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案例分析(收集5篇)
来源: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篇1
(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872)
摘要: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满译《金瓶梅》得以刊行,后又以刻本和抄本的形式传行于寰,中外都有存本流世。学界有关满译《金瓶梅》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陆续出现。本人就满译研究情况分别以目录介绍、专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等方面,逐一介绍,以便同仁利用。
关键词:满译;《金瓶梅》;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94-03
《金瓶梅》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奇书之一,以其犀利的言辞、深刻的描写、生动的故事,博得四大奇书之首美誉,但同时不免遭致禁书、淫书之恶名。虽世人对《金瓶梅》持有褒贬不一的态度,却未能抵挡其外文翻译传播。满译《金瓶梅》康熙四十七年(1708)得以刊行,后以刻本和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满译《金瓶梅》,在汉文典籍满文翻译发展最鼎盛时期产生,译写水平得到公认,又被转译为蒙古文和德文等其他外文。因此,对其进行文献学、历史学、传播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直到近世方有学人重视其值,对其研究才得展开。
一、版本著录介绍
1933年,李德啓、于道泉校《满文书籍联合目录》,①著录了北京国立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所藏满文《金瓶梅》平装本的信息。其一函十册、十二卷,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存有第一回至第二十九回。
1983年,富丽先生《世界满文文献目录》(初编),②著录了日本东洋文库所藏六函43册;苏联所藏康熙48年刊印本之残叶;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残本)以及日本所藏康熙47年刻本40册;另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民族文化宫所藏不知刊刻年份的满文40册,以及首都图书馆所藏16册满文抄本。该书的刊行为国内满文研究者提供了诸多方便,但所著信息仍有不明之处。如,该文所著苏联藏本,只言国度,未明所藏具址,为此研究者多所困惑。
1991年,黄润华、屈六生《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③著录满文《金瓶梅》之刻本和抄本。康熙47年(1708年)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存8册)、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存10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馆、另有不明藏所一处;满文抄本(16册)藏于首都图书馆,但就抄本信息未作详细注解。另有一部冠名为《世态炎凉》注明为《金瓶梅》,此满文抄本32册藏于大连市图书馆。此书,编录以数字代码替图书馆名称。其代码中只有63号,未录93号,但编录中却出现93号,因此也就不知其所指。本人推测为“93”乃“63”的误印,如果此猜测成立,那么,满译本《金瓶梅》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5年,佟鸿举《呼和浩特满文古籍文献》一文,④主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呼和浩特市档案馆等三处所藏满文古籍文献。
该文透漏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有满文抄本80件信息,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汉文典籍满译抄本,《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等。一类为:满族人用满文创作的书籍的抄本,《名士百花诗》《耆如家训》以及《夜灯庭训》等。该文,对于了解呼和浩特所藏满文书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遗憾的是对《金瓶梅》未作详解。
1996年,何薄滢先生《日本收藏满文文献概述》一文,⑤介绍日本各大公私图书馆所藏满文文献。其中东洋文库和天理图书馆满文藏书最多,而天理图书馆藏有满文译本《金瓶梅》之善本,但未作详解。
2004年,阎立新《大连图书馆馆藏满文文献概述》一文,⑥由于大连图书馆馆藏满文文献编目未得完善,因此该作者撰文介绍大连图书馆所藏满文文献,以求引起研究者注意。按照藏书种类,分别介绍了该馆所藏满文文献馆藏情况。其中文学类包括满译《金瓶梅》,该馆《金瓶梅》满文抄本冠名《世态炎凉》。阎氏肯定其国家善级价值并透漏手抄本末册附有原满铁图书馆的日本人松崎鹤雄于1930作的跋和跋前北平阚铎信的《金瓶梅》汉译序的信息。
二、专门研究成果
满译《金瓶梅》,自刊行至20世纪末,方有学者注意其价值,从而相继涌现专题性、学理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使得满译《金瓶梅》从最初的案头读物性质上升为学术研究对象。
1985年,滋阳先生《满文〈金瓶梅〉》一文,⑦短小精悍却拉开满译《金瓶梅》研究的序幕。首先,介绍满译《金瓶梅》版本情况,并据维利《金瓶梅》序文,认为英国和德国悉有收藏满译《金瓶梅》版本。其次,搜集文献记载,列出译者为和素、徐元梦等两份资料,经过合理推论,否定译者为后者的观点。最后,滋氏,依据康熙年间禁令“淫词小说”的圣训,却《金瓶梅》满译本得以刊行的事实,提出满译工程是得到朝廷允可得以完成的见解。
1989年,刘厚生先生《谈满文本〈金瓶梅序〉今译》一文,⑧全文专门研究满译《金瓶梅》序言。基于研究对象,文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录入满文序言。第二节,进行罗马字标音。第三节,汉译序文。第四节,解意序跋。刘氏确定清初,《金瓶梅》已被斥为“淫词小说”的事实,由此赞誉译者在康熙严禁的严峻背景下译写的毅力,并肯定满译序言对考订原著《金瓶梅》作者具有较高文献价值。
2000年,傅憎享先生《谈满文本<金瓶梅译者是谁》一文,⑨极其短小。载录有关《金瓶梅》翻译者的信息。傅氏对于“译书房”别有新见,认为清代禁书,或许对上无禁,而“译书房”专译禁书,以供御览。
2007年,季永海先生《满文本〈金瓶梅〉及其序言》一文,⑩系满译《金瓶梅》专题研究。首先,充分肯定译者翻译水平、进而认可译字的价值;其次,从文献学的角度分析满译《金瓶梅》序文,认定原著《金瓶梅》作者为卢楠,并列举学界推测的徐元梦及和素为译者的观点,又经分析体现出作者青睐于后者的观点;最后,满文序文译成汉文。
同年,王汝梅氏《满文译本<金瓶梅和作者卢柟说》一文,11总结满译《金瓶梅》序言中,译者所提观点。即,认为《金瓶梅》是四大奇书首品,并强调原著作者为卢柟。另外,王氏探讨译者问题,提出和素译作的观点,并深入探讨和素翻译思想。王氏认为和素同张竹坡一样,延续了冯梦龙的小说观点,接受了小说与正史同等的观点,提高小说的价值。该文属《金瓶梅》译者之深入研究成果。
2012年,王汝梅先生《翻译房与〈金瓶梅〉的满文译本》一文,12就满译《金瓶梅》翻译机构、翻译者和序以及馆藏信息等问题进行探讨。王氏认为,满译《金瓶梅》出自翻译房;译者为和素为首的翻译房译员;序文为,和素亲笔所作。另该文著录了国内外、官私收藏满译《金瓶梅》馆藏信息。值得注意的有两条馆藏信息。一是,吉林大学所藏精抄本,此条信息其他著录编辑中未见介绍。一是,大连图书馆藏的题为《世态炎凉》的满译《金瓶梅》抄本。
2013年,王汝梅先生又一文《满文译本〈金瓶梅〉叙录》,13据存世满译《金瓶梅》版本为数不多现状,王氏呼吁将其列入国家抢救古籍文献项目,提议影印出版,以供研究和珍藏。
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
除上所述著录满译《金瓶梅》馆藏信息和满译《金瓶梅》专题性研究之外,也有一些书籍和文章旁及满译《金瓶梅》相关信息。
