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技术论文(6篇)
来源:收集
航空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航空摄影;大比例尺;地形测绘
中图分类号P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73-0095-02
摄影测量初期应用于实际工程测量中是以模拟测量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摄影测量技术也逐步发展为数字摄影测量应用阶段。其中航空摄影测量在实际工程测量应用中不仅具有测量技术灵活,测量速度高、效率快等特点,而且适用范围十分的广泛,在许多工程测量以及领域等都有一定的应用。下文将以低空数码航空摄影在大比例尺山区地向测绘中的应用为例,对航空摄影测量在大比例尺地形测绘中的应用优势以及相关特征等进行论述。
1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测量应用优势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以及进步,在地形测绘应用中,越来越多的引入数码航空摄像机进行地形测量应用。如今,使用航空摄影进行地形测绘应用中,不仅摄像机使用数码摄像机,克服过去胶片摄像机在测量应用中的局限,而且在使用航空摄影进行地形测绘应用中也越来越多的引入一些现代通讯以及定位技术等,一般经常会与GPS差分定位以及惯性导航等现代通讯技术进行结合应用,使航空摄影地形测量的应用具有更大的测量应用优势。现代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测量应用中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航空测量技术受机场以及天气情况的影响与局限作用,而且在进行地形测量应用中具有低成本以及大范围测量的优势。使用低空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地形测绘中,低空数码航空测量技术主要是通过数字摄影为基础进行航空摄影测量的,具有快速、经济以及简单等特征以及优势,而且由于高质量的数码相机还能够实现一些严峻天气条件下的摄影记录,对于地形测量的效率以及周期等都有一定的保障。
2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下文将以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实际地形测量中的应用为例,对低空数码航空测量技术的特点以及相关测量应用技术进行分析论述。
2.1测量地形概况
要进行测量的是某一山区地形,并且该地形区域内气候测量条件较恶劣,多雨雾天气,需要进行测量的地形面积与最终测量成图的比例尺均较大。现需要使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对该地区的地形情况进行测量描述,以方便实际应用对于该地区地形的了解以及掌握。
使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该地区地形的测量中,所运用的航空拍摄系统是从国外引进的较为先进的具有较高像素的数码航空摄影器材。在进行该地区地形的测量中需要运用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结合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以及自动化控制操作进行该地区地形航空拍摄测量工作的协助进行。对于该地区地形测量的要求就是要保证对于该地区地形特征拍摄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保证测量质量。
2.2航空摄像测量中像片的控制测量
对于运用航空摄像测量技术进行该地区地形的测量中对于像片的控制测量主要是为了通过将航空拍摄过程中所拍摄的资料和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导航定位信息相互结合,从而通过对于航空拍摄资料和地面额测量之间关系换算实现对于该地区地形的真实地形特征以及情况进行反应记录。在进行航空摄像测量过程中通过对于像片控制点进行一定的设置与分布通过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相关的测量技术对像控点测量区域的地形进行测量,对于像控点测量中的一些外业控制点在进行测量中应注意定位操作,一般情况下对于像控点中的外业控制点要设置在地形道路的拐角或者斑马线等一些具有明显特征与参照物的地方,在进行测量过程中注意对各控制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绘图记录,以方便后期测量工作的进行。
2.3航空摄像测量中空中三角测量
进行航空摄像测量过程中,对于航空摄像测量中的空中三角测量主要是在使用航空数码摄像器材进行地形测量中,对于航空摄像所拍数码影像的内定向设置不需要通过人工操作与干预,可以通过系统设置实现自动化的计算与生成。在使用航空摄像进行地形情况的测量过程中,对于实现空中三角测量需要对人工选择的连接点先完成相对定向以及测量模型的连接、测量航带连接等,再通过对航空摄像测量中的连接点以及像控点位置等的调试,从而达到该地形航空摄像测量的比例绘制等要求,实现对于该地区地形情况的准确测量。
2.4航空摄像测量中内业立体采编测量
在经过以上的测量操作后,接下来需要对航空摄像测量对地形情况的测绘中内业立体信息的测量采编。一般情况下,使用航空拍摄进行地形测量中对于内业的采编操作是使用GE0wAY与JX4软件来实现的。在进行航空拍摄测量地形中对于内业的立体采集中应准确的采集各线状地形结构以及物体的线节点以提高采集信息的准确度。但对于该地形中的等高线以及水涯线应当通过手绘的方式进行采集。对于地形区域内的房屋结构中的内业信息采集时,使用航空拍摄对地形区域内的房屋结构以及物体进行测量时要切准房屋结构中屋顶的边缘部分,通过外业操作进行房檐测量结果的改正,对于房屋测量结果的规则需要通过自动化直角进行改正。另外进行航空拍摄测量地形操作中,应当注意对于地形结构区域内的其它类似于电杆等物体的测量采集,以避免航空拍摄测量中对于内业采编的重复或者返测等麻烦,对于那些不能够通过航空摄像进行自动测量的部分及位置应当做好相关标记以便进行外业测量与采集,保证地形特征测量的完整。
2.5航空摄像测量中外业补测操作
在使用航空摄像技术进行该地区地形特征的测量中,对于那些不能通过航空摄像测量技术进行测量的地形结构死角或者较隐蔽的地形位置,一般需要进行外业补测操作。在进行外业补测操作中,为了实现对于航空拍摄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检测会选择一定数量的测量结果以及测量绘图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查找出测量中的错误改正,或者对地形区域内一些较隐蔽或者有一定的测量难度的区域以及建筑进行补测并对结果进行对照,发现测量错误进行改正,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
3结论
使用航空摄像测量技术进行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实施中,不仅可以高效、准确、快速的完成地形测绘操作,与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相比测绘成本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航空摄像测量技术在进行大比例尺地形测绘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唐健林,黄向勇.小型数码航空摄影在大比例尺地形测绘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1(9).
航空技术论文篇2
TheRoleandServiceModelofUniversityThinkTanksintheConstructionofZhengzhouAirportEconomyZone
ZhengXueli
(1.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sIndustryManagement,ZhengzhouHenan450046,
2.Henan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forAviationEconomicDevelopment,ZhengzhouHenan450046)
