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术论文(6篇)

来源:整理

能源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会议文献数据库数字化资源共享

一、研究背景

会议文献是指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论述、总结等形式的文献,包括会议前参加会议者预先提交的论文文摘、在会议上宣读或散发的论文、会上讨论的问题、交流的经验和情况等经整理编辑加工而成的正式出版物[1]。文献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知识资源,大多数会议文献都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新颖的学术观点,学术质量较高。许多会议文献还公布科研人员取得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研究设想。因此,会议文献往往具有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可靠性强、出版速度快及发行方式灵活等特点[2]。

会议论文作为仅次于科技报告的十大情报源之一,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取得的最高学术水平,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文献信息保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情报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备文献之一。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加工、处理技术及信息检索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大图书馆以及数据库商开始将会议论文数字化,以期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数据服务。目前,国内综合性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主要有三个:CNKI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的《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数据库的统计调查,对国内主要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关注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给出了相应对策与展望。

二、国内主要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开发所处的环境

(一)政治环境

近年来,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在政策的保障和推动下,学界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术交流活动日见活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经济环境

目前,整个市场经济正步入转型升级的阶段,各领域之间的渗透交融越来越明显。科研人员、教育界人士、政府机构对学术会议转化的成果需求日益旺盛,愿望日益迫切。传统图书情报机构对于会议文献的揭示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需要寻求更为高效、精确的揭示途径和呈现模式。

(三)社会环境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的总部在北京,《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总部在上海。京沪两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上海能感受到海纳百川的思想碰撞,北京更是汇聚了大量优质的教育文化资源,国内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有很大部分都选择在这两地召开,办会条件成熟度高,具备明显的资源优势。

(四)技术环境

数字化加工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会议文献的揭示和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数据库开发者得以运用这些成熟的技术,来构建会议论文资源,成为采集、加工、保存、服务的技术平台。并通过互联网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学术会议论文数据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三、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建设和利用的现状

《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制作。该库建库时间早,早在1958年零星的资料收集就已出现。该数据库正式始建于1982年,最初以微缩胶片形式全文,1998年开始建立光盘及网络版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由北京万方数据有限公司制作,始于1983年,于1995年建光盘库,1997年通过Chinainfo出网络版文摘库,2002年网络版全文库。万方数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基础,直属科技部的股份制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制作,教育部主管,该数据库始于1999年,能实现多库并行检索,具有强大的综合优势。(参见表1)

(一)会议论文收录量

万方《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以250多万篇的数据量独占鳌头,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200多万篇紧随其后,上图《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为120万篇,数据量较少。

(二)z索功能比较

基本的字段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功能均无太大差异。万方和CNKI均提供相似文献推荐服务,万方还提供与互动百科的词条链接服务;CNKI的分类导航、论文集导航和会议导航均做得较为出色,使用体验较佳。

(三)全文服务

万方和CNKI均提供会议论文全文下载,会议论文索引免费获取,上图库仅提供篇名服务,需线下联系以获取全文。

学科导航(大类数量)基本按照中图法,A大类不单列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专辑下又分为168个专题。无

(四)数据库收录会议情况抽样比较

通过对三个数据库5年内的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类目进行抽样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五)会议论文收录情况比较(参见表2)

2008~2012年,万方收录论文集12593种,年均2546个会议;CNKI收录7897种,年均1379个会议;上图收录3076种,年均613个会议。

(六)会议论文收录学科分布情况比较

万方会议论文收录科技类占总量的83.58%,其中工业技术比例最大,占39.07%;CNKI科技类占总量的73.80%,其中工业技术占30.00%;上图科技类占总量的68.40%,工业技术占30.92%。万方会议论文科技类占比是三个库中最高的,工业技术也是三个库占比最高的大类。上图会议论文中社科类占比为三个库中最高。

