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属性范例(3篇)
来源:
文化资源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电镀废水;重金属;电镀污泥;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X7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0502
1引言
电镀污泥是电镀行业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因电镀废水处理过程中大部分重金属附着在电镀污泥中而使电镀污泥的重金属严重超标,因此,电镀污泥被列为危险固废。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污泥处置发展落后于污水处理设施,在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初期,往往只重视污水的处理而忽略了因处理而产生的大量污泥的处理[1]。
电镀污泥作为固体废弃物也应遵循固废处理的3R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根据环境保护部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泥处置的首要目标是“减量化”、“无害化”和“稳定化”,“资源化”,且作为更高层次的要求存在。但是作为污泥,它具有的污染性和资源性双重特性,在保证无害化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一定的资源化是目前电镀污泥研究的重点。
2电镀污泥的特性
电污泥因电镀工艺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是阻碍电镀污泥的资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污泥的理化性质是决定其处理方式的关键[2]。陈永松[3]等分析了12种来源不同的电镀污泥试样发现:电镀污泥的pH值在6.70~9.77之间(偏碱性);水分(一般在75%~90%之间)、灰度含量高(>76%);污泥组分十分复杂而且分布极不均匀;重金属含量很高,远远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在电镀污泥中的常规化合物有Al2O3、Fe2O3、CuO、SiO2、CaO、SO3、Na2O、MgO等[4]。
总的来说,电镀污泥具有含水率高、重金属质量分数大且热稳定性高、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特性。
3电镀污泥资源化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于电镀污泥资源化的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回收技术和材料化技术这两大方向[4]。
3.1重金属回收技术
重金属回收技术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收集回收电镀污泥中的有价金属从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其主要的方法途径如下。
3.1.1浸提法
浸提法是指通过浸提剂与电镀污泥中的重金属反应来收集有价金属的方法。根据浸提剂的不同分为酸浸法、氨浸法和生物浸取法。酸浸法用硫酸、盐酸等作为浸提剂,主要针对铜、铁、镍等[5,6]有价金属的回收;氨浸法常用氨水作为浸提剂,主要针对铬[7]的回收利用;生物浸取法主要是利用化能自养微生物[8]的生化作用将电镀污泥中的重金属由固相变为游离态进入液相,再进行回收利用。
3.1.2熔炼法和熔烧浸取法
熔炼法主要用于回收电镀污泥中的铜、镍重金属[9],但因回收的效率不高且能耗大,并未得到广泛运用。熔烧浸取法是先在高温下熔烧,去除电镀污泥中的一些杂质,然后用酸、水等介质提取有价金属的资源化方法。
3.1.3焚烧-回收法
焚烧-回收法是在电镀污泥经焚烧的基础上,对焚烧渣中的重金属进行回收利用的一门技术。裔兆君[10]等通过对电镀污泥焚烧残渣中的Cu、Ni形态分析发现焚烧处理能明显达到减量化。国内外研究表明焚烧-回收法能有效实现电镀污泥的“减量化”和“无害化”。此法不仅有效的减少了电镀污泥的体积,还能产热给其他产业提供热能,而且最后残渣中的重金属也有很好的去处――回收利用。
3.1.4复合法
目前,电镀污泥中重金属的回收多是采用复合方法,例如顾冬梅[11]等对电镀污泥进行还原焙烧―酸浸处理得出还原焙烧比直接焙烧更有利于电镀污泥中铜的选择性浸出:煤粉投加量为10%、碳酸钙投加量为0.5%、温度为700℃、焙烧时间为20min时,电镀污泥中铜的浸出率可达98.3%,含量达到15.07%。郑顺[12]等对电镀污泥氯化焙烧-弱酸浸出工艺的研究表明:盐酸为1mol/L、浸出时间为45min、浸出温度为318K、液固比为4∶1时,镍的浸出率为97.48%,铜的浸出率为87.65%。
3.2材料化技术
材料化技术是指利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电镀污泥,将其作为原料或者辅料用于生产建筑材料、有机化肥材料等的技术[4]。丁庆生等[13]用钢铁废水污泥、钡泥、铜渣和电镀污泥作为主要原材料,掺入页岩、淤泥等校正原料制成防辐射功能集料,其重金属浸出浓度达到GB5080.3―2007的要求。
3.3其他资源化技术
3.3.1电镀污泥铁氧体化处理法
李磊等[14]采用酸浸―铁氧体化―毒性浸出分析工艺实现了电镀污泥的资源化。经过TCLP毒性鉴别,发现残渣及合成铁氧体都达到无害化。残渣可以用于安全填埋或者作为材料化技术的安全原料;铁氧体则可以作为工业产品被运用于生产实践中。
3.3.2电镀污泥的生物处理法
曾猛等[15]利用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t)进行生物淋滤,经处理后的电镀污泥适合于农田施用。电镀污泥之所以不能用于农田回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重金属含量过高,而P、S、K等营养元素又极度匮乏。通过这种生物处理法,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实现了电镀污泥回用农田的可能。
4分析与展望
电镀污泥的成分和性质十分复杂[16],如何经济高效地将其资源化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对电镀污泥资源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就目前电镀污泥资源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资源化方法与技术在今后主要集中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合化:单一的重金属回收技术产生的二次污染对环境污染极大。重金属回收技术应多采用复合方法来减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而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这也是将来电镀污泥中重金属回收的发展趋势。
(2)无害化:是材料化技术电镀污泥资源化的前提;也是重金属回收技术的目标,只有做好无害化,才能更好的利用电镀污泥。
(3)生物化:生物法在处理环境问题中的优势愈加明显,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处理电镀污泥是将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岳宝,陈淼.“产业协同、循环利用”城市污泥处置新模式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10):1~4.
