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原理(6篇)

来源:整理

免疫学的原理篇1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激趣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92-02

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在揭示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移植排斥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诊断、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医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现医学免疫学教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免疫和临床免疫两部分,其中基础免疫主要包括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主干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学生普遍反映该部分知识抽象深奥、内容繁杂,理解起来困难、枯燥,难产生学习兴趣,是医学专业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免疫学教师面临的难题。为让免疫学基础课能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视频资料,并将所学到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联系科学故事,吸引学生注意

医学免疫学的每一个知识点,从发现到证实,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科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这些科学故事穿插其中,既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又能引导出相关免疫学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医学人文教育。这方面常可用的例子有如下几个:

在医学免疫学绪论教学中,非常适合运用前人发现“人痘苗”、“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故事作为铺垫,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免疫”具体化成同学们接触过的事物,能让同学们对“什么是免疫”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向同学们介绍免疫的概念、功能等抽象知识就水到渠成了。在有趣的氛围中展开一门新课的学习非常重要,它将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情绪。

学习抗体、补体、免疫细胞等相关章节时,同样我们可以向同学们简要介绍科学家发现这些物质的故事。利用德国科学家贝林首次使用抗血清拯救患白喉的儿童的故事可以引出抗体的发现,顺势导出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等学习内容。而补体的学习也同样,可以将博尔现补体的科学实验再次展现在同学面前,并引导着同学们对实验进行推导:有种物质具有溶菌和溶解细胞的作用,但须有抗体的存在才能实现,即最初发现补体的存在。这个做法既吸引同学注意力,同时在推导的过程同学们就可以认识到补体的特性和作用。同样,在讲到淋巴细胞相关章节时,我们可以将B细胞、T细胞发现的一系列科学故事简要介绍给同学,从研究者在一个无关免疫的试验中发现鸡的法氏囊与抗体产生密切相关至最终确定哺乳动物的T、B这两种免疫细胞相对应器官,让他们知道这些细胞的来龙去脉,增添课堂趣味性。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对诺贝尔奖有很浓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将知识点背后与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人物故事介绍给同学们,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将科学思维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此外,讲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我们可以利用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神仙用荷花、荷叶重塑哪吒的故事作为引导,从文学的幻想引导着同学们对现实中的器官移植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器官移植会存在哪些问题,再来帮助学生分析移植排斥出现的原因,什么决定两者间的组织相容性,由此引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在最初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他们的畏难情绪。

二、联系生活实例,增添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形式把一些生活实例,巧妙地与抽象繁杂的免疫学知识相联系,从现实到理论,从现象到本质,将感性知识转变成理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同学们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常见的感冒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生活实例,贯穿很多免疫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问:为什么感冒有时好得快,有时好得慢?为什么感冒有的人好得快,有的人好得慢?为什么感冒后即使不打针不吃药,自己也能好?这些都是一些基本问题,学生容易作答,通过这些小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教师适当诱导,把免疫系统、免疫应答过程等内容融入进去,就能让同学们通过联系实际来理解机体免疫发挥作用的过程,一定会印象深刻。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也是一个常用的例子: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接种疫苗,通过多次接种后为什么可以预防相应的病原体的感染?同学们在以往的体检中“乙肝两对半”的检测代表什么含义?其阴阳性有何意义?通过提问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引入免疫的概念、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等教学内容。外伤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类似经历,在讲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理论时,我们也可以把它融入教学,皮肤屏障被破坏后病原微生物经皮肤侵入机体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就是我们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

三、巧用比喻、拟人等方法,调动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想象,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趣味化、通俗化,渲染乐学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思维调节到一种兴奋状态,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免疫学教学中比较经典的拟人比喻是:把我们人体看作国家,免疫系统就是这个国家的军队和治安管理系统,肩负着“攘外安内”的职责;这个系统有完善的部门,有各种兵种,有常规和现代化武器军事设施等;我们的中枢免疫器官就是培养士兵的军校,外周免疫器官是士兵的战场,免疫细胞是各种士兵,免疫分子则是各种武器;而我们免疫应答过程,就像军事作战,而入侵我们体内的抗原就是敌人、小偷等坏人。将复杂的免疫应答看成是打仗、抓坏人的过程,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一举多得。

抗原提呈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难懂的过程,但是也是必须让学生熟悉的内容。我们找到一些联想方式,非常生动而准确地演示了抗原提呈的过程――内源性抗原提呈和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都可以看作是T细胞“吃大餐”的过程:抗原提呈细胞可以看作是农家乐、餐厅,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可以看作是餐馆自己饲养的鸡禽或从外面采购的食材;而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是后厨房大厨,根据不同客人的要求对“食物”进行各种加工,形成的抗原肽就是大厨们做好的菜;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可看作侍者,是递呈抗原肽的服务员,专门负责上菜给客人,客人分别是CD4+和CD8+T细胞,他们对服务员还很挑剔,CD4+T细胞表面的T细胞抗原受体只接受由MHCⅡ类分子盛上来的菜,而CD8+T细胞只接受由MHCⅠ类分子盛上来的菜。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记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并以独特的形式又表现出来的,我们将这一比喻穿插到抗原提呈教学中,在课堂上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向他们展现了一种知识学习的境界,对学习方法有指导意义。

又比如,在讲授抗体时,可以让同学们把它的形状想象成一只大龙虾,虾带齿的钳子部分类似于抗体的Fab段,身体对应恒定区;在讲解B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的免疫应答时,可以将B细胞想象为一位待字闺中的姑娘,那这个枯燥而复杂的免疫应答过程完全可以想象成B细胞这位姑娘佩戴着抗原信物在相亲会寻找到它的意中人辅T细胞,并结婚生子的故事。这些有趣而贴切的比喻不但能增添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现在高校课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成为常态。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融合在一起,以清晰、生动的画面将抽象的问题表现出来,让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我们免疫学课堂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充分表达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例如讲解到免疫应答时,T、B细胞如何以淋巴结或脾作为免疫应答场所进行免疫应答,其免疫应答过程复杂,可以将这个过程制作成动画或利用英文原版教材配套的动画素材向同学们展示,从时间、空间上提醒同学们要以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免疫学问题,文字与动画恰当地整合,让讲授内容更形象具体,复杂的过程变得一目了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降低了教学难点,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漫画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同学眼球,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的漫画,并适当运用到多媒体课件中。例如在讲到免疫记忆时,我们插入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漫画,戴着警帽的免疫细胞一手拿着某个病原体的“通缉令画像”,一手拿着枪,在巡逻过程中不断辨别所遇到的事物是否是其通缉令上的事物,这个漫画很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了什么是免疫记忆。

