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总结范例(3篇)
来源:
民俗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俗;艺术设计;民俗元素
一、关于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
民俗是一种综合多学科理论的文化现象,民俗学科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均有融合,民俗学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俗文化无处不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土、世世代代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众所周知,生活和艺术一直都是不分家的,从远古时代的石器文化和陶器文化的装饰图案艺术上就可窥一斑,那时的人们就知道在制造出来的生活所需的器皿上加入喜爱的、吉祥的图案,再到历朝历代的老百姓服装的变迁、宅院建造样式及装饰的变化都可以看出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艺术,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和实践,创做出无数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总结出一系列适合应用在艺术设计中带有民间风俗、民间信仰、俗民习惯的图案或文字或语言表达等的事项,这些事项就叫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这些民俗元素经过先民加工,成功添加并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往往能给艺术设计带来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甚至能直接决定艺术设计作品的好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应用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许多艺术设计实践中不可缺乏民俗元素的应用,如果没有民俗元素应用,该艺术设计作品就会在实用性和民众接受程度上大打折扣,不易在民众中广泛流传,相反,如果民俗元素应用到位,就能起到很好的衬托和修饰作用,也能在民众中广泛流传。比如年画,剪纸设计中就很注重民俗元素的应用,比如很多年画和剪纸中都有持鞭门神、放鞭炮、福禽瑞兽、年年有鱼这些民俗元素,这些元素能更好的贴近百姓生活,使得艺术作品也变得生动起来。
三、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一)服装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现代服装设计离不开传统服装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说它是传统民族服装文化的延伸,将传统文化添加到到服装设计工艺中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民俗文化不仅仅可以给服装设计带来灵感,带来丰富多彩的创意,更是贴近百姓生活和心里诉求的创新变革,服装设计中融入民俗元素不仅仅在中国,在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以韩国为例,韩国现代服饰中很多图案,形状都来源于韩国民俗和传统韩服。如今国内很多服装企业生产服装都要融入些日韩最流行,新潮的服装图案和款型来迎合消费者的心里需求,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民俗学》书中介绍服饰习俗是民俗消费习俗中的一个类别,服饰习俗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特点,比如民国时代人们喜欢穿中山装,八九十年代流行牛仔裤,21世纪初流行西服、西裤,最近几年流行英伦风格服装、日韩潮流服装、带有民族装饰的服装等,但不同时期的服装设计往往脱离不了一个时代和当地的民俗元素,比如现在很多西服、运动服、休闲服、裤子、等都添加了龙、凤、祥云等传统民俗吉祥物,比如有些服饰上的文字也很有寓意,比如福禄寿、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属于语言民俗里的范畴,也体现了民俗元素的应用;再比如应对某些民俗习惯生产的服装,比如家有喜事、本命年、老人做寿、过年过节的服装,这些都是民俗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的一些很好例子。
(二)建筑设计作品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古代社会,不论是贵族宫廷还是百姓庭院,都很注重装饰图案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虽然现代都市高楼大厦林立,但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民俗元素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建筑设计中添加民俗元素,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能使建筑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学习过建筑专业的师生都知道,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是建筑学科的必修课程,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些各地不同的建筑特色和风格,这些古代的建筑特色和风格经过学习和传播,经过世代的保留和传承,成了一种优秀的民间建造文化,成了生产民俗系列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比如建筑选址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看风水,风水学的很多相关理论都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古代建筑中的雕塑石狮、门神、左青龙右白虎等这些传统民间文化,本身也就是民俗元素;比如浙江泰顺地区建有很多廊桥,其结构保持飞檐式外形编梁式构造的传统民间建筑形式,但其间运用有很多民俗元素,比如龙凤、悬鱼、寿桃、蝙蝠、喜鹊上枝头等,既有民间文化寓意,又对廊桥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比如安徽,江西一带都有很多徽派建筑的民居,大多采用黑白色基调,这些建筑的特点是:居住舒适,外形美观,但由于安徽,江西分居两省和两地民风民俗的区别,导致两地徽派建筑在应用民俗元素上有所不同,比如安徽的横梁形状就与江西的不同,安徽的门槛高度也与江西的不同。现在建筑中的很多园林设计,雕塑设计都应用了各式各样的民俗元素,比如斗鱼,有传统文化寓意的福禄寿、求财求子、风水排列设计等民俗元素,与老百姓的审美及需求相吻合。