1980年,王丽娜先生《〈金瓶梅〉在国外》一文,14介绍东西方各国《金瓶梅》翻译情况。具体分析译者、翻译时间、翻译内容、翻译影响、等等问题。东方各国中介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翻译《金瓶梅》情况,以日本尤详,不仅介绍收藏、翻译情况,同时也介绍日本学界《金瓶梅》研究成果;西方各国中介绍了德国、法国、英国等国节译和全译《金瓶梅》译者、翻译时间、翻译内容以及翻译影响、等等问题。不得忽略的是,据王氏介绍,德国语言学家、东方学教授,奥尔格·加布伦茨所译《金瓶梅》片段是根据满译本翻译而成。因此,可以得知,《金瓶梅》满文翻译,又促使其他文种翻译。该文就翻译学的角度而言,使满译本的价值更上一层。
1983年,黄润华先生《满文翻译小说述略》一文,15选择满译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进行详尽分析。黄氏对满译《金瓶梅》译者进行尝试性探索,认为译者和序言者非属一人,序言者指使译者翻译而成,但未知译者何人。黄氏将汉文崇祯本与满译本《金瓶梅》回目作比较,提出满译本以崇祯本或张竹坡《金瓶梅》为底本翻译而成的观点。该文探讨满译《金瓶梅》底本问题,并得出重要结论,为后人提供重要信息。
同年,黄润华、王小虹先生《满文译本〈唐人小说〉〈聊斋志异〉等序言及译印〈三国演义〉谕旨》一文,16由三部序言和一部谕旨组成。三部序言分别是满文《唐人小说》《聊斋志异》和《金瓶梅》的译者序文;谕旨是满文《三国演义》的翻译谕旨。该文中黄氏声明所载汉译《金瓶梅》序文,经由作者订正佚名者序文而成。但就佚名者所译序文未标出处,使得研究者存有猜测。
1988年,王丽娜先生《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一书,17撰写中国古典小说在国外流传影响情况,囊括翔实的资料、收录丰富的文类,利于研究者所用。书中专设一栏介绍《金瓶梅》在国外研究、收藏和翻译情况,其中涉及满译《金瓶梅》。王氏节录满译《金瓶梅》序言,认为此满译本以张竹坡评本为底本翻译而成。并且,关于满本《金瓶梅》译者问题,透漏了或为康熙皇帝的一个兄弟或为清朝户部郎中和素的两个信息。此外,王氏用较大篇幅,摘录了《金瓶梅》一些外文翻译的信息。并强调有些西文译本转译自满译本,其中例举德国语言学家、东方语学教授格奥尔格·加布伦茨据满文本翻译的德文节译本。
1989年,克劳婷·苏尔梦编著,颜保等译《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一书,18汇编国内外学者的汉文小说在亚洲各国的传播研究成果,悉十七篇文章。其中二篇文章涉及满译《金瓶梅》研究。其一,李福清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蒙文译本——尝试性文献综述》一文,19李氏认为蒙古文《金瓶梅》虽不知其最早的翻译时间,但肯定的是,蒙古译文根据满文译本翻译而成。并认为蒙古国所藏蒙译本《金瓶梅》,译于1910年,但绝非第一个译本。其二,马丁·吉姆的《汉文小说和短片故事的满文译本》一文,20指出满译《金瓶梅》是继满译《三国演义》后,唯一一本得以刊印的小说。并对满译《金瓶梅》译者为康熙兄弟的观点,予以否定。
2002年,扎拉嘎先生《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一书,21从文学互动的角度分析了清代蒙汉文学关系。其中专设一节研究汉文小说的蒙古文译本,同时兼及清代满文译本。作者利用目录编辑信息,分类列出清代汉文小说蒙古译本和满文译本,并以民族不同审美需求的角度解释,蒙、满民族中出现不同题材译本之缘故。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深研究,列出蒙、满译本中出现的共同译本,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几部小说。作者从两方面解释了此现象。一、从原著而言,上述几个小说都属于汉族文学经典,以其自身的价值存在吸引满、蒙译者。二、从蒙、满民族自身而言,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产生审美共同性。关于满译《金瓶梅》,作者透漏了蒙古文译本《金瓶梅》依据满译本翻译而成的重要信息。
2009年,季永海先生《清代满译汉文典籍研究》一文,22属清代汉文典籍满文翻译之介绍性文章。作者利用著录信息、文献资料,对清代满译汉文典籍之翻译时间、版本、译者以及影响等问题均作探讨。首先,介绍清代文学之特点,并阐明其产生原因。其次,分类汉译满文典籍作品。以入关为界,将其分为入关前和入关后作品。并罗列入关后译文典籍的书名、译者、译作时间、以及版本等。再次,分析译作特点。即,译作时间,清前中期最盛;译作文类,涉及军事、历史和小说等;译者多为满汉兼通的官员、文人等;译作品,具有原文译成和删改译成等特点。最后,归纳满译典籍的意义。一为,对相邻国的影响;一为,对中西交流的影响;一为,对民族之间交流的影响。该文作为清代汉文典籍满文翻译专题研究,对研究者提供诸多信息,其中关乎《金瓶梅》的信息尤为重要。季氏认可,以翻译水平而言,满译《金瓶梅》为最,并指出满译典籍中《金瓶梅》满译本(另有《三国演义》)系刊刻流传,其余译本均以抄本形式流传。并且强调《金瓶梅》是唯一没有署名的刊刻本。但为何不署名刊刻的原因,只以“清政府怕影响八旗人员,云云”寥寥几字,敷衍解答。季氏关注《金瓶梅》满译本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以及诗词名的满文旁注汉文的特点,但只以方便理解为由,不及完备,未达深入。
2009年,章伟宏先生《论清代前期满文出版传播的特色》一文,23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集中讨论了清代初年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满文出版传播的特色。探讨康熙年间满文出版特色时涉及了满译《金瓶梅》内容。章氏着重探讨两个问题:一、康熙47年满译《金瓶梅》已入禁书类,提出疑义。二、满译《金瓶梅》译者和作序者问题着录相关研究者见解。
2009年,乌云娜先生《清代蒙译汉文小说版本述略》一文,24探讨蒙译汉文小说版本问题,认为蒙译汉文小说的底本分别为满文、汉文,民间说书故事以及当时流行的章回小说。并列举由满文译本转译而成的蒙古文小说,其中包括蒙古国所藏蒙古文手抄本《金瓶梅》。该本是1910年,由名叫达瓦、益达木的人奉敕,将满文本《金瓶梅》转译而成。此文虽非关满译本《金瓶梅》,但传送了满文译本催发蒙古文译本的信息,扩大了满文译本的传播研究。
四、结论
满文译本《金瓶梅》,系清代汉文典籍满文翻译的一部杰作,成书于康熙盛世,属清初满族实施接受汉文化的产物,译文中体现着满文字的特点。学界对满译《金瓶梅》研究,成果固然是显著的,但仍尚需完善和深入。例如:虽有版本著录介绍但未见版本整理成果;虽探讨翻译情形,但未见完善的历史阐述;虽考证翻译底本但未作原著与译本的文本校勘。因此,有待从历史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角度对满译《金瓶梅》进行深入研究。
注释:
①李德啓编,于道泉校.满文书籍联合目录.国立北平图书馆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合印,民国二十二年六月,第32—33页.
②富丽.世界满文文献目录(初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83年,第49—50页.
③黄润华,屈六生.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137.
④佟鸿举.呼和浩特满文古籍文献[J].满语研究,1995(02):134—136.
⑤何薄滢.日本藏满文文献概述[J].满族研究,1996(04):86—90.
⑥阎立新.大连图书馆馆藏满文文献概述[J].满语研究,2004(1):86—91.
⑦滋阳.满文《金瓶梅》[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5):96.
⑧刘厚生.满文《金瓶梅序》今译[J].满语研究,1989(02):50—57.
⑨傅憎享.谈满文译本译者是谁[J].保定学院学报,2000(01):108.
⑩季永海.满文本《金瓶梅》及其序言[J].民族文学研究,2007(04):65—67.
http://book.sina.com.cn.2007-2-17.
王汝梅.翻译房与《金瓶梅》的满文译本[J].清史参考,2012(36).
王汝梅.满文译本《金瓶梅》叙录(上篇)[J].现代语文,2013(02):20—21.
王丽娜.《金瓶梅》在国外[J].河北大学学报,1980(02):90—95.
15黄润华.满文翻译小说述略[J].文献,1983(02):6—23.
16黄润华,王小虹.满文译本《唐人小说》《聊斋志异》等序言及译印《三国演义》谕旨[J].文献,1983(03):1—5.
17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126—166.
