程,及时的做好合理的记录,以供参考和使用。对于动物的用药要注意合理性和规范性,以使得养殖场最有效的控制动物疾病的发生,最大程度的降低养殖场的损失,使得养殖户的利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动物疾病篇3
一、引发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原因
(一)环境影响。畜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最容易忽略但是也是引发动物疾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养殖环境,养殖基地是动物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生长场所,动物也是一个生命活体,容易受环境影响,它们也会生病,会被感染,甚至说也会因为疾病而死亡,所以,生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物的生长机能。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和所处环境发生能量交换才能够确保机体能量平衡,同时,动物的机体代谢也会受能量交换的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也就是畜牧养殖动物为什么会受环境影响而引发疾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动物疾病控制部门以及畜牧养殖户应该重点改善不利于动物生长的恶劣环境。(二)人为影响。动物疾病的引发很大程度上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养殖人员在对药物属性不了解的情况下对畜牧动物滥用药物,没有针对性的错误用药或者用药比例不对进而影响动物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动物因此出现死亡或者中毒现象。另一方面是养殖人员认为动物的养殖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工作,所以没有意识到养殖技术和养殖配套设施对于畜牧养殖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为动物构建一个科学健康的养殖环境,空气、水甚至是饲料得不到安全保障,致使动物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容易因各种病菌而引发呼吸道或者胃肠道的疾病。(三)饲喂影响。畜牧养殖的动物有时候会因为养殖人员对其饲喂不当而产生疾病。一方面是养殖人员还不够了解该如何对动物进行饲喂,对于饲喂方法、饲喂时间以及饲喂频率等方面都不甚了解,时常会出现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盲目饲喂,动物在这样的饲喂下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得不到合理满足,其免疫力也会在这样紊乱失衡的身体机能下越发下降。另一方面,饲养人员也没有根据动物的生长需求对饲料进行选择,这样不仅会不适应动物的特性和习性,还会极大地影响动物的身体机能,使其被疾病感染。
二、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措施
(一)养殖场布局要合理。为了确保动物能够得以健康的生长,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地势、通风、排水等各方面都利于其生长的养殖环境,从而对动物的舒适性以及健康安全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虽然说动物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但是居民的生活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所以,在畜牧养殖选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动物排便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并在不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影响的地方建设养殖场。(二)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动物的生长离不开饲料的喂养,而配置和管理饲料是养殖动物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日常的饲料喂养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健康,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饲料喂养能够有效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因此,为了确保动物能够健康成长,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动物饲料的管理,不仅要合理地对不同阶段、不同种类的动物有针对性地配置饲料,还要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和消毒,以使饲料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保障,更好地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另外,工作人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只有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素质,才能够对养殖环境做到科学清理,并对养殖废物进行高效利用,使环保和清洁两方面都能得以保证。(三)定期对动物进行安全检疫。为了能够及时发现畜牧养殖动物的发病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前对其进行防治,定期对动物进行安全检疫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可以针对性地对及时发现的动物疾病进行治疗,避免其疾病大规模扩散影响其他动物甚至是人类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定期的检疫行为可以通过疫苗的注射来使动物的免疫力得以提高,从而不易受疾病及病菌感染。