(七)收录会议重复情况比较

从5年内的抽样统计结果看,万方收录的会议论文集数量与上图收录的论文集数量重复率在大约是上图的50%。同时,万方和CNKI的重复量也基本上占CNKI的二分之一。

从上述调研及统计中发现,在建设力度方面,公益机构(上图)对会议文献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并不大,开展的服务力度非常有限,利用率不高;在加工深度方面,仅仅停留在对文献的数字化扫描的数字化还原层面,远未达到资源的深度揭示。相比较公益机构的迟缓,嗅觉灵敏的商业机构却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加大投入,采用全文扫描识别技术,力图深度揭示文献内容的内在关联,为受众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目前三个国内主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之间数据体量差异较大,有一定的重复率。同时,因为数据库制作者的不同,制作标准不一,对同一种会议文献,不同的单位可能按不同的文献类型来处理,规范程度也不尽如人意[3]。由此影响了会议论文数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给受众的正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学术会议是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场所。据统计,有近1/3的学术成果是在相关会议上首次公布的;学术会议对本学科领域重大事件的首次报道率也是最高的。可以这么说,只参考期刊文献,不参考会议文献,科研的开创性将不复存在。因此,各大数据库应以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达成共识,分工协作,不断提高兼容性,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一)增进沟通,统筹规划

会议文献数量巨大,任何一家机构都不可能独立收全所有的学术会议文献。这就首先需要全国各文献情报机构精诚协作,整合分布在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情报机构、数据公司中的会议文献资源,将资源进行充分的梳理、组合;其次要借鉴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数据公司的力量,依托公益机构专业的分类标引手段,将公众资源和商业力量进行统一的运作规划,联合共建从而合理分配使用社会资源。如此,必然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从而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服务。

(二)规范制作,深度揭示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会议文献数据库,将不同出版形式的会议文献统一纳入该数据库,按照会议文献的特征和著录规范进行著录。同时,对会议文献的开发不能停留在全文提供的层面,应认真调研,做好深层次开发的准备,以深度标引为基础,提高资源揭示的深度与内在关联性,进一步完善会议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在服务平台相关功能上,论文数据的精准定位、深度标引以及全文的可检索途径已成为服务平台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必须充分考虑并挖掘这一功能。

(三)丰富内容,深化服

新一代的会议论文服务平台,不应当仅仅是提供论文检索的数据库,更应当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着力点,将服务延伸至会前、会中和会后。从会议预告到相关新闻,从篇目揭示到文献传递,从单向提供会议信息到支持用户相关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协作将是未来会议文献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冰,曹开玉.军事情报网络资源检索理论与应用[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08-512.