Abstract:ZhengzhouAirportEconomyZonehasbeenbuiltforthreeyears,andhasachievedalot,buttherearealsomanyproblems.Thebasic,academic,strategicandlong-termnatureofthethinktanksinuniversitiesisconducivetothegovernment'sscientificdecision-making.Theadvantagesofprofessionalism,objectivityandtalenttrainingofthethinktanksinuniversitiesplayimportantrolesinthedevelopmentofZhengzhouAirportEconomyZone.Thispaperfirstanalyzestheroleofuniversitythinktanks,thenanalyzedthemodelofuniversitythinktankservingforZhengzhouAirportEconomicZone,andfinallyputforwardsuggestionsonhow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thinktanksinuniversities.
Keywords:universitythinktank;ZhengzhouAirportEconomyZone;servicemodel
1引言
高校智库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咨询的研究机构。高校建设思想库具有人才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强、对外学术交流广泛等显著优势;高校智库在研究方面的基础性、学术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特点,有利于政府决策科学化[1]。高校要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高校智库可以而且有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河南省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7处,全省研究生培养?C构授权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5个,丰富的学术资源可以为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有力学术支持,在促进地方发展方面可以而且应当提供服务。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航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速度化、集成化、国际化”等特点,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构建航空运输网络和优化枢纽布局,加快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要想使区域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合,通过航空经济带动产业升级,发展航空产业链,提高区域经济的外向度,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智力支撑。2014年3月28日中国智库研究中心成立,为研究如何发挥文化产业智库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智力支撑作用起到了指引。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成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航空物流发展迅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河南省高校智库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及技术指导。
十三五期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如何更好发展,河南省的高校智库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自身雄厚的研究基础和实力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以哪种合适的方式提供服务,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郑州航空港目前存在问题及高校智库在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中的作用
2.1郑州航空港目前存在的问题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成,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找到了战略突破口,带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聚集发展了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制造业;也为河南这样的中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已经走过了临空经济发展的初期起步阶段,正在向临空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阶段迈进,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控制的问题,如:人才不足,产业发展效率不高,资源要素配置亟待优化;主导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间协同发展不足;实验区传统产业居多,临空经济基础薄弱等等,郑州航空港的发展,也需要“智囊团”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结合当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区域创新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际需求,研究高校智库和港区对接模式,加快航空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2高校智库在航空港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高校充足的科研力量解决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高校智库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其思想库的作用。
第二,探索高校智库服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模式,为高校智库服务社会创造更多途径和模式。
第三,促进高校智库为政府决策服务的进程。
第四,探讨高校如何积极推动智库建设,能够促进高校特色智库的建设。
2.3高校智库可以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政策制定出谋划策,做港区的“思想库”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着关注社会、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有着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的学术传统,能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地方、服务人民为己任,潜心研究,凝聚智慧,建言献策,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政府的决策。
高校智库能够在知识和权力之间搭建一个桥梁,高校智库凝聚着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并且具有专业、系统、客观的优势,能够紧紧围绕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搜集、分析并提炼数据信息,广泛深入地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战略预测研究,为郑州航空港区的决策提供参考,做郑州航空港区的“思想库”
