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6篇)

来源:收集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篇1

【关键词】

高血压;护理;老年人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对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其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比率也在逐步上升,也是老年人病故和病残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的治疗知识,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1老年高血压特征

1.1血压波动比较大表现活动时增高,安静时较低,冬季偏高,夏季偏低,而且血压越高,其季节性波动越明显。

1.2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较大老年人各器官均呈退行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动脉硬化明显,几乎成了无弹性的管道。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膨胀,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导致收缩期血压增高,而舒张压相对较低,导致脉压差增大。

1.3并发症多,并且比较严重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障碍明显,心排血量降低,生理机能减退,因此,患高血压后容易引起心、脑、肾的并发症,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此时需特别注意,不要应用使同时患有的疾病加重的药物。

1.4假性高血压老年人假性高血压的检出率可高达50%.假性高血压是指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变硬的肱动脉难以被袖带气囊完全阻断血流,使这种间接测法所获得的血压明显高于动脉内实际压力,一般可高于30~80mmHg.假性高血压并非真正的高血压,不能耐受降压药物的治疗,否则易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2.1饮食护理饮食原则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饮食为宜,高维生素为主。保证足够钾、钙、镁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摄入,足量的钙、镁对治疗高血压有益。忌暴饮暴食,适量饮水,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2.2运动作息护理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不易长期静坐或卧床,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制定个体化作息时间表,劳逸结合,以保持运动与休息平衡。

2.3药物治疗的护理

2.3.1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首先对患者加强用药依从性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遵医嘱服药对治疗高血压、防止心脑肾损害的重要性。其次教给患者防止漏服药物的方法,把服药行为与日常生活习惯联系在一起,让患者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及注意事项。

2.3.2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目前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类型为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受体阻滞剂等。利尿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是较适当药物,但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血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B受阻滞剂有头晕、心动过缓、心肌收缩力减弱、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钙通道阻滞剂有增加心率、面部潮红、头疼等不良反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最突出的副作用是干咳,a受体阻滞剂可出现性低血压、首剂晕厥等。要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副作用。

2.3.3预防性低血压首先要告诉患者性低血压的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等,在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加量时特别注意,其次指导患者预防方法: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初几小时;改变姿势(特别从卧、坐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服药后休息一段时间再下床活动;如在睡前服药,夜间起床排尿时应注意;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

3出院时的指导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退化和各种疾病环境的影响,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健忘、反应迟钝、思维混乱的现象,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接受教育的效果。护士应针对个体差异,选择性的使用直观影响法、重复记忆法、少而精的教育法,同时注意时间要短,问题切中要害,语言通俗易懂,还要将疾病康复指导、正确用药,饮食起居卫生、功能锻炼方法、活动方式、复诊须知告诉患者家属。为保证出院后老年患者正确用药及避免用药的不良反应和后果,一些特殊药物的用法及注意事项有必要向家属交代清楚。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48.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篇2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

1引言

对于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发时,从生理机能的角度来看,随着生理机能的减退多数患者会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其他系统的疾病;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老年人会有消极和恐惧的心理。因此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病情复杂也变化多样。

而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心脑血管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给医疗护理提出来新的挑战,尤其是本身体弱的老年病患在夜间睡眠状态下,还存在着更多的潜在的病理和生理危机,护理难度加大,给夜间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夜间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强夜间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进行专业的夜间护理十分重要。

本文即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夜间护理工作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2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分析

2.1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方面的因素

2.1.1生理机能方面的因素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随着自身生理机能的下降,一般反应比较迟钝,且病情多变。老年患者多存在视力下降、运动和瞬间反应力下降、平衡能力差、肌张力减弱等情况,在夜间很容易发生诸如摔跤、坠床等意外,从而引起骨折或外伤,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病情恶化等,甚至危及老年患者的生命。

2.1.2心理变化方面的因素对于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新入院的患者,由于自身的疾病和身处医院的特殊环境,再加上多数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伴有失语、肢体功能障碍或者行动不便等并发症,生理平衡遭受的破坏引起精神状态也受到了影响,使得患者大脑皮层抑制功能减弱,造成病患心理压力加大。因此大部分老年病患常常伴有夜间失眠、神情倦怠的情况,身心疲乏容易诱发事故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在急性病发期,大多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击而无法接受事实,临床表现出情绪急躁和情绪忧郁,甚至有部分患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2.2.1夜间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一般情况下夜间护理安排的护理人员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名护理处于夜班值班状态,相对来说其要担当很大的工作量,从而使得要详尽的记录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比较困难。

2.2.2夜间护理人员自身生理发生变化进行夜间护理的护理人员往往是在本应正常的睡眠时间进行长时间的护理工作,而由于受昼夜生物节律的影响导致夜班护理人员的生理功能下降,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其精力也往往难以集中,反应灵敏度也会降低,判断力下降。夜间护理时护理人员精神不振,常常会给护理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

2.2.3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工作的主要以年轻护士为主,他们往往会面临一些心理压力、技术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并且从专业能力上来看他们的专业理论和临床经验尚显不足,这就使得年轻的护理人员往往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观察难以细致入微,难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很好的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或者对医嘱确认不足,这些都容易引发护理差错。