能源技术论文篇2

一、太阳能技术的类型从应用类型看,太阳能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太阳能发电,它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成熟,不论是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还是与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都有较大规模的应用和实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特别是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和成功运行,使其成为分散式发电系统的一个良好选择,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并颁布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屋顶并网发电模式在国外已得到电力部门的认可,预计50年后,仅仅屋顶能源一项就可提供全世界1/4的电能。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发电成本高。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目前尚处于商业化前夕,世界现有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大致有三类:槽式线聚焦系统、塔式系统和碟式系统。近二十年来,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开展了示范活动,美国、欧盟还制定了“太阳能热发电计划”,以推动其商业化进程。预计2022年前后,太阳能热发电将在发达国家实现商业化,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二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中国、希腊、以色列等国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供应生活和洗浴热水,而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太阳热水系统主要是作为辅助热源与常规能源系统联合运行在供应生活和洗浴热水的同时,还为建筑供暖。我国的太阳热水系统市场已完全商业化运行,而其他国家的太阳热水系统的发展仍依靠政府的补助和优惠政策,尚未实现商业化运行。三是太阳能空调技术。世界各国都在加紧进行太阳能空调技术的研究,并开始进入实用化示范阶段。由于已经实现商品化的都是大型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目前尚只实用于大中型的中央空调。我国目前也在开展此项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工作。二、我国太阳能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热水系统。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19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需求旺盛,光伏电池销售量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到2003年底,我国光伏电池累计总用量约为50兆瓦。光伏发电的应用领域为通信和工业应用(36%)、农村和边远地区应用(51%)、太阳能商品(9%)以及光伏并网发电系统(4%)。并网光伏发电是光伏发电进入电力规模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我国的并网发电系统刚刚起步,用于通信、工业、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的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仍是我国光伏发电应用的主流,预计并网系统在今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根据专家的测算,到2010年我国并网光伏发电安装量占光伏发电市场的20%,2022年和2050年将分别上升至60%和80%。光伏屋顶系统是利用现有建筑的屋顶的有效面积,安装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其规模一般在几个千瓦到几个兆瓦不等。屋顶并网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发展的光伏发电技术。2、太阳热水系统我国太阳热水系统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市场定位是农村或中小城镇的低收入家庭。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太阳热水系统已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国。到2003年底,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太阳热水器生产厂有1000多家,年产量达1200万平方米,总产值达110亿元。太阳热水器保有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为全国3000多万家庭提供了充足的热水供应。太阳热水器产品占热水器产品市场的12%,已形成与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三足鼎立的局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中小城镇,太阳热水器已经成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太阳热水器开始向实用、美观和与建筑结合的方向发展。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已成为太阳热水器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三、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并网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和与建筑结合的太阳热水系统的共同点是其太阳能采集部件,光伏系统的太阳电池板和太阳热水系统的太阳能集热器,都可以安装在屋顶上,都需要在屋顶预留安装位置以及电路和水管的进出管路,要注意电池板和集热器的安装对建筑的功能和景观、以及城市景观的影响。相比之下,太阳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难度要大一些,主要原因是进出水管与屋顶的结合较难处理。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的结合需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施工。一体化结合至少有四个方面的要求:1)在外观上,合理摆放光伏电池板和太阳集热器,无论是在屋顶还是在立面墙上,应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2)在结构上,要妥善解决光伏电池板和太阳集热器的安装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承重、防水等功能不受影响,还要充分考虑光伏电池板和太阳集热器抵御强风、暴雪、冰雹等的能力;3)在管路布置上,要建筑物中都要事先留出所有管路的通口,合理布置太阳能循环管路以及冷热水供应管路,尽量减小在管路上的电量和热量的损失;4)在系统运行上,要求系统可靠、稳定、安全,易于安装、检修、维护,合理解决太阳能与辅助能源的匹配以及与公共电网的并网问题,尽可能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全自动控制。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优点和优势包括:1)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的结合能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从而有效地减少占总能耗30%的建筑能耗;2)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电池板和集热器安装在屋顶或屋面上,不需要额外占地,节省了土地资源;3)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就地安装、就地发电上网和供应热水,不需要另外架设输电线路和热水管道,降低对市政配套的依赖,同时也减少了对市政建设的压力;4)太阳能产品没有噪音,没有排放,不消耗任何燃料,公众易于接受。由于要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必须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筑和同步施工,房地产开发商也就成了推广太阳能建筑的重要一个环节。目前,由于光伏发电系统的高成本,太阳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结合的刚刚起步,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不够,房地产开发商对太阳能建筑的了解和认识有限,尚需大力宣传太阳能建筑对房地产开发的优点:1)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2)具有绿色环保概念: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楼盘的综合品质,为楼盘销售增加独特卖点;3)增加新技术概念:采用新技术提供24小时热水供应以及成为小型的独立电站;4)节约配套设施(锅炉房)的用地,同时能降低配套设施(锅炉房)对周边房产的价格影响;5)降低物业运营成本,增加物业收益。

