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收集2篇)
来源: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公交车队管理制度化人性化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她肩负着为广大市民提供出行服务使命的同时承载着无数鲜活的生命,心系千万家庭,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公交企业管理是保障公交服务质量的前提,车队管理是公交企业管理的难点,这是由驾驶员和车辆的特殊性决定的。而只要管好了驾驶员,也就基本管理好了车辆,所以驾驶员队伍管理是车队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关乎公司、车队和员工的发展,也关乎公交服务的质量及广大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驾驶员队伍管理与其它团队管理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管理驾驶员队伍,必须加强制度化管理,同时又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只有将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管理。
一、加强公交车队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公交车队制度化管理的必要性
公交服务质量影响广大市民的出行安全,也关乎整个城市的形象及社会的和谐。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投诉呈上升趋势,如公交司机服务态度差,丢站等现象比较普遍,也反映了我国部分城市公交车管理方面的不足。
2.注重公交车队管理人性化的必要性
驾驶员的身体健康是营运安全的一大重要因素。驾驶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长期饮食时间不能定时,生活缺乏规律,驾驶员的劳累积劳成疾,患肠胃、腰椎病的成为普遍现象,甚至猝死在驾驶岗位上的也时有所闻。如南京公交的谢二喜晕倒在驾驶岗位上(深圳公交655线张军猝死在驾驶岗位,近年长沙也有在公交岗位上殉职的)。根据本人十多年的汽车驾驶与车队管理工作经验,公交车队作为公交企业管理的终端,在贯彻和执行公司的管理决策时,必需充分考虑驾驶员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精神需要,尊重和体恤驾驶员的辛勤劳动。公交车队只有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驾驶员的积极性,并使之共同参与车队管理,变被动为主动;车队营运也就能安全、和谐,就能准确而圆满地完成车队各项指标和任务。
二、如何加强公交车队制度化管理
1.加强制度化建设
加强制度化管理,首先要加强车队管理制度建设。四年前,随着政府对城市标准化的建设,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深圳公交线路已基本被收购,我也有幸成为东部公交九公司M282车队管理的一员。四年来,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与成长,公司制订了严格的员工行为规范及考核制度,具体包括安全、文明行车;着装整洁,规范作业;服从管理,携带、佩戴相关证件;按照规定报站;依次进展,在规定的区域停靠;按照运营班次、时间准时发车,不得滞站、甩站、拒载、中途逐客、强行拉客;维护乘车秩序,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婴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乘客提供合法有效的等额车票等方面。通过制度建设使每一位驾驶员都有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每个车队在安全、服务、维修、营收任务等各方面也都有了明确的考核目标,通过每月、每季度、每年的考核落实这些制度和目标,从而不断提高车队管理水平。
2.严格规范管理
严格规范管理就是要严格遵章办事,而作为车队干部,作为管理者,应先建立起足够的威信,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善于发现、查找、分析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坚持做到按照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大胆管理、严格管理,这既是职责所在,又是对车队和公司及上级领导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一旦发现车队驾驶员队伍中存在问题,就绝对不能漠视问题、回避矛盾,充当“老好人”,担当“和事佬”。否则不仅不利于问题和矛盾的解决,还会导致问题的扩大和矛盾的加深。你越是不敢管,下属或职工越是不把管理制度当回事,长此以往,无形之中就会纵容不良习气的滋生和蔓延,致使不遵章守纪、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越来越多,会更加难以管理。所以,有了管理制度以后就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公交车队。
3.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监管
虽然大部分公交公司都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公交车每天都在外面跑,路况多变复杂,乘客千变万化,司机驾驶技能及职业素养的高低不同,很多时候都由司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使得对驾驶员的监管存在许多困难。虽然乘客的投诉对公交服务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往往在违规事实的界定方面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公交行业中的应用,为公交车与驾驶员的监管提供了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手段,如通过安装GPS定位系统、监控摄像头、利用智能调度平台综合管理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对公交车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三、如何提高公交车队管理人性化
1.加强人文关怀
在大胆管理、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经常关心和爱护下属和员工,做到严爱相济。要把“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落到实处,从车队角度力所能及的为职工多办好事、办实事。如提倡和打造卫生、文明办公环境、就餐环境、休息环境、如厕环境;看望住院职工;同职工交流时对职工工作之外的家务或个人的一些琐碎之事(感冒发烧、头疼脑热、闹肚子、孩子升学入伍、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嘘寒问暖。从以上这些琐事之事上做好工作,有利于感化人心、凝聚人力,有助于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对管理者的认同,有益于职工从内心接受车队日常的严格管理。