2.2.4夜间护理时与患者沟通易产生问题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夜间护理时,因为护理人员少且工作量大,护患之间的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然而夜间护理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护患之间的沟通简单粗略,护理人员也往往会忽略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问题,而这些都容易引发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的不满,甚至引发纠纷。

2.2.5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相对于一般人和普通病房的护理人员来讲,从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夜间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要面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敌对等心理问题,容易给护理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3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病情变化及对夜班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3.1老年心脑血管病患夜间病情变化

3.1.1心脑血管系统的变化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夜间睡眠时,其心、脑、肾等主要脏器以及参与机体代谢的酶的系统活动都会受到抑制,随着基础代谢率的降低,患者整个机体神经系统就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从而使得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率减慢、血流缓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并伴随血压下降,这些心脑血管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引起那些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病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发生猝死的情况。

3.1.2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夜间容易出现呼吸暂停,这也是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情况之一。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呼吸系统在夜间发生变化,会影响到患者的血液循环及呼吸等多种系统的功能。对与一般的老年人来讲,如果在夜间睡眠发生呼吸暂停现象时,大多数老人可自行调节。但是对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讲,因其脑部供血不足,且多种生理调节机能减弱,如果呼吸暂停的时间过长的话就会因其血氧饱和度降低,如果缺氧情况进一步恶化就可能会使患者呼吸停止而因其生命危险。

3.2对夜间护理人员的要求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夜间护理的护理人员首先要有风险意识。风险意识即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是构建与回避风险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而作为风险管理的风险教育尤为重要。风险教育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夜班护理人员既要认识到老年患者的权利,也要明了医护人员的义务。

另外还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安全进行预见性管理。从医院方面来讲要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安全防范设施也要配备齐全。夜间护理一定要加强老年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等陪护人员的照顾技能。

总之,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是一项繁杂且对安全性要求高的护理工作,因此要加强夜间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爱岗敬业。护理人员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病情做到了如指掌,仔细观察,重点巡视,绝不放松任何一个可能引起意外的护理问题。

4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对策

夜间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而老年病区病人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病,病种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再加上夜间睡眠状态下还潜藏着许多危险因素,因此要特别重视和加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工作。

4.1加强对患者夜间用药的观察

4.1.1安眠类药物安眠类药物往往会有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因为过长的卧床时间长导致他们昼夜时差紊乱,容易导致夜间失眠,而必须借助安眠类药物才能入睡。因此夜间护理人员要特别加强对服用安眠类药物的老年患者的观察,并询问用药效果及副作用等。

4.1.2心血管扩张药及降糖类药物对于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常需要服用服用钙拮抗剂、降糖药、降压药等心血管扩张药及降糖类药物。平时护理时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协助患者服药,并在夜间护理时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以防因性低血压、低血糖而发生意外事故。

4.1.3脱水类药物为了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急性期往往会应用脱水类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后,因为尿量增加钾离子排出增多容易出现低血钾,护理人员应准确记录患者尿量;如果大量应用脱水药物则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嗜睡、淡漠、心律失常、烦躁不安等,护理人员必须注意观察其意识状态的改变,并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时进行血生化检查;另外可通过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以判定颅内压的变化。

总之护理人员一定要在患者用药后加强夜间观察,针对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对症处理。

4.2加强夜间病房的巡视在进行夜间护理工作时,因为人体生物钟的影响,护理人员的生理功能较白天会下降,大脑往往会处于疲劳状态,其神经系统也会处于受抑制状态从而导致反应灵敏度下降。同时不少护理人员会错误的认为安静的夜晚是“安全”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的患者也会处于“安全”的状态,于是就抱着侥幸心理得过且过,没有按时巡视病房。殊不知,老年心脑血管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常常分秒之间就会出现病情变化,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要在分级护理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病房的巡视以防意外。

4.3加强病患信息的收集与其他常见的老年病相比较,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引起老年人猝死,尤其是后半夜至凌晨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夜间护理人员人体生物钟处于最低潮的时期,护理人员的工作精力难以集中。因此就要求夜间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振作精神,按时巡视病房且对每个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患者睡眠情况的同时要特别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细致入微,不可遗漏。

总之,夜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勤巡视、多观察,才能及早发现病人病情变化。通过观察加强病患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为抢救病患赢得佳机。

4.3加强老年病患的健康教育

4.3.1睡前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护理人员应教会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避免和患者谈及家庭不愉快的事或见到不想见的人;避免患者情绪激动,确保患者入睡前保持心态平稳。

4.3.2睡前避免进食过饱。进食过饱会加重胃肠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可能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在夜间睡眠期间引起心脏病复发。

4.3.3睡前避免喝茶、咖啡、吸烟。这些都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容易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而导致患者难以入睡。

4.3.4在加强夜间巡视和观察病情的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看护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并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以防意外。