能源技术论文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竞相发展,依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应变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能源和材料消耗。煤炭系统也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它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应用发展趋势1概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机械、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顺应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煤炭生产是将数百、数千万吨煤炭从地层深处采掘、运送到地面,因此需采用大量的机电设备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机电一体化煤矿产品则是实现高产高效的最好选择。机电一体化将机械与电子技术融为一体,使物流、能流、信息流融为一体。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主要应用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矿井提升机是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体,机械结构大大简化,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了电器安装,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九五”期间,国产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此外,我国还应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目前,最大装机容量已达到5000kW,主、副井提升机可做到全自动化,不需要专门的绞车司机。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与液压牵引相比,它具有一下特点:①良好的牵引特性:可以在采煤机前进时提供牵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②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③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④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⑤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1991年煤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机厂、鸡西煤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带式输送机由于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下原煤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平滑起动运送大惯性载荷,如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的中间驱动点不能不知过多,一般为3点驱动,这样就限制了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功能少、可靠性较差、灵敏度和寿命都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2.4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装置液压支架

能源技术论文篇4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燃料汽车而言的,通常新能源汽车又被称为代用燃料汽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在逐渐的减少,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就我国的石油资源为例,石油资源并不丰富,据调查,在整个石油资源总消耗中,交通能源消耗占有巨大的比例,石油资源即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能源问题。在石油资源使用的过程中,交通能源消耗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全球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于这样严峻的能源形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车技术势在必行,从而使我国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转型。

1.1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评价

经过对现有能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其中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能源主要有:气体燃料、生物质基液燃料氢、电能、核能等。人们常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指不是单纯利用一种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汽车,这样的汽车被称为混合型电动汽车。在通常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动力汽车。混合式动力汽车的出现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混合电动汽车又分为两种,即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但两种的关键技术都是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的优势:其同样可以到加油站加油,没有改变汽车的使用习惯;政府和企业推广这种产品也无须投资新建充电装置或加气站;其燃油的经济性能较高,并且其拥有优越的行驶性,在起步和加速时,可以在电动马达的辅助,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油耗,最终实现"零"排放;另外,其采用电动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噪音。混合动力汽车的劣势:其在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相关产品的定价较高,电动机和内燃机两套动力系统的造价远比一套动力系统的成本高;如果长时间高速或匀速行驶不省油。

1.2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评价

纯电动汽车主要将车载电源作为主要的动力,在纯电动汽车中,没有燃机发动装置。纯电动汽车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没污染、噪音小、效能高,一旦纯电动汽车发生故障时,其维修较为方便简单。

1.3其他类型汽车的技术评价

天然气汽车主要是将天然气作为燃料,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就大大促进了天然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氢发动机汽车主要是在现有的引擎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氢发动机汽车没有任何污染。其排放量较少,同时,对氢的要求较低,最主要的优点是内燃机技术比较成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正在处于瓶颈期,其在技术专利、配套设施等发面需要逐渐的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深入的研究。

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2.1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新能源汽车主要将较为规范的燃料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其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包括:高密度的能源能量、污染较小的能源,要注重能源制造及使用成本的经济性,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在这样条件下,才能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较高的清洁性,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性能。在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中,不断的强调各个组件的使用性和使用寿命。

2.2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评价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其拥有两种驱动方式,即燃油式和电力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项,即价格、排量、节油率、销量五部分,这五项技术指标体系能够对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能及其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其中销量主要可以反映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状况,如果销量较好,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需求水平较高;如果销量较低,显然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市场需求水平很低。节油率主要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与普通车型比较的基础之上,混合动力汽车所节约的燃油比率,节油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力驱动技术,具有较强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较高。

3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对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不允许出现明显的包含关系。新能源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严格要求,要从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当前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势,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注重总结评价对象的共性特征,要使所选取的指标符合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要重点考虑量化评价是否可行、及指标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汽车节能问题,而且还要注意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的选择原则问题。针对目前各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利于环保和安全,就各国实际能源情况及环保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其具有标准的产业化基础,对节约能源具有显著的效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具有可行性,在全球中市场广阔。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并确定当前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机遇期,最终实施研发、产业化、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4.1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研发模式。在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主要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工作,政府大力提倡自主研发,适当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的实现引进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培育专业的新能源研发人员,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

