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策(收集2篇)

来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策范文篇1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战略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间题或者说发展间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特征,改变了中国长期奉守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表现出了伟大战略家的理论勇气与世界胸怀。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段内,反映世界基本趋势,并对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本质特征。辨析与认识世界主题,不但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国内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政治运作与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回望上个世纪的世界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战争与革命一直是主导世界形势的两大基本特征。19世纪末以来,自由资本主义进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冲突进人总的暴发阶段,于是战争频仍,兵炙不断。尤其是,1914年一1919年和1939年一1945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劫难,战争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主题。此外,在全球尺度上革命的浪潮也风起云涌。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继而又爆发了一系列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共产党在巧个国家掌握了政权,亚非拉”130多个国家先后取得政治独立。革命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主题。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出现重大转变:一方面,虽然发生了美苏间的对峙和华约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虽然区域性的小规模的战争此起彼伏、但制约世界大战的因素却不断增长,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另一方面,革命的势头出现了高潮突降,除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外,再无新的进访履;东欧的共产党阵营也分崩离析,风流云散。在此种情况下,战争与革命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相反,二战结束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战争的起源与恶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迅速成长。阻遏新的大战爆发,阻遏核武器的扩散,成了世界性的话语。经济增长、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国民康乐则成了主要追求目标。一句话,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主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一方面,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大大削弱了霸权主义控制世界的能力,成为一支强大的制衡力量。另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13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均希望休养生息,图谋发展,而不希望发生战争。再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广大民众在摧患了战争的痛苦与磨难后,和平的意愿空前强烈,因而积极推展和平运动、驱策当局铸剑为犁、堰武修文。

其次,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显著减少。(1)随着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关系逐渐加强,经济活动国际化,跨国公司成为国家间经济关系的重要载体,因而毋需通过武力占领国外领土,争夺势力范围。(2)由于历史原因,欧洲一直是战争策源地,并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今,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强了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性,他们之间的战争因素已基本排除。(3)核武器在对全球造成威胁的同时,也使拥有核能力的国家彼此间谨慎从事,不敢贸然动手。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提升为全球问题。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许多问题,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间题。80年代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悬殊拉大,这一矛盾若不解决,势必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重点发生了转变,从政治对立、军事对抗走向政治对话、竞争共存。8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有了重大调整,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也都承认存在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虽然意识形态、制度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并不影响国家间的正常交往。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当代世界主题判断为和平与发展,是对当代世界新变化、新特点的高度概括,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符合当代社会演进的逻辑,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对中国外交指导思想和理顺国内政策有重大意义。自上世纪刃年代中期始,国际上就对世界局势新动向提出了种种看法。但中国共产党长期认为世界性的战争如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在实际决策上,搞一、二、三线建设布局和“山、散、洞”方针,违反了生产力配置和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最优化的基本规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对外援助上过于强调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脱离了国家经济建设实际。中国长期反帝又反修,两条战线作战,反使自己受夹击之势。政策上的失误不仅分散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贻误了发展的时机,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确立以后,理顺了中国内政外交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使我们将精力和关注点投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上,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个重要保证。

不过,我们在坚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的时候,还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必须考虑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要在我国深人人心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因为,战争与革命的主题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在行为与语言中仍时不时地流露出战争意识与革命思维。革命、战争似乎仍是一种主流话语。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接受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对这种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我国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键时候保持清醒头脑,顶住压力,坚持和平与发展仍是主导世界潮流的两主题,使我们没有陷人军事冲突和沉重的军备泥潭中,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策范文篇2

当前,世界经济中的一个主要现象是欧美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与美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居于绝对优势不同的是,大西洋两岸的经济实力趋向对等。随着美国持续十年高增长期的结束,美欧在政策与制度上的不协调性甚或矛盾性愈加凸显,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一、欧美不同的政策取向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多数欧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与美国同步奉行凯恩斯主义,80年代后又转向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就财政的分配方式和国家用其干预经济的程度而言,不仅美欧之间有较大差别,而且欧洲国家相互间也存在差异。所以说,欧盟在制定《稳定与增长公约》之前还没有形成财政趋同框架,因此谈不上欧盟的财政政策路线。90年代中期以后,欧盟成员国开始在《马约》的框架下实行稳定趋同的财政政策,此时美国正处于经济高增长期,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平衡预算的做法,欧美财政政策在形式上相对吻合。

此外,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欧美财政政策在形成机制上的差别也是其不同政策取向的一个方面。美国没有欧盟那样的法律规定对国债和财政赤字实行明文限制,因而财政政策更易受到短期景气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党政治哲学和路线的影响,财政路线因政党更迭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欧盟已将国家财政纳入政策趋同的法律框架,虽然财政政策主权名义上仍由各主权国家掌握,但成员国政府的行动实际已受到“软约束”。因此,欧盟整体中长期财政路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受政治与景气波动影响的幅度相对较小。

二、政策差异的根源分析

美欧财政政策的不同取向在表象上反映了二者景气政策的差别,而从根源上分析,它透视出美国与欧盟在政策理念、制度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主要增长目标是减少失业和消除通胀。由于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经济哲学具有差异,美国的经济政策因政党更迭存在一定变数。布什政府的经济哲学与里根经济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不仅重视以增长和就业为目标的“短期刺激干预”,同时也更强调为大企业创造投资环境,以此促进投资,推动增长。