在免疫教学中,面对众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免疫应答机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不易。《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指出了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关系。从教师方面而言,是“教然后知困”,只有知道困难所在,才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多总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素材,让组织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志于学、乐于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使免疫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免疫学的原理篇2

关键词:认知结构;医学免疫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4-02

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与其他学科交叉知识点多,涉及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又与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困难重重,学习自信心不足。同时,由于抽象、涉及机体众多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无系统性,难以理解、记忆,学习难度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在我国,医学本科以大班授课为主,师生比例悬殊。课堂教学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程度,也要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根据学科知识片段的特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地应用基础知识分析临床病例,准确诊断。

一、教学全程贯穿免疫学基本线索,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就会把该学科看做一个相关的整体,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医学免疫学主要围绕“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实现免疫功能”这一线索,编排教材,实现教育目标。为了增强学习的逻辑性,根据免疫学基本线索组织教学,顺应思维发展过程。把学生已有学习基础的固有免疫提前到绪论中讲解。然后,按照先讲抗原,再讲免疫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的三大组成,接着讲免疫学的中心内容——免疫应答,最后讲临床免疫学的思路设计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线索的理解、记忆。上课时,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知识框架图。即,抗原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功能。随着课程深入展开,新概念在已有概念基础上构建,学生们逐渐从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记忆。如,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是具有异物性。异物性是指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为什么机体会存在自身免疫耐受状态呢?当讲解了中枢性自身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发育中的T细胞在胸腺经过阴性选择,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诱导凋亡或失能,从而成熟的T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性之后,同学们就能理解没有经过“鉴定”的抗原一旦刺激免疫系统,就会激发正免疫应答。

二、多角度讲解教学难点、重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体味、吸收,转化为自身知识,即把信息加工为每个学生自己能理解的方式,使之超出它们最初所给的事实,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每个学生在学习时所进行的信息加工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的协助下,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发育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讲透这个知识点,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三种方案。首先采用角色表演讲解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过程及其意义;第二,借助教材中的示意图,顺应T细胞的发育过程加以解释,并请已听懂的同学回答两个选择的意义;第三,在PowerPoint文件中设置自定义动画,从成熟T细胞具有两大特点(即自身MHC限制性和自身免疫耐受性)出发,反向讲解T细胞获得这两大特点的原因。通过三种方式的讲解,使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听懂这一知识点,优秀学生则能深入到领会层面,理解T细胞的成熟过程对形成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机制的重要意义。

三、聚焦免疫学中心内容,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斯皮罗等(1991)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经过改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不是简单重复,因为每次学习的情境都会有所变化,而这将使学习者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是学科中心内容,也是同学们感觉最难学的部分。授课前,先复习抗原及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点。然后,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同学们回答已学过的概念,共同完成细胞免疫的教学;而对于体液免疫的教学,涉及细胞免疫相关的内容,请掌握较好的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讲,其他同学和教师做补充,促进同学们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迁移。激励学生们回忆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将新的知识存入长时记忆中,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合超敏反应,加深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家倡导,通过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善于全面地看问题,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与关系,遇事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再得出结论的习惯,并且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超敏反应是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模块。通过学习,理解免疫是一把“双刃剑”,正常状态下,对机体起到免疫保护作用,而异常情况下,会引起免疫病理作用。如,先提出问题——机体免疫系统如何抵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师生共同分析后,得出机体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抵御病原菌的感染。随后,教师指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如果没能及时治愈疾病,会引起免疫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进入学习重点——发病机制的教学。由此,提出应该以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解决实践问题。

五、列举免疫学防治实例,体会免疫学就在身边

在我国,随着免疫预防体系的建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不再是主要死因。同学们都有打预防针的经历,课堂上,让学生们说说都打过什么预防针?可以预防什么疾病?为什么?通过提示性教学,帮助学生们明白免疫系统是“健康守护神”。免疫学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

医学免疫学看似抽象、枯燥,其实,一旦掌握学科知识网络,就能体会到知识体系的相互关联及其与临床的紧密关系,增强学习动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一条基本线索贯穿始终,增强教学逻辑性;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以点带面,培养同学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领会转化能力;紧紧围绕学科中心,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联系临床疾病,运用基本原理,全面分析问题,解释病因。通过构建医学免疫学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协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智.教育心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宏思,秦静英,韦鹏涯,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619(15):153-154.

[3]Barbara.J.Daley,Dario.M.Torre.Conceptmapsinmedicaleducation:ananalyticalliteraturereview[M].MEDICALEDUCATION,2010,(44):440-448.

免疫学的原理篇3

2肿瘤疫苗的设计策略

2.1总体思路针对肿瘤抗原在机体内免疫原性下降,造成特异性细胞免疫激活不足,外周免疫耐受的状况,肿瘤疫苗设计策略的总体思路是应用各种技术,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能力,改善免疫微环境,引发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阻止肿瘤进展,最终消除肿瘤.