4.2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增加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的加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配套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发展配套产业。

4.3实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注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延伸,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品牌。可以通过跨国汽车企业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利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宣传推广,进而形成人们比较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5结语

能源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资源;电子印本;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0.省略上也有为数不少的后印本存在。

研究者究竟愿意以预印本还是后印本的形式公开,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文化和传统。比如在理论物理领域,特别是高能物理,普遍流行预印本。而对于实验物理学家,乃至生命科学家,则更习惯使用后印本。随着电子预印本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一些大型数据库商和出版机构合作也开始提供电子预印本(待刊论文)服务,如SDOL、Blackwell、SpringLink等数据库,只不过它们不是开放获取的,需要购买数据库使用权。

二、电子印本的类型、特点及功能

(一)电子印本的类型

电子印本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类型以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包含书籍中的部分章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报告和研究手稿等。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电子印本系统:(1)电子印本资源搜索系统,有大量的电子印本文献索引,类似搜索引擎;(2)电子印本资源导航,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电子印本资源系统的信息,类似学科信息门户;(3)电子印本资源系统,提供电子印本的存取服务,是真正的电子印本资源所在。

电子印本系统的创建者多为研究性组织和公益机构(如大学、研究所、图书馆等),他们是学术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此外,一些政府和商业机构也积极参与创建。目前电子印本的学科范围以理工科最多,文史哲最少。

(二)电子印本的特点

1.时效性强,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许多学术文献若按照传统出版模式,从投稿到正式出版通常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电子预印本系统改变了这种模式,即使是阶段性学术成果都可以随时,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学术研究效率,这正是电子预印本信息资源区别于其他信息资源的价值所在。

2.学术性强,类型多样。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开放特性使其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但它不同于非正式的论坛(BBS)与新闻组,上传到电子预印本系统的论文都是来自学术机构,他们是高质量的学术原创论文,囊括了一般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灰色文献、项目报告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已成为数字化文献的重要来源。

3.被引用率高。2001年SteveLawrence在Nature上撰文,通过分析来自数字书目与图书馆项目[2]的119924篇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的会议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网上文献更容易被他人引用,为使研究成果影响最大化、冗余最小化、加快科学的进步,作者与出版者都应致力于文献的方便获取。电子预印本论文水平逐渐被学术界认可,权威期刊的文章都将其作为引文来源。

4.费用低,几乎都可开放获取。区别于商业数据库提供的学术文献,电子预印本费用低廉,几乎都可开放获取。特别是对不在商业数据库允许范围(如校园网内)的用户,以及经费不多和规模不大的文献机构,该类信息资源更受青睐。

5.质量良莠不齐。电子预印本大多是有质量控制过程的,而且一些学会、协会、国际组织、基金和热心开放获取运动的学者都积极地参与到开放获取的各个领域,并积极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开放获取的发展,一些学术论文也像纸本出版物一样有着严格的评审或同行评议进行质量控制。但是,由于电子预印本的开放特性,尽管在存储和等环节采取了不少质量控制措施,一些电子预印本的质量还是不高,电子预印本整体来看质量良莠不齐,目前还处于数量增长阶段。

6.其他特性。(1)处愿性:作者自愿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论文进行排版后,通过网络、E-mail等方式,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目录或数据库中,文责自负;(2)交互性:有些系统允许对论文进行评论和交流;(3)多载体性:作者可发表到正式的刊物或其他形式载体上;(4)共享性:任何人在尊重作者版权的基础上都可合理使用。