三、结束语
因为畜牧养殖是我国总体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该更加关注畜牧养殖动物的健康,从根源上对影响动物健康的因素实施预防措施,进而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率。虽然说动物发生疾病的不可预测性使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只要养殖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饲养行为,那么就能够及时地发现动物疾病的发生情况,促使养殖的效益得到保障。
作者:侯晓霞单位:甘肃省康县寺台乡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动物疾病篇4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控防
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已经离不开畜牧养殖业所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这就要求养殖场必须要对动物疾病的疫情加以防控,避免动物生病或者死亡,减少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损失,甚至更应该避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
1畜牧养殖业开展动物疾病防控的现实意义
畜牧养殖业是一种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人们需要从畜牧养殖业饲养动物身上获得想要的毛发,肉质或其他畜牧产品,从畜牧产品的食用角度来看,如果人类食用了患有疾病的动物,不仅在口感上感受不到美味,更重要的会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更可怕的是会造成人类的食物中毒,严重的话会中毒身亡,这也是必须要加强对畜牧养殖动物进行疾病控防的原因和现实意义所在,不仅如此,做好对动物疾病的控防管理,还可以大幅提升畜牧养殖动物的生产产量,减少养殖动物的死亡概率,进而提高养殖中心的经济生产效益,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满足社会对畜牧养殖动物产品的需求,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来看,还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做好对养殖动物的疾病防控工作是一件多么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1]。
2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
2.1传染病
在畜牧养殖场生产中,造成养殖动物出现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很重要的发病原因就是动物传染病,这是因为,动物传播途径非常广,通过空气传播和液体传播等方式,使得动物种群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当遭受到微生物细菌病原体侵蚀以后,将会导致动物大量地陆续死亡,而且传染类疾病的控防难度非常大,致死率非常高。一般情况下,我们还会针对动物种类的不同,对动物传染病进行分类,特别是要针对比较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像是口蹄疫、狂犬病、炭疽以及巴氏杆菌病等要多加注意[2]。
2.2寄生虫病
除了动物传染病危害着畜牧养殖场中动物的健康成长以外,动物的寄生虫病也会影响着动物的健康状态,在动物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寄生虫病主要有蠕虫病,原虫病,还有节肢类虫子寄生在动物体内而出现的动物疾病,这是因为,当寄生虫寄生在动物身上时,无论是寄生在动物的表皮,还是寄生到动物的身体里,都会吸收动物的营养,这样就会引发动物的营养不良,对于成长期的动物而言,寄生虫病会导致动物食欲不振,身体状态差,并且严重影响着动物的发育速度,时间长了,寄生虫病还会引发动物出现其他类型的疾病。
2.3人为饲养方式不当
事实上,人类在对动物进行畜牧饲养时,饲养方式的操作不当,也会造成动物疾病的出现,比如说饲养员在对动物进行用药时,由于饲养员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没能很好地了解动物用药的药学原理,这样在对动物进行用药的时候,有的药物的毒性太大,动物根本就承受不了,进而造成了动物中毒问题的出现,甚至会让动物在用药后死亡。另外,许多畜牧养殖场当中的内部管理水平都是非常差的,缺乏更多专业化的畜牧业养殖人才,在很多偏远地区的畜牧场中,生产技术落后,养殖场建设资金短缺,甚至存在着严重的饲养管理人员数量不足问题,很多人为性的工作失误大量出现[3]。
2.4生长环境原因
对于畜牧养殖场中的动物来说,养殖场中它们的成长环境也很重要,比如说有一些养殖场所在地理位置自然空气状况并不是很好,这会滋生出大量的动物致病细菌,而有的养殖场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设计好良好场内动物屋舍的通风系统和排气系统,更重要的是动物排泄物的处理水平差,各种细菌病原体大量传播,进而引起动物的大量死亡,这是因为在动物的生长过程中,不良的环境会使动物身体的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无法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营养能量,从而影响到动物的营养代谢机能,这些很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状态下,动物发育不好的原因所在。
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控防对策