18克劳婷·苏尔梦编著,颜保等译.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9【苏】布里斯·李福清.中国古典小说的蒙文译本——尝试性文献综述.克劳婷·苏尔梦编著,颜保等译.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99—130.
20【德】马丁·吉姆.汉文小说和短片故事的满文译本.克劳婷·苏尔梦编著,颜保等译.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130—190.
21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109—130.
22季永海.清代满译汉文典籍研究[J].民族翻译,2009(03):41—49.
23章伟宏.论清代前期满文出版传播的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2009(01):80—91.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篇2
2.潘年英的《伤心篱笆》与人类学文学写作实践刘慧
3.神圣言说——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叶舒宪,YEShu-xian
4.从《穆天子传》看神话历史方艳,WANGYan
5.什么是"神话历史"——评《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金立江,YULi-jiang
6.神话思维与转向"经验"的历史哲学安琪,ANQi
7.浅谈百色起义中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梁玉珍,陈文静,LIANGYu-zhen,CHENGWen-jing
8.基于MATLAB_GUI的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分析韦春荣,戴命和
9.学生机器人活动中跨平台统一化编程的实现陈孟臻,苏广
10.探析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梁兵
11.层次分析法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课成绩评分中的应用陆冬妹,岑小梅
12.新升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百色学院为例颜锦,农高海,YANJin,NONGGao-hai
13.植物野外实习与天坑景区生态保护黄珂,李秋琦
14.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圆叶乌桕的生态解剖结构研究李荣峰,周琼,黎桦,谢义林
15.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树种规划及应用刘晟辉
16.基于Web使用挖掘的资源网站优化潘大胜
17.基于ASP网站中SQL注入攻击及其安全防御策略的研究韦相龙,陆月然,黄瑞政
18.基于SSL协议安全通信原理与实现韦林,农纳曼,WEILin,NONGNa-man
19.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谭军,韦家儒,黄艾卿
20.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黄学惠,彭杰峰
21.谈谈现代汉语语素教学赵敏兰,ZHAOMin-lan
22.论研讨式教学法在人类学教学中的应用吕俊彪,LVJun-biao
23.后发展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探讨覃铭,冀红彦,覃焕昌
24.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高张志巧
25.新农村背景下乡村图书馆建设探析——以广西百色市濑浩屯为例张霞,吴欢欢,ZHANGXia,WUHuan-huan
26.图书馆中心机房的雷电防护黄培标
27.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徐艳芬
28.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档案建设探讨黄梅珍
3.中国情人节的立体思考段宝林,DUANBao-lin
4.驮娘江流域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李甫春,LIFu-chun
5.论壮族末伦文化的保护传承策略——以广西靖西县为研究个案李萍,周叮波,陆斐,LIPing,ZHOUDing-bo,LUFei
6.乡村宗族变异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武鸣县横塘人为例冼奕,XIANYi
7.镇安故地壮族巫信仰历史与现状考察黄桂秋,侬兵,HUANGGui-qiu,NONGBing
8.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探析陈丽琴,CHENLi-qin
9.近代广西民间信仰形成条件与发展趋势初探廖玉玲,LIAOYu-ling
10.产业化视阈下的民歌精品化创作对策论(上)——以广西为例马树春,MAShuc-hun
11.元代文人身份焦虑论韦德强
12.壮族妇女的悲苦命运——壮族抒情悲歌的女性文化学解读侯红良,HOUHong-liang
13.潘年英创作价值论刘大先
14.右江农民运动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吴日岗,简华春
15.论孙中山与新桂系的崛起刘文俊,LIUWen-Jun
1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程惠哲,CHENGHui-zhe
17.近代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研究——"民间力量"与近代广艺理论的转型宁金
18."自然"范畴:由哲学到文艺理论的转型周斌
19.靖西壮语~普通话中介语的语序、句式和句类特点——靖西壮语~普通话中介语语法特征之一吕嵩崧
20.英汉自我理念差异与翻译言红兰
21.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以百色学院为例蒙志珍,覃丹
22.英汉比喻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郭志斌
23.女性的英语委婉语吴俊
24.西部村级教师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探析杨秀富
1.人类学中国话语的反思——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兰林友博士徐杰舜,兰林友,XUJie-shun,LANLin-you
2.土著者说潘年英,PANNian-yingHttP://
3.大明山: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世杰,HUANGShi-jie
4.俚僚历史文化的载体与缩影——上林唐碑内涵探幽农冠品,NONGGuan-pin
5.中华建筑始祖有巢氏考——构木为巢的有巢氏之事迹杨东晨,YANGDong-chen
6.壮族山歌传承奥秘新探——以百色壮族山歌为例李萍,韦国友,LIPing,WeiGou-you
7.提高道德调控有效性的对策研究徐魁峰,张正华
8.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张丽玲
9.百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及其利用陈青
10.邓小平对传统自强精神的超越——"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研究之一任民
11.关于大学生社会化途径的探讨阙贵频,许珍
12.对青年学生网络轻信的思考黄修卓,韦美珠
13.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杜承秀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篇3