(三)电子印本的功能

1.促进预印本交流是电子印本文库最基本的功能。科学交流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过程,而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由于其固有的一些优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青睐,利用预印本进行非正式交流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如科学家将论文手稿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之前会将论文预印本以各种方式分发给其他同行以获取宝贵的意见;会议主办机构在会议召开之前,也会将会议论文预印本事先分发给与会代表;等等。这些年,作为预印本交流平台的电子印本文库在交流的范围和交流的透明化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满足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需求。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对科学发展优先权的确认,电子印本文库的开放交流机制使得科学家的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为业内学者所知晓,并且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来佐证科学发展的优先。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其次来自于论文更大范围的传播及被引用。网络环境下,科学家乐于将文章放到网上公开供他人获取,以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3.有效地保存科研智力产出。科研机构是智力产出的主要机构,有责任对这些智力成果进行保存。机构电子印本文库以机构为最小单位,在政策制定和运行模式的选择方面更为灵活;另外,学科电子印本文库除了反映最新学术文章外,还对“历史性资料”进行保存,这是日常研究工作赖以进行的基础,学科电子印本文库较好地勾勒出研究变化发展的轨迹,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保证。

4.改革传统的学术交流。由于学术期刊出版市场的垄断,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出现了“学术交流危机”。而电子印本文库的所有资源均可通过网络免费地被浏览、获取。科学家可以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再次掌握交流上的主动权。另外,高质量的学术资源是学术交流的基础,是电子印本文库改革传统交流模式的客观条件。

5.省略

网络地址:http:///(美国主站点);http://cn.省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镜像站点)。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始建于1991年8月,由Dr.Ginsparg发起,旨在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2001年后转由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进行维护和管理。arXiv是最早的预印本库,目前世界各地有17个镜像站点,涉及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定量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54万多篇(每年增加几万篇)。在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它们早已替代传统的研究期刊,有检索和浏览功能。全文文献有多种格式(例如PS、PDF、DVI等),需要安装相应的全文浏览器才能阅读,还提供RSSfeeds订阅最新文章。

(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条件基础平台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即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

1.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prep.istic.省略或http://prep.nstl.省略。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收录的预印本内容主要是国内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一般只限于学术性文章。科技新闻和政策性文章等非学术性内容不在收录范围之内。系统的收录范围按学科分为五大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除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其他每一个大类再细分为二级子类,如自然科学又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系统实现了用户自由提交、检索、浏览预印本文章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经过简单的注册后直接提交自己的文章电子稿,并在随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改动情况追加、修改所提交的文章。

2.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sindap.istic.省略。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两国的科研人员自己的文章和使用预印本资源,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SINDAP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一次即可对全球知名的17个开放获取系统(以预印本为主,也包含个别开放获取仓储)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应系统提供的预印本全文(或其他资料)。目前,SINDAP系统含有预印本二次文献记录约80万条,其检索页面比较简单,除了提供逻辑组配以及标题、作者、摘要等字段的检索入口外,还有信息来源的选择,如可选择仅检索“有全文的数据资源”,或从17个预印本系统中任选若干个。

(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网络地址:http://paper.省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每日更新,可为在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从2006年8月起,已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纸本学术期刊出版,所刊文章应先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对在线论文进行同行专家评审后,所评出的优秀论文作为本期刊的主要稿源,电子形式与纸本形式互相促进。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提供了丰富的浏览模式。可按照首发论文、同行评议、首发精品、优秀学者、名家推荐、学者自荐、科技期刊、博士论坛、专题论文、热度视界、多维论文等类别浏览论文。比较有特色的是同行评议的论文可以看到学科专家的评语。

(四)奇迹文库之奇迹论文预印本

网络地址:http://省略/eprint/。奇迹文库是由一群中国年轻的科学、教育与技术工作者效仿等模式创办的非赢利性质的网络服务,主要收录中文科研文章、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或其章节)的预印本以及幻灯片、报告、书章节等,涵盖所有学科领域。可使用分类浏览的方法或用关键词查询的方法查找所需资料。可以开放申请目录的编辑员。