2.2肿瘤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是将整个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导入患者体内,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由于肿瘤细胞带有肿瘤的全部抗原,无需考虑分离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TSA),而且由于自体肿瘤细胞具有和正常组织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不会引发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被认为是理想的肿瘤疫苗方案.但是自体肿瘤组织来源十分有限,并且考虑到TS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因此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3].后来,人们开始使用人工培养的同种异体肿瘤细胞系进行肿瘤疫苗的研究.不同肿瘤细胞的混合能够提供一系列的TSA,有利于增加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减小其发生抗原丢失的几率[2].但是,单独使用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难以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免疫佐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随着基因工程的进展,人们开始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编码免疫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有效地打破了肿瘤的外周免疫耐受.近年来,也有人将编码一些细胞因子如IL2,IL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cmacrohagecolonystimulatihyfactor,GMCSF)等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期望通过细胞因子蛋白的表达,改善肿瘤组织局部免疫微环境,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4].然而,近些年来临床实验表明,即使在实验中能够诱发满意免疫反应的肿瘤细胞疫苗,在转化成临床有效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时都遇到了困难.Fifis等[5]的研究发现,大鼠结肠癌细胞系经体外培养后免疫同源小鼠,引发了免疫反应和肿瘤保护效应.然而,当他们对荷瘤小鼠进行同样处理时,却大大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提示肿瘤细胞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10,肿瘤生长因子β阻止有效的免疫反应;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GMCSF等因子活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骨髓源性细胞;激活特异的调节性CD4+CD25+T细胞以下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等.

2.3肿瘤抗原疫苗肿瘤能够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现象引发了对肿瘤抗原的研究.肿瘤抗原包括多个层次:完整的蛋白质分子、抗原肽及纯化的DNA.关于肿瘤DNA疫苗,下文将另行讨论.目前将肿瘤抗原分为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TAA).TSA是指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TAA并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只是在发生肿瘤时此类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Tabi等[2]认为,肿瘤抗原必须在全部或大多数患有相同肿瘤患者的大部分肿瘤细胞中呈普遍的高表达状态.他将肿瘤抗原分为5类:①突变抗原;②肿瘤细胞过度表达抗原;③癌睾抗原;④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⑤病毒抗原.

单独应用肿瘤抗原蛋白存在免疫原性差的问题,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可通过抗原、HLA缺失等机制发生逃逸.刘宏利等[6]结合了肽疫苗和DNA疫苗各自的特点,以P815肿瘤细胞的CTL表位(P815A3543)为模型,合成该表位加多聚赖氨酸的颗粒性多肽,并制备含有编码此表位和GMCSF基因的表达质粒,制成了新型的颗粒性肽DNA复合疫苗,这种疫苗利于APC的摄取加工,可诱导有效的CTL应答,从而预防小鼠致命性P815肿瘤细胞攻击,并可部分根除肿瘤.

超抗原能够激活全部携带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Vβ片段的T细胞,激活的T细胞克隆数约是普通抗原的1000倍,产生强大的杀伤靶细胞的作用.马文学等[7]用已构建的重组跨膜型超抗原的表达载体pET28aTMSEA转化E.coliBL21(DE3)pLysS宿主菌,并诱导其表达跨膜型超抗原融合蛋白,实验结果显示,跨膜型超抗原融合蛋白能够锚定在肿瘤细胞膜上,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期,为肿瘤抗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s)作为细胞内的分子伴侣,通过其多肽结合结构域与一系列肿瘤相关抗原形成复合物,同时HSPs通过HSP受体CD91和LOX1介导被APC摄取[8-9],于是,将肿瘤抗原与HSPs在基因或蛋白水平进行连接,可使机体提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水平.自体肿瘤HSPgp96抗原肽疫苗已进入临床Ⅲ期,但是由于这种疫苗具有很强的个体特异性,因此只对同源肿瘤起作用,而且由于自体肿瘤HSP抗原肽复合物需要从肿瘤患者体内提取,来源受到了很大限制.目前研究方向是体外合成HSP抗原肽疫苗,如将HSP与肽或全蛋白进行连接;将HSP的DNA与抗原DNA连接后表达融合蛋白[10];或将HSP基因直接注入肿瘤细胞提高其免疫原性[11].

独特型(idiotype,Id)单抗原显著优点在于它能引发针对相应自身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抗Id的抗体(Ab2)能够模拟TAA,并作为TAA的内影像诱发抗肿瘤免疫.Chang等[12]研究了小鼠抗独特型mAbMK223模拟人类高分子量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WMAA)的结构基础,发现MK223重链的互补决定区(CDR)3(H3)、轻链的CDR1(L1)在三维结构上紧密相连,该区域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与HMWMAA核心蛋白的相似折叠区具有同源性,同时发现组成MK223H3环的15氨基酸残肽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与HMWMAA引发相似的免疫反应.抗Id抗体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好效果.CD55是表达在结直肠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可保护肿瘤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Ullenhag等[13]用模拟CD55的人类抗IdmAb105AD7对67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免疫,大多数患者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和免疫细胞增殖反应中表现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

2.4肿瘤DNA疫苗肿瘤DNA疫苗的原理就是将编码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裸DNA分子直接注入机体或者经载体携带后注入机体,肿瘤DNA被体内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识别并摄入,在细胞内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引发机体持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肿瘤DNA疫苗由质粒DNA骨架、抗原DNA和真核细胞基因调控序列组成.