(三)工艺品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在许多工艺品中民俗元素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泥塑,剪纸,木雕,石雕,陶艺等,民俗文化可以很好的结合到工艺品设计中,使得工艺品不断推陈出新,既有很好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又能包含幸福,平安,覆盖等美好寓意,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喜爱。这些工艺品也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比如很多陕西民间工艺品厂生产的泥塑,剪纸、山西的刺绣等都卖到了很多国家,产品供不应求。近几年民俗旅游越来越热,在各个民俗旅游景区,各类民俗商品、传统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都卖得火热,这也反映了一个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虽然如今经济和城市建设、居民收入都在不断高速发展,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俗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也许,在压力大,节奏快的当今社会,民俗文化能给民众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四)其它艺术设计形式中的民俗元素应用及相关思考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艺术设计形式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艺术设计形式,比如:商标设计,园林设计,图标设计,展示设计等等,这些艺术设计也似乎能寻觅到民俗元素的影子,比如商标里的元宝,如意,展示设计里的祥云等天象元素,麒麟,龙凤等动物元素等,此外,在许多工业产品中,民俗元素应用也不可或缺,生产从一定程度反映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因此,工业产品中的民俗元素和人们的需求相关联,在工业生产中民俗元素也得到了普遍应用。比如家居用品和日常用品等,笔者认为,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和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民俗元素能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也许更多民俗元素将走进千家万户。
四、小结
民俗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于人民的总结和继承,被运用到生活生产中,艺术设计作为生活生产的组成部分,民俗元素自然贯穿在艺术设计的每个领域。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浅析并例证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并指出民俗元素的不可或缺性,并提议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做有效结合,达到更好的艺术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士闪.艺术民俗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4]姜今.设计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5]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百度百科:艺术[EB/OL]http:///view/576.htm
[7]百度百科:艺术设计[EB/OL]http:///view/206721.htm
[8]汪芳.在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间聚焦[J].装饰,2001(1).
[9]徐建超.浙西南廊桥文化艺术[J].装饰,2006(1).
[10]王唯茵.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J].江南,2004(4).
[11]何勇;曹英;罗高生.浅议地域性民俗艺术设计的形态[J].大视野,2009(2).
[12]仇国梁.双赢的结合——论民俗美术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本土化[J].艺术百家,2008(2).
[13]黄永利.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提取和运用方法研究[J].大视野,2010(15).
[14]虢海燕.民间美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大视野,2010(15).
民俗文化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展演民俗生态旅游文化保护
一、旅游展演
“旅游展演”借鉴“艺术表演”和“舞台真实”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等。旅游地文化的展演实际上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协商的展示,围绕这些展演的各种话语展示了人们对于认同、政治和社会的态度。所以,从旅游展演的视角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俗生态旅游
1.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民俗生态旅游的概念。由民俗的概念可以知道,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旅游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而民俗旅游从性质上说就是文化旅游的一种。
三、天龙屯堡古镇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1.天龙屯堡古镇简介。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具有600多年历史,全镇现有1250户,4080口人。自元朝起这里就成为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建设的屯堡村落之一。这些屯堡人多来自江苏南京、浙江、江西、安徽一带,他们来到贵州后,数百年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心境,使其在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文化爱好、祭祀礼仪等方面,至今仍顽强地固守着大明王朝的祖制和自己突出的个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这种屯堡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理想的民俗旅游资源,先后被评为“联合国乡村旅游观察点”、“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古村”。
2.天龙屯堡古镇的文化特征。“明代古风,江淮余韵”8个字是天龙屯堡演绎的文化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语言、建筑、服饰、娱乐(地戏)、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
语言:屯堡人的语言经过六百年变迁而未被贵州本土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江淮母语特征,发音中翘舌音和儿化音很明显,日常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谚语、歇后语和言旨话,显得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建筑:屯堡村寨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并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样,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服饰:屯堡妇女独特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坚持古朴俊俏的“凤阳汉装”,长衣大袖、系青丝腰带、穿鞋尖翘起的单钩风头绣花鞋,拔“苦发”,挽圆髻,别银钗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风。
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民俗奇观,它与屯堡人亦兵亦农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屯堡人情感的张扬与寄托。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的面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饮食:屯堡人创造了自己的特色食品,如鸡辣子、腊肉血豆腐、油炸山药块和松糕、枣子糖等。
