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艺术性(收集2篇)

来源:

建筑的艺术性范文篇1

[关键词]建筑;建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43-02

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不只是供人欣赏优美的建筑物,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就跟我们的建筑息息相关。世界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筑师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城市中显现,凸显了普通大众对建筑艺术的追求。

一、建筑学综述

所谓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其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

建筑学这门学科以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包含其它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同时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如体育馆、电影院、住宅、厂房等不同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立面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其范围小到简单的房间布局,大到城市数个街区的建筑群体的设计。我们说,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

二、建筑学的艺术性

(一)建筑学在艺术中产生

建筑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质,这一点区别于其它学科,它需要大量的财富和技术条件,大量的劳动力和集体智慧才能实现。它的物质表现手段规模之大,为任何其它艺术门类所难以比拟。宏伟的建筑建成不易,保留时间也较长,这些条件导致建筑美学的变革相对迟缓。建筑艺术还常常需要应用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创造室内外空间艺术环境。因此,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我们知道,莫扎特堪称是位伟大的建筑师。当然他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旋律、和声和节奏,以及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和音量的大小等。“广义的建筑师”是个很有用的术语。他们常说“谁要是想把握无形的世界,必先考察有形的世界。”1782年26岁的莫扎特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自白:“我经常后悔我没有学建筑而是学了音乐。”也许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但在莫扎特的心目中,音乐和建筑在结构和美学境界上必定有相通处。由此说,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但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与国家的物质和技术资源发展水平紧密联系

例如,西方的建筑风格,同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所以莫扎特音乐的根也可以在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中追寻到,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在它们的造型背后,是稳定的和谐以及对称美。其实莫扎特音乐也拥有古希腊神庙建筑的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

古希腊建筑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既反映了城邦制小国寡民,也反映了当时兴旺的经济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罗马建筑的宏伟壮丽,反映了国力雄厚、财富充足以及统治集团巨大的组织能力、雄心勃勃的气魄和奢华的生活;拜占廷教堂和西欧中世纪教堂在建筑形式上的不同,原因之一是由于基督教东、西两派在教义解释和宗教仪式上有差异;西欧中世纪建筑的发展和哥特式建筑的形成是同封建生产关系有关的。封建社会的劳动力价值有所提高,再加上在封建割据下,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石料价格高涨,促使建筑向节俭用料的方向发展。同样以石为料,同样使用拱券技术,哥特式建筑用小块石料砌成的扶壁和飞扶壁,这同罗马建筑用大块石料建成的厚墙粗柱在形式上大相径庭。

(二)建筑学立足于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总结各种建筑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建筑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以及有关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等等。后者称为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分化出来的,它主要研究室内的艺术处理、空间利用、装修技术及家具等问题。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指导建筑细部设计和施工,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三、建筑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一是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二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在时间程序,留学在先,办学在后,国内的建筑学科是建筑留学生回国后才正式开办的。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都始于1905年。

1902年建筑学第一次纳入了中国教育体系。1928年5月定名的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国第一个设立建筑系的高等院校。建国初期,中国建筑学专业的发展获得更快的进步,在以梁思成等知名建筑学专家的带动下,中国的建筑学专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中国的建筑学教育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在某一建筑物中可能某些因素很强而其余因素很弱,但在其它建筑物中情况则可能迥异。事实上,作为专用词的“建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建筑物本身,更主要的是研究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及其如何满足、研究建筑物实体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中分别对应的策划、设计、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建筑同其它有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建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结构理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运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发展,体现了新技术的魅力。建筑工业化体系的运用,加速了建筑事业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建筑设计领域所引起的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势必深刻地影响建筑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密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当代建筑师、规划师和园林设计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同时也为建筑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建筑和建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探索建筑学的未来,为这部巨著撰写新的更加瑰丽的篇章。

四、结语

建筑的艺术性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建筑纯净性建筑色彩建筑结构建筑功能

序言

建筑是人们利用土、木、石、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材料来建造的构筑物。是人们为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等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建筑是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说建筑应有某种意味,其实建筑直接目标不是表达意义而是实用,建筑的能指和所指是重合在一起的,建筑表达的是“建筑”本身,是人加工的且又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建筑是有纯净性的。