3.1健全动物疾病的控防检疫体系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畜牧养殖场中动物们的疾病防控,我国畜牧业养殖中心的动物疾病控防检疫系统一定要不断进行健全调整,对于动物在成长中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疾病,可以通过实施检疫控防措施的方式,每天都要对动物所居住的屋舍进行卫生打扫和空间消毒,特别是针对那些刚刚引进到养殖场内的动物,必须要先经过检疫消毒,确定动物生长状态健康以后,才能够将它们和其他动物放在一起,在畜牧养殖场生产中,疾病检疫防控人员一定要定期对动物注射疫苗,尤其是在春秋动物传染疾病多发季节里,要注意动物的饮食和健康状况,加强日常检疫的力度,如果有的动物已经出现了病情症状,那么必须要对发病动物进行隔离,对已经死亡了的动物要马上处理掉[4]。
3.2提高养殖场建设的资金投入
其次,为了能够给动物提供更好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是要从提高对畜牧养殖场建设的资金投入角度说起,也就是说,从动物屋舍的居住环境,再到畜牧养殖场中饲养设施、工具的先进性,都需要对畜牧养殖场建设项目投入大量的金钱来完成,购买质量更好的消毒药水,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微生物致病细菌在养殖场内传播,同时也要提高动物屋舍的通风能力和排泄物处理能力,最好是将畜牧养殖场建设在郊区,远离城市的生活污染,在养殖场所在地的水源也要充足[5]。
3.3提高动物饲养过程的管理水平
畜牧养殖场在对动物进行科学饲养时,需要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对动物饲养的疾病防控管理水平,比如说要确保动物喂养饲料的是干净的、健康的,注重对动物饮食喂养的营养搭配,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动物,所需要的营养也是不同的,从动物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提高动物饲料中的营养性,可以很好地提升动物身体的免疫能力,让它们可以有一个更加强壮的体质抵抗各种疾病的入侵。因而,在畜牧养殖场中,需要尽量地减少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健全畜牧养殖场中的疾病防控管理体制,把一切可能出现的疾病因素扼杀在萌芽之中。
3.4加强动物疾病的疫情控防力度
从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长远性角度来看,还是要针对动物疾病疫情去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控制好动物疾病的致病源头,如果已经出现了疾病疫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疾病处理措施,将已经发病或是死亡的动物进行处理,并将动物的疾病情况马上上报给市卫生局以及相应监管部门,提高全市动物疾病疫情的控防意识和力度,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动物疫情。
4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在今后动物畜牧养殖生产中,更好地提升畜牧业的发展水平,需要针对动物疾病做好充分的控防工作,健全动物检疫体系,提高对养殖场的建设投入,从而更好地提升动物饲养水平,应加大对动物疾病疫情控防管理力度,促进我国动物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翠鸾单位:龙泉市西街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1]崔丽柯.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南方农业,2016,(27):128+130.
[2]朱洪琼.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6,(13):31+34.
[3]薛曙光.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4):177.
动物疾病篇5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以后,各级政府为了发
展农村经济,加大了畜牧养殖投入力度,畜禽饲养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迅速提升,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进程中,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倾力设防功不可没,以防为主的防疫工作得到了落实。然而本人认为,落实以防为主,还应兼顾以治为辅。近些年将防治工作推向市场后,畜禽治疗工作在很多农村出现了断档现象,就本辖区内畜禽治疗情况看,农村专业兽医较少,畜禽生病治疗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各兽医商店咨询后自行治疗,给饲养户畜禽疾病治疗带来了诸多不便。
目前看,动物防病治病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都集中在各级防疫部门,而专业防疫部门又没有治疗机构,为了解决防治工作难题,为农村畜禽养殖业户提供医疗方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系统培训村级防疫员,提高他们的防治技能,改善目前防治脱节难题。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已在我省广大农村普遍配备,但是他们的主要职能目前仍以防疫工作为主,如果政府职能部门下功夫对他们加以系统培训,在施以系统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发挥部门兽医技术骨干的优势,以传帮带的形式,在实践中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施治能力。是解决防治脱节问题的好办法。
动物疾病篇6
[关键词]反刍动物前胃疾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6-0239-01
1引言