4.4观察不同情况下病人心理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多存在悲观情绪,心理上也多存在无价值感、孤独感等,外在表现多为紧张、焦虑、忧郁和急躁等消极情绪。很多在平时以为自己比较健康的老人如果突然身患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往往会过分恐惧和焦虑而导致心理失衡,从而对夜间睡眠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护理时,除了要做好白天的心理护理工作外,护理人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夜间护理查房时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必要时护理人员还可以与患者谈心,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给予必要的心理指导。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其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变换患者心境、调节患者情绪、实时安慰和鼓励。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互相促进。例如有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存在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害怕一睡不起或者担心自己健康难以恢复,这是夜班护理人员就应该加强巡视,并将呼吸器置于患者枕边来增加病人安全感。而又的病人容易失眠易醒,烦躁难以入睡,护理人员就要积极安慰患者,必要时可以予以适量镇静剂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如华.抢救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吉林医学,2007(12)

[2]冯乃华.心脑血管病患者昼夜死亡时间规律分析[J].医学杂志,2003(09)

[3]侯伟娜.如何加强夜间护理风险管理[J].医学信息,2009(02)

[4]苏丽群.中老年心脑血管病护理调查研究[J].中外医疗,2010(21)

[5]卫娟.护士如何做好夜间护理工作[J].吐鲁番科技,2003(02)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篇3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措施;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75-02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各国家中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心血管疾病中较严重的是高血压,在当今生活当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往往会引发中风,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和心脏衰竭等病症。目前,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很快,很多新的想法吸引了众多的保健工作者的关注。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的老年内科综合病房于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共收治7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44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龄最大的93岁,最年轻的66岁。其中合并脑出血的8脑卒中16例,心脏衰竭11例,脑梗塞26例,肾功能衰竭15例,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将患者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的不同不会影响统计的结果,而且也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的情绪容易波动,担心、悲伤、焦虑和紧张,都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同时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加,会引起全身血管的收缩,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的可引起脑出血。因此,从护理方面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使病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减轻压力造成的心理疾病,要对病人有同情和理解的心,注意文明用语,称呼要适当,做到耐心周到,并适当地给予患者一定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安慰,在给药的过程中,护士或者医生操作动作要轻巧柔和,不要增加患者的痛苦,病人说话困难的要耐心地倾听,不要表现的急躁,尽可能的克服自己的烦躁尽量根据患者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患者对治疗能有效地配合,这样才能帮助患者早日脱离病魔的痛苦,无论患者的要求是什么,只要是我们能办到的就要尽力去很好的解决。

1.2.2控制饮食患者进行治疗期间,要控制患者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同时限制盐的摄入量。多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多补充维生素,多吃一些保护血管和降压效果的食物,如豆类,玉米,大蒜,苹果等。老年人在患病期间不像年轻人可以多食用一些事物,老年患者应该控制食量,这样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老年人每日摄入的钠最好在5g左右,盐的摄入量过多可以增加血容量进而造成血压升高,不利于很好的治疗,老年患者更不要爆饮爆食,暴饮暴食的后果不堪设想,不但对身体造成了危害,也会产生很多的并发症,患者的饮食宜清淡,适当控制总热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戒烟酒[1],这样可以降低血压,防止再次血压升高。

1.2.3适当运动在冬季老年人更应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户外的运动应该适当的增加,适当的锻炼可以起到改善大脑皮层活动的作用。而且适度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体制,对于血管壁的代谢有促进作用,还可以起到减轻体重,增强血管壁的弹性的作用。应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设定相应的运动,应该劳逸结合,患者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简单易行的步行锻炼,应在早晨或吃过晚饭后进行,每次15-30分钟,在短距离、慢速度开始,可以根据病人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降血压对老年患者的身体也是有着很多好处的,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和免疫力。

1.2.4摆脱坏习惯老年患者在患有病症之后,要把以前的坏习惯通通摆脱,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促进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饮酒可麻痹呼吸中枢导致颅内压升高,因此,对于已患高血压的病人应劝其戒烟戒酒。戒烟戒酒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病情,建议患者不要喝茶,禁喝咖啡,茶和咖啡中有不利于患者健康的因素,为了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医疗保健需要患者配合治疗,摆脱坏习惯。

1.2.5用药指导测量血压在每次访视患者时是必须要做的。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及家属学会如何正确的进行血压测量,使其明确测量血压应注意的方面,在相应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患者的血压和服用药物的情况进行记录。患者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告知患者不能随意的来增加或减少用药。忘记服药时不用在补上次遗忘的剂量,因为这样更容易造成血压的波动[2],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1.2.6防止性低血压对于小剂量降压药的使用要谨慎。时刻监测患者的血压,尽量减少站立时间,特别是服药后的几个小时要选取合适的,当姿势变换时,比如由躺着到坐再到站起来的时候,动作应该尽量缓慢。特别是在起床起夜排尿时要特别注意。当患者有乏力、头晕、出汗、呕吐等症状出现时,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一般都会选择头低脚高的仰卧姿势,以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

1.2.7观察病情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较大的血压波动,这些都是要受,活动及相关的因素影响,并且不同的因素所造成的波动也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应观察患者早晨和傍晚的仰卧和站立位置、休息和活动时的血压变化,合理安排和引导患者的生活。注意患者是否有多尿、夜尿、多饮等症状,早发现病症就可以及时地发现早期肾功能的影响。另外对于患者的尿常规、血脂、血非蛋白氮、尿素氮、心电图和眼底变化的也要及时观察,以便及时的就诊和治疗,对于病情变化要仔细观察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掌握患者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治疗。2结果