四、旅游展演视角下的天龙屯堡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1.民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持。贵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为发展经济而不遗余力挖掘传统文化,由此恢复了许多中断或消失的民俗文化。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作为激活民间传统文化的“偶然的因素”,许多被遗忘的、消失了的传统习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得以再生。
2.民族认同感得以凸显和加强。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的机会接触“他者”,通过与“他者”的对比和向“他者”展演自身的文化,认知了自我文化的价值,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社区文化由“自在”状态转为“自觉”状态。正月的天龙屯堡,有很多古老的习俗,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值得世人的关注。
3.催生文化和资源保护意识。文化和资源保护,离不开社区居民。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中的居民,对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他们对于那些原本在自己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致,开始学习用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逐渐意识到景观保持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4.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得以拓展。很多人担心虽然通过具体的规划和良好的管理,民俗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但往往会使当地的生活方式逐渐退化,变成了一种商业化的、廉价的、简单的自我模拟。但是,从旅游展演的角度来说,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生命力,并不会轻易消失。无论人类如何选择生活方式,世界如何快速发生变化,传统将一直伴随人类世代延续。而且,人们为应对旅游的冲击,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和解析,从而形成一些新的传统,拓展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应充分尊重社区的自我选择,相信社区有能力保护自身文化。
四、总结
“旅游展演”视角下的民俗生态旅游并未使原生文化的真实性丧失。在旅游业的开发中,形形的文化被搬上了舞台。但我们注意到,这些文化的基本形式并没有变。最关键的是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民族情怀和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变。反而通过展演的形式,许多文化产品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出现了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应从多方面来看待“旅游展演”和民俗生态旅游的问题。总之,要积极地看待旅游展演视角下的民俗生态旅游问题,把它看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特征的、能满足现代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还可以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做出新的思考。这对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文化本身的保护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民俗研究,2003,1.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陶立瑜.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6.
[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4.
民俗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传统文化;民俗摄影
一、民俗摄影的特性
民俗摄影是摄影与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土壤,随着民俗摄影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总结,笔者总结了民俗摄影的特性。
1.民俗摄影是对历史的记录和见证
民俗摄影的基本特性是真实性,是对民俗文化的客观记录和再现,是以图像的形式将民俗文化定格和保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摄影的学术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作为民俗考察研究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民俗摄影在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记录与保存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孙明经和庄学本等早期的摄影家们拍摄了大量具有民俗学内涵的影像,这些影像既是珍贵的历史史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开创了民俗摄影之先河,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民俗摄影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民俗摄影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同时也具备高度的艺术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的选择和捕捉最具典型性的民俗事象,同时也要追求美感,兼顾摄影的造型法则,选取最合适的角度和构图来阐释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否则拍摄出来的便只是一张简单的记录民俗生活的照片,不能称得上是民俗摄影作品。每一位优秀的民俗摄影家都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创作主体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作品对民俗文化诠释的角度不同,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既兼顾了作品的美感与艺术性,又能够丰富观者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层次。
3.民俗摄影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民俗摄影以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事象作为拍摄对象,将传统文化通过图像的形式重新加工,经由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加工过的作品既是传统文化的再现,又贴合了当今受众的审美需求。民俗摄影的出现,使得民俗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内容,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民俗摄影的核心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