2.加强车队企业文化建设
车队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作为车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加强车队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如组织车队员工开展集体文体活动和户外郊游活动,开展“服务质量明星”评比和“安全文化月”等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和精神追求,当然畅通内部沟通渠道也非常重要,如建立车队QQ群、车队微信群,加强沟通交流,营造“以人为本”、“互助互爱”的车队文化氛围,从而提高车队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车队的凝聚力。
四、如何实现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理是相辅相成的,制度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而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既符合人性又符合理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根本目的。人性化管理的制度是一种符合人性的制度,非但没有淡化制度管理,而且要健全管理制度,甚至强化制度管理,它将管理制度内化为每个人的观念,成为内在自主的控制。人性化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继承,一种科学的修正。制度管理和人性化要求是管理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而人性化管理是对制度化管理的一种有益补充。总之,管理不能没有制度,但又要求在制度管理中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人的理性关爱,体现管理的科学性。如此,制度才能在管理中发挥作用,实现管理的目的,实现公交车队的规范、科学、高效运行。
1.公交车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人性化
要实现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有机结合,首先是在制定驾驶员行为规范准则和绩效考核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要素。在制定驾驶员行为规范准则时,必须做到科学研究驾驶人员的生理、生活、工作、精神需求和变化规律,做到“以人为本”。在制定驾驶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时就科学合理地利用员工的激励机制,要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既要充分调驾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要考虑员工的基本需求。
2.公交车队管理制度的执行要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按照人性基本属性进行管理的管理哲学。因此,必须加强与驾驶人员的的沟通交通,了解他们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甚至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及工作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落实公交车队的管理制度,在解决车队管理中的矛盾时才能对症下药。只有在满足驾驶员生理、生活、工作、精神需要的前提下执行公交公司的车队管理制度,才能既实现车队的规范化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驾驶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为社会提供安全、经济、高效、和谐的公共交通服务。
3.讲人性化管理不等于讲人情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是对人性的引导、激励、控制,所以讲人性化管理不等于讲人情,人情化管理则没有制度作为科学依据,是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是对管理制度的漠视,对人性的不尊重。如驾驶员犯错,违犯公司规章制度,管理者发现不处罚你,说没事,当没发生,叫讲人情。而人性化则不同,不但要告诉你错了,而且要帮你指出错在哪里,这样做的危害,以及怎样改正,使你从认识上得到进步,今后不再发生。
4.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随意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依据,需要严格执行与约束;所以人性化管理绝非随意、随便化。人性化管理是对被管理者行为要求的人性化,而非管理者行为的人性化,人性化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整个车队的科学、规范、高效运转,而随意化管理则是以管理者意志或利益为目标的,单凭管理者个人好恶,主观判断,如某领导出于个人意志允许怎么样或任意发号司令或想怎样就怎样等叫随意化。人性化管理车队不能成为车队管理随意化的借口,人性化管理必需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
五、结论
公交车队必须实行制度化管理,才能确保公交服务的秩序,保障公交服务的质量;同时,公交车队又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驾驶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从营运安全的瓶颈中走出来。所以,公交车队只有实行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才能既保障公司、车队和个人的共同成长,又能为社会提供安全、经济、高效、和谐的公共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范文篇2
【关键词】制度文化;师资管理;制度精神
【中图分类号】G4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65-02