肿瘤特异性DNA分子在体内被肌肉、皮肤、黏膜等易感处的细胞摄取后,表达出抗原蛋白,经加工处理后与MHCⅠ分子结合呈递于细胞表面,激活CD8+T细胞,刺激CTL的形成和分化,产生细胞免疫作用;还有一部分抗原蛋白分泌至细胞外,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加工后与MHCⅡ分子共同表达于细胞表面,呈递给CD4+T细胞,激活体液免疫应答[14-15].DNA疫苗不仅激活了肿瘤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了大量抗体,还激活了被认为是人体抗肿瘤免疫关键细胞的CD8+T细胞[16],这无疑是肿瘤DNA疫苗的一大优势.而且由于DNA疫苗分子进入人体后才开始其抗原蛋白的合成表达,因此DNA疫苗能够模拟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合成蛋白被降解加工,作为内源性分子由MHCⅠ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激活强有力的细胞免疫应答,较之肿瘤抗原肽进入人体经APC加工提呈给CD4+T细胞,再激活体液免疫要有效得多.同时,携带肿瘤抗原基因的质粒DNA可长期在宿主细胞内控制表达肿瘤抗原蛋白,因此具有长期持续的效果,有望使机体获得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Niethammer等[17]用携带编码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基因的沙门氏菌感染小鼠,联合抗体IL2融合蛋白,观察到MHCⅠ的表达,大量CD8+T细胞被激活,100%的小鼠皮下肿瘤完全消除,75%的小鼠肺转移得到抑制.CD2,CD25,CD28以及CD48,CD80水平的明显上调表明CTL和负责抗原提呈的DCs在接受DNA疫苗的免疫刺激后得到了有效的激活.然而在临床研究中,DNA肿瘤疫苗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Conry等[18]用表达CEA和HBV表面抗原的质粒DNA免疫17例结肠癌转移患者,未见明显的临床变化,患者产生针对CEA的淋巴细胞增殖但未检测到CEA特异性抗体.然后,人们对DNA疫苗做了一系列改进,主要从递送系统和免疫佐剂两方面加强质粒DNA的免疫原性.基因枪运载质粒DNA的效率远远高于普通注射器和生物注射器,在Trimble等[19]对此进行的比较中,基因枪运载质粒DNA的方法诱导出了最多的CD8+T细胞和最佳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由于这种途径能直接转染组织局部的Langerhans细胞[20],因此诱导免疫所需要的质粒DNA用量可大大减少,同时,免疫佐剂也被用于质粒DNA.研究证明,将编码细胞因子、细菌毒素、蛋白佐剂的DNA与携带抗原基因的质粒DNA有机融合后,能加强质粒DNA的免疫原性[21].然而,Lima等[22]的研究发现,用CEA和GMCSF融合DNA疫苗免疫小鼠后,高剂量组CEA引发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得到大大激活,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抗GMCSF的自身抗体,而用单独的CEADNA疫苗免疫小鼠,肿瘤生长被完全抑制.这提示肿瘤抗原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的融合疫苗在增强疫苗免疫效能的同时打破了机体对于细胞因子的免疫耐受,从而降低细胞因子的免疫佐剂功能,甚至可能对致敏宿主造成长期的损害[22].

除了质粒DNA外,病毒载体的DNA疫苗也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病毒载体的DNA疫苗有更强的激活固有免疫反应的能力,通过TLR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募集和活化抗原特异性T细胞,同时病毒载体激活的炎症信号能够影响IFN1依赖的CD8+T细胞的局部扩增和免疫记忆的形成.最常用的病毒载体是重组腺病毒和重组痘病毒载体[23],重组腺相关病毒、α病毒、口腔泡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ATP依赖的抗原呈递相关转运蛋白(TAP1)在抗原直接提呈给CD8+T细胞和外源性抗原在树突状细胞(DCs)中交叉提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TAP1在肿瘤细胞中表达极度低下,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缺失造成其极易发生免疫逃逸.Lou等[24]给恶性黑色素瘤小鼠注射编码人TAP1的重组不复制腺病毒,诱导出了有效的抗肿瘤CTL反应,肿瘤浸润性的DCs细胞增加,记忆性T细胞亚类增多,动物存活期延长.而在此病的研究中,携带表达MAGE1和MAGE3迷你基因的重组ALVAC在30例黑色素瘤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免疫反应,2例病情稳定[25].这可能与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病毒载体的抗体有关.

2.5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s)肿瘤疫苗DCs是体内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能够识别、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引发初始免疫反应.将TAA直接导入DCs,使其发挥提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的功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有用肿瘤细胞裂解产物、肿瘤抗原蛋白、肿瘤抗原多肽、合成肿瘤抗原肽冲击DCs细胞,或用肿瘤来源的RNA冲击DCs,也可以将肿瘤细胞与DCs细胞进行融合,或用肿瘤抗原病毒载体转染DCs.

近年来,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激活DCs诱导抗肿瘤免疫受到了广泛关注.HSP70-抗原肽复合物负载的DCs比单独用抗原肽或HSP负载的DCs能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而且HSP辅助提呈肿瘤抗原时使用更小量的抗原肽[26].Moran等[27]将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制子转染DCs细胞,用其免疫过表达neu原癌基因蛋白的荷瘤小鼠,结果转基因高水平表达,DCs细胞成熟并分泌前炎症因子,诱导活化NEU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抗NEU的IgG抗体.有趣的是,耗竭小鼠CD4+T细胞而非CD8+T后,T细胞完全失去了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提示CD4+T细胞在肿瘤生长抑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组织来源的RNA转染DCs被证明具有强大的抗原性、更多的作用靶点和更高的安全性,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Su等[28]将PSAmRNA转染DCs,免疫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检测了患者外周血PSA水平和癌细胞数量,证明疫苗可引起有效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3问题与展望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肿瘤疫苗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肿瘤有效方法的趋势日益明显.尽管肿瘤疫苗的有效性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效果,但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治疗结果尚未令人满意.如何寻找和筛选有效的肿瘤抗原,激活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如何打破机体对肿瘤的外周耐受从而更有效的行使其免疫监视功能;如何改善免疫微环境,减少肿瘤对机体免疫反应的抑制;以及后续肿瘤疫苗进入机体的有效途径,免疫方法等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使用佐剂、细胞因子及其它有效的方法,如利用DCs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大大增加了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抗肿瘤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共刺激分子B7通过激活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活化免疫反应,通过激活细胞溶解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分子则抑制免疫反应,有人已设想通过阻断T细胞表面的CTLA4以利于肿瘤杀伤性T细胞克隆的激活;近年来CD4+CD25+自身调节T细胞(Treg)在肿瘤免疫中的抑制作用受到了关注,如何拮抗Treg细胞对抗肿瘤免疫的抑制,优化局部免疫微环境,从而活化免疫细胞识别、排斥肿瘤的作用也是研究的方向.有研究证明,不同的疫苗接种途径及程序会对肿瘤疫苗的治疗效果产生有意义的影响,据此寻找最佳的免疫程序,发挥肿瘤疫苗的优势也值得研究.此外,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肿瘤疫苗对早期肿瘤、手术切除肿瘤或经放化疗已明显缩小的肿瘤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将肿瘤疫苗与手术、化疗、放疗及移植等手段结合起来应用,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一步的开展,我们对肿瘤疫苗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入,有理由相信,新的安全、有效、抗原性更强、适应范围更广的肿瘤疫苗终将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林文棠,朱平.临床免疫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00-102.

[2]TabiZ,ManS.Challengesforcancervaccinedevelopment[J].AdvDrugDelivRev,2006,58(8):902-915.