混龄教育的概念:把三至六周岁的学龄前孩子组织在一个创设好的区域一起学习、共同生活及游戏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类似于生活实际,能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当下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的现状,幼儿之间缺乏一起活动及感情交流的机会混龄教学模式可以为幼儿创造情感交流的机会,在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大有裨益。蒙台梭利教育是意大利女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并受到普遍的欢迎,影响了整个20世纪。人类进入21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于世界东西方100多个国家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蒙台梭利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已经为我们所实践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我国幼儿园实施蒙氏混龄教育的困境
(一)没能充分认识到混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蒙台梭利非常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分组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在心理上,儿童需要成人或年长的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需要与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传统的理念认为,混龄班恰似个大家庭,不同年龄的儿童如同兄弟姐妹。在兄弟姐妹似的组织中,一个儿童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即是兄姐的永远是兄姐,是弟妹的永远是弟妹。如果是兄姐,就一直是处于照顾他人的领导者地位;而是弟妹的则始终处于被照顾、被关爱的弱者地位。但在蒙台梭利教育的混龄班中,一个儿童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他人照顾,发展到照顾他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到成为“强者”。角色的动态变化,促使其要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变化中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飞跃性提高。同龄促进、异龄促进、角色换位等,为儿童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每个儿童身心同步发展。因此,混龄编班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二)没能充分认识到混龄对儿童人格形成及认知发展的特殊作用
孩子间的心智比成人更接近,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自然发生的“渗透作用”。小的孩子能从大孩子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学会与人相处;活动中知道等待、轮流、不打扰他人,学会许多成人无法用“语言”传授给他们的东西。大的孩子在教导小孩子的过程中,会自发的要求自己为小的孩子作出更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并能分析、综合、重组、总结自己的知识,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大孩子在生活上也会照顾弟弟妹妹,这样他们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也会得到发挥和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上,寻得自己过去以及未来的成长轨迹。因此,在孩子的人格形成及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混龄的环境所提供的良性社会互动要素更为多元与丰富。他们像一家人一样,感受到了同伴间的亲情、友情,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
二、指南背景下幼儿园蒙氏混龄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研究蒙氏教育的精髓,本土化实践研究
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受到青睐,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立足实际,理性借鉴,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设计符合本土的模式。首先,在实践教育中,注重教学案例的整理归档工作,把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和存档,以利于本校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为教师提供可贵的经验。其次,实施混龄教育班级的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中的经验吸取实践中的教训,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的素材。再次,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我们通过微博建立自己园所的资源交流库,使园内有意向参与混龄教育的教师随时随地查阅参考。
(二)加强蒙氏教育思想的宣传,转变家长观念
我园开始尝试成立了蒙氏混龄班,在最初开班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担心小孩子会受到欺负,大孩子在带小孩子的过程中会误了自己的学习所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同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对混龄教育这一模式的体会和收获,使他们熟悉混龄教育的目标和组织形式,使家长在观念上和我们达成共识,增强家长的信心和参与热情通过三年多的推行,家长都理解了,并从中看到了自己孩子得到的益处。
(三)创设一个实施混龄教育的和谐环境
为配合混龄教育,我们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将原来整齐划一的办公格局用各个教具隔断成各种特色活动范围,幼儿会按自己的喜好和特点选择各自的活动范围。对于教学用具的设置,要考虑各个龄段幼儿的喜好对于大龄幼儿,有能力的,要给予角色领导的表现机会;能力弱的可以和小龄幼儿一同学习,又能得到角色领导的帮助,充分发挥混龄教育的作用,让幼儿在此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针对小龄儿童,能力发展较快的儿童可跨龄学习,和大龄幼儿一起学习;能力较弱的小龄幼儿在混龄班中,会受到大龄幼儿的格外关注,认知及社会经验可以从和大龄幼儿的交往中模仿所以,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混龄班的弹性化环境兼顾了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龄教育对于幼儿成长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混龄教育属于“舶来品”,受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地域背景的影响,混龄教育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国内外经验,推进混龄教育的本土化工作。因此,幼儿教育的同仁们必须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教育不能太过商业化,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篇4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约4330余种,其中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的有573种,内容涵盖了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剂、临证各科、医案医话医论、史学工具书等方面。本文将江苏籍中医医家所撰著的480余种著作分为“医籍所涉及的种类”、“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方药类著作”、“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医学卫生保健类著作”、“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类著作”等七个方面、六个大类进行评述。介绍其在中医学术、中医教育、中医临床、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科学化等方面的著作特点,肯定其对于现代中医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试图唤起现代中医药研究者对这一时期中医药著作的研究兴趣,使这一时期的著作更好地为当今中医药事业服务。