【作者简介】戴林东,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泗洪,223900)办公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制度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运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是学校管理方略实施的行政手段和支持力量。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上,无论采取怎样的变革,都脱离不了制度铺就的闪亮轨迹。制度的效力关乎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发展,牵系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和专业成长。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制度带有组织行为约定性,导致人们对制度性质和功能的认识狭隘而浅显,常常将其“组织约定”蜕变为单纯的“领导决定”,并由此强化监控、束缚等制度的“刚性效力”,而弱化甚至丢失了激励、感化等制度的“温性效力”,从而让制度失去人性本色,导致制度内容缚人、制度环境逼人、制度行为惧人、制度结果气人等现象。因此,制度“感人”,关爱人性,应当是学校师资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关键。
一、以制度文化树立人
文化是制度的灵魂,具有价值指向。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的行为约定和规范认同过程中蕴含、体现出来的思想、理念等价值追求,其实质功效在于制度价值的凝聚和引领。制度文化虽然隶属于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组织规范系统,但由于它凝聚着强大的思想、理念等价值魅力,在文化熏陶和价值认同中能够自然淡化或戒除制度的控制性、压抑性,从而强化目标意志,振奋职业精神,闪耀出人性关怀的灿烂光芒。没有文化价值的所谓“纪律”“规范”“标准”等强硬约定,往往只是组织中处于领导、决策层面个人意志、心智的反映,以处罚和惩戒等手段强力,推行逼人遵顺,凭借组织力量求得“天下大同”。这种强硬约定只是“领导要求”,其实算不上“制度”,难有科学保障,其形同“栅栏”功能的发挥常常不合人性,行为人常会产生“拆除”“翻越”的抵触。而制度文化奉行“组织约定”,集中反映了广大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教育信仰,彰显了教师群体的个特点。简而言之,前者至多能够管控人,而后者则能树立人――制度文化对于教师发展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学校教育是以先进的理论、思想、观念和行为等价值标杆树立起来的神圣的文化旗帜,教师则是创造和高举学校教育文化旗帜的主体力量。学校面向师资管理的制度建设理应蕴含或体现学校教育文化价值追求,从而创新、推举出能够反映广大教师心志和需求的制度文化体系,让教师在其中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自由、自主和自觉。
二、以制度思想培育人
思想是对教师职业运行的规律性认识,面向教师管理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必须凝聚正确、强大的思想力量,才能发挥有力的管理功效。现代化制度思想建设的宗旨是让教师在公正和谐、公开民主、公平自由的制度环境中能够得到思想的熏陶,形成价值认同和行为呼应。客观上讲,制度是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作保障的,制度思想自然应当彰显学校特色文化旗帜下的个性化教育教学价值追求,引导和促进教师融入积极高效的工作情境。主观上讲,制度也是为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作保障的,制度思想也自然应当彰显民主火花,集聚全体教师(包括领导)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智慧,追求教师思想创新和行为突破的高度自觉。面向教师管理的制度思想建设则应该在实现主、客观两方面自然融合的基础上,鲜明地体现出以下几方面追求:(1)科学性追求。制度思想的科学性,不是用时髦的理论术语作名头、用新鲜的创新词汇作标签,而是以实实在在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为价值杠杆的。学校推出一项制度,不仅要围绕工作需要进行周密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而且要凝聚科学的思想价值,引发教师思想共鸣,形成教师行为模式。思想的共鸣是积极的呼应,行为的模式是主动的遵循。在认同、拥立的制度环境中,教师的行为模式必将内化为行为自觉,成为优良的职业运行习惯。(2)主体性追求。人们习惯将制度主体定位在学校领导,在制度管理上由领导“说了算”。在民主精神的激励下,又有将制度主体定位为教师群体,在制度管理上让教师“说了算”。然而事实证明,前者难以消除制度运行中的干群对立,后者则等于美丽的“泡沫”。将面向教师管理的制度主体定位在领导和教师的任何一方都是孤立的、片面的。科学的定位应该是教育教学组织的集合体。以制度思想统合这一组织中行为人的意识、观念、理念等,实现教育教学价值认同和开发,可以有效地消弭制度运行之中的情绪对立和行为矛盾。(3)人性化追求。教师是培养人的特殊的人性化职业,其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和创新发展力都是由自己的人性基因生发出来的。只有在制度上鲜明地体现出对教师人性的关爱和尊敬,对教师工作的尊崇和支持,对教师发展的推动和鼓舞,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增强执行力,对制度由执行变为奉行,将制度习惯植入自己美好的人性温床。
三、以制度精神激励人
从精神的高度关注学校师资管理制度建设,是符合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性发展规律的。强烈的育人责任心,需要有彰显人性的制度的激励,方能落到实处。“精神”彰显出人的意识、意志、活力等生命火花,而制度创立于人、运行于人、作用于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活体。我们要让“制度”与“精神”浑然一体,让制度迸发出精神的魅力,精神中渗透出制度的力量。制度精神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重在激发教师树立光辉的职业理想,产生或增强职业发展内动力,形成教育奉献的自觉和自主。关于教师管理的价值观念多种多样,我们应当在制度精神打造中大力弘扬学校主流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制度价值导向。主流价值观念不是学校领导权威价值观念,它是由教师群体共同建构的,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积极的共性认识,清晰地反映出教师真实的内心需求。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前进动力。在学校发展中,主流价值观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制度建设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打造教师管理的制度精神,是一种较高境界的人性催化和生命拔节的过程,定能让教师在自我转化和提高中,借助课程教学有效培养和放飞学生美好的心灵。制度精神对教师的养化作用,不仅体现在科学的奖罚上,还体现在心灵的洗涤和价值的引领上,更体现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助推上。学校在制度精神建设中,应该突出校本化特色和主体性地位,准确把握本校教师群体的实际情况,切实反映出他们的内心愿望,引领、激发他们在专业道路上乘风破浪。所以,打造制度精神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