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论文(收集2篇)

来源:

人性化护理论文范文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而被推出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人性化服务,它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理基础上,强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自由和发展。对护理领域来讲,它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是以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核心,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的一种护理方法,最终达到使病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健康而满足状态的目的[1]。

为了探索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满足病人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迫切需求,适应国家卫生医疗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在对人性化护理服务进行全新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现将其介绍如下。

1对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思考

1.1人性化护理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如何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重新认识人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优秀企业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这个概念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充分倡导尊重人格,满足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使企业取得卓越的成就,而且顺应了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的要求,由此被社会广泛接受。而护理作为直接服务于人的健康和生命的一门学科,也是最贴近人性的本质特征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行业,开展人性化服务是社会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1.2人性化护理是护理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他主张人体是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由多因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2]。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打破了长久以来医院以疾病为中心、一切围绕疾病转、医护人员“只见病,不见人”的局面。在新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工作也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视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病人身心需要,恢复以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明确提出在治疗的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和情感、人格和隐私,满足病人的个性化需求,关心和爱护病人,实现对人的整体关怀。推行人性化护理,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和方式,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后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

1.3人性化护理是提升医院医疗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医院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指导方针,医院被列入了竞争行列。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平台上,医院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确保始终能够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不仅需要开展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更需要通过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建立和服务措施的实施来不断扩大和改善服务品质。护理工作的服务特征尤为明显,作为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人性化护理服务也是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2实践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措施

2.1实践护理行为工程我们推出的行为、语言规范为内容的“护理行为工程”实施计划,制定语言、行为、服务规范,印制护理工作手册,实行护理首问负责制,公开护理服务用语,将“请、您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贯穿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3]。同时还将语言行为规范和服务技巧纳入护士岗前培训内容之中,既作为新护士上岗前的必训内容,也作为上岗后护士持续提升服务素质的考核评价内容。同时采用理论讲授、职业礼仪和服务技巧示范培训和考试,通过这些措施,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了护理人员的服务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服务的主动性。

2.2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标准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人的基本需求论原理,护理首先应该满足人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其次是爱与归属感的需要,第三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调整现有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增加了对分级护理落实情况、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将病人满意度作为指标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坚持征求每位出院病人意见,每季度1次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制度,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出院病人电话跟踪随访调查以及全院季度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转化为扎扎实实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对护理服务质量有效的全程控制手段和方法。

2.3开展“三无”病区创建活动良好的就医环境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我们推出了无异味、无喧闹、无纠纷的“三无病区”创建活动:(1)加强环境和病人的卫生管理,做好危重病人的清洁生活等基础护理工作,采用科学消毒方法,落实有效保洁制度,争取病区病人清洁、环境卫生、空气清新无异味;(2)严格病房秩序和进出人员管理,加强文明宣教,提倡文明用语,提高文明素质,美化绿化室内外环境,减少噪音污染,争取病区环境无喧闹;(3)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落实,实施护理人员常规制度考核验收达标活动,组织医疗护理纠纷听证会和百日医疗护理安全促进活动,防隐患于未然,争取病员满意无纠纷。

2.4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应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我们组建了导医小分队,为门诊病人提供导医导诊服务,推送陪伴老年和病危病人接受辅助检查,办理入院手续等,力求方便不同类型的病人就医。同时还组建了护理保障中心,无偿陪送住院病人接受检查,提供生活看护等服务。

3成效评价

对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全新认识和实践,转变了我院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改变了我院护理工作的社会形象,提高了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护理部对住院病人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病人对护理综合服务满意率、病人对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满意率以及对护士工作主动性的满意率均大幅度上升。从中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使“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使只重视护理工作的完成转变为更重视病人的需求,使被动的服从于整体护理转变为主动应用整体护理。实践证明,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实施人性化护理,有助于促进整体护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宋月梅.人性化护理对住院患者心理应激的作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1):2316.

人性化护理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手术室护理;应用价值

在临床外科手术中,手术室是最主要的场所。虽然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室中的时间都比较短,也会采取相应的麻醉措施,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独特性,患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安和恐惧,在心理上会比较脆弱[1]。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已经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患者需求,如果想提高护理质量,首先就需要实现护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2]。在新的护理模式中,人性化护理是核心部分,在这种护理模式中,患者是其中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创造性和个性化[3]。针对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采用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在1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3±6.78)岁;包括骨科、妇产科、普外科、五官科等各个科室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其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1)手术之前: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都能够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对患者的心理以及各项体征进行有效评估,并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加强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疑虑,进行针对性解释;同时向患者家属介绍手术相关情况,打消患者以及家属的所有疑虑,提高患者配合程度,在手术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所有不利因素[4]。(2)手术过程中:在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时候要热情接待,从生理到心理上都让患者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重视;确保各项护理措施都能够轻快稳准地开展;注重调节手术室温度,避免患者出现受凉问题;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变化情况,确保输液畅通;与患者进行愉快的交谈,调节患者情绪,对患者的各种需求都应该尽可能的满足[5]。(3)手术之后:在手术结束时,应该细心地为患者擦拭干净在手术过程中留在皮肤的遗留液体,为患者盖好被单、穿好衣裤,做好保暖护理;在运送患者回病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引流管、切口等部位;如果患者存在躁动症状,应该及时采取固定措施,确保其安全、平稳[6]。在手术结束后1-3天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及时回访,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1.3评定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三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6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1例,满意25例,一般18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1.88%(46/64);研究组6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6例,满意26例,一般2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88%(62/64)。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患者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多层次、多角度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措施的同时,也应注重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加放心,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从护理内容方面来看,实质上就是将原有常规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同时也实现了方法的创新。在手术室中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顺利地完成患者的手术治疗,尽可能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自身护理观念的及时更新,加强对知识面的拓展。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自身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7]。在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同时增加患者的满足感和安全感。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配合度也会有所强化,会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医生手术,这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本次研究中显示,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由此可见,在手术室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王惠芳单位: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林红.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1):126-129.

[2]廖小谊,范洁梅.人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63-364.

[3]袁兰蓉,古明锋.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2):134-135.

[4]任慧敏,王伟娇.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6):123-124.

[5]牛凤彩,李萍.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256-25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