老年患者进行干预18个月后,A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B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差异。问卷调查显示,A组高血压病的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B组,B组中的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医师的规定,所以才会没有明显的疗效,对B组患者在1年的随访中,发现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和住院的几率很大,有大部分患者都又回到了医院的治疗当中,然而A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率明显低于B组。3讨论

如今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由于各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老龄化的速度也进一步的加快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年高血压也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疾病。所以,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其他方面进行护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增强患者的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达到稳定血压,帮助治疗,健康保健的目的。高血压病症是现在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无论是你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这种病症的表现,所以对到高血压的病症我们不容忽视,必须做好预防和护理的工作。高血压是由多环境因素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物理因素以及多基因的疾病导致的一种病症,高血压的治疗单纯的使用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使用药物治疗会会患者身体带来危害,药物中的某些物质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危害,因此在选择药物进行治疗高血压病症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购买。据调查显示,我国有近1.3亿人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发病率约占50%[3]。因此,为了防止高血压病人的发病率再次提高,我们必须做好基础工作,我们以社区为根本,开展高血压的讲座和宣传工作,做好推广的工作,高血压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如何控制和预防,确保综合干预和控制。通过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按医嘱服药。通过药物干预,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血压的控制率。此外,卫生保健部门也要定时的开展大力宣传保健知识,不仅是针对高血压的患者,其他病症的患者也需要卫生保健,医护人员要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担当起白衣天使的职责,根据个体差异、阶段不同的高血压患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和积极的护理工作,让患者对高血压健康知识的全面了解,做好这项工作,可以防止更多的出现高血压患者,老龄化的问题也就暂时得到了缓解和控制。参考文献

[1]金冬梅.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62.

[2]杨丽娟,杨丽云.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177.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篇4

【关键字】糖尿病;高血压;护理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也逐年在增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5%~20%,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已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危病症[1]。而且以老年人患糖尿病例为最多,老年人糖尿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极少数为1型糖尿病,国内外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的微妙累积作用,再加上后天发病因素,就可使老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一种与遗传、环境、代谢关系极为密切的复杂疾病,是2型糖尿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心脑血管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常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致死最危险的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行为及药物治疗等的护理干预,进而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压,预防和延缓病情的进展,减少心、脑血管、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前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干预护理。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0~70岁,平均(65.3±6.1)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2例,高中以下16例;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61~72岁,平均(66.4±4.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4例,高中以下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饮食护理饮食疗法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因而给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十分重要。因此需要患者和护士密切配合,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喜好、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计算出热量及其分配比例,将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按比例均衡搭配到饮食中,同时注意食物的多样性。严格定时定量进食,提倡食用植物油,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2]。给予患者搭配低脂、低盐、低糖、优质蛋白及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为主的食物,尽量让患者多食用一些含有谷物、鱼类、禽蛋类、薯类、干豆类及富含纤维的蔬菜类等方面的食物,同时戒烟、戒酒及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等。少吃多餐,进食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通过对患者饮食的调控,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减轻患者体重,降低患者血脂,进一步调节患者的血管和胰岛功能[3]。

1.2.2心理护理给予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能有效调节患者的血管和胰岛功能的稳定。根据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致残率高,患者精神负担大;二是由于高昂的治疗费用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在治疗糖尿病伴高血压病程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会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甚至使得患者的病情加重,因而在进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所以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每位医者应该以和蔼亲切的语气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做到用“心”,用“情”去护理每一位患者,真诚地打动每位患者,稳定患者情绪[4]。

1.2.3运动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调控,护理上告知患者,要以有氧运动为主,一般采用散步、慢跑,爬山、游泳和太极拳等方式,每天20~30min,运动宜安排在餐后1h,切勿于餐前进行运动,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5]。适当的运动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许多潜在的益处。除了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外,还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减少对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用量。此外,要注意老年患者运动的质与量,运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并且在运动后适时测量患者的血压和血糖,便于及时进行调整,更好地避免低血压和低血糖的发生。运动应在血糖、血压控制较好且无代谢紊乱时进行,每周至少应进行5次适度运动。有规律和适量的的运动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进而降低患者的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有效减缓高血压的发展。

1.2.4应激反应护理愤怒、敌对、恐惧、紧张等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应激反应方式,临床的应激状态不仅仅会诱发高血压的发生,还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影响患者病情和康复,因此,要从教育和巡房等多方面控制患者情绪,避免愤怒、敌对、恐惧、紧张等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形式[6]。因而这需要临床医生多采用谈心,巡房,开放音乐等方式来缓解,控制患者的情绪,并指导患者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让患者学会生活要有规律,保持良好的心态,自觉的按照健康的行为方式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定期复查,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就诊,这样才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血糖(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血压(舒张压及收缩压)控制情况和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戒烟以及戒酒等)的改变状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血糖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比较:两组均值达到正常范围,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生活习惯改变状况的比较观察组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戒烟以及戒酒、心理状态等生活习惯改善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两者相互影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人群的患病率大约是40%~5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心血管风险是非糖尿病高血压的2倍。伴有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对其预后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血压达到目标控制水平尤为重要[7]。因而,在现代医学模式中,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不仅限于控制血糖、血压,更重要的是治疗其根本,从而达到缓解和治疗的目的。