2.4高校智库可以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培养人才
智库的核心就是以人为主,积聚集体智慧,发挥群体功能,为组织或服务对象带来最大效益。一流的人才造就了一流的智库。没有高素质的一流人才,智库不可能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同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人这一主体,而人才的培养更是高校智库能够为港区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因素。
高校智库可以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提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航空经济有较强的带动性,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航空运输、航空制造、航空服务以及航空旅游等多个方面,所以,面向航空智库的人才,在其来源和进行组织人员的构成上可以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多样化的途径。
复合型人才培养,即跨学科或综合研究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与原理的应用、文理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尤其是在学科知识构成上,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学术观点,更有利于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发创新性思维。
当下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组织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着组织稳步持久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但符合时展主流趋势,更符合航空产业的实际需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更是需要拥有多学科知识、不同背景交叉融合的综合型人才。高校智库正好可以为其培养人才。
2.5高校智库可以向社会提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咨询报告,做企业投资的“晴雨表”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方面,河南省的相关特色高校可以利用其学科优势,为港区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创造更多的课题、横向课题,或者成立研究所、研究院等,为企业搜集竞争情报,做好投资分析,做企业投资顾问。
3高校智库服务郑州航空港建设中的服务模式
高校智库以什么样的模式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服务,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初步认为,高校智库可以有下面几种服务模式:
3.1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决策咨询模式
高校智库的决策咨询模式可以从港区的基本情况出发,结合基础理论,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相关应用提供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和高校社联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文化研究所的作用,面对重大问题,可以组建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课题组,做出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郑州航空港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层次决策咨询服务。
3.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库研究所模式
此模式通过设立专项的研究所,开展研究、报告、举办研讨会和会议。利用自身强大的数据库和研究能力,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提供相关发展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智库研究所结合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进行基础性、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研究。注重跨学科研究,建立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的智库研究所。研究所可以是相关技术性的研究所,也可以是经济性的或者管理性质的研究所[3]。
3.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技术转让咨询模式
技术转让咨询模式也可以作为高校智库服务郑州航空港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从两方面提供服务:一是技术咨询;二是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可以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提供技术转让相关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咨询、管理决策咨询、工程咨询、专业咨询和信息咨询等等;技术转让可以为郑州航空港区提供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转让等相关的技术转让的服务,例如: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出具可行性技术转让报告等。
4高校积极推动智库建设
4.1树立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社会的理念
地方高校在研究地方的重大项目有先天优势,它们有历史的传承,丰厚的学术底蕴,高校学科齐全、人才众多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人才知识储备库。
高校智库要梳理服务地方社会的理念,高校智库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地方社会,为社会做贡献。高校智库要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充分挖掘专家学者的科研能力,立足服务于本地区发展,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深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建议,为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提供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4]。
4.2从智库理念出发,培养人才
高校是智库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航空港智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学校是航空港智库人才培养的基地,为航空产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航空专业人才,尤其是航空类院校,更是在航空智库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力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充实教师队伍,引进复合型人才,成立多种类型的思想库,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另一方面,高校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培养航空智库人才方面,主要从航空特色、优势专业、航空实践等方面进行开展,培养出具有航空特色,掌握航空相关?R抵?识,具有航空实践的人才,并向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输送人才。
