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诗绿色建筑体系范例(3篇)

来源:

朗诗绿色建筑体系范文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乐于奉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强,任课教师学历达标100%。学校根据各科特点和教师专业能力,结合教师年龄等因素,合理的进行学科安排。教师能胜任新课改要求。教育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受到辖区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

我校在考核、奖惩、评先、晋职、聘任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校园稳定和谐,教师心情愉悦,工作热情极高。

学生德育工作建设成果显著。几年来,我校自筹资金十余万元,绿化、美化了校园;在校园围墙上布置古诗文为背景的图案,在走廊两侧布置德育、人文、艺术、国学等主题明确的宣传栏,在各班教室内布置体现班级特色的评比栏、展示栏等,形成了舒适、优美,书香气浓郁的校园环境。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情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我们设立了“校园红领巾卫生责任岗”,为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作出了贡献。学校还坚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制度。此外,学校还通过校园艺术节、趣味运动会、古诗文特色的艺术展演、各种体育活动比赛、大课间队列会操比赛、“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诗歌朗诵活动、环保教育系列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为重点,扎实有效的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成为首批“课改先进单位”。在特设教育方面,我校以“经典诗文浸校园”活动为基础,结合“执笔与写字”教学、“青少年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等活动,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学校特色,取得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省市级“青少年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先进单位”、获得首批部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校”。

朗诗绿色建筑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伍尔夫,诗化小说,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女作家,她一生致力于现代小说的改革与创新,力图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和形式来描写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与生活。有人说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在小说中引进诗的因素,提出了诗化小说的理论。而与伍尔夫同时代的中国新月派”的诗人们,突破了旧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文旨在用新月派”的三美”理论分析伍尔夫早期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此阐释伍尔夫独特的诗化小说特点。

1.伍尔夫与新月派”

伍尔夫在她的艺术追求中,继承了英国传统小说中的诗性化因素,对未来小说的形式提出了大胆的试想。她提出,所谓诗化小说并非用诗的格律来写,而是用诗的透视,诗的技巧,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构造诗的意境。与伍尔夫同时代的新月派”,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文人学者团体,也以丰硕的创作和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围绕着《新月》杂志,一批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与伍尔夫为代表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BloomsburyGroup)颇为相似的团体。新月诗派”也以创新而著称。他们力图突破就格律诗的限制,对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艺术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求。1926年5月,闻一多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表明了新月派”的共同艺术主张。文中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新诗创作的美学原则应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者的结合。。三美”理论大胆汲取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从听觉上,视觉上,感觉上,对诗的艺术美进行了要求与限定,闻一多把它比喻为戴着脚镣跳舞”。既然伍尔夫的小说具有诗化特质,那么三美”也完全有可能体现在她的小说作品中。

2.对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三美”分析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短篇小说代表。通过文本细读,我们也能发现其中潜藏的诗意。作家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却在字里行间闪耀着诗意的光芒。

2.1.音乐美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容易意会又最不容易言传的艺术。新月派诗人主张诗歌也应该有音乐美,即把语言的节奏与意义的节奏结合起来,使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就获得了一种更深的、扩展的意义,犹如音乐中不同曲调的多次反复变奏,构成了音乐的交响”。(郭沫若:2006)伍尔夫与新月派在诗歌音乐美方面有着很强烈的精神契合。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1926)中指出,音乐的美就是音节”,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于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节奏的和谐与优美可以说是诗歌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诗歌的节奏则主要体现在音节和用韵上。伍尔夫借鉴音乐的创作方法,在写作时注重用词的音节和韵律,从而使作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如诗歌般优美易读。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多次使用头韵,使语句铿锵和谐,令人印象深刻。如在开篇她写到,”andthatoldfancyofthecrimsonflagflappingfromthecastletowercameintomymind”,连用三个以f开头的单词来描写城堡塔楼上飘扬的鲜红旗帜的幻觉。在篇尾,伍尔夫又写到”Everythingismoving,falling,slipping,vanishing……”几个分词的堆叠使用在达到节奏整齐自然的效果的同时,把人们意识世界的摇摆和模糊性也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而模糊性正是诗化小说的特质。

新月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徐志摩也把音乐美放到了诗美诸因素的很重要的位置,他说,正如字句的排列有悖于全诗的音节,音节的本身还得起源于真纯的‘诗感’。”(徐志摩:1926)徐志摩认为音乐是基于真纯的诗感”和诗意”的。在伍尔夫的小说中,我们也能找到基于真纯的诗感”的音乐美。诗感体现在伍尔夫使用的很多像音符似的细小又充满诗意的意象。在《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思绪一直围绕的墙上的一颗斑点展开,它就像乐谱里的反复记号,由它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告一段落后再返回来重新开始新一段的联想。在描写没有教授,没有专家的可爱世界时,她用了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这一意象来形容人们在没有拘束的理想世界中的自由与欢乐。我们亦可以想象得出海阔凭鱼跃的情景,对比突出之感十分明显。从这些小小的意象,我们能读出浓郁的诗意与浪漫。