现代建筑的纯净性主要表现在建筑色彩、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等三个方面。

一、建筑色彩的纯净性

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建筑色彩是体现城市特色的一个主要方面,甚至至关重要。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意识到非理性地运用色彩,对塑造城市形象来讲无疑是一种灾难,长此以往会导致城市色彩杂乱无章、建筑风格错综复杂,甚至会影响到一座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色彩污染”不仅损害城市面貌,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乃至生理造成危害。

建筑的色彩不能像绘画那样特别丰富多彩,不能有太多的色彩关系。以北京为例可以看出建筑色彩的纯净性和特殊的建筑意义。北京的建筑色彩主要是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色彩的基调,这样的色彩能体现北京的厚重、朴实、宁静和谨严,与故宫的红墙、金顶形成对比关系,更能展示出北京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气派。

不同的建筑色彩关系,展现了不同城市的风采。深圳的高楼和道路构成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颇有视觉冲击力。厦门以碧蓝色的大海为背景,带有装饰性的建筑色彩鲜艳,三角梅点缀在大街小巷,显出城市的特殊魅力。青岛的建筑色彩以红色与蓝色的相间隔,给人以清爽、豪迈之感。

建筑色彩不能太过复杂,将建筑模块看成一件工艺品,和周围环境建立关系,把建筑的色彩用到恰到好处。建筑色彩的使用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不同的建筑给予不同的主题或者象征意义。当我们在飞机上俯视一个城市的建筑时,屋顶上的颜色是直观的,一片绿、一片黄、一片白。虽未走进这个城市,但俯看到的色彩版块,像是在欢迎着人们,很亲切,很生动。可以想象,把一幢高楼通体用纯粹的白色,楼顶用纯粹的蓝色,这样就打破了白色的单调,在白色的宁静中加入了蓝色的节奏,就像是一段蓝调气质的钢琴曲,沁人心脾的纯美,表现了蓝色的希望。由于建筑色彩的纯净性,形成区域建筑、城市建筑的特色,用色彩来表达建筑的个性。

二、建筑结构的纯净性

建筑结构因其力学和工程学的要求不能设计的太复杂,即使是一个迷宫也是由一个又一个集合模块组成的,体现了建筑结构的单纯性。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因其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这些材料构成了建筑结构的框架,支撑起一座建筑。尽管使用不同的材料,但材料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依附于力学而存在。建筑结构是空间的分割方式,承载着整个建筑的重力,同时是稳定的、纯净的。

建筑结构纯净性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鸟巢”,许多看过“鸟巢”的人,都能感受到其建筑结构的框架关系,不管你是否懂得建筑,其单纯的结构关系给人带来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都会觉得那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甚至能想象到在这个“鸟巢”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温暖的巢穴呵护生命的成长,培育出未来的新生力量。“鸟巢”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似树枝织成的鸟巢,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个建筑里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空灵”感,对“无”与“有”关系的思考;同时又将现代审美结合起来,陶瓷的纹路,灿烂的红色和热裂的灯光,钢结构的框架等,使得建筑整体和谐而单纯。

“水立方”也是一个建筑结构纯净的典范,整个建筑通过水滴状的结构联系,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看似简单的“方盒子”给人以无比的兴奋和,体现了建筑结构纯净性的魅力。

三、建筑功能的纯净性

建筑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建筑的空间具有使用价值,是为其功能服务的,建筑因“功能”而存在,因“功能”而有意义。通常把建筑按功能分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农业建筑,而民用建筑又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仅这个分类方式就确立了建筑功能的纯净性。

十九世纪,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以提出“建筑设计要适应建筑物功能”的原则而闻名,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式: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使得建筑功能的明确化、简单化。由外到内是解决结构的问题,由内至外,体现功能的作用。一切建筑内部的设计更要服从功能,如在餐厅里会感受到用餐的气氛,甚至闻到了食品的香味;在剧院里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乃至享受到了全方位的愉悦。所有这些都与建筑功能的纯净性有一定的关系。建筑设计必须反映使用功能与形式的一致性,视觉纯净性的力量表现在建筑的功能,把功能单一化,直接展现其作用,又能体现建筑功能所激发出的精神交流。

结语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建筑在其简洁的结构、明晰的色彩和特有的功能下,展示出它的无限魅力。现代建筑力求简洁、纯净,视觉元素精炼、统一,减去妨碍建筑主体的一切复杂因素,回到建筑本身来追求建筑的纯净性。

参考文献:

[1]徐炯刘峰,建筑的图像转向-视觉文化语境下的阐述,[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第1版

[2]汪江华宋昆,形式主义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M],2004年第1版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