本研究的76例患者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饮食、心理、运动护理以及正确指导患者处理应激反应等干预护理及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比较,表1和表2的数据明显地体现了采用干预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压,调节患者的血管和胰岛功能,避免糖代谢、脂类代谢紊乱,达到快速高效治疗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功效,说明护理干预对协助医生降低伴有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促进血压控制的达标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表明干预护理可作为目前治疗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外,还需对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告知患者常用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尤其是降压药、降血糖药、扩血管药等的注意事项,以预防跌倒的发生[8]。叮嘱患者在出院后严格执行在院时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听从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检测血糖和血压,定期到医院体检,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吃低糖、低脂、低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少吃油煎食物;戒烟限酒[9]。同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使用便携血糖仪和血压计,指导患者或家属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并能够根据测量结果及自身状况,有效地识别并发症先兆,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0]。

总而言之,在医师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更好地调节患者的血糖,控制患者的血压显得十分必要。同时也能让患者知道该如何应用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来保护自己,这样不但提高了住院的治疗效果,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者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又增进了护患关系,改善了患者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秀珍,高凌云.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36-2237.

[2]王丽鹏.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62.

[3]姚超婵.高血压糖尿病的社区护理与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127-128.

[4]董益民.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32例社区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101.

[5]贾美玲.56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10):38-40.

[6]The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Treatmentofhypertensioninadultswithdiabetes[J].DiabetesCare,2003,26(11):80-S82.

[7]秦方,张廷杰,阮蕾,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现状及其影响[J].高血压杂志,2010,10(1):91-92.

[8]陈亚珍.护理干预对伴有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8):521-522.

[9]蒋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干预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2012,19(14):124-126.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篇5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护理;护理干预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treatmentofsenilehypertensiondrugswithnursinginterventionandtheeffectofmedicationalone.Methods:weselected76elderlypatientswithprimaryhypertension,dividedintotwogroups,theobservationgroupwithmedicationplusnursingintervention,controlgrouptreatedonlywithdrugs.Results:sixmonthsto2groupsofpatientsaftercomparison,bloodpressureandweightwas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elderlyhypertensiondrugsaddnursinginterventionbybetterthanpuredrugs

[keywords]olderhypertension;Communitynursing;Nursingintervention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疾病之一,同时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1],现有高血压病人2亿人,但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2]。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最佳的高血压社区干预策略是采用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和高血压病人防治策略相结合的方法[3]。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实施者主要是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4]。社区护士在高血压社区防治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对高血压病人及高危人群进行的综合社区干预现状如何尚不清楚,值得研究,本研究旨在找出其不足,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一、老年离血压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血压波动较大,同时易受变动的影响:由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退性病变,体内各种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导致老年人血压波动大,尤其是收缩压波动明显。因此在降压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侧血压,随时调整药物计量。老年人性低血压的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更易发生,这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功能减退有关。因此应镇用能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

(二)隐蔽性及假性高血压现象:由于有些老年人高血压常是原发性高血压,通常没有太多不适,因此很少去就诊,或者是由于血压本身并不很高,患者自身也未引起足够的孟视,往往到了病情严重时患者及家属才意识到高血压的存在.老年人间接测压法测盆血压时,由于气囊压不住任硬的胶动脉,有时可造成血压读数过高,产生假性高血压。这类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降压速度不应太快,不应降的太低,同时应每日或每周多次检测血压变化.

(三)并发症及合并症多见: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对心脏危害件更大,易发生心力哀竭也易发生脑卒中.另外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心、脑、肾等靶器官在长期的高血压作用下,病变逐年加重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脑部可发生出血、梗死、脑萎缩等病变;心脏可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由于冠钱动脉粥样硬化加重亦可导致心梗的发生,在肾脏则由于肾动脉狭窄,肾小球动脉硬化等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同时眼部可出现眼底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等导致视力的下降。

二、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2005年1月,我们随机抽取了社区范围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6例,均BM(I体重指数)≥25,BMI=体重/身高的平方,BMI≥24是超重,BMI≥28是肥胖,BMI是用于判断人体超重与肥胖的重要生理指标。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未提示心、脑、肾等器官损害,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药物治疗加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0岁~70岁;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60岁~74岁。2组血压入选条件符合WHO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mmHg,2组性别、年龄、体重、血压、药物治疗情况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1、成立社区护理干预服务网由社区医护人员及街道、居委会和家庭组成,社区服务人员都经过专业理论和知识培训。

2、收集社区有关患者的资料由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通知和调查表,到患者家中调查、摸底,对患者的血压和主要生活方式进行评估,制定服务计划、个人血压档案。

3、进行无偿护理干预干预患者的主要生活方式,自编患者监测记录卡,包括姓名、年龄、体重、生活方式、运动情况,每周定时测血压1次,测血压前患者都休息10min,测量坐位右上肢血压,取3次平均值,每季度对记录内容整理;对照组只是按上述测量血压方法,每周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每季度对记录整理。