欧元启动给美国增加了一个新的增长压力——保障资本流人。当前美国整个经济的投资有20%需要资本输入弥补,这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要害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后,美元的特殊地位还未被根本动摇,但欧元的启动使这种地位受到挑战。2001年当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国际投资者开始理智审视美国金融市场,美国股市和证券市场出现资本大量流出的现象,这对美国是一个严重警示。没有资本输人,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缺口就不能弥补,美国火车头就失去动力。为保证资本流人,美国必须赢得一定的增长率和资本收益效果。而为赢得增长,布什政府不得不采取超常的财政刺激手段。

单纯从经济层面分析欧美财政政策,还不能全面认识其不同取向的本质差别。通过对比分析欧美的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从政治经济角度揭示其不同取向的社会背景。美国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财政政策决策的关系比欧盟更为直接和紧密,财团利益关系对不同党派的经济和政治理念有重要影响。经济学家安东。齐施卡在其《美元》一书中分析五角大楼的作用时,形象地将国防部的巨大军事采购比做“世界最大的雇主”,它的巨额订单连接着权力决策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其历史渊源。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军队中许多重要的官员栖身于国防部、工业、金融等重要职位。国防部在国会拥有包括来自军队、政府以及经济界的阵容强大的院外集团,影响着政策决策。这种关系虽然在共和党和民主党执政期有不同体现,但始终存在。冷战后的1990年到1996年,美国军事采购、科研费和军队开支出现下降趋势,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种“政府一工业联合战略”。自1999年,美国财政支出中的军事科研和采购费用重新超比例增长,政府通过这种联合战略重新给工业带来巨大支持。国际安全战略学家陈皮尔在《世界政策的变革》一书中对当今美国权力一财富一决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道,现布什政府的最高领导层是里根“大财团”政府的班底,是军火和工业能源的利益代表。美国军备工业与权力机构的关系非但未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而转变,反而通过反恐和打伊得到巩固。这种关系结构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经济基础;而新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反过来又成为维持其影响与财富的政治基础。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财政决策往往会不同程度偏离经济规律。

在欧洲,能够对欧盟趋同的财政政策框架产生影响的利益集团由于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因此影响力也更加多元化。自罗马条约起,欧洲利益集团受利益驱动推动了欧洲内部市场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自身的结构、与权力机构的利益关系和影响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要转变:成员国利益集团被纳入了经济一体化的多国协调、多边管理的机制。与“欧洲特色”的外交与安全理念相辅相成,欧盟整个军火工业规模明显小于美国,军备工业的院外集团没有形成超强“气候”。这与欧洲利益集团出现的结构性“多极化”发展有密切关系。20世纪90年代《欧洲统一文件》和《马约》等重大一体化决策为利益集团制定了方向性目标,即促进多方利益。受莱茵模式的影响,欧盟在《马约》中专门强化了“社会伙伴”(包括劳动保护、消费者保护和福利等社会性利益集团)对权力机构实施影响力的运作机制。这些利益集团的“势力”导致欧盟的福利负担大于美国,经济竞争力受到削弱,但另一方面它也一定程度地保持了财政分配相对公正。目前,欧洲的利益集团出现联合发展的趋势,各种专业、行业、经济的最高联合会都在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在欧洲层面组织起跨国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渠道对欧盟委员会施加影响。但它们主要在欧盟立法、制定规则、政策协调以及资金调配额度等方面争取利己的发展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欧盟经济权力机构已开始行使区域化的统一管理,因此其决策不“关照”某一国家、某一行业或某一集团的特殊利益。总之,欧洲国家利益集团对欧盟的权力机构和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的影响有专门渠道,但直接左右决策的能力受到明显制约。

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不均衡和不稳定等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因工业国家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加剧而进一步加深。当前,美国和欧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早已超出各自国民经济的范畴,但由于两者所奉行的是不同的经济政策,美国的经济政策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欧盟的经济政策对稳定世界经济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虽然市场经济制度在地域上不断推广,但世界经济却因缺乏有效协调的全球治理而十分脆弱。

欧盟的财政政策注重的是内部结构稳定,缺乏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政策动机和作用。欧盟之所以对世界经济增长难有作为,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上,欧盟的政策构想并非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高增长,而是着眼长远稳定的“质增长”目标;客观上,欧盟受结构问题制约,如内部市场相对狭小、社会负担沉重等。此外,欧盟奉行趋同的经济政策还是国际事务中的新事物,欧盟还没有找到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有效治理衰退的理论创新,因此它在限制赤字、维持财政趋同目标时不得不承受增长乏力的代价。由于欧盟划定3%的赤字比重限制濒临衰退的国家促进增长的政策空间,结果德、法、意、英等国在短期内不得不期待外部市场,包括美国的带动。如果美国陷入不景气,欧盟没有一个国家能起拉动作用。世界经济不得不在美国主导的、不稳定的条件下颠沛起伏。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