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礼仪文化差异(6篇)
来源:网络
各国礼仪文化差异篇1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人重“礼”,崇尚“礼尚往来”,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相对独立于集体,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二)面子观。
说到“面子”,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在中国,“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五、结论
总之,“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2006,(7):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2008,(4):47-48.
各国礼仪文化差异篇2
[关键词]送礼礼仪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8-01
前言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在送礼过程中的习俗和禁忌也有区别。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的“仁、仪、礼、智、信”五德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而送礼也就成了这一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人际沟通作用。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作为历史上的几大文明古国文化的继承者,同样表现出人类对礼仪的不断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新居,店铺开张庆贺等活动,亲朋好友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以金钱作为送礼的物品较为普遍,而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很少见。而且中国人在送礼的时候不注重对礼物的包装。
西方国家的人在选择送礼的礼品时没有太多讲究,而且大部分时候,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装饰房间的小物品、旅游纪念品以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他们选择的礼物。但相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什么样的礼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
三、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维度来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他们更加尊重人权与自由,崇尚人人平等。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体中,因此他们普遍对集体的依赖性小,而更加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群体关系的建立,所以送礼这种交际方式的使用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四、结论
总之,无论东西方文化,“送礼”都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社会习俗,而且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送礼的相关习俗和禁忌的区别,本质上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随着在现代生活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对于交际的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各国礼仪文化差异篇3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
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各国礼仪文化差异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礼仪;行为差异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文化冲突与文化障碍也随之增多。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商务礼仪的行为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务语言,商务非语言以及价值观几个方面
一、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语言的差异
首先,词汇的意义不同。在语言的诸因素中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在词语的内涵方面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很大。因此,对于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来说,掌握英语词汇的含义,有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我国,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幸运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然而,在美国,龙(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在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
第二,见面语不同。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中少见的,因此常常引起西方人的误解。在汉语中可以直呼一个人的名字作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例如,商务人员可以这样相互问候:“李总经理!”对方回答:“王总经理”;但是在英语中不能以称呼代替问候,如果在英语中有人这样打招呼:“ProfessorWilson!”。Wilson教授会以为你有事找他。
第三,敬谦语使用的频率不同。英语中虽然也有谦词,但只是零零星星一些,不像汉语词汇那么丰富。在中国,对别人的表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还不够”等;而在美国,他们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他们在得到别人赞扬时回说“Thankyou!”。例如:中国的王琳遇见了一位美国朋友杰克,杰克夸王琳的衣服漂亮,王琳却说自己的衣服不是很漂亮,也不值多少钱(其实还挺昂贵的)。当杰克听说衣服便宜,想买一件送给自己的妻子,询问王琳在哪买的时候,王琳支支吾吾说不出来,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人们习惯了贬低和自己有关的东西,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美国,人们都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非语言的差异
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非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中国商务人员的礼节动作是两人先握一下手,然后相互靠近,两人的手仍不松开,或者干脆变成相互拉住不放啦;而在美国,商务人员握手是两人以手相握,然后马上松开,两人身体距离也随即拉开。第二,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耸肩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商务人员表示上述意思时只能是摇头或摆手。第三,在商务活动中,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的商务人员习惯于默默地听着,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是非常不礼貌的;而美国商务人员则认为这样是没在好好听或是厌倦生气了,他们会一再重复。因为在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联想收购IBM之前,联想实行的是“家文化”,每次会议上,都是高管发言,员工默默的听着,几乎不发表言论。在收购IBM之后,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公司规定会议上,中国员工的发言时间比美国员工的发言时间长5分钟。这样,大家群策群力,畅所欲言,促进了联想的发展。
三、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比西方人要强。馈赠礼物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中国,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而在美国,对于礼品的价值不像我们那么看重,一般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于此同时,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说,这就导致了中国人重面子,做了不合身份的事是有失脸面的。而在美国,他们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第二,中国人着重关系(RelationshipFocus),美国人着重交易(DealFocus)。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乐于感情投资,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为了是建立友好关系,以便建立长远的相互信任;而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喜欢开门见山,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的时候就能得到口头承诺。在会谈中,中国人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而美国人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碰撞摩擦也日益增多。要想成功的进行商务交流,就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跨文化视角下各国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文化障碍,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各国礼仪文化差异篇5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中职生心里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学校就安排职业教育和礼仪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中专生礼仪的内容,还学《弟子规》,人人背诵《弟子规》,用文艺节目形式表演《弟子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知识和美德。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也使他们能展现出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英语课程标准》还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根据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随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注重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三、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一)注重礼貌原则。