【关键词】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研究概述
民国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是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时期(38年),在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中只是一瞬,但是,由于其恰恰处在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渡期中,来自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汇与冲突尤为明显,这就决定了其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在民国时期,由于有着西方文化留学背景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西方医学以前所未有的强势进入国内,政府也积极推动其成为社会医疗主流。中医药事业从起初的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被漏列,医疗行为被限制,发展到中医药被整个废除的境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局面。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整个中医药界奋起抗争,同时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宗旨,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中医的各项权益。他们积极探索创办中医药学校及函授的教育形式,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医院,努力开展学术上的中西医汇通,并围绕着上述内容著述立说。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主,以下简称《中医联目》)有4330余种,占到全部中医存目存世书籍的三分之一[1]。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对于当今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无疑是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江苏籍中医医家群体在上述的历史事件中均有参与,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甚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形成的著作有573部[2]。这一群体又大多寓居在中西文化交汇与碰撞的上海,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因此,对其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著作进行研究,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现就以《中医联目》中所载的480余种各类著作为依据,对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作一概述。
医籍所涉及的种类
按照《中医联目》所划分的种类,去除重复项,在这些著作中,医经类20种,基础理论类12种,伤寒金匮类19种,诊法类11种,针灸推拿类15种,本草类25种,方书类43种,临证各科中包括临证综合类23种,温病类18种,瘟疫类5种,疟疾类6种,内科类12种,风痨臌膈类14类,其他疾病类18种,妇产科类18种,儿科类20种,外科类20种,伤科类1种,咽喉口齿类7种,养生类12种,医案医话医论类63种,医史类23种,综合性著作类24种。从医籍所涉及的种类来看,医家们的著作涵盖了中医药绝大部分的种类,有些尽管从种类上归属于大类,但从其内容上来看,已经超出某个传统种类的归属。如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既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阐释,更是不同于传统对经典医籍的注释,而是对经典医籍的现代诠释和发挥,与现代知识的结合更加紧密。再如恽氏的《生理新语》、《病理概论》和秦伯未的《生理学》、《病理学》等等,也已不是一个“基础理论”所能归属了的,更多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现代认识与诠释。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时期医家们的著作时,既要注意其传统的一面,更要注意其有别于传统的内涵实质的一面,这些实质性的学术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医具有诸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
中西医之汇通早在西方医学于十九世纪传入我国即已开始。较系统论述中西医汇通的医家可谓唐容川及朱沛文,但大量开展中西医汇通之学术研究与实践者当属于民国时期的医家们。这其中,江苏籍医家的代表者有恽铁樵、丁福保、陆渊雷、时逸人、杨百诚、章次公、许半、蔡陆仙等等。
自从1917年余云岫之《灵素商兑》发表抨击中医理论的观点以来,中西医的论争便趋向公开和激化,中西医阵营中的各自维护者,纷纷发表言论或著书,对余氏的观点加以回应,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著作组成的论争性文献和著作。第一位以著书形式回应余氏观点和言论者当属恽铁樵氏。在其1922年出版的《群经见智录》中,恽氏以独特的领悟,对于中医最基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剖析,他的“四时五脏”学说可谓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真谛,被后世所推崇。他对于中西医体系的优劣进行了较为公正的比较,驳斥了余氏对中医认识的错误方法和观点,从而拉开了中西医相互论争之幕。随后的如其弟子陆渊雷氏,在继承其师的汇通思想之后,提出“中医科学化”的主张并撰著了相应的著作。
江苏籍医家所撰著的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的著作所涉及的面较广,总结起来有论述中西医理论之立足点不同,而主张各取之长、互补其短以及融会贯通的。如恽氏《群经见智录》、《保赤新书》,许半龙之《中西医之比观》等。更多的医家在涉及中医各科内容时揉进西医学的认识,以图全面地在实践中促使中西医的汇通。代表者如恽氏的《生理新语》,其在自序中这样描述他的这本书:“本书既名新生理,自非中国古代五运六气、三百六十五穴道之旧生理,然亦非纯粹西国解剖学、显微镜、血轮细胞之新学说。若用简单概括的话评论我这部书,可以说得不新不旧,亦新亦旧;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将《内经》所说的证之于病能不得其解,求之于西学。那是轩岐医学、西洋医学和我自己的实地经验,三合而成。”[3]表明其是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中医理论的。再如丁福保的《新内经》、《中外医通》,杨百诚的《医学新论》,章次公的《药物学》及《中西医学名词对照》等著作,也是将西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学知识相揉合、相比较。