4、药物治疗依那普利10mg/片,1d1次,1次1片;北京降压0号1片,1d1次,1次1片。

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三、护理干预方式

(一)健康教育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5],教育形式为观察组38例患者每人1本高血压防治宣传手册;每月组织1次例会,宣讲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肥胖、不合理饮食、吸烟、饮酒等,以及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对人体的危害和如何监测血压等;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二)饮食干预

控制热量摄入,主食以谷类、大米为主,每天250~300g;早晨60g左右燕麦粥,中、晚餐以大米为主,多吃青菜、芹菜,可选用鱼类、瘦猪肉、兔肉、豆制品、牛奶,蔬菜宜选用含维生素高的新鲜蔬菜,水果宜选用含钾高、维生素高的如香蕉、西瓜、山楂、柑橘等,食用油宜选用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对于吸烟者制定戒烟计划,在家人的配合下,采取全部戒烟或逐日递减,对饮酒者特别是饮酒量在150ml/d以上者,开始3个月内控制在50ml/d,第4~5个月控制在30ml/d,以后逐步全部戒酒。

(三)运动干预

高血压患者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运动锻炼以有氧训练或耐力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气功、太极拳、降压体操等,运动强度维持在本人承受的中等强度以下,以稍累为主,并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散步可在早晨、黄昏或临睡前进行,时间一般为15一50分钟,每天1一2次,速度可按每人身体状况而定。到户外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对防治高血压是简单易行的运动方法。

(四)情绪干预

避免患者受到任何精神刺激和创伤,防止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寒冷刺激,保持愉快心情,多听音乐、看报读书,禁止熬夜,保证每天8h睡眠。

(五)体重干预标准

体重(kg)=身高(cm)-105。对体重超标者因人而异,制定减肥计划,根据体重、工作性质,估计每日所需热量,三餐热量分配2/5、2/5、1/5。对肥胖者增加运动量,每天增加1~3个单位运动强度,每日测量体重并记录。

(六)心身放松训练[6]

肌肉放松训练,患者静坐一舒适的位置,闭目,双足分开,两手放在双腿上,尽量放松所有的肌肉,从足开始直到面部,呼吸时默念“一”字,持续20min,每日清晨1次;音乐疗法,让患者聆听指定的治疗乐曲,接受感受式音乐治疗,每天1次,每次1h,音乐选用当地老年人较熟悉的曲调;气功,通过调意、调身、调息,排除杂念,达到高度的入静,以放松紧张情绪,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min。太极拳动作柔和,全身肌肉放松能使血管放松,促进血压下降;打太极攀时用意念引导动作,思想集中,心境宁静,有助于消除精神紧张因家对人体的刺激,有利血压下降。

(七)血压监测

每周测量血压1~2次,并告之正常血压范围,经常测血压的重要性,如有不适及时随诊。对照组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根据血压高低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决定高血压药物及剂量,并建立数据登记,了解血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防治措施。熟悉各种降压药的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注意观察疗法和用药后不良反应。

(八)心理支持和疏导

原发性高血压是长期慢性的疾病,患者在克服疾病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懈怠放弃的情绪,从而导致不遵医行为。因此,护理干预应从心理需求出发,有目的地安慰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减轻精神负担,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治疗十分关键,发挥家庭支持和督促作用,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护理中指导家庭成员在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健康的生活秩序的同时,注意减少发病危险因素,充分发挥家属在遵医行为中的支持和督导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九)食盐干预

本地区居民饮食习惯中食盐量偏高,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向患者说明食盐量高引起疾病的危害性及程度,使其主动配合降低摄入盐量,饮食摄入≤5g/d,禁食盐制品、蛤贝类、皮蛋及含钠高的饮食。

(十)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是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手段。老年人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降压药物应尽可能口服,逐步降压,防止血压骤降而产生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如果血压控制不好,在劳累、激动等情况下,又可能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高血压急症,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嘱病人坚持长期用药,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当出现副作用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在应用降压药物过程中,老年人坐起、站起时,动作应尽盆缓慢。

四、结果

6个月后比较2组疗效,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血压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2组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血压比较(x±s)

项目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体重指数(BMI)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对照组155.32±5.04138.50±5.3075.43±5.7085.67±5.4027.45±2.0224.01±1.76

观察组154.78±5.08144.90±7.4195.22±5.6092.11±5.1427.44±1.9826.11±1.78

t0.38493.84780.14396.53210.01905.137

P>0.050.050.05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

五、讨论

表1显示,干预后2组血压、体重指数均有显著下降(均P

单纯护理干预治疗老年临界高血压,在理论上也不难找到依据,据有关文献报道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大多数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嗜酒等因素有关[4]。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发病除与年龄、遗传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者,烟草中烟碱和微量元素镉含量较高,吸入过多的镉和烟碱可致高血压[5]。饮酒者酒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使皮质激素、儿茶酚胺释放,前者致钠水潴留,后者使小动脉收缩,长期饮酒使血管阻力增高[6]。体重增加,因肥胖致全身总耗氧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脏绝对排出量上升,循环总量增多使心搏量增加,引起高血压[7]。膳食中钠盐摄入量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呈正相关。有关资料表明钠含量增加将导致体内Na+的滞留循环血量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小血管痉挛收缩,总外周阻力升高,血压升高。目前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早期预防比高科技的医疗手段更为有效,通过护理干预,使高血压高危人群明确了引起高血压危险因素,通过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有效地使血压降低。综上所述,采用药物治疗加护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是安全有效的。