(五)E-PrintNetwork

网络地址:http://osti.省略/。RePEc(ResearchPapersinEconomics,经济学学术论文库)由全球志愿者共同建立的可以公开访问的网站,致力于促进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从而促进经济学研究。目前数据量超过28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学的研究手稿、期刊文章、图书以及应用软件等资源,此外还包括5200多个专家的联系方式和出版著作,以及8000多个组织(经济部门、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组织)信息等特色信息资源。其中,研究手稿可免费访问全文;期刊可检索和浏览到论文题录文摘信息,有的可以免费下载全文,商业期刊则需要订购权限。与RePEc相关的网站有IDEAS(http://ideas.省略/,财经研究网站)。

(七)CogPrints

网络地址:http:///。CogPrints(CognitiveSciencesEprintArchive,认知科学电子预印本网站)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及计算机科学系建立,提供有关认知学方面的文章,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语言学的领域,以及若干计算机科学的内容,部分生物学、医学的特定领域、人类学的部分内容,以及物理学、社会学与数学中与认知相关的部分。信息资源类型既包括已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的后印本,也包括未正式出版、未经评审的预印本。系统有简单检索、多途径的高级检索以及按学科主题或年代的浏览功能。还提供RSS的订阅服务。

(八)SSRN预印本库

网络地址:http://papers.省略/。SSRN(社会科学研究网)电子图书馆涉及财经、会计、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利用率高。目前有14万多篇可供免费下载的研究手稿全文,另外还提供17万多篇论文的摘要信息以及近9万名作者的信息。

(九)PhilSciArchive

网络地址:http://philsci-archive.pitt.edu/。PhilSciArchive(科学哲学库)是一个科学哲学的学科预印本库,由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匹得堡大学的科学哲学中心和图书馆合作创办,主要收录科学哲学相关主题的预印本文献。

(十)CETH

网络地址:http://ceth.rutgers.edu。CETH(CenterforElectronicTextsintheHumanities,即人文学电子文件中心)是1991年由美国Rutgers与Princeton两所大学共同建立的,从事人文学方面的电子资源整理工作。它所收集的电子文件资源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手稿、口传文件抄本等,还有各机构人文学电子文件中心的网站列表。

四、结语

要想更好地使用电子印本,从建设者方面说,要依赖于整个科学交流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借助于机构乃至国家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对资源共享的理念进行宣传,进行技术支持,排除技术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子印本的大范围运用;充足的资金保证也是电子印本得以有效使用的条件之一。从使用者方面说,要想更好地利用电子印本,就需要多方面了解相关学科的电子印本库,清楚各个印本库的侧重和各自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搜索引擎,熟练上传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下载所需的科研成果,使之更有效地为自己服务。

总之,目前电子印本系统已获得广泛的认可,并越来越受到读者重视。它加快了各学科领域知识的传播速度,而出版过程反而只是一种形式。越来越多的电子印本资源被正式期刊论文录用和引用。作为一种可行的传播方式,它与传统期刊和其他新的交流方式多维地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佳鸣,谭瑛.E-print在生物医学学术交流中的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65-67.

[2]冯艳花.基于OAI的电子预印本资源共享[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425-427.