反刍指在进食一段时间后,将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次返回到嘴中咀嚼的现象,而反刍动物就是存在反刍现象的动物,这些动物以草为食,为了对植物纤维进行更好的消化,进化出了适合反刍的四个胃,其中瘤胃,网胃,瓣胃均属于前胃。而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喂食过多或者出现误食现象,就可能引发前胃疾病,其不仅会影响动物的反刍,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需要切实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反刍动物的前胃疾病,主要包括了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以及瓣胃阻塞等,这里结合贵州省印江县农牧科技局畜牧产业发展中心饲草饲料工作站的工作经验,对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防治进行简要分析和研究。
2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防治
2.1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发病的原因包括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前胃弛缓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如长期饲喂难以消化的饲料,或者没有经过清理,含有石子、泥沙等异物的草料,使得家畜的前胃长期受刺激,影响瘤胃兴奋性,或者存在过劳、运动不足、缺乏光照的情况,导致家畜的神经反应性降低,消化道处于弛缓状态。继发性前胃弛缓存在于其它前胃疾病以及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过程中。
发病时,病畜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如果治疗不当,会转为慢性,导致网胃和瓣胃蠕动减缓,排粪迟滞且粪便干燥发黑,表面存在黏液。
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胃肠机能的调整,可以皮下注入盐酸毛果芸香碱0.05~0.15g,或者采用酵母、大蒜酊等健胃药。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对饲料进行合理调配,避免过度使役[1]。
2.2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主要是反刍动物饥饿后暴食,或者饲料适口性强所导致的,在瘤胃中滞留了过量的食物,从而导致其肠胃技能紊乱。一般情况下瘤胃积食的发病原因,是因为采食过量,或者食用了容易膨胀的干料,也可能是食用的饲料难以消化。不仅如此,如果牲畜过度劳累,缺乏锻炼,或者消化机能不好,突然更改饲料等,都可能诱发瘤胃积食病症。
发病时,病畜会出现食欲不振、反刍减少的现象,腹围明显增大,从外部触碰,瘤胃胀大且坚实,叩击存在有浊音。排出的粪便量少、干硬,而且带有黏液,或者排出褐色恶臭的稀粪。发病后期,由于胃内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的影响,病畜会出现四肢颤抖,步态不稳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倒卧、昏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会由于窒息或者心脏衰竭死亡。
针对瘤胃积食的治疗,一般是利用1000-1500mL植物油混合石蜡油,通过内服的方式,帮助病畜排出瘤胃内的食物,制酵强化其消化能力。同时,需要提高其瘤胃的兴奋性,激发肠胃蠕动。可以利用酒石酸锑钾,根据不同的病畜,把握用量,牛每日三次,每次2-4g,加水灌服;羊则应该减少到每日0.2-0.4g。如果积食严重,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对于瘤胃积食的预防,主要是必须正确饲养,合理使役,避免家畜过食、过劳或者运动不足,同时,需要合理搭配饲料,避免长期喂食干料或者突然更改饲料的情况[2]。
2.3瘤胃臌气
这种病症可以分为原发性、泡沫性和非泡沫性三种,其中,原发性瘤胃臌气一般是反刍动物食用了大量容易发酵的饲料,如新鲜的豆科牧草、种子,作物幼苗以及含有雨水和露水的青草等,或者由于管理不当,误食一些腐败变质的饲草,以及品质不良的青贮料,又或者对可能麻痹瘤胃的毒草等;泡沫性瘤胃臌气则是由于采食了大量富含蛋白质、果胶等物质的豆科牧草;非泡沫性瘤胃臌气多是采食了堆积发热的青草、霉败饲草或者雨淋霜冻后的饲料等。
在发病时,动物会出现腹围增大,频频嗳气的情况,难以平静下来,反刍和嗳气完全停止,呼吸困难,以听诊器诊断,会发现其瘤胃蠕动速度减缓甚至停止,叩击能听到鼓音。发病后期病畜会全身冷汗,张口呼吸,卧地不起,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则会很快死亡。
对于急性病症,需要进行瘤胃穿刺手术,排气减压,同时搭配石灰水、福尔马林、人工盐等进行药物治疗,通过制酵剂和止泻药的搭配使用,迅速恢复前胃功能。对于养殖户而言,应该避免大量喂食容易发酵的饲料,如果需要由舍饲转为放牧,需要首先喂食一些干草,并对草场进行整理,清除容易引发瘤胃臌气的草料。对于出现霉败的饲草以及品质不良的青贮饲料,应该及时清理,避免出现误食的情况。
2.4瓣胃阻塞
瓣胃阻塞同样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喂食一些难以消化的粗硬植物,如树梢、蔓藤、茅草等,或者长期喂食粉料,继发性疾病则多是由前胃弛缓、皱胃溃疡等引发。
发病初期,会出现前胃弛缓的症状,而当小叶压迫性坏死后,瓣胃阻塞的症状就会出现,病畜鼻镜干燥、龟裂,进行性消化紊乱,会大量饮水。严重时出现排便障碍,粪便难以排出或者成珠粒状,内中含有没有消化的植物纤维。
应该及时对病畜胃肠道积聚物进行排出,利用制酵药、健胃药强化其肠胃蠕动,对瓣胃内容物进行软化,促进其自然排出[3]。
3结语
前胃疾病是反刍动物养殖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其可能会造成家畜的死亡,应该得到养殖户的重视,了解前胃疾病的发病原因,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实现对于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有效控制,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张陈军.反刍家畜前胃疾病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