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作用,满足人们对健康保健服务日益增加的需求,设立许多在街道、地段以帮助居民解决基本健康问题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应运而生[8]。大型综合医院应联合基层医疗单位、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形成护理干预服务网络,以提供全面医疗护理服务。改变我国现存“三高”“、三低”现状,应从高血压的预防抓起,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服务网络的力量,把有关预防知识普及到学校、家庭和个人[9]。

六、建议

(一)应加强社区护士培训

社区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重于对高危人群的管理。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旨在帮助居民主动地改变社会环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预防疾病,所以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由于目前社区护士都是从医院护士转岗而来,开展病人护理的意识较强,但针对人群开展预防保健的意识薄弱。社区护士对转岗培训中预防保健方面内容培训的认同率仅46.6%[10]。因此,一方面,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中仍要加大预防保健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理念、模式的教育,积极开展预防保健相关继续教育;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逐步建立社区护士工作规范,把护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保健上来,从而强化社区护士的防病意识,使护士能注重并有能力开展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管理,关注社区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而且病程长,患病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故心理调控在高血压病的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社区护士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引导病人有意识地完善个性,同时利用放松、心理疏导等技能,帮助病人调节情绪。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训练等形式对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另外,脑卒中、心脏病、眼底病变等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社区护士需要认识到并发症的危害性,督促病人维持血压稳定,定期体检,并且了解并发症出现时的表现以及早治疗。对于已出现并发症的病人,社区护士需要配合康复治疗师加强病人的康复锻炼,尽可能减少残疾的出现。

(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保健意识

调查显示,社区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及高血压病人无法实行全员规律管理的最主要原因是居民不配合。居民不配合影响因素较多,除了居民不知晓社区卫生服务及经济方面的原因,缺乏健康保健意识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一方面护士要善于利用健康教育理论,增强社区人群的健康保健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健康的维护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在疾病没有到来之前的“防患”;另一方面,帮助居民获得把握与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社区护士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应特别关注教育高危人群关于高血压的危害性以及可预防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和行为纠正;对患病人群教育的重点放在自我监测技能与家庭护理技能上[11]。健康教育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例如对用药知晓率低、不重视高血压病的病人,随访时让其观看通俗易懂的电视、录像、宣传画报和读物,且进行重点宣传教育[12]。

(三)加强政策支持

调查显示,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及高血压病人无法做到全员规律管理的原因中,护士人手有限分别占89%和85%。我国社区护士数量不足,有研究对上海3家医院10个社区调查显示[13],每名护士服务的社区居民平均为15706人,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为2600人,由此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负担过重。同时,调查显示,资金有限也是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及高血压病人无法做到全员规律管理的重要原因。可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医疗系统的支持,培养更多的社区护理人才,给予足够的资金补偿,让社区护理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好地促进居民健康。

(四)建立系统的随访规范调查显示,已经开展的高血压随访内容和随访形式过于随机,缺乏健康教育效果的反馈,同时关于心理状况的了解和三级预防中预防残疾部分的内容做得不够全面,不利于高血压社区护理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随访规范,其中对随访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应有具体要求,以利于社区护士开展工作,同时,也需将随访的效果量化,利于社区护士不断改进社区护理工作,提高社区高血压护理的效果。

七、老年高血压护理进展

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是诊断高血压的必要条件。Campbel.lN.R.C进行的研究中[17],由家庭医生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仪确定107个病人的高血压分布状况,由经过训练的高血压研究护士利用标准化测量完成的初始记录或动态血压监测,与通常血压升高时临床病房血压测量相比较,通常临床读数结果比由研究护士所取得的结果要高。病人是否有高血压的解释,通常临床框架内正常血压读数,与标准化护士读数的差异是42%。所以他们的结论为:遵循标准化的技术,对于病人血压状况的正确分类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或偶然技巧导致的结果比标准化或动态血压读数要高,因此,改善血压评估方法,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和最佳治疗非常需要。

他们认为,在临床实践中血压评估方法的选择需要给予发展。

在GiraveJ.W.进行的研究中[18],105个成年人参加研究,在高血压的诊断中,通过有训练的护理师完成的有限性(6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每小时收集6次读数,经过参加者同意,另外再连续测量3次病房血压,整个过程是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标准由一个高血压护理专家用一个不显影装置完成的,结果显示:由限制性动态血压监测的平均收缩压是137.9±14.2mmHg,平均舒张压为81.5±9.7mmHg,而由护士测得的分别是137.9±20.1mmHg、74.3±11.9mmHg,两种方法间:收缩压相差0.03±12.5mmHg,舒张压-7.2±8.0mmHg。利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

[2]卫生部.2008年高血压日主题:家庭自测血压[EB/OL].(2008-10-08).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8455/200809/37705.htm.

[3]孙高峰,阿丽娅・买买提热依木.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509.

[4]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52-254.

5林丽琼,蔡美琳,杨聪玉.门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及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61.

[6]张芸,张刚.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11):33.