[3]HockertzS.Presentandfutureofcancervaccines[J].Toxicology,2005,214(1-2):151-161.

[4]MoretTI,SanmartinI,MarcoFM,etal.Nonviraltherapeuticcellvaccinemediatespotentantitumoreffects[J].Vaccine,2006,24(18):3937-3945.

[5]FifisT,LamI,DorisL,etal.Vaccinationwithinvitrogrownwholetumorcellsinducesstrongimmuneresponsesandretardstumorgrowthinamurinemodelofcolorectallivermetastases[J].Vaccine,2008,26(2):241-249.

[6]刘宏利,赵建平,倪兵,等.颗粒性肽DNA复合疫苗抗肿瘤免疫的研究[J].现代免疫学,2004,24:391-394.

[7]马文学,余海,王青青,等.跨膜型超抗原SEA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作用[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23(7):567-571.

[8]王少彬,陈理明,陈俊辉.热休克蛋白与肿瘤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1):131-133.

[9]NishikamaM,TakemotoS,TakakuraY.Developmentofheatshockproteinswithcontrolleddistributionpropertiesandtheirapplicationtovaccinedelivery[J].YakugakuZasshi,2007,127(2):293-300.

[10]ChuNR,WuHB,WuTC,etal.Immunotherapyofahumanpapillomavirustype16E7expressingtumorbyadministrationoffusionproteincomprisedofMycobacteriumbovisBCGHsp65andHPV16E7[J].CellStressChamperones,2000,5(5):401-405.

[11]RafieeM,KanwarJR,BergRW,etal.Inductionofsystemicantitumorimmunitybygenetransferofmammalianheatshockprotein70.1intotumorsinsitu[J].CancerGeneTher,2001,8(12):974-981.

[12]ChangCC,HernandezGuzmanFG,LuoW,etal.Structuralbasisofantigenmimicryinaclinicalrelevantmelanomaantigensystem[J].JBiolChem,2005,280(50):41546-41552.

[13]UllenhagGJ,SpendloveI,WatsonNF,etal.Aneoadjuvant/adjuvantrandomizedtrialofcolorectalcancerpatientsvaccinatedwithanantiidiotypicantibody,105AD7,mimickingCD55[J].ClinCancerRes,2006,12(24):7389-7396.

免疫学的原理篇4

【关键词】抗血清短程免疫标本制备免疫学试验效价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ethodsofproducingimmuneserumanditseffectonshort-termimmunization,inordertomeetitsexperimentalteachingneeds.Methods:Bythemeansofshort-termimmunization,rabbitswereimmunizedwithE.coli,Sheepredbloodcellsandyolkantigeninstantlyfor5timeswithsmalldose,thentheserumwaspickeduptoobtainther-globulin.Thetiterofantibodywascheckedup,andwere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anti-serumpreparationmethods.Reslults:ThetiterofantiserumfromE.coliantigen,Sheepredbloodcellsantigenandyolkantigenreachedhighupto1:10240,1:1200and1:10240separately.Conclusion:Theantiserumpreparedbyshorttermimmunizationhashigh-titerandhigh-affinity,isapplicabletoexperimentalteaching.

Keywords:antiserum;shorttermimmunization;preparationofsamples;immunologicaltests;titer

抗血清是经过抗原免疫的动物血清,含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可直接应用于病原体的诊断或感染性疾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也可通过进一步纯化血清中的Ig,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制品。鉴于抗血清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中的广泛应用,如何制备抗血清成为学生必需具备的实验技术。在以往的抗血清制备实验课中,制备高效价抗血清基本采用大剂量长程免疫法,该方法具有产物效价高、亲和力强的优点,但耗时过长,给研究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索快速制备抗血清的新方法,本研究选取大肠杆菌抗原和绵羊红细胞(SRBC)抗原代表颗粒性抗原,选取鸡蛋黄抗原代表可溶性抗原[1],采用小剂量短程免疫法制备抗血清,以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与器材

1.1.1抗原大肠杆菌(泰山医学院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保存);绵羊红细胞(SRBC);新鲜鸡蛋。

1.1.2实验动物健康家兔32只,雄性,体重2.0~2.5kg,无免疫史,由泰山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成4组。

1.1.3器材与试剂紫外分光光度计;摇床恒温水浴箱;离心机;振荡器;灭菌大试管;LB液体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麦氏比浊管;0.5%石炭酸溶液;磷酸盐缓冲液;盐酸溶液;HRPAb等。实验用材料均需灭菌处理。

1.2抗原的制备

1.2.1大肠杆菌抗原的制备将大肠杆菌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皿上,37℃培养18~24h,取单菌落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18~24h,按照1%的比例转种于LB液体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18~24h,收集培养液。沸水浴1h后3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麦氏比浊法,用石炭酸生理盐水稀释至109个/ml,取少许做无菌实验,其余菌悬液放冰箱保存。

1.2.2SRBC抗原的制备无菌抗凝绵羊血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加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混匀,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如此连续洗3次,最后一次可离心10min以使红细胞密集管底,直至上清液透明无色再吸去上清液,留密集红细胞备用。用无菌生理盐水将红细胞配成20%SRBC悬液,即为试验用的SRBC悬液。

1.2.3鸡蛋黄抗原的制备取新鲜鸡蛋一个,用75%酒精消毒,在无菌条件下,于气室一端击一小孔,用无菌吸管将蛋清吸出后,将蛋黄倒入一装有玻璃珠的无菌锥形瓶内摇匀,用生理盐水进行1∶5稀释,置4℃冰箱保存备用。

1.3免疫方案表1短程免疫方案

1.4试血

末次免疫后第3天,耳动脉采血2ml,37℃温育1h后,2000r/m离心10min,吸取离心后上清液0.2ml于无菌试管中,再加入0.8ml生理盐水,作1∶5稀释。

1.4.1初步测定大肠杆菌抗原抗血清效价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1.4.2初步测定SRBC抗原抗血清效价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1.4.3初步测定蛋黄抗原抗血清效价采用琼脂凝胶双向扩散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1.5采集抗血清