2.2.绘画美

诗画是相通的。诗歌和绘画在中外均被认为是同源。中国古代诗人就很擅长用诗作画,寥寥几句就构成了一幅意境悠远的写意画。伍尔夫本人对绘画美也有独到的见解,她曾说,绘画与写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小说家也如同画家一样,试图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们所描绘的一切。《墙上的斑点》中结尾部分的描述色彩感就很浓烈。借助文字的表达,我们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明丽的印象主义油彩画: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在草地、森林、河边悄悄地生长,到了夏天,油绿绿的叶子随着风刷刷作响,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翠绿无边,仿佛一头扎进水里的红松鸡会带着绿色的羽毛浮出水面来。整个画面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伍尔夫在这里用了色彩明快的词藻,用文字这一感染人的特性来写作,触动人的视觉印象,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和想象力的冲击。她的遣词造句承载着厚厚的情感。伍尔夫在这里通过一个新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光的扩张力。她印象主义式的细腻而洗练的笔法,通过明暗的使用,光色的交接,把色彩的微妙变化表现了出来。

2.3.建筑美

诗歌的建筑美可以说是新月派的独创。建筑也是能够创造境界的,建筑的感染力是通过建筑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来构成意境,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建筑的美术》中闻一多说: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他的美了。”新月派的建筑美主要强调的是节的匀称与句的匀齐”,也就是说重在诗歌的形式上。但在《诗的格律》中,闻一多说,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律,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建筑美,旨在关注诗体或文体的形式,但它又不是死板僵硬的定在一个框框内,而是由自己的意匠自由构造,即相体裁衣”,根据内容来设计和构建文本的建筑美。

伍尔夫的诗化小说的特质也体现在其结构形式的建筑美上。《墙上的斑点》是一种放射性的结构。全篇以真实存在的墙上的一个斑点为核心展开了一系列的想象,叙述者的思绪围绕着斑点不停地流动跳跃,她对斑点进行了六次猜测,即钉子——玫瑰花瓣——古冢——钉头——木块的裂纹——-蜗牛,这个过程构成了小说的主线,而叙述者的每次猜测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更宽泛的联想,叙述者的想象活动不断地从斑点蔓延开来最终又回到斑点本身,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构思严密,就像从一个光源散发出了无数光线一样,不知不觉的也实践了新月派的建筑美理论。

3.结论

新月派的三美”理论从视觉、听觉上定义了诗歌审美规范,又从时间、空间上扩展了诗歌的审美角度,为我们研读诗歌或文本提供了更加宽泛的思路。作为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伍尔夫借用诗的细腻与抒情,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把寄托着自己的灵魂的诗化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阅读伍尔夫的作品,就好像在和她轻声交谈,不知不觉间,就走进了她精心绘制的诗情画意中,徜徉在飘逸、空灵的意境里,随着她的思潮一起起伏。在她的诗意文字里,我们可以听到悠扬的音乐,看到精美的绘画,也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建筑,她娴熟地把这三种美糅合在一起,诗画乐工相连,相映成趣,把小说推向了诗性的高峰。我们品读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品赏文字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品味到其诗意的人生哲思。

参考书目

郭沫若,田汉,宗白华.三叶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李成宇.论新月派的三美”主张[J].殷都学刊,1995(1).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乔国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许霆.论闻一多新诗建筑美”[J].文艺理论研究,1998(1).

袁静妤.论伍尔夫创作的诗化特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1).

翟卓雅,杨瑜.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J].前沿,2008(4).

朗诗绿色建筑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在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有无数耀眼的明星,其中有一颗流星以他短暂而色彩斑谰的一生,照耀了中国新诗的天空,他,就是徐志摩。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这么多年来,学者们对徐志摩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他的诗歌艺术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卓著的贡献。他和闻一多先生都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三美”主张是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核心。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论其实主要就是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其中节奏很重要,一行诗有几个音尺,音尺排列可以不固定,但每行的三字尺,二字尺数目应该相等。“绘画美”并不是强调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审美传统,而是强调诗中辞藻给读者感觉上的美感,要求诗歌通过富有色彩感的辞藻,创造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获得审美享受。“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齐”。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既要求诗歌通过词句的排列构成空间图形,使读者在视觉上获得美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20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动态感和柔美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押韵。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本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给人以美感。《再别康桥》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感动于生命中的激情。

参考文献:

1、王传飞论《再别康桥》的音乐美.2001.01

2、刘亚青解析《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例(3篇)

    - 阅0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文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均为危重症患者,患者的身体防御机能大大降低,容易发生牙龈红肿、口腔溃疡、异味等症状[1]。临床实践发现加强口腔护理以预.....

    矿业投资报告范例(3篇)

    - 阅0

    矿业投资报告范文篇1这是一起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移交海南省公安厅侦查的海口市新创基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林川合同诈骗1.05亿元的案件。此案由海南省海口市.....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阅:1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一) 过去一年,我在思想上经历了诸多转变与成长。工作中,我愈发深刻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个人工作总结(个人通用)

    阅:1

    个人通用工作总结(一) 在过去这段时间,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经历了成长与进步。 工作任....

    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5篇

    阅:1

    项目可行性报告 1: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聚焦于在城市核心区域以及周边主要交通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