4.3深化推进高校智库联盟
针对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要建立智库联盟,智库联盟可以整合不同学科领域有实力却又相对分散的研究资源,搭建跨学科、多领域研究平台,实现学术资源、信息、成果共建共享,为郑州航空港区提供智力支持。例如,“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就是一个有针对性的智库联盟。围绕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构建航空经济发展知识服务平台和航空经济发展专题数据库,全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产业政策咨询、管理决策咨询、建设规划评估和建设成效评价等活动,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供需对接能力、技术转移能力及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服务支撑能力[5]。最终成为航空经济研究、决策咨询和资讯的智慧型创新高地。
航空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任职教育;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6-02
一、任职基础课程在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是在地方、军队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初级专业技术军官岗位任职前的培训教育,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后的继续教育。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由军政基础训练和专业业务训练两个课程平台构成,其中,专业业务训练课程平台由任职基础和任职岗位两个课程模块组成。
任职基础课程是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中占有重要地位。任职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员后续学习任职岗位课程打下较为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任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任职岗位课程中学习各专业设备的理论基础,是专业设备中诸多应用技术的理论支撑点。学员要学好任职岗位课程,进行专业设备的维护与使用,前提条件是必须掌握任职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内容。任职基础课程在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中起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二、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改革思路
(一)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选取原则
1.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结构,构建面向任职岗位的应用型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岗位任职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岗位指向性、知识传承突出跨学科综合性、能力形成突出实践应用性等鲜明特征。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上,岗位任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不强调系统性、基础性和通识性,而是以应用性为重点,要突出课程中原理、技术在装设备保障中的实际应用性。构建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要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任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装备保障应用为落脚点,加大课程体系优化、重组、整合力度,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构建起任职教育特色鲜明、充分体现装备保障应用的应用型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2.以“必须、够用”又适当兼顾发展需要为原则,选取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的层次性。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有充实的任职基础作支撑,同时,新原理、新技术在新装备中应用速度很快,要把握好任职岗位对培训对象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必需、够用(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又适当兼顾发展需要(跟踪新装备技术发展)为原则,建立合理、可行的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知识体系。
3.教学内容“宽选窄用”,适应不同教学对象需要。为了打牢任职基础平台,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宽选窄用”。“宽选”是指在本科层次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岗位需求尽可能多选知识点,“窄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具体情况的不同有选择性地选用。
(二)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思路是为解决某一个问题或完成某一项工作所进行思维的路线或方式、方法,属于理性认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的构建、撰写,一般应包含依据、主线(或线索、路径等)、重点和目标四个要素。
《航空通信导航系统》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我们归纳为:以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的需求为依据,以现役飞机无线电通信、导航实装为线索,以具有特定功能的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工作原理为重点,以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分析为难点来选取内容、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释)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工程问题为目标。
三、《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活动