末次免疫后第六天,心脏采血法[2]采取20ml血液于离心管中,放37℃温箱自然凝固,出现血凝块后3000r/m离心20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洁净试管中,-20℃冰箱保存。

1.6鉴定抗血清终效价

1.6.1ELISA法鉴定大肠杆菌、蛋黄抗血清终效价[1,3]

1.6.2补体溶血试验鉴定SRBC抗血清终效价

2结果

2.1抗血清效价的初步检测结果

经大肠杆菌抗原、SRBC抗原、鸡蛋黄抗原免疫后的抗血清效价分别达1∶1280、1∶640、1∶32。

2.2抗血清终效价结果

经大肠杆菌抗原、鸡蛋黄抗原、SRBC抗原免疫后的抗血清效价分别达1∶10240、1∶10240和1∶1200。

3讨论

目前,高效价抗血清的制备基本采用长程免疫法,抗血清的制备过程耗时一个多月。虽然长程免疫法制备的抗血清效价高、亲和力强,但是其操作过程较长,期间可能有动物死亡等不利因素。短程免疫法在文献中尚不多见,将免疫时间缩短来制备抗血清的方法和效果是值得探讨的。

本研究选择大肠杆菌抗原和SRBC抗原代表颗粒性抗原,选择蛋黄抗原代表可溶性抗原,采用短程免疫法,5天内分组连续免疫家兔,末次免疫后第3天试血,抗大肠杆菌抗原和绵羊红细胞抗原抗血清的效价已分别达到1∶1280和1∶640,而抗蛋黄抗原抗血清的效价仅达到1∶32,这与抗原的种类及物理性状对免疫原性的影响有关[4],大肠杆菌抗原SRBC抗原为颗粒性抗原,蛋黄抗原为可溶性抗原;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可溶性抗原强,故试血时效价前者高于后者。但是末次免疫后第6天采血,用补体溶血试验测得绵羊红细胞免疫动物的抗血清(溶血素)效价达1∶1200,用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高的ELISA间接法测定,大肠杆菌抗原和鸡蛋黄抗原抗血清的效价均达到1∶10240。因此可见,短程免疫法不仅缩短了免疫期限,而且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可制备出高效价、高亲和力的抗血清。

通过本次实验的设计及实验过程和结果来看,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简单易行,效果高,用时短。更重要的是,本实验包含了抗原的制备、免疫动物、抗血清的采集、抗体的鉴定、分离提纯、抗体的效价检测等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实验,是免疫学及免疫学技术的浓缩[5]。该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系统性实验包括了免疫学实验课的经典实验内容,且实验期限较短,适用于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振久,张冉,杨惠军,等.短程免疫法制备高效价抗血清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1):42.

[2]王娅,王全勇,王淑兰.伤寒、副伤寒免疫血清的制备[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2):178179.

[3]郭利军,武有聪,申元英,等.一种适用于教学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抗原抗体系统制备[J].大理学院学报,2007,6(2):21.

[4]王兰兰.临床免疫学与检验[J].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32.

免疫学的原理篇5

[关键词]畜禽免疫;免疫失败;对策建议

免疫学是于医学和兽医生物学同时诞生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免疫学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其研究范围已渗透到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从而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目前,在我国兽医界尤其重视免疫的预防。

一、免疫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免疫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兽医学上主要应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1.免疫预防和治疗

应用疫苗接种预防人畜传染病历来都是免疫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20世纪医学界和兽医界伟大的成就之一。我国应用牛瘟兔化疫苗已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马传染贫血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在短短几年内在国内养马地区控制了此病的流行。很多畜禽烈性传染病如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兔出血症等也都依靠疫苗接种得以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出现更高效、安全的疫苗和防制策略。在新型疫苗中,以活病毒为载体的活体载体苗更引人注意。

2.人工免疫

动物体对病原的免疫力可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前者是动物体在种族进化过程得到的非特异性天然防御机能,后者是动物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及其产物刺激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二者又有天然、人工之分,所谓免疫接种就是用疫苗进行主动免疫。目前,人工免疫是我国兽医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对畜禽的人工免疫都给与了高度的重视。

3.被动免疫

(1)母源抗体的被动保护

母体抗体可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传递给初生幼畜(禽)。母体抗体输到胎儿的途径取决于胎盘的结构。

母源抗体的存在虽然对幼畜(禽)起保护作用,但也对主动免疫产生干扰,因此在防疫接种时应事先考虑这个问题。

(2)人工被动免疫

经过多次免疫的动物血清——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的血清人工输给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一种病原体的抵抗力,即人工被动免疫。本法免疫期长,一般为2~4周。免疫血清可用同种动物或异种动物制备,前者称为同种血清,后者称为异种血清。

(3)人工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最重要的优点是免疫时间长(与被动免疫相比较),并可以通过重复注射疫苗而使这种保护反映得到强化和延长。但疫苗毕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疫苗研究必须在搞清病原的基础上进行。有些病的病原虽然已经搞清楚,但有很多血清型和亚型,如不做精确的型的鉴定,盲目研制也会事半功倍或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必须了解传染病免疫应答的性质和免疫机理。另外,应用的疫苗可能会引起不利的后果。

使用兽用疫苗,最为重要的是控制某一种动物而不是个体的发病,所以必须考虑群的免疫力。群免疫力是通过减少易感动物遇到感染动物的几率,以使疾病传播减慢或终止。如果考虑接种疫苗而带来的一些动物个体的损失,没有及时的群免,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养殖户防范意识淡薄给免疫工作带来的困难

由于养殖户知识结构比较低,总是认为免疫不免疫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自己的父辈、祖辈也没给畜禽免疫过,还不是养的好好的。新型养殖场,前几年不免疫,也没有出现多大问题。个别养殖户特别是蛋鸭养殖户在整个产蛋期不配合免疫免疫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组织养殖户参加免疫科普培训,向养殖户发放有关的知识材料。站在养殖户的角度去为养殖户权衡免疫的利和弊。对于产蛋制定科学免疫程序产蛋高峰期的蛋鸡更换疫苗和免疫方式,如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进行饮水加强免疫。如有一养殖户往年每到蛋鸡产蛋高峰期就不配合免疫工作,每次免疫后产蛋量都会下降20%左右。自从兽医人员通过抗体监测后,合理指定棉衣程序,应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进行饮水免疫后,免疫抗体达到了保护作用,产蛋量不仅没降反而每天多了10多枚鸡蛋。养殖户喜出望外逢人就说我们兽医工作做的好,确实为老百姓着想。今年又到产蛋高峰期该养殖户主动要求兽医人员开展抗体监测,积极配合免疫。免疫工作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增加了双方之间的感情。