与上述书中所反映出的中西医汇通思想有所不同的是主张中医科学化的思想。持这种主张的代表者有陆渊雷、时逸人等。陆氏在其《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以及《陆氏论医集》等著作中虽有欲以西医学知识融会贯通中医的想法,但其主要思想却是以为中医的疗效和验是可取的,理论却是多臆想和空泛无据的,主张以西医知识来解释中医理论。也就是其最终主张的“中医科学化”。陆氏的这一“新观点”在当时整个社会崇尚科学化的大背景下,很有号召力,特别是青年人,一时间响应和追随者遍及海内外,影响较大。其著作《伤寒论今释》和《金匮要略今释》就是不同于别人以《内经》的传统理论来诠释,而是用西医理论解释之,再用各家经验证实之的。陆氏的这一思想和做法,大有废医存药之嫌,故而也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尽管如此,陆氏的一些思想还是有值得现代人借鉴和思考的地方。这类著作成为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
民国初期,由于当时的北洋政府将中医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漏列,从而导致中医界的奋起抗争。积极抗争者如江苏籍的丁甘仁、余伯陶、谢观等,他们向北洋政府请愿,抗议这种对于中医的不公正待遇。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筹办中医学校,以期既成事实,劝逼当时的府承认中医教育的合法性。最终,尽管政府没有将中医教育列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但也默许了中医办学校从事规模化教育的事实。
中医规模化教育在与各种社会阻挠势力的斗争中发展起来,服务于学校及函授教育的教材著作应运而生。这类著作从丁甘仁氏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编写的《脉学辑要》、《药性辑要》以及《医案讲义》等开始,到之后为陆续兴办的中医学校及函授学校自编的教材,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了当时中西医各个学科,可谓洋洋大观,形成了这个时期所独有的著作形式。如恽铁樵的《生理新语》、《伤寒论讲义》、《伤寒论研究》,秦伯未的《内经学讲义》、《内经类证》、《诊断学讲义》,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许半龙的《
方药类著作
《中医联目》中,江苏籍中医家的本草类著作为25种;方书类著作为43种。从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药学家们编写的这类著作的内容上不难看出,他们在此时所要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古药古方今用上面,突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他们在忠实古代方药文献以及沿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的同时,尽量结合西医药的研究成果对古方药的临床功效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贯通,以期为当今医疗实践服务。因而此类著作极少有空泛的理论论述,切合实用是医家们编著这类书的主要目的。本草类代表作有恽铁樵的《论药集》,章次公的《药物学正编续编补编》,张山雷的《本草正义》;还有地方性本草研究的如赵黄的《祁州药志》、《蒙古本草药之原植物》、《蒙疆所产本草药材关于其原植物之考察》等;本草谱录类如赵黄的《中国新本草图志》以及陈存仁的《中国药物标本图影》等。方剂类著作除了上述的著作特点外,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即是医家们以自己亲身临证体会或经名家实验的经验来阐述方剂,处处以临床实效为根本宗旨,这就使得这类书既可以被看作临证方书,也可作为中医教育教材。代表性的有丁甘仁的《丁甘人家传珍方》、《百病医方大全》,丁福保的《中国经验良方》,恽铁樵的《验方新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时逸人的《中国处方学讲义》,秦伯未的《处方学》,张赞臣的《方药考论类编》等。
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
江苏籍中医医家所编撰的临床著作,按照《中医联目》的分类,有临证综合、温病、瘟疫、疟痢、内、外、妇、儿、骨伤和五官等科。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学科,是内容最丰富的一类中医学著作。其中既有对前人临证学术经验的总结与阐述,更有作者本人结合自己亲身临证心得体会而得出的理法方药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重要文献。代表者如张山雷的《中风诠》。是书从阐述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内外风混淆辗转变革的过程着手,反复申论《素问》气血上菀的本旨及其与中风的关系;结合西医学之神经学理论,讨论内风脑神经病之脉因证治,系统论述中风证治八法,创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再如恽铁樵的《温病明理》,在1928年初刊之后的8年当中,对于这本书中4卷所论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临证检验,在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之后,于1936年另加1卷,再次出版了该书,并有了新的临证认识,如作者认为温病于十二经而言实为手经病以及认为古人以为的“温病下不厌早”之说值得商榷等。这种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另一个特点就是医家们能够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流行病来研究和著书。如对于肺结核病、性病、小儿痘疹惊疳等,体现了作为医生对于社会负责任的职业道德。医案类的著作,在《中医联目》中江苏籍医家撰著的有29种(这其中不包括医家们所撰著的医话医论类的著作,关于这类著作的内容已在其他评述点中介绍了)。这当中绝大多数是医家们自己的临证案例,如《孟河丁氏医案》、《药医案全集》、《陆氏医案集》、《曹颖甫医案》等;尚有集前人医案分类汇编的医案书籍,如《分类王孟英医案》、《医方经验汇编》等。这些医案著作是先辈医家们留给后人的第一手临证资料,也是后人继承其学术思想和经验的重要文献。
医学卫生保健类著作
民国时期相对于前朝封建社会来说要更加开放。这种开放所带来的是西方较科学的社会公共卫生意识。加之西医强势的进入和社会对于医学卫生知识的需求,利用图书杂志报纸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医学卫生和中医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中西医界的共识。中医界人士除了利用所办的杂志报纸等传播医学知识外,还编写并出版了大量的医学普及类读物。其中之代表如丁福保的《怎样调理使你身体强壮》、《卫生格言》、《青年之摄生》,朱振声的《百病自疗丛书》、《家庭实用验方》、《家庭医药常识》、《育儿常识》、《万病治疗大全》,蔡陆仙的《民众医学指导丛书》,顾鸣盛的《长生不老之秘诀》,丁仲英的《康健论》,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法续编》以及谢利恒的《气功养生要诀》等。医家们还针对当时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医学普及教育,如肺结核、性病等。还有提倡健康生活观念的书籍,如朱振声、顾培玺编撰的介绍如何戒烟的指导性书籍等。这些著作的编写对于当时中西医药知识得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与普及、提高中医药在民众中的信任度等,均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类著作