《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是依据无线电师岗位职责和通信类学科专业知识构成链条,针对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空通信与导航设备维修”专业学员在形成岗位任职能力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均较强的主干任职基础课程(50学时),其教学目的是为学员在后续任职岗位课程(《航空通信设备》、《航空导航设备》等)中学习各型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2005年该课程首次制定了课程标准。从2009年6月,课题组开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依据《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整合
1.以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的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教学内容。2009年以前,该课程按2005年版课程标准进行的课程教学中,航空通信系统部分偏重于系统讨论各种传统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缺少跳扩频技术、频率自适应技术、数据链技术等航空无线电通信新技术和典型超短波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工作原理内容的讨论;航空导航系统部分包含传统伏尔(VOR)系统、测距器(DME)系统等民用航空导航系统的讨论,缺少塔康(TACAN)系统、微波着陆系统(MLS)、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BD等)等新型军用航空导航系统内容的讨论。本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从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需求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增删、优化、重组和整合,删减了与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关系不大的传统模拟通信、数字通信部分内容,增加了跳扩频技术、频率自适应技术、数据链技术、飞机精密着陆(舰)引导技术等新技术和超短波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塔康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等新型军用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内容的讨论。
2.基于“通信是基础,导航是应用”这一理念,对“航空通信系统”、“航空导航系统”两个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从无线电信号传输特征和处理方法角度看,通信是基础,导航是应用,任何电信息的传递和获取都是以通信为基础的,无线电通信技术是无线电导航实现的基础,无线电导航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基于“通信是基础,导航是应用”这一理念,《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中“航空通信系统”与“航空导航系统”两个知识模块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两个模块知识内容之间深层次、有机的深度融合。
3.从课程教学目的性出发,将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技术性能指标分析、解读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员在后续任职岗位课程中学习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将现役飞机中典型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的有关技术性能指标分析、解读等内容融入课程相关教学章节中,体现了该课程贴近装备、突出应用的教学理念,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大特色之一。
依据上述课程内容改革理念和思路,确定《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内容由“两大知识模块”(航空通信系统、航空导航系统)、“9个知识单元”(模拟通信基础、数字通信基础、扩频通信原理、航空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罗盘测角系统、塔康测角测距系统、精密进近着陆(舰)引导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组成。
(二)依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编著《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改革的结果最终要形成文字、插图,落实到教材中。课程组依据2010年版《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标准,对课程配套教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进行了精心编写。
《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教材为海军重点建设教材,2010年1月由海潮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固化了《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果,任职教育特色鲜明,已在青岛校区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空通信与导航设备维修专业的2010级至2014级《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良好。该教材2013年8月被评为海军优秀教材二等奖。
(三)从提高教学施训效果出发,建设《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网络课程
为提高《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施训效果,我们从2009年10月开始,进行了课程配套网络建设工作。
建成后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充足,包含了《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全部教学内容,已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9月,《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网络课程被评为海军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
参考文献:
[1]谢鑫鹏,张大鹏.关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2]王楠,杜茜,杨娟.关于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1,(2).
[3]闫民,张作前,刘俊瀛.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应突出特色发展[J].继续教育,2013,(7).
航空技术论文篇4
英文名称: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SocialSciences)
主管单位: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2129
国内刊号:32-1548/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航空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措施
1.前言
