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收集2篇)

来源: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范文篇1

家园联系制度

一、新生入园前后,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幼儿身体健康状况及个性特点。

二、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家、园的表现。

三、利用家长园地,公布每月教学活动计划、介绍家教方法和保健常识。

四、每学期向家长开放一次半日活动,增进家园沟通。

五、每年对新生家长举办一届家长学校,介绍幼儿园一日活动及家教保健方法。

六、对因病缺席的幼儿,要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幼儿健康状况。

七、幼儿在园期间发生异常状况,要及时通知家长,并配合做好处理工作。

家长委员会制度

一、各班推荐一名家长代表,组成家委会委员。

二、每学年召开1-2次会议,有必要时可随时召开。

三、发挥家园间的桥梁作用,积极向家长们宣传幼儿园办园思想、目标和主要业绩。家长代表主动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四、根据情况,每学年增补新的家长委员会委员。

家访制度

一、每学年开学前,对招收的新生,逐户走访,了解其家庭状况、幼儿个性特点。

二、对老生,每学年普访一次,了解、交流幼儿在家在园表现,取得家长支持,共同搞好教育。

三、对缺席三天以上的幼儿,与家长联系后,及时上门家访。

四、家访时严格遵守师德规范,注重教师良好形象。

家长开放日制度

一、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别向家长开放一次半日活动

二、制定开放日活动计划,总结全班幼儿在园表现及其发展情况,开放活动时间向家长全面汇报,主动征求家长意见。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范文篇2

一、家长的一些普遍现象

现象一:横向比较

家长来到幼儿园很自然地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进行比较,有的家长只看到自己孩子好的一面,觉得别人的孩子都不行,就自己的孩子最好。还有的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如人,比较之后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当众就训斥起自己的孩子来,一点也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现象二:注重结果

家长来到幼儿园大多是看孩子在一个活动中有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换言之就是只看重结果,而不去关注孩子是如何完成的。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不会做或是没有人家的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家长就会直接代办,帮助幼儿完成。

现象三:强制互动

家长来到幼儿园往往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活动,而不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活动。所以,在活动中都是你应该怎么做,或是你要这样做才对。将一些方法和策略直接告知幼儿,而不是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去和孩子互动,家长还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方式和孩子互动。

二、家长应关注的问题

1.关注活动观察评价表

现在幼儿园在每次的活动中都会给每位家长发放一份活动观察评价表,家长要看孩子进行的活动内容和完成标准,以往表格只是简单的几条,现在我们幼儿园家长开放日的表格一般包括家长观察的内容、活动的每个环节,指明了家长在这个环节所要重点观察孩子的哪些表现、哪些行为,甚至细致到孩子有可能出现的行为以及家长所应该有的行为和对策。家长在拿到表格后要仔细地理解表格中每个条目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要多与教师沟通。

2.关注孩子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了解了活动的具体安排和环节后,家长要思考一下,我的孩子今天能完成活动吗?有可能出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和情况?这样的思考是让家长关注到自己孩子的原有水平,促使家长去关注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想当然地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的能力。

我们的教师在家长预测了孩子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后,还会追问家长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以上的情况,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呢?”这个问题对家长来说是一个大大的挑战,家长一直认为指导者的角色应该是老师,我们只是看看就行了,没想到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这样一来反而激起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怎么指导呢?直接告诉就行了。”有的家长说:“不能直接告诉,要让她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来完成。”还有的家长说:“可以先了解一下他不会做的原因,再提醒他想一想老师的规则是什么,再让他独立完成。”这样的问题提出其实是让家长在看自己孩子活动前已经对看什么、怎么看、怎么在看的过程中给幼儿恰当地引导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

3.关注孩子活动的过程

在有了前期的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家长在看孩子活动时,更多的应该关注孩子整个活动的过程,深入地了解孩子在活动中运用了哪些策略、方法,这些方法运用的对不对,好不好,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不要做一个只重结果、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的家长。当家长真正关注到孩子活动过程的时候,家长发现自己指导策略的“枯竭”,家长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方法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是行不通。

在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童童很顺利地按照1—5的顺序排完了点卡,完成了活动的要求。他的爸爸认为老师让我们在活动中可以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于是他就对童童说:“1—5的点卡你会排了,现在你从5—1来排一排。”童童在家长的指导下,排成了5、4、3、1、2这样的顺序,爸爸在一旁说:“1怎么排在了2的前面呢?”童童说:“1就是在2的前面”,爸爸又说:“可是,我们现在是按照大数字在前面的方法排的,那1应该放在哪里呢?”这样一来童童被问得更糊涂了,任凭爸爸怎么说她就是不会将1、2变换位置。这时家长感叹道:“真是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是和孩子说不清楚呢?”其实,从这个小小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的不了解造成了指导上的不得法。首先,中班上的孩子刚刚进入数的学习,在序和量关系的建构上还只是初步的接触阶段,并没有真正理解数与数之间多一或者少一的数量关系,孩子做不出来是情有可原的。其次,家长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按照成人的思维与孩子沟通:“大数在前面的排法”、“1怎么排到了2的后面”等等的语言,更加把孩子引向了“糊涂的深渊”,也难怪孩子会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

4.关注活动后的交流

活动后,我们园采用的是分组交流、汇总问题、专家解答的方式针对家长看后的困惑和问题进行的反馈式交流。分组交流是家长自由组合,推选一个负责人,一个记录人,家长在小组中发表自己观摩后的感想、困惑和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由记录人做好记录,由负责人在最后向全体家长进行汇报。汇总问题就是将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先将这些问题抛给家长,看看家长能不能解决,如果家长解决不了,就由带班老师作解答,获得家长的认可。如果家长对教师的解答不认可,还有进一步问题的提出,我们就请专家给予解答和互动。家长应充分利用这样的环节多多沟通和交流,获取一些育儿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