2.没有科学的进行免疫而造成的免疫失败

(1)免疫程序不科学。如:一些养鸡场(户)对雏鸡仅进行基础免疫,就认为“疫苗已经打过了,不会有事了”而不进行强化接种,“一针定天下”结果疫病照样爆发;(2)免疫方法不正确。如:皮下使用的疫苗用于肌肉注射,点眼、滴鼻免疫时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肌肉注射时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体内或注入的疫苗从注射孔流出;(3)免疫时机不适当。免疫时机选择不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频繁免疫,二是提早免疫,三是推迟免疫;(4)免疫稀释不合理。如操作人员粗心大意造成稀释液量的计算或称量差错,致使稀释液的量偏差较大;有些人为了补偿疫苗接种过程中的损耗,有意加大疫苗的用量,或在直射阳光下或风沙较大的环境下稀释疫苗等。不按说明规程操作,疫苗的质量均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对策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必须根据疫病在本地区流行的情况及规律、畜禽的用途(种用、肉用或蛋用)、年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制定。免疫过程中要严格操作,比如用小号针头对禽类进行免疫,以免针头拔出后疫苗流出。饮水免疫前先断水,以免造成进入体内疫苗不足。饮水器具一定不能使用金属容器,等选择合理的免疫时机,应该在无风,温和的天气进行免疫,不能选择在天气恶劣、更换不同饲料时进行免疫,以避免发生应急反应而影响免疫效果。如鸡免疫接种应在一天中比较凉爽的时间(早晨或傍晚)。进行合理稀释,稀释前先逐瓶检查是否完好、是否过期。稀释时应在避光、避风尘的环境下操作,然后严格的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由于疫苗稀释后降解的速度快、有效时间缩短,稀释后的疫苗应在30~60min内用完,当然也可以在冰箱或保温瓶内临时保存一下,不能时间太长。根据常用稀释疫苗说明书告知,多数疫苗稀释的时间超过3h再接种,对机体的保护率为零。如一些养鸡场(户)一次需要接种几千甚至几万只鸡,接种前将几十瓶甚至上百瓶疫苗一次稀释完,置于常温下不断使用,这样越往后用的疫苗,效价就越低,尤其是在稀释液质量不好或环境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效果更差甚至为零。应故在实际操作中视免疫的进度,稀释进度相同的疫苗。

注意避免母源抗体对免疫的干扰,首免时首先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定期对机体母源抗体水平进行监测,以计划合理的免疫时间。如我区兽医人员疏忽大意对刚购进苗鸡进行了首免,21d后进行抗体监测,结果发现血样中的抗体滴度均未达到免疫保护效价,后经检测母源抗体,找出了免疫失败的原因,原来幼畜禽体内存在被动得来的母源抗体,一定的母源抗体能抑制弱毒苗的病毒或细菌,使其不能在体内增殖,致使免疫失败。

3.疫苗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1)疫苗质量不合格,例如病毒或细菌的含量不足、冻干或密封不佳、油乳剂疫苗油水分层、颗粒过粗、疫苗反复冻融减效或失效、油佐剂疫苗被冻结或己超过有效期等;(2)疫苗运输、保存不当,如贮藏、运输疫苗由于停电,日光下暴露,疫苗反复冻融使疫苗内微生物死亡,疫苗效价就会降低或提前失效。特别是兽医机构一级一级的供苗环节中,贮藏不当,极易导致疫苗失效,在正常检查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兽医人员将冷藏疫苗放在冷冻环境中冷冻等;(3)疫苗选择不当,如在疾病流行地区仅选安全性高但免疫力差的疫苗,较常见的是使用的毒型与本地流行的毒型不一致,也达不到免疫的目的。

对策建议:正确选择疫苗。选择质量合格的疫苗,选择真空包装的可靠疫苗。选择适合本场或本地区的疫苗,新场址、幼龄鸡应选弱毒疫苗免疫,以免散毒和诱发疫病;在疫病常发区应选用毒力较强疫苗或用弱毒疫苗加大剂量进行免疫接种。做好疫苗的运输和保存。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在夏季炎热时尤其重要。往家拿疫苗时一定要使用冷藏设备加冰块降温,确保疫苗在冷链环节中运输。夏季应用疫苗饮水中最好加适量冰水饮用,还要避免阳光直射,才能保证效果。疫苗属于生物制品类,具有严格的保存条件。疫苗应低温保存和运输,但应注意不同种类的疫苗所需的最佳温度不同。如冻干苗一般要在一15℃以下冷冻保存,液体疫苗,一般要在-4℃冷藏保存;而油乳剂疫苗则应避免和铝胶剂疫苗冻结,最适保存温度为2-8℃。对疫苗应有专人保管,并造册登记,以免错乱。不同种类、不同血清型、不同毒株、不同有效期的疫苗应分开保存,先用有效期短的后用有效期长的。应经常检查电冰箱或冰库电源及温度,如果停电,应把疫苗保存在冰池中而非冰箱中。农村时常停电,反复冻融会破坏疫苗的质量。及时注意疫苗的使用有效期限,过期的疫苗及时地清除做无害化处理。

4.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失败

(1)带病畜禽发病期间和用药期间所造成的免疫失败;(2)饲料原因;(3)环境消毒不彻底等。

对策建议:平时要做到勤观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严禁给病畜禽接种疫苗,一定要待病畜禽恢复健康后再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接种前,要对畜禽的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由于接种疫苗而引起畜禽发病及影响免疫效果。平时应注意饲料营养成分,饲喂新近生产的饲料。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要补给充足,特别在夏季应注意添加维生素,因为许多维生素在夏季容易被氧化或还原而失效。还要多注意饲料是否发生变质,变质饲料及时处理。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购进苗畜禽前对畜禽圈(舍)和所有用具彻底进行清洗消毒,购进后定期对畜禽消毒。为给免疫接种一个良好环境,必须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工作,确保免疫接种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杜念兴.兽医免疫学[M].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陈建红,司兴奎等.禽病防制专家六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杨增歧.畜禽无公害防疫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袁宗辉,畜禽无公害用药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免疫学的原理篇6