二、民俗摄影的不足
1.素材挖掘不全面
中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所接触到的民俗文化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到目前为止,民俗摄影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发掘,广度即对民俗摄影活动表象的整体性研究,对多民族民俗文化的覆盖面;深度表现在对民俗摄影活动内涵的研究,阐释或揭露民俗的历史渊源,民俗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受众的心理反映。大部分拍摄民俗的摄影家都居住在城市,普遍缺乏民俗学科相关知识,并不了解民俗的起源、演变、内在发展规律、未来走向等,他们大多偏重民俗表象的记录,如拍摄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解释不了礼仪的特点、区别、地域的差异。
2.学术建构不完整
民俗摄影这一概念诞生至今二十余年光景,其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做为支撑。对民俗摄影作单独的摄影分类,一开始就存在硬伤,它的源头、现状、发展脉络、创作规律、审美特性及社会功能等一系列当务之急的问题都需要理论的自立、自觉。虽然部分中国民俗摄影家如沈澈、曾秋华等人通过多年的摄影实践提出了一些零散的理论和规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结论,学术界对民俗摄影的解读和诠释还不够深入,学术框架不够健全,仍然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建构。
3.发展规模局限
自摄影传入中国,民俗摄影从无到有,到今天已正式成为一门摄影学科,但是其发展规模仍局限在民俗摄影爱好者的小群体当中,其传者和受者规模都相对固定,没有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民俗摄影人才匮乏,新一代青年摄影家中少有在民俗摄影方面有所建树者。民众对于民俗摄影的了解流于表面,体验和学习的兴趣不足,目前的文化市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娱乐的附庸,民俗摄影被快餐式的消费,发展的空间受到局限。
三、改进建议
民俗摄影的过去只有短短几十年,那么如何吸取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使民俗摄影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笔者通过分析归纳,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重视、协会规范
面对现代化的侵袭,民俗文化本就处于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民俗摄影也一直被边缘化,因此,来自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投入专项资金,采取政策的倾斜,利用行政力量进行民俗摄影的推广。除了政府的重视与推广,民俗摄影这棵树苗想要茁壮成长也离不开规则的束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作为民俗摄影的官方组织,有义务对民俗摄影爱好者们进行规范和管理。通过组织会员定期交流、达成尊重与保护被摄民俗事象的共识。
2.转变发展观念与道路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民俗摄影的发展势头中一直扮演着当家人的角色,它组建了目前为止中国唯一的民俗摄影图片库,然而绝大多数的民俗摄影作品是通过网络发表,很少在美术馆、画廊、博物馆展出,很难引起民众的关注。民俗摄影方面的书籍与其他影视资料也相对稀缺。因此,民俗摄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努力“飞入寻常百姓家”。尝试在不损害民俗摄影真实性的前提下,与大众文化接轨,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民俗摄影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着人才的稀缺,这也是民俗摄影的发展停滞不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里提到的不仅是高层次的创作人才,还包括经营管理人才。民俗摄影不仅需要优秀的创作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民俗摄影作品,还需要调整人才结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压力,民俗摄影要与国际接轨,需要一定的市场洞察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一个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能带动并影响整个市场。那么如何获得和培养专业人才呢?首先,高校在摄影教育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养方面需要塑造合格、高质量的人才;其次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本行业培养和其他行业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引进国外或其他领域的管理人才能够有力的推进民俗摄影产业化和国际化。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分析民俗摄影的“前世今生”,力图为民俗摄影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作品见证历史,民俗摄影定格了时光,保存下民俗文化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民俗摄影的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例(3篇)
- 阅0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文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均为危重症患者,患者的身体防御机能大大降低,容易发生牙龈红肿、口腔溃疡、异味等症状[1]。临床实践发现加强口腔护理以预.....

矿业投资报告范例(3篇)
- 阅0矿业投资报告范文篇1这是一起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移交海南省公安厅侦查的海口市新创基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林川合同诈骗1.05亿元的案件。此案由海南省海口市.....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阅:1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一) 过去一年,我在思想上经历了诸多转变与成长。工作中,我愈发深刻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个人工作总结(个人通用)
阅:1个人通用工作总结(一) 在过去这段时间,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经历了成长与进步。 工作任....

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5篇
阅:1项目可行性报告 1: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聚焦于在城市核心区域以及周边主要交通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