[2]ViguriJ.AndrésA.IbanezR,etal.Characterizationofmetalfinishingsludges:influenceofthepH[J].Jac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0,79(1-2):63~75.
[3]永松,周少奇.电镀污泥的基本理化特性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25(5):2~6.
[4]季文佳,黄启飞,王琪,等.电镀污泥资源化与处置方法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2010,30(1):42~45.
[5]AsavapisitS,NaksrichumS,HarnwajanwongN.Strength.leachabilityandmicrostructurecharacteristicsofcementbasedsolidifiedplatingsludge[J].CementandconcreteResearch,2005,35(6):1042~1049.
[6]陈凡植,陈庆娇,吴对林,等.铜镍电镀污泥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1,19(3):44~46.
[7]MagalhàesJM,SilvaJE,CastroFP,etal.Roleofthemixingconditionsandcompositionofgalvanicsludgesontheinertizationprocessinclay-basedceramics[J].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4,106(2):169~176.
[8]易龙生,冯泽平,王洲,等.电镀污泥资源化处理综述[J].电镀与精饰,2014,36(2):16~20.
[9]李红艺,刘伟京,陈勇.电镀污泥中铜和镍的回收和资源化技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23(12):7~10.
[10]裔兆君,严金龙,丁成.电镀污泥焚烧残渣中的Cu、Ni形态分析[J].环境工程,2012,30(4):80~82.
[11]顾冬梅,邓开宇,陈娴,等.电镀污泥的还原焙烧―酸浸[J].环境工程学报,2013,7(7):2721~2727.
[12]郑顺,李金辉,李洋洋,等.电镀污泥氯化烘焙―弱酸浸出工艺研究[J].矿业工程,2014,34(6):105~109.
[13]丁庆军,王承,刘凯,等.利用富含重金属污泥制备防辐射功能集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12):17~22.
[14]李磊,唐伟,朱渊博,等.电镀污泥的铁氧化研究[J].电镀与现代化工,2013,33(10):62~65.
文化资源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银行商誉
众所周知,信誉是银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基础,而商誉又在银行信誉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银行对于商誉的管理和维护早应上升至一个崭新的理论与实践高度,尤其是在现今信息多元化的知识型社会,竞争、合作、碰撞日趋频繁,无形资产越来越凸显其作为一家银行获得同行业优势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有力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深入研究分析银行商誉的价值分割对了解该银行运作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给银行商誉价值的构架与管理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加强对银行商誉价值构成要素及其分割机制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银行商誉的内涵
16世纪中后期,早期的商誉概念开始形成,在当时,理论界对此没有重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组织管理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渐趋完善和专业,商誉作为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竞争优势,使得学者们纷纷对其展开研究。学者们对商誉的研究各执一词,其中最令人信服和最具影响力的见解出自美国当代知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他提出广为人知的“三元理论”: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及总计价账户论,这为企业商誉价值的评估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方向。
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类型之一,在愈加频繁的股份收购、合并、资产出售或重组等资本运作中都需要对商誉及其价值构成要素进行界定。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理解银行商誉,给出的定义也不大相同,但归根结底银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创造经济利益。所以,笔者认为,可将银行商誉解释为银行经营过程中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不可确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价值,表现为商业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在某些方面借鉴了“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实质的理解。
二、哲学视角下的银行商誉价值问题
(一)银行商誉价值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属性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体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是高级的物质形态。人的自然属性体现在通过饮食、呼吸等方式循环往复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以此来推动自身肌体的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个体人不能小群体地或孤独地生存和活动,必须主动频繁地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和关系,才能抵御敌害和改造外部世界,谋取食物,生存下去。后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逐渐演变生成人的社会属性,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用哲学的思维研究银行商誉价值分割问题,对商誉价值具体驱动要素的构成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富于启迪。笔者认为,当今社会银行业高速发展,各类银行间的竞争趋势日益激烈,要想身处其中又立于不败之地,银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技术、网点等方面的资源,设计更畅通的管理架构,创新产品,增强自身实力,更应该注重与外部的联系,与多方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建立良性密切的关系,将银行的发展置于整个宏观的市场环境中考量。这种内外部维度的价值整合化和哲学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可将哲学上对人类属性的阐述类推到银行商誉价值分析上,发掘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商誉价值属性界定
综上所述,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可定义为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原则为指导,银行在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组织文化等内部管理方面具备超越同行业中其他银行的优势,且该优势可转化成银行超额利润的能力。银行商誉的社会属性是处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他利益群体,且这种影响力能产生超额获利能力,表现为银行规模、市场地位、与外部关系及银行的社会声誉等竞争力。
三、商誉价值分割机制
(一)商誉价值分割的原则