关键词:生命科学院;免疫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6-0189-03

ImmunologyTeachinginCollegesofLifeSciences

LvDan

(CollegeofLifeSciences,AnqingNormalUniversity,Anqing246133,China)

Abstract:Immunologyplaysagreatroleinthedevelopmentofmodernmedicineandactsasthefrontierscienceoflifesciences.It'snecessaryandimportanttolearnimmunologyforundergraduatesfromcollegeoflifesciences.Inordertoinspir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makesenseofthecomplicatedconceptandmechanism,andmasterthegeneralviewofimmunology,teachingmethodsshouldbeoptimized,learningpatternsshouldbechanged,andfinallytheteachingeffectcanbeimproved.

Keywords:Collegeoflifesciences;Immunology;Teachingmethod

免疫学起源于抗感染免疫,从人类与烈性传染病的争斗中产生。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免疫学理论及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生物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免疫学十分必要。

由于免疫学知识内容抽象、概念繁多、机制复杂,同时学生缺乏相关医学教育背景,故历届均有许多学生反映免疫学为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生物学专业学生牢固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促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谈几点体会。

1绪论章节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性学习。第一堂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1]。

免疫W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剧,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未来人类依然会为彻底打败传染病而不懈努力。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以故事的形式阐述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具有卓越贡献的免疫学家以及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项。从学生的学习反馈结果看,尽管这些不是免疫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但是通过两个学时的故事介绍,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置身于免疫学的成长历程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免疫学知识内容复杂,但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严谨的逻辑性。首次授课时,除了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史外,还需把控全局,进行免疫学的纲要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免疫学知识的组成体系,包括免疫系统组成及基本职能、免疫应答的类型等。通过总体框架结构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章节的知识模块都不是独立、单一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而使学生有站在一定高度把握免疫学知识的全局观,便于后续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整理思维,逐步深入,更好的掌握理解学习内容。

此外,在首次授课时,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与免疫相关的问题:大家都接种过疫苗?那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相应病原体的感染?大家有献血经历吗,生活经验告诉你,要同血型输血,为什么?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如何检测自己的血型呢?大家可能都有过感冒了要注射青霉素的经历,在注射之前,医生会给你做一次皮试,这又是为什么?通过这些生活中大家都切身经历的实例,使得学生对免疫学的实用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带着问题进行后续章节的学习,寻求答案。

2免疫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生活实际的结合

与生科院其他课程相比,免疫学与临床实践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是一门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课程。生科院的学生对医学知识了解较少,但是大家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形象生动、可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出相关的理论,进一步利用免疫学基础知识解释并且协助解决生活中可能碰到的一些医学问题。例如,在讲到补体系统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血型不同会引起溶血反应?”,基于前面章节学习的血型抗原及抗原-抗体反应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补体系统的级联反应及其功能,最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解释不同血型输血如何引起溶血反应。

另外,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技术在其他学科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免疫学知识,理解其在其他学科或者在今后科研过程中的作用,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这些技术也可以帮助解决临床上的许多问题,例如讲授抗体以及抗原―抗体反应时,可以介绍一些免疫学的检测技术在某些疾病(如乙肝两对半的检测)诊断和疗效评价所起的作用,抗体也可以直接用于疾病治疗,如PD-1抗体用于肿瘤的治疗。

通过实例、应用价值的介绍,将其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更加具体化,浅显易懂,让学生意识到免疫学知识并非书本上呆板的文字,掌握这些知识在自己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极大的用处,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讨论式教学手段的适当运用

大学教育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完成知识更新、进行终生学习、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从事科学研究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语言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讨论要基于合适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大纲,学生可以依据所学和将要学的知识,并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例如,对于超敏反应这一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利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进行。通过介绍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的机制,提出问题:如何预防和治疗I型超敏反应。学生在了解过敏反应发生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可通过联系生理学和已有的相关免疫学知识,来设计可能进行的方案,然后相互交流讨论,讨论小组拿出最后方案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最终得出可能的防治方案。对于II型超敏反应,教师可先提出新生儿溶血症的病例,请学生联系已有的免疫学知识,对其发生机制进行解释,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最终理解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进而理解I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相较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4学科前沿和研究动态的补充介绍

本院免疫学教学主要内容设置为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应答过程及调节机制等内容,并简要介绍免疫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免疫病理的相关知识。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2],由于本院学生是在学习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课程以后才接触免疫学课程,因此,可以在清晰讲授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选取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介绍,最好选择目前免疫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例如,在讲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这一章节时,可以介绍一些器官移植时配型的原理或个体间亲缘关系的鉴定方法及原理,这也是社会热点问题。在讲授免疫调节章节时,可以借助2016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引入免疫治疗的概念,补充讲述目前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一方面可以借此提高W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知识介绍,让学生对免疫治疗有正确的认知,对网络信息有甄别能力,以此对这一引发广泛社会效应的事件有正确的判断评价,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5思维导图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所创立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思维工具和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免疫学知识概念繁多、内容复杂,但又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严谨的逻辑性,所以将思维导图引入免疫学学习,让学生利用图像、色彩或文字将思路梳理成系统模块[3],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控学科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学习思路、拓展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加入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寓学于乐,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一个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对预习的知识进行修正、贯通,绘制小的思维逻辑图;在所有章节内容学习完成后,将所有知识进行融合,搭建整体的知识结构导图。

思维导图凭借其完整性、逻辑性、系统性帮助学生扎实免疫学基础,可以全方位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促进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成绩。同时,对于教师,将这一内容纳入学生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多元化成绩评定方式,有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6结语

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学科,同时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原理和检测技术在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因此,生命科学院的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重要且必要。如何在缺乏医学背景知识的条件下,使学生有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并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桂峰,刘菁,梁爽,等.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5):404-4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