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学习第一单元:WelcomeUnit,我教光电专业学生学Thankyou、Please、I’msorry,Excuseme这些词语时,问他们:“汉语里有哪些词语是礼貌用语?”他们回答有“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请”等等,那么怎样使用汉语“谢谢”和英语“Thankyou”?我告诉学生这是两个基本相等的词,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Thankyou”的使用频率比汉语的“谢谢”要高得多。汉族人认为区区小事,求人帮点小忙不值一谢,但英语国家则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而汉族人则常常谦虚,予以否定以表谦恭。如:“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这是我应该做的!”因此,我告诉学生,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好时,不必说:“No,No,myEnglishispoor.”而简单地说声“Thankyou.”或“It’sverykindofyoutosayso.”就合乎英语习惯了。
还有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After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一般用“Helpyourself”,而不用“please”。尽管英语和汉语的礼貌用语有所不同,但热情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避免闹出笑话。
(二)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
光电专业学生在学习Unit6What’sfordinner?话题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ri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我针对教材的内容,有机地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我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你们在家里或饭店吃饭时,要请长辈先入座,然后晚辈才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不要满嘴食物时讲话。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同时,我强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排队买饭。然后坐在指定位子,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更不要浪费粮食。这样学完本单元后,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电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Unit2Clothes话题时,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穿着礼仪教育。我校提出中职生的仪容仪表:应端庄大方而不失文雅,朴实自然而不失个性。要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学校要求穿规定的校服。男生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女生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电信专业的学生学习Travel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几句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Don’tpicktheflowers.Don’twalkonthegrass.”以后,我让他们说出一些公共场合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对他们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边看电影,边大呼小叫,还不要大吃大喝,看完后有秩序地离开。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学校要爱护学校和教室的公共财产、设施,不要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乱刻。公共礼仪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文明素质,作为学生在公共场所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良好的中职生风采。
各国礼仪文化差异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建议措施
一、安徽外贸企业现状
2016年中对外贸易500强企业榜单,除了行业中屹立不倒的龙头老大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外,安徽省仅有9家企业入选榜单。其中,铜陵有色以39.8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列第72位,安徽国贸集团进出口总额34.75亿美元,排名77位,比2014年提升了17位。联保(合肥)电子科技公司以24.5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超越马钢,与上述两企业一同成为了安徽省仅有的进入前200强的三家企业。
由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我省企业表现差强人意,仅对比同样专注于电子科技领域的鸿富锦精密电子、昌硕科技等公司的前50强地位及超百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我省的部分电子科技公司300名开外的排名和不到10亿美元的总额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在上升空间极大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把握住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因素,同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和政策虽然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但文化差异因素无疑在某些时候和场合发挥了更大影响。许多公司在初期拓展对外市场时,对由于巨大文化差异导致的与国内大相径庭的国际商务活动根本无从下手,这时部分企业选择了知难而退,从此再无消息;而有的企业则积极寻找差异处,不断采取措施改进和配合贸易方的需求,从此走向辉煌。
二、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的关系
文化是指在一个具有相同经历的环境中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或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物,文化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指这种有形或无形的产物由于地域、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另一方面,国际商务则是指跨越国界的经济及管理活动。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在国际商务中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影响,那么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国际商务活动及贸易交流的失败;另一方面,如果国际商务中失去了文化差异,对外的贸易交流及商务也将不复存在,这个世界的多样文化也将灰飞烟灭。因此,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二者缺一不可,既然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我们只有正视其与国际商务的关系,认真分析其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才能帮助企业在当今时代的浪潮中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较为顺利的开展国际商务进程。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一)商务合同中的文化差异
在国际商务中,签订合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对待合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对合同的理解和重视的不同态度,导致了签订过程中的纠纷。对美国人或德国人来说,合同是一种签了字以后就必须遵守的东西,签字就意味着合同生效同时不能再变。但是日本人把合同看作是由于环境变化可以被修正的开始性文件。南美人则更是把合同看作是一种不容易实现的理想状态,在上面签字仅仅是为了避免争论而已。美国人在商务活动中把速度和金钱摆在首位,他们在签订合同时常常考虑到所有意外事件的法律赔偿问题,把合同的条款写得很详细。因此在与美国人进行合同签订时,公司应当加倍仔细的查看合同条款,否则摩擦与误会是不可避免的。而商务合同是国际商务的开端,一旦初始工作存在纰漏,再好的谈判或礼仪技巧都无法弥补合作的破裂。
(二)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谈判有着不同的理解,其谈判的方式、方法、技巧及风格也大相径庭,甚至于谈判时的切入正题的方式也不同。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把艰苦的谈判进行得十分顺利,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首先,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一种文化里被认为是合理的行为,而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变成了不合理的行为。比如,在谈判中暂时的沉默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心理战术,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表现。同样,在美国,商务人员拖延谈判可能是由其他业务繁忙或工作无法协调造成的。而对日本人来说,业务上数月甚至几年的拖延,并非是他们失去了对该业务的兴趣,而是想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达到最满意的报价或是利润最大化。另外,在权利分配方面,中国谈判者会认为作为买方的谈判者处于谈判中的强势地位,那么就有优势提出有利于本方的提议。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谈判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的内容也是平等的钱物交易。