民国时期的38年间,由于出版印刷业的兴盛,社会对于医药学类的图书著作的需求较旺,加之中医药界人士意识到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对中医药的学习与研究,于是,由出版界组织,或由个人发起,大量的中医药综合性著作以及史学工具书被编撰出版,形成了这一时期另一种著作形式。在《中医联目》中,仅江苏籍中医医家编撰的这类书就达40余种。综合性丛书合刻医书中除了上述的教材类和卫生普及类著作外,尚有陈存仁的《皇汉医学丛书》、顾培玺的《顾氏医苑》、蔡陆仙的《中国医药汇海》、陆士谔的《基本医书集成》以及张赞臣的《古本医学丛刊》等。医学史类的著作有二十余种,其中以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和谢利恒的《中国医学源流论》等通史类著作最具代表性。陈氏的《中国医学史》可谓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医学通史专著,先后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出版,在向国外介绍我中华医药方面作出了贡献。工具书类代表者有谢利恒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以及章巨膺编撰的《应用药物辞典》等。
小结
相对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来说,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的著作只是一小部分。通过对上述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著作的评述,我们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内容之丰富,时代特色之鲜明,是历代中医药著作中之罕见者。中医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观上得到了一次嬗变。“即使在今人来看,当时医家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教育以及中医科学化的一些见解也还不失参考的价值或借鉴的意义。”[1]民国时期之于今天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过去文献研究的重点是在古代,对于这一时期的文献研究明显不足,因而,重视和研究成书于这一时期的中医药著作应该成为当今中医药研究者的共识,并通过研究和利用,为今日之中医药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焦振廉.民国时期中医药著作概述[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3):5.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篇5
(一)幼儿园概况
咪咪幼儿园自开办以来得到普陀区教育局及相关科室领导直接关心指导,今年暑期区教育局派遣基建队本园屋顶漏水、地管堵塞进行大修,当前本园硬件设施符合上海市《幼儿园建设标准》。现有规模6个班级,其中托班1个、小班2个、中班2个、大班1个。幼儿园占地面积2319平方米、建筑面积2126.59平方米。全园教职员工25名。教师14名。有教师资格证4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都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幼儿园发展基础
优势:全园教职员工积极向上,有团队精神。基本能以“心语来审视自己的工作,确保幼儿的“欣悦:安全、健康、卫生、快乐、聪明、自信。“心语是:用爱心去监护好每个宝宝、用细心去呵护好每个宝宝、用责任心去做好每项工作、用诚信服务于社会和家长、学习进取工作细致有创意、学会反思提高保教工作质量、同伴相处讲究尊重与宽容、发生冲突先找主观原因、当工作失败时不找借口、当工作成功时积累方法。
不足:
分层管理畅达不够、中层干部职责明确工作到位不够、人人自我管理,做到自尊、自律、自检不够。
二、学期目标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基本素质、人文素养,在日常工作中体现:教师工作专业性、后勤工作规范性。
2、加强安全教育,把幼儿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3、加强园本课程建设:体现:共同性课程与园本特色课程相融性。即“礼仪启蒙教育特色课程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礼仪作为切入口,形成咪咪幼儿园的礼仪教师、礼仪幼儿、礼仪家长。
(一)管理工作
1、分层管理畅达,职责明确,工作到位。
2、人人自我管理,做到自尊、自律、自检。
措施:1、对未尽后勤组长、教研组长等干部职责的当即撤销任职资格。
2、对不善自检、不服他检、不愿互检的教师,到期解除教师合同。
3、加强教代会、家委会的参政议政。
(二)队伍建设
1、非专科生教师就读“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工作专业化水平。
2、后勤三大员持证上岗,持证率力争100%,提高后勤工作的规范性。
3、提高员工人文素养:说话时做到三个有利于、发生与解决矛盾能找主观原因。
4、自觉遵守园规章制度:实施员工手册条例。
措施:1、园长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位教师、成
就每一位教师,让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时时有教育。帮助他
们在研究性实践中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对于上班不迟到、进园后时不换校服、工作时不溶于幼儿之中、
说话时不注意三个有利于、碰到问题时强调客观不找主观原因、上班时间打手机、发短消息、上网(与工作无关)、吃东西,搭班未经领导同意随便换班等,引导无效,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3、园长关注每一位后勤人员的工作实况,做到眼中有事情、环境清
洁做到“净美两字。对于工作马虎拖拉者引导无效,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如:卫生包干区:*教室卧室天天消毒、清扫、拖。每月底大扫一次。
*教室窗台与玻璃两周抹擦一次。*前中后操场天天小扫一次、一周大扫一次(前操场:用水冲刷、中操场:湿拖、后操场:湿拖)等。
(三)课程设置
1、实现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相融与互补性。
体现:行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幼儿在做中学,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课程的内容是行动——幼儿怎么学?是备课的要点)。
2、拓展幼儿多元智能:开设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珠心算、阅读、东方之星思维课程。
本学期侧重研究:
共同性课程: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研究。
特色课程:“礼仪启蒙教育研究。
选择性课程:“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教学研究。
3、实现主题活动与主题墙及区角游戏的联系性。
4、实现学习活动目标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体现:具体可操作、整体、在最近发展区。
5、实现课前准备充分:材料投放与备课相符,教具大而色彩鲜艳、便于幼儿观察,幼儿学具应人手一份,便于幼儿直接体验。教学过程教师发音正确(改变词语发音不准确现象:哪里(NA)√(LA)X.及前后鼻音等)。
6、实现选择性课程:(1)分级阅读中大图书与小图书的有效互动、(2)英语教学中大挂图与小图书的有效互动、幼儿运用英语小卡。
措施:把上述条例作为活动评价指标。
7、实现礼仪特色课程在一日活动的渗透性。
按照咪咪幼儿园“礼仪启蒙教育评价指标、参照《幼儿教师礼仪基础教程》
设计渗透于一日活动的礼仪教育方案,探索形成一套2-6岁幼儿“礼仪启蒙教
育的园本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多元渗透、评价途径)。
8、开发0-2岁亲子早教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途径)。
措施:早教兼职教师(朱、佳)广阅国内外早教信息、针对本园、本地区婴幼