要想对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清晰明确的认知,需要对属性的具体内容指标化,分割银行商誉价值,构建合理有效的要素体系。驱动因素的细化分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注重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及可比性等。具体而言,分割的具体要素要能够科学反映银行商誉及其特征,全面呈现银行商誉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要素的设计需考虑现实可能性且具有可比性,避免琐碎繁杂或过于粗略,以便于银行业间各银行商誉的比较。
(二)具体驱动要素分析
到目前为止,商誉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被所有人认可接受的观点,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一一列举。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对银行商誉的认识,现将商誉价值分割到其具体驱动要素层面,以期凸显商誉的具体构成因素,培育银行的竞争优势,推动价值提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自然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自然属性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及组织文化等,这些指标构成自然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人力资源是企业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在现代化企业中作为知识技术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围绕人力资源这一块的竞争也逐渐展开。本文认为,银行商誉下的人力资源层面包括员工职业素养、薪酬福利情况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具体要素。其中,良好的员工职业素养符合现代银行服务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树立银行良好形象,从而影响银行商誉价值;银行薪酬福利情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之一,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努力且高质量完成工作,创造超额收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可实现员工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协调统一,帮助树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银行各方面资源的优势。
(2)客户信息资源是银行资源的重点,要想在当前不断开放和拓展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坚持了解和研究客户,全方位把握客户整体信息,维护和发展客户,更好地挖掘客户价值。文章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客户信息资源层面包括零售客户信息和对公客户信息。银行主要的两种客户类型是零售客户与对公客户,零售及对公客户信息资源管理可实现准确识别通过战略选择下的客户群体对银行的价值,将优质和效用最大的资源分配给为银行创造价值最大的顾客群体中,从而达到商誉价值和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3)银行的组织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是银行保持良好竞争能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银行发展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组织文化层面涉及银行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管理水平和经验三个方面。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可形成包括银行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氛围、工作作风、管理者作风等内容,有利于塑造银行核心竞争力。银行组织结构是银行战略思想与经营风格的体现,是确保银行能够有效管理的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管理水平和经验能指导和促进银行的各项工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确保商誉价值的稳定提升。
2.社会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社会属性具体包括外部关系、市场因素和社会声誉等,这些指标构成社会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外部关系层面可分为与政府关系、与客户关系及与其他银行关系。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所以银行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银行与客户良好的关系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吸引潜在新客户,长此以往有利于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银行与其他同业之间的关系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银行需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多良性合作,少恶性竞争,从而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与壮大。上述关系都可以让银行取得超额利润,提升商誉价值。
(2)银行商誉下的市场因素层面可分为规模与市场地位、产品的创新优势、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银行规模和市场地位是指银行已有的经营成果获得的市场认同度,表现为银行资产规模、网点布局和数量、市场份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为银行资产找寻到更可靠和效率高的渠道,取得不错的经济收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银行在促进自身发展进步之时,也要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回馈与贡献社会。这些市场因素能推动银行高效健康发展,提高竞争软实力,为银行创造更大的商誉价值。
(3)银行是信用的中介和载体,它的基础作用是能够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发放贷款,进行资金支付和结算。这除了自身实力的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具有优良的商誉和社会声誉。本文认为,银行商誉下的社会声誉层面包括审慎经营程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风险预警机制。审慎经营规则的内容有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等,可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促进银行资产质量安全、高效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一方面是保护存款人利益,降低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是鼓励银行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竞争活力的有效途径;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在于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银行能够及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从而巩固银行超额获利的能力。
四、小结
本文首先借鉴“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本质的理解,解读银行商誉的特定内涵,进而从哲学视角展开对经济学领域商誉价值问题的思考。接着以人类属性的阐述为切入点,创新定义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对每一类属性层面继续细分,分析具体驱动要素,从而构建银行商誉价值的分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孝哲.论人的社会属性[J].天府新论,2006(01).