[7]蔡建伟,浅谈音乐疗法与身心健康[J].中国民间疗法,2000年,11(8):47

[8]王书臣,李浩,魏明,等.老年高血压防治与调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1-33.

[9]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48.

[10]石湘云,朱智明.高血压与肥胖[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2,15(3):2327张学安,程维明.高血压防治20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9.

[11]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4,9(4):356

[12]张芸,张刚.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11):33

[13]何金爱,陈贤梓,陈伟菊.广州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效果的层次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4.

[14]李燕,黎顺芝,谭颖媚.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8(15):2980-2982.

[15]杨桂芝.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不良行为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8,15(8):79.

[16]施永兴,贺金仙.社区护理工作有效工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6-877.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篇6

1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特殊临床表现是由于精神创伤、紧张、劳累、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引起的周咽细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导致血压剧烈升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血压突然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出现心率增快、剧烈头痛、头晕、耳呜、出汗、气急、面色潮红或苍自等现象,高血压脑病是脑细小动脉持久而严重的痉挛、脑循环急,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发病常先有血压突然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病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继而心动过缓。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抽搐、昏迷。

2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

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因此,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恐惧及悲观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的有关知识,使病人明白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必须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尽可能地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2.2保证合理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

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病人,进行有氧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要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高血压病病人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则应绝对卧床,并在医院内住院观察。高血压病病人性生活要谨慎,因性生活会使血压升高,控制性生活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疲劳、饱餐、头痛、头晕、眼花时不要行性生活,以免发生意外。

3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与护理

3.1利尿剂应用的观察及护理

常用噻嗪类利尿剂是通过排尿利尿降低血容量达到降压目的,长期使用可引起钾丢失,空腹血糖和血脂升高,所以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经常观察病人有无低钾的一些表现,发现后及时报告医生,早期纠正。因此定期检查血钾、血钙、血糖、血脂,出现异常应及时补钙,停药或与保钾利尿剂联合使用,次之是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的观察与护理,常用销苯地平缓释片通过抑制钙通道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后,该药作用强,使用过程中可出现性低血压,我们对输液的速度严格掌握,使用静脉输液泵,做到准确、安全。还应避免突然变动,睡醒起床后侧卧,坐起,离床,夜间引起小便时更要注意,一次排尿尽量不超过800毫升,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

3.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的观察与护理

转换酶抑制剂对顽固性高血压有满意的效果,我们对病人可能出现干咳、味觉异常,皮诊、蛋白尿等情况做到及时上报,对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高钾、妊娠禁用,随时查看血常规,尿常规,将结果通知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急进性高血压情危重,常用硝普纳可快速降低血压,N药疗效快持续时间短,见光易分解,所以静脉给药时应严格避光,精确掌握静脉输注速度,随时监测血压,和静脉输注速度,根据血压降低情况及时调整静注速度。

4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护理

4.1限制能量摄人,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

高血压患者可适当进瘦肉、家禽、鱼类、牛奶、鸡蛋等。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供给量,膳食纤维能延缓食物中糖的吸收,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减少糖脂的吸收,减少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麦麸、胶质、燕麦麸或混合纤维可作为含较高脂肪胆固醇和热卡食物的代用品。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C、A、E,多吃蔬菜和水果。

4.2合理的脂肪、蛋白质的摄取

脂肪、蛋白比例合理,总脂肪小于总热量的30%,蛋白质占总热量l5%左右。选用优质蛋白lg/kg・d,脂肪40~50g/d,胆固醇300mg/d左右,不饱和脂肪酸的摄人可能有益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值应1~1.5为宜,以植物油为主,建议以少量花生油或橄榄油搭配食用效果更佳。多进食鱼类蛋白,鱼类蛋白富含蛋氨酸和牛磺酸,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压作用;大豆蛋白也有预防脑卒中发生的作用,故高血压患者可多吃鱼类和豆制品,特别是海鱼类,以增加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人。

4.3低盐的饮食习惯

吃钠盐过多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而控制钠盐摄入量有利于降低和稳定血压,每天在3~49为宜,食盐量还应减去烹调用酱油中所含的钠,3m1酱油相当于lg盐。及时补充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补钾,钾钠比例≥1.5:1。高血压患者多饮茶,尤其是绿茶,茶中含有大量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降低脂肪的功能,利于降压。烟、酒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有增加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可能。酒还能降低病人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反应性。节制饮食、定时定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高血压病病人要随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混食,多吃果蔬,不要偏食,养成营养平衡的饮食习惯。

5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护理干预的重要环节多数高血压患者均需长期服降压药保持稳定的血压,切不可血压降下来就停药,血压上升义服药,使血压反复波动,甲基多巴,可尔宁等突然停药会引起血压反跳,应逐渐减量,不能随意停药。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病人的重要因素,在宣教中除了讲肥胖的危害外,还要教给病人如何预防肥胖,如何合理地减肥,减少热卡摄入,适度增加有氧运动,使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合理膳食是宣教的重点。做好病人出院健康教育和随访是维护健康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出院教育是实施治疗保健一体化,病人长期受益的重要阶段,可促进和维护病人健康,保持血压稳定,减少并发症,与入院住院同等重要,如何实现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是我们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