文章作者把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在了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过程中,并且提出了基于信息融合技术故障诊断系统,充分利用信息融合技术能够为航空发动机提供更多数据来予以融合,目的是为获得精度高的逼近值,以实现对航空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为今后航空发动机安全运行及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2.当前国内外对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的分析
2.1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研究表明,显示气路部件故障占发动机整体故障的大部分。所以,当前国内外大部分发动机健康管理探究主要集中在监控发动机气路性研究上。根据系统结构划分可分为两类,即机载子系统与嵌入式地面子系统。其中,前一种系统的主要功能为搜集、实时数据,对飞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诊断;而地面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参照实时飞行数据、历史飞行数据、维护数据做深入分析。我国在飞行器检测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科研院校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国防科技大学提出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即HMS,同时也是首个具有故障检测的功能。
2.2国外研究现状
在欧、美等多个国家,已在非航空与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引入了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例如:早在1969年,美国GE公司便把状态监视系统应用在了T-700-GE-700的涡轴发动机上;在经过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在F404-GE-400涡扇发动机上应用了监视系统与寿命跟踪系统;而到了1985年,GE公司又提出了ADEPT系统;自1994年开始由最初的6.1版本升级到了10.1版本。
3.信息融合技术
3.1原理
信息融合原理是一个信息综合处理的过程,是利用多个传感器,合理支配、使用这些传感器与观测信息,将这些传感器在时间或者是在空间上的冗余、互补信息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重新组合,目的是为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这样信息系统便获得了比其它组成部分子集所构成系统有更优越的性能。
3.2模型
在经过对信息融合探究的时间里,人们提出了多个信息融合模型,而它们的相同点是在信息融合过程中要经过多级处理。信息融合分为两种处理方法,即低层处理与高层处理。其中,低层处理主要涉及到数据预处理、目标检测、分类、跟踪;而高层处理主要包含态势与威胁的预测和对融合过程的提取。
3.3算法
信息融合技术指的是数据综合处理技术与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一种具体体现,而且也是把全部的输入数据在同一个公共空间内予以描述,同时在此空间内对这些数据用恰当的数学法予以综合处理,再用相对应的形式输出。而当前信息融合的算法主要包含模型类识别方法、参数分析法以及知识模型类识别法三种算法。
4.信息融合技术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4.1某发动机结构基本概况
选择某型号的涡扇发动机,简单的说它是一种由双转子轴向压气机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其该结构主要由机件与工作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4.2诊断模型
4.2.1信息融合功能模型
现阶段,有很多研究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信息融合模型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目的是为了能够从功能、结构上来描述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而最具有权威性的且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功能模型是由美国的DPS公司的研究人员所提出的。因此本文采用这种信息融合功能模型来对该型号的涡扇发动机故障诊断构建相应的诊断模型。
4.2.2信息融合故障诊断一般框架
图1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框架
在实践当中,故障诊断不可能会应用到所有的融合环节,而是参照具体的实际问题来选择最佳的信息融合框架。例如:(DEI+FEI)-DEO融合模型是一个将混合特征作为输入,决策作为输出的一个过程。可以说,此模型应用在故障诊断领域是十分合理、科学的。
故障征兆是故障诊断的灵魂所在。而故障征兆时通过各类型的传感器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的,再经过信息的融合处理,对故障位置及类型进行确定。而以上处理过程即为信息融合过程。因此本文采取图1所示的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框架来对故障进行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这种诊断框架是可行的。由此看来,信息融合技术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中应用的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4.2.3分层信息融合诊断功能模型
有研究者提出,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如:联想、推测以及记忆。能够用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模式。所以,站在信息融合角度分析,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是特征级融合征输入――决策输出的过程。另外,D-S证据理论为经过对某一识别框架的多个证据体进行融合推理,再进一步得到决策结果,因而,D-S理论也是决策级融合中决策输入――决策输出过程。若把两只相互结合,可将信息融合技术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同时进一步提升诊断的精度。
4.3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模型
事实上,信息融合的本质是在同一个辨识框架中,把不同证据提重新合成一个新证据体的过程。而此合并过程可按照D-S证据理论合并规则予以实现,这样可解决多信息融合中存在的各类不确定性问题。而为了把不同故障征兆所提供的证据予以合并,必须按照当前的证据构造基本概率来分配函数。最终找出航空发动机存在故障的位置与类型。
5.结论及展望
总体来说,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其一,在论述了信息融合技术具有大众特性的基础上,由信息论角度对信息融合技术故障诊断方法的可行性予以了论证,进而提出了信息融合技术故障诊断框架。其二,对在故障诊断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以及多传感器判断结果利用D-S证据理论对信息融合结果进行了判定,经论证,D-S证据理论可提升故障诊断精度以及诊断的可靠性。尽管信息融合技术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在实践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希望研究人员在今后研究中对实践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予以研究,并且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娅辉,李新良,张大治等.基于D-S证据理论的航空发动机振动故障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6):105-108.