其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谈判的。相关实验表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全盘的。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反映到谈判桌上,就形成了先务虚、再务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即先明确谈判的总体原则,再对具体问题达成一致的谈判方式。而西方人由于受逻辑思维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谈判中他们会在最初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在谈判语言的选择与运用上,美国人的交流方式比较直接,他们通常以简单、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而东方文化中,则经常使用间接、委婉的语言。总之,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商务谈判时,了解和注意他们的文化特征,便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策。
(三)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文化的交流和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如果只掌握外贸、外语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了解各国的商务礼仪,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当代国际商务礼仪中既有通用的知识,如求职面试、工作着装、头衔称呼、业务联系、商务会议、公众演讲和商务旅行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然而由于国情、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还存在许多不同,特别是与我国的现代礼仪相比,当代国际礼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个人至上,它强调以个人为本,个性自由,反对损害个人尊严;二是女士优先,它强调在一切交际场合,不仅要讲究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更要讲究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体谅妇女、帮助妇女和保护妇女;三是交际务实,指出在交际活动中,既要讲究礼仪,又要实事求是,反对虚假造作,不过分的客套,不过度的自谦、自贬。由于这些差异,许多国人对国际礼仪还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国际商务的过程中,如果想作到表现得体,就要学习和遵守国际交往惯例。
例如拜访礼仪,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美国人都十分注重在拜访前预约,双方先约定拜访时间,客人准时赴约,主人才欣然接待。如果事先没有预约贸然造访,则被视为无礼之举,主人可能正忙于处理其它事务而拒绝接待。而在中国的礼仪规范中,没有“不预约则失礼”这一条。因此,中国人在拜访他人时往往随心所欲,很少考虑主人是否有事在身。对于不速之客,中国人一般不以为无礼,即使手中有十分紧迫的事正在处理,也要抽出空来予以接待,否则即被视为不好客。
在国际商务中的表现与作为,往往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品德与修养。对于商务合同、商务判及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我们应当重视起来,积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的解决。
四、建议及措施
(一)培养跨文化及掌握多元文化身份
跨文化意识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信仰、价值观以及他们对日常事物的看法和情感,这些不仅通过语言来表达,也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如衣着、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及动作行为来表达。当今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跨国、跨文化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了解和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减少或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摩擦和冲突,对有效地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提高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与单一文化身份者截然不同的是多元文化身份者。多元文化身份并非仅通过多国居住经历来确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形成多元文化意识,掌握其他文化影响下的不同行为习惯、社会准则以及价值观念来确立。多元文化者不仅能熟练掌握其他不同国家的语言,更能够真正内化一种或多种其他文化,理解和运用其他文化。这无疑是国际商务顺利进行的基础。
(二)学会换位思考及采取灵活的谈判策略
在国际商务谈判时,经常会有争论很久无法妥协的情况出现,最后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相悖的观点,只是沟通上产生了问题。对于沟通问题中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翻译人员力争准确无误的翻译;在理解上的障碍则要求谈判人员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和信息,以便进行仔细研究,避免不必要的僵局。因此这也要求我们要采取灵活的谈判策略,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抓住对方的心理,善于利用自身的优点,克服沟通中的障碍,才能取得谈判的最终成功。同时,一位优秀的谈判者是可以在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实现谈判双方共同目标之间实现平衡的,因此了解谈判对方的目标、预期及谈判策略对谈判者来说至关重要。而在国际商务情境下,这种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障碍。尤其是在谈判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谈判亟须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时,换位思考不仅有利于帮助谈判者认知跨文化谈判情境、形成谈判解决方案,而且更有利于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使得谈判走出僵局,走向合作。
(三)注重国际商务基本礼仪及塑造个人形象
了解国际商务礼仪的重要性有助于国际营销活动的成功。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体现相互尊重的一种行为准则,主要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提出了一定要求,用以规范日常商务活动的行为方式。商务礼仪不仅是企业员工个人素质的表现,也反映出其所在公司的公司文化和管理规范水平。外贸从业人员应该熟记一些国际通用的商务礼仪知识,包括像工作着装、头衔称呼、业务联系、商务会议、商务旅行、协调与客户的关系等方面,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商务文化的差异。企业员工在国际商务交际中一定要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及仪态,规避不合礼仪的言谈举止以免闹笑话或无意中冒犯客户。得体的商务礼仪可以赢得客户的好感,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维护及提升公司的商业形象。我省企业良好的文化环境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及国际贸易交流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忽视文化差异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商务活动受阻,企业的良好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外贸企业员工必须积极参与到公司的国际商务文化环境建设中,提升个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正确地认识及接受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才能理解、适应目标市场国不同的国际文化环境及文化差异,拉近与目标客户的文化距离,从而促成企业实现自身国际商务活动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双方必须站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寻求进一步的合作与发展。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人在思维模式和交际方式上会大相径庭,沟通双方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在所难免。在国际商务进程中,我们需要展现本公司的文化特征,也应理解和尊重文化背景不同客户的、价值观、工作习惯、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将文化差异带来的劣势降到最少,求大同存小异,在经济贸易或商务合作等方面和外国客户达成一定的共识以实现本企业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莎莎.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分析[J].统计
与管理,2015,(01):148-149.
[2]乐文娟.文化差异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研究
[J].现代商业,2016,(11):182-183.
[3]孙明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14-15.
[4]画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15,(46):35-36.
[5]刘卓瑛,郑平坪.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统计与管理,2015,(07):156-157.
[6]石海霞.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国际商务文化环境建设研究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59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