[2]王孝哲.论人的基本属性[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3]蒋德锋.基于模糊数学的对传统收益法评估商誉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4]纪文倩.基于商誉-净资产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
[5]朱锡庆,黄权国.银行商誉评估的计量经济模型[J].求索,2004(06).
[6]王诤诤.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计量研究[J].价值工程,2009(11).
[7]张琰,孙玉婷.基于AHP法的商誉价值分割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12(12).
[8]杨尚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自创商誉计量研究[D].湖南大学,2007.
文化资源的属性范文篇3
[关键词]本体论;大学本体;资源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1-0025-03
大学本体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本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对于“高深知识”“学术”“大学文化”的表述也较为抽象,对何为大学本体并未达成共识。本体论(Ontology)有“是论”、“存在论”等多种译称,是西方关于“存在”的学说,是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受功利浮躁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大学价值的认识在发生着变化,大学在发展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从探究大学本体这一问题切入,探讨大学本体是什么进而转向研究大学本体构成要素是什么,通过对大学本体要素内涵的阐释,探索大学内部资源分类。本研究有助于决策大学内部资源配置的总体方向,也有助于解释大学内部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一、大学本体的内涵及属性
“本体”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人们在探求存在物的“本”和“根”,研究某一现象、观察某一事物时总要去问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论实际上包含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事实,讨论“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承诺,即理论或学说许诺了什么东西存在的问题。那么大学本体是什么?目前总的研究认为,大学是人与人之间围绕高深知识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场所。实质上大学本体也是一种理解,它是与人的目的和需要相联系的,本体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于人们对其所做的解释是否合理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只要人与人围绕着高深知识在机构中发生交互作用,大学就永远是大学,不会因为机构、理念、设备、地理位置或管理制度的更新而变成其他。从大学的发展历史看,大学存在依据和存在方式受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影响在不断变化,但大学始终是以人为根本、以人和高深知识发生关系为存在基础的;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不论中世纪乃至更早,它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学培养的人应是社会有用之人、文化人或社会精英;在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上,从有独立的教育机构以来,政教从来不分家,国家通过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目标等,对大学等教育机构进行管控,大学也承担着文化发展及国家赋予的责任。
本体论在对本体属性作描述时,涉及一个常规的问题即本体和现象,而本体和现象可以理解为事物不同的属性。本文认为大学本体属性分三个层次:一是实体属性。在大学中,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和学科是构成大学本体的五个基本要素,而任何一所大学都必然包含这五个要素,这些要素是基于大学组织之中可感知的“实在”的存在,具有实体属性。而实体属性是大学本体的第一属性,其他属性依附于其上;二是学术属性,学术属性是大学本质属性,也是大学特有的属性;三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但不是大学特有的属性,属于大学的功能性范畴。大学虽然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业,但专业教育实际上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互渗透、贯通和融合的,专业教育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学术和文化属性是依附于大学本体所展现出的一种本质属性,大学一旦产生,其文化属性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消失或转移。由于学术和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产物,难以割裂,本文将大学的文化属性和学术属性通称为大学文化,或者说大学文化彰显着学术和文化的特性。
二、大学本体构成要素及内涵
本体论承诺是一种通过“物与词”的对应关系,来寻找事物根源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够让持不同分类方法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得到共性的结论,但对事物的认知可能由于分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6]我们对大学本体作以下假设:
(一)高深知识存在关系的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其始终是围绕学生和教师而建立的,学生和教师是大学中最重要、最具活力和不可分割的一对要素,也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在大学中,教师既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者、生产者,也是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生命载体,是大学之灵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进入大学通常是其求知欲望和发展的内在和外在的需要,学生与教师围绕着高深知识发生关联。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和初步的研究,涉及的内容也是高深知识。一个好的大学能否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关键在教师,而教师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例(3篇)
- 阅0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文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均为危重症患者,患者的身体防御机能大大降低,容易发生牙龈红肿、口腔溃疡、异味等症状[1]。临床实践发现加强口腔护理以预.....

矿业投资报告范例(3篇)
- 阅0矿业投资报告范文篇1这是一起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移交海南省公安厅侦查的海口市新创基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林川合同诈骗1.05亿元的案件。此案由海南省海口市.....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阅:1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一) 过去一年,我在思想上经历了诸多转变与成长。工作中,我愈发深刻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个人工作总结(个人通用)
阅:1个人通用工作总结(一) 在过去这段时间,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经历了成长与进步。 工作任....

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5篇
阅:1项目可行性报告 1: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聚焦于在城市核心区域以及周边主要交通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