航空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太阳帆;航天器;推进技术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航空事业当中取得了骄人成绩,“神舟”系列飞船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需要意识到,航天器发射重量以及在轨工作寿命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为避免依靠传统燃料或者工作介质推进航天器,航空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核燃料推进器、电脉冲推进技术等。其中太阳帆推进技术能够将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进行利用,受到了很多航天研究者们追捧研究。其最大亮点是不依靠化学燃料和工作介质,直接利用太阳光子在高反射薄膜表面反射产生推力。太阳帆可以替代现有航天器的推进系统,利用太阳光压持续加速,获得数倍于传统航天器的速度,对化学燃料的需求很低,且结构简洁轻便,发射风险小,能够实现航天器的长距离空间飞行。太阳帆推进技术对将来的太空任务更便宜和更有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太阳帆推进技术的研究现状
早在1873年的时候,Maxwell就已经提出了关于太阳光压力模型,后来Wie、McInnes等学者都对太阳帆压力模型进行了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后,国内外航天技术研究者开始逐渐对太阳帆推进技术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并在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获取到一个不错成绩。其太阳帆推进技术的研究现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Maxwell在研究太阳光压力模型的时候,就提出了关于光的实质为电磁波这一假说,并且也准确了预言光照射到物质表面的时候,能够对照射表面产生一个压力作为。这为以后航天研究者研究太阳帆推进技术的时候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
为了能够证实Maxwell的电磁理论所预言光压现象,俄国物理学家彼得.列别捷夫通过一系列研究,用实验成功测出了光对固定以及气体的压力作用效果,从而也就证实了Maxwell的预言。
人类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太阳帆概念是由俄国科学家康奥尔.其奥尔科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灿德尔在1924年的时候提出的。他们认为在航天器的推进结构当中是可以用超薄型的金属帆膜包裹在轻质硬塑料骨架上。但从那之后,因为缺乏工程技术方面的背景支持,所以太阳帆推进技术曾一度被认为“幻想中的宇航技术”,其研究一度停滞不前。不过在1998年之后,欧洲空间局、德国宇航研究院等航天研究机构展开了关于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的合作,其在1999年12月的时候进行了太阳帆模型地面展开实验,这也成为了人类成功研制的第一个实体的太阳帆模型。
近年来,NASA支持的太阳帆研究项目当中在GSFC、JPL、LaRC、MSFC等项目研究当中都是有所涉及到的。其中LaRC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太阳帆地面试验台、刚性支撑试验、太阳帆材料的研发、超轻超薄航天器等方面进行研究;其MSFC空间帆项目是对先进空间运输计划、MSFC内部的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研究;JPL太阳帆项目是对环形帆、旋转太阳帆的研发、挥发性膜材料、帆体支撑架等方面进行研究。
3中国太阳帆推进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通过对太阳帆推进技术现状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在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需要注意到充分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并结合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对太阳帆推进技术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太阳帆推进的开展当中需要对帆体薄膜研究与工艺、太阳帆的控制方法、测量与试验技术、帆体的压缩包装与展开方案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这也将会是太阳帆推进技术的发展趋势。
其超薄帆膜技术当中需要对超轻太阳帆材料、薄膜的纤维增强技术、薄膜的激光减薄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其帆体设计当中目前比较流行采用的是四方型帆体设计,其能够具有受理均匀、帆体变形小、展开方案灵活等优点;超轻支撑结构当中主要对重量轻、强度高、弹性好的材料展开研究,而这材料也将会作为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当然在对于帆体的压缩包装、轻量帆体结构在空间的展开、太阳帆的控制、太阳帆计算模型等方面,其航天研究者在太阳帆推进技术当中都是有所进行研究的。
当然在对于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是需要对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突破,那么这样才能够实现太阳帆技术的工程化。笔者认为在太阳帆推进技术实施工程化当中需要进行如下的循序渐进道路:
(1)考虑到先进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在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是需要参考国际最流行的四方型基本布局。
(2)在太阳帆选型方案当中首先就应该需要在远离上解决太阳帆飞行器的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方案。
(3)需要对合适的帆体、支撑架材料进行选择,从而能够降低太阳帆的制造成本。
(4)对最关键的展开方案及对应的支撑架结构和展开机构设计,并且需要充分的论证和试验。
4总结
对于比传统航天器的推进技术,太阳帆推进技术的研究还仅仅只是出于一个初步阶段。随着发达国家相继成功发射了太阳帆航天器,其各国在太阳帆推进技术当中投入了比较多关注。中国对于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也是在近几年当中有所收获,不过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是对太阳帆推进技术发展状况以及研究现状展开研究,希望通过这两方面研究得出我国太阳帆推进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彪,冀棉,张静静,高鸿,杨士勇.大型太阳帆材料研究进展[C].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2.
[2]沈自才,张帆,赵春晴等.IKAROS太阳帆的关键技术分析与启示[J].航天器工程,2012,21(02):101-107.
[3]杭观荣,康小录.美国AEHF军事通信卫星推进系统及其在首发星上的应用[J].火箭推进,2011,37(06):1-8.
[4]姜文龙,杨成虎,林庆国.高性能卫星用490N轨控发动机研究进展[J].火箭推进,2011,37(06):9-13.
[5]张敏贵等.太阳帆推进[J].火箭推进,2005,31(03).
[6]CharlesGarner,etal.DevelopmentsandActivitiesinSolarSailPropulsion[R].AIAA-2000-3858,36thAIAA/ASME/SAE/ASEEJointPropulsionConference&Exhibit.
[7]DavidMMurphy,etal.Demonstrationofa10-mSolarSailSystem[R].AIAA-2004-1576,40thAIAA/ASME/SAE/ASEEJointPropulsionConference&Exhi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