能源技术论文篇6

摘要:在长潭河围堰防渗施工中,因前期地质勘测资料不详细、基础地质条件不明,是通过施工逐渐了解地质条件的。围堰防渗施工是在上游围堰填筑至高程95m、下游围堰填筑至高程94m后开始进行高喷灌浆的,由于覆盖层中粗粒卵石居多,还夹杂大块石(后经基坑取样卵石粒径较大,含砂率只有5%)为强透水层,上游围堰高喷灌浆施工时,大多数孔在采取常规措施处理后孔口仍不返浆,每米单耗达1t,防渗效果较差。针对不同性质的渗漏点对上下游围堰采用了静压灌浆工艺(共5种)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效果明显。关键词:防渗围堰;静压灌浆;施工技术;长潭河水电站中图分类号:TV551.3文献标识码:A1围堰概况1.1地质条件长潭河水电站坝址区两岸地形基本对称,坡度约35~40°,河床高程为84~88m。左岸除河边有少量覆盖层外,基岩大多裸露;右岸分布有厚2~14m的崩积层。河床为冲洪积的砂砾石。基岩岩性从####P31q到D32y均有分布。岩溶一般发育。围堰堰基地质构造简单,岩层产状为N20°~60°E•NW∠15°~30°,岩石多呈弱风化状态。河床砂卵砾石层和右岸崩积层堆积松散,块体架空,为强透水层,同时夹有飘石、孤石及架空现象,堰基存在渗漏问题。此外,堰基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亦存在沿岩溶通道的渗漏问题。1.2结构设计上、下游围堰均为土石过水围堰,堰体防渗采用粘土斜心墙。堰基防渗河床部位采用灌浆防渗墙、岸坡部位掏槽回填粘土相结合。围堰设计挡水流量1800m3/s,相应上游水位107.3m,相应下游水位94.7m,围堰过水标准为全年10a一遇洪水,相应流量3750m3/s。2防渗施工2.1概况在上游围堰填筑至高程95m、下游围堰填筑至高程94m后开始进行高喷灌浆,由于防渗覆盖层中粗粒卵石居多,还夹杂大块石(后经基坑取样卵石粒径较大,含砂率只有5%),为强透水层,上游围堰高喷灌浆施工时,大多数孔在采取常规措施处理后孔口仍不返浆,每米单耗达1t,防渗效果较差。针对不同性质的渗漏点对上下游围堰采用了静压灌浆工艺(共5种)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效果明显。2.2静压灌浆工艺2.2.1孔口混合水玻璃灌浆法采用一泵灌水玻璃、一泵灌浓水泥浆,孔口混合灌浆工艺。(1)钻孔。钻孔采用跟管钻机造孔,孔径为130mm,孔深深入基岩不少于50cm,钻孔时要用水平尺调平钻机并随时校正,保证钻孔最大偏斜小于25cm。钻孔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基岩,注意观察岩屑,并对钻孔过程发现冒水、脱空等作好记录。钻孔结束后及时下PVC管,PVC管要打花眼,花眼间距10~15cm,直径5mm左右,但拔管时要严防把PVC管带出。(2)下灌浆管。射浆管距孔底小于50cm,灌浆管采用埋管,孔口阻塞1m。(3)制浆。采用高速搅拌机制浆,低速搅拌筒需适当延长搅拌时间确保浆液搅拌均匀。(4)灌浆。①灌浆方法:考虑漏浆量较大,孔口没有回浆,采用填压式全孔灌浆法。②浆液水灰比及变换标准:灌浆浆液以普通水泥浆液为主,并根据漏量情况掺水玻璃、锯末等。③开灌水灰比为0.8∶1。④灌浆过程中,注入率持续减少,或当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浆液水灰比。⑤0.8∶1浆液的注入量达600L以上,而注入率无明显改变时,应改为0.6~0.5∶1浓浆灌注。⑥当注入率大于40L/min时,或总注入量达1000L以上、漏量无明显减少时掺锯末和水玻璃,锯末掺量为浆液体积的10%~20%,水玻璃的掺量为水泥浆体积的5%~15%(水玻璃掺量必须记录每桶水泥浆的平均掺量),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8∶1,掺水玻璃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先掺5%,漏量无明显减少则改为10%直至掺至15%。水玻璃采用专用泵按掺量送至孔口与水泥浆液掺和。(5)灌浆结束标准。当孔口已回浆,灌浆压力达到0.6MPa时,灌浆注入率小于1.0L/min,延续灌注30min,可结束灌浆作业。2.2.2双液泵管路混合灌浆法采用双液泵,一缸进水玻璃、一缸进浓水泥浆,管路混合静压灌浆法。孔内下钻杆,孔口用高压管,边灌边上拔灌浆管工艺。其他同孔口混合水玻璃静压灌浆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