儿身心特点,制定“0-2岁亲子早教课程开发计划,定期开放散居婴幼儿早
教活动,积累早教课程内容,来填补早教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途径)
在本园的空白点。
(五)园本研修
1、提高教师“礼仪特色课程实施水平。
2、提高教师教研活动水平。
3、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措施:园长引领、扶持教研组长开展园本研修:
1、以教研组为核心,依据《课程指南》、对新教材进行园本化实施,关注新教材主题活动的预设,重视对主题活动整体框架的全面思考,重视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和多元游戏环境的创设,提高教师新课程园本化实施能力。
2、青年教师自学学前教育基本原理、自学课程指导纲要及市下发的学前教育相关文件。以“笔试、“实践操作等手段加强对教育理念和教学原理的感知、理解、运用。
3、以“教育问题为教研专题和课题研究内容、实施教研、科研、研训一体化。
(六)环境创设
1、创设探索性的学习环境。
2、创设自理性的生活环境。
3、创设挑战性的运动环境。
4、创设自由性的游戏环境。
5、创设表现性的英语、音乐环境。
措施:1、为每个幼儿创设温馨亲近的心理环境。
2、购置适合幼儿各年龄段、开启幼儿智能的教玩具。
3、把下列作为评价指标:
(1)、教师能变废为宝自制教玩具:有数量、质量、有创意。
(2)、活动时教学具布局合理美观、有顺序操作合理。
(3)幼儿入睡时教师视线面对幼儿、护理时坐在椅子上、午睡时巡视、幼儿被子不散地、午睡起叠被整齐美观、仪容清洁、仪表整齐。
(4)教学过程教具放置、演示手势有序不乱、幼儿操作投入。
(5)中午散步教师带领幼儿看礼仪画、说礼仪画、展礼仪行(我是环境整洁的小卫士:捡起地上的纸屑放进垃圾桶。让散在地上的活动器具回家:把小推车、小斑马等送回家等)
(6)各班都成立奥尔夫音乐小乐队,制定打击乐活动计划,让幼儿认识乐器、喜欢乐器,天天练习。
(7)各班都成立英语剧组,编剧本,排练英语剧(结合课程内容)。
(七)教育科研
各班继续在“幼儿礼仪启蒙教育总课题框架下确立本班“礼仪启蒙教育子课题活动方案。
侧重:“感恩教育:
*对爸爸妈妈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爷爷奶奶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老师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同伴的“感恩教育研究。
措施:
1、各级组选择子课题内容。
2、园长指导教研组长设计子课题实施方案。
3、每月交流一次(图文)、期末阶段小结。
(八)安全卫生保健工作:
1、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预防手足口病发生。
2、加强对教工、家长有关卫生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指导,提高家园一致教育质量。
措施:
1、以“保教质量评价指南、托幼机构保育工作手册指标为考量标准。
2、完善园长、教研组长、后勤组长对保教分层管理网络,加强对日常安全卫生保健的检查、反馈与调整。树立做好安全卫生保健工作人人有责思想。
3、后勤组长和教研组长加强对教师保教工作的检查,找出一日活动中的安全卫生保健要素,确保幼儿的卫生健康。
(九)家庭、社区工作
1、实施家园一致教育。
2、开展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工作。
3、实行家园社区联谊敬老活动
措施:
1、举办1—2次家教指导讲座、建立与家长网上互动的制度。
2、定期开展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站活动,活动有计划小结、有家长反馈。
3、在重阳节开展敬老节活动方案、带领幼儿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1—2次。
三、内容安排
9月
1、工作计划交流:本学期班级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家长工作计划、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后勤四大员工作计划:保健员、保育员、保安员、营养员)。
2、各班确认一个“感恩研究专题(参上述:礼仪启蒙教育中感恩课题)。
3、幼儿基本测评:(课程指南中的发展指标、礼仪启蒙教育指标)
4、班级家长会:(1)向家教讲解班级计划、(2)讲解以家园联系栏和咪咪网站等形式和家长联系,让家长感知课程安排和幼儿发展情况等、(3)听取家长合理建议。
5、继续学习与笔试《教师成长手册》《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
10月
1、共同性课程: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研究
重点观察:*实现学习活动目标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体可操作、整体、
在最近发展区。*实现课前准备充分:材料投放与备课相符,教具大而色彩鲜艳、
便于幼儿观察,幼儿学具人手一份,便于幼儿直接体验。*教学过程:幼儿学习
主要行动方式:幼儿在做中学,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教师发音正确(改变词
语发音不准确现象:哪里(NA)√(LA)X.及前后鼻音等)。
2、学习主题活动与主题墙及区角游戏的联系性研究
重点观察:*主题墙是否反应主题活动内容?师幼共同布置,体现发展性。
*区角游戏内容是否是学习主题活动的预备与后续?
3、消防、抗震演习。
4、家园社区联谊——“重阳节活动。
11月
1、特色课程:礼仪启蒙教育—感恩活动教育研究
重点观察:*礼仪活动能否体现生活性、情境性?*活动过程能否面向全体?
*让幼儿主动探索直接体验?在行动中学,师、幼、物能否有效互动?
2、秋游
3、级组感恩课题实验研究(课题方案与实验研究交流)。
12月
1、选择性课程:“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教学研究。
重点观察:*教师引导启发性*幼儿学习兴趣性*教学活动环节的小结提炼和自然过渡。
2、迎新年活动
形式: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向家长开放活动。
内容:*“礼仪启蒙教育——感恩主题教学活动。
*“蒙氏数学教学活动。
*奥尔夫音乐小乐队演出(有结合课程内容剧本)。
*班级英语剧组演出(结合英语课程内容,有剧本)。
2012年1月
1、幼儿基本测评:(课程指南中的发展指标、礼仪启蒙教育指标)
2、撰写礼仪—感恩教育文章:
3、教师会议: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经验交流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军人入党申请书范文2000字3篇
- 阅1 军人入党申请书(一)
敬爱的党组织:
我满怀崇敬与坚定信念,郑重地向党组织呈上这份入党申请书,衷心期望能在党的光辉旗帜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倾尽全力,奉献所有。
自幼时起,长辈们讲述.....

语文作业批改手册范文(整理8篇)
- 阅0语文作业批改评语篇11.真棒,你进步了!2.你可要继续努力啊!3.看到你认真听讲的样子,老师真高兴!4.你今天不但把作业都做对了,而且书写也大有进步。5.你自己学习很出色,能不能让.....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阅:1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一) 过去一年,我在思想上经历了诸多转变与成长。工作中,我愈发深刻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个人工作总结(个人通用)
阅:1个人通用工作总结(一) 在过去这段时间,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经历了成长与进步。 工作任....

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5篇
阅:1项目可行性报告 1: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聚焦于在城市核心区域以及周边主要交通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