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收集3篇)

来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知识掌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8-01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初中历史是一门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的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古希腊埃斯库罗斯曾说:“记忆乃智慧之母。”准确掌握初中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往往很多学生把掌握变成了死记、硬背,浪费了大量时间,记住的知识却很少,学习效率很低。要使学生高效、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眼、鼻、耳、口等各种器官作用,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有力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关联以及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以人教版部分历史知识为例,谈一谈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技巧。

一浓缩精简法

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要抓住构成知识的基本内容,选择能够着力说明问题实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齐全。浓缩精简法就是依据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字词,把复杂、繁多的内容进行凝练、压缩和整理。

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浓缩精简成“割地、赔款、开商、关税”;再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我们掌握记忆时,可将其简化成“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开口岸”。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便于记忆,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口诀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如果将一些枯燥烦琐的历史知识编成口诀、歌诀、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记忆起来既生动有趣,又朗朗上口,不易忘记。

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利用歌诀结尾,“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26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再如,“鸦片战争”一课中,在课堂总结时,课件中展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通过口诀法,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成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三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年代,某某年发生某某历史事件,感到这些年代最难记。如果采用数字归纳法,将所需记忆的内容按照数字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所在年代的历史内容,就可以记活、记牢。

采用连续数字记忆:1916年,法国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法国巴黎和会召开;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又如,在“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学习中,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可数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谐音记忆法

针对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点通过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进行有机联系,以达到记忆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篇2

一、为什么要高效提问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讲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师:同学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观点?生:董仲舒。师:他的观点有没有被汉武帝采纳?生:有。显然,这样的提问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董仲舒的观点。其观点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是因为大一统的观点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组提问中学生并没有提出疑问,也没有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仅仅局限于回答老师设定好的提问。可以说是老师的教学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设好了问题“圈套”,让学生去“钻”。在新课程改革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往往提出一些假问题,如“对不对”、“懂不懂”等只有形式而无实质的提问。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代的先哲们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即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明白白地给我们解释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

二、历史提问方法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提问的时候要紧密联系教材,关注学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历史提问分为两种类型。

1.死记硬背型

对一些史实性的内容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记忆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提问方式:第一种,直截了当式提问。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不需要任何形式,让学生记住史实就可以了。第二种,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例如,评析《马关条约》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说日本割占台湾是瓜分中国的领土?”然后启发学生回忆从三国卫温到台湾,直至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等有关史实。这样,既能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又能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构成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个知识点,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脑海中。

2.思考型

对于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在提问时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趣味式提问法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性提问,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来思考问题,如在讲述人民版选修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三《华盛顿》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美国总统只可以连任两届呢?”“因为开国总统华盛顿只连任了两届,从此后成为美国总统任期的惯例。”紧接着就可以抛出问题:“华盛顿对美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是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2)对比、归纳式提问法

根据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可以让学生将史实按横向、纵向进行分门别类的对比、排列。如让学生比较春秋时期中国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欧洲出现的智者运动有何不同;明末清初中国批判思想家为什么没有像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启蒙思想家一样成为革命的思想领导者。我们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把知识点归纳在一起,如: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哪些?运用对比和归纳可以让学生把零散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层进式提问法

即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解释历史的真相。如:在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九《》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会失败?因为资产阶级有两面性。为什么资产阶级会有两面性?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这样几个提问,学生就会明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图表式提问法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也在变化,试题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其中图表题是常见的一种题型,我们可以在平时就用图画、表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查。如:用幻灯片放映出尼克松访华的照片,提出中美关系缓和的历程和意义等问题;又如在讲述世界市场形成的时候,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列出来,如下图:

通过此表既可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又可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26-01

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及运用,它可以凝聚精华、深化认识、激趣求思。课堂总结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和科学概括的再创造。那么,怎样把好课堂总结这一关呢?笔者总结出几种方法。

一、“线索式”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但由于时间短,加之一些学生不善于总结,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教师可通过“线索式”课堂总结,以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相关知识用点、线穿成网络,揭示知识结构。例如,教学完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9课《中华文化的》时,可以这样总结:“中华文明的勃兴最早产生了文字,而文字又使文化得以传承。文化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学生明确:科技与文艺)假如外国朋友来中国考察夏商周科技成果,你们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我们中华的古老文明?”这样既抓住了重点,揭示了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

二、“悬念式”课堂总结

在课堂结束时设计悬念,可以为新课提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可以这样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了解了他们的生存年代、生存地点、生产能力、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体质特征,同学们想知道他们进化之后又是怎样生活的吗?请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一课。这样既简要概括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下一课有更多的期待。

三、“升华式”课堂总结

放飞理想、展望未来,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时,特别是讲到中央人民政府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你将如何开发西部,怎样描绘西部的宏伟蓝图?”让学生代入角色,大胆想象。这不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巧妙地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让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为西部开发而努力学习的愿望。

四、“图表法”课堂总结

用图表的形式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突出重点地进行归类、比较,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可以用以下表格进行课堂总结(见下表):

使用图表进行课堂总结的做法通常是先列好表格,小结时再拿出来使用;或讲课时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写板书,最后加上横竖线,便成了用于总结的表格;也可以先设好栏目,总结时由学生归纳填写。

五、“引申式”课堂总结

“引申式总结”就是在总结时提出带有趣味性或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寻访历史古迹等。例如,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笔者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新世纪的第一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请同学们查阅报刊或互联网,了解一下亚太经合组织有多少个成员?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课终既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又是课后活动的起点,我们可以以课终为阵地把教学的某些任务加以延伸和扩展,辐射到课外活动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夏姓女孩起名大全精选

    - 阅4

    俗话说 ‚ 人如其名 ‚ 可见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 特别是对于女孩来说 ‚ 名字不仅能彰显自己的外在气质 ‚ 而且还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

    2023年带安字的女孩名字大全‚安字

    - 阅2

    “安”字由[宀、女]组成‚寓意着阖家欢乐‚幸福快乐等含意‚表述在女孩名字之中寓意着安全、清静、吉祥。 寓意非常美好‚当父母们在搜索一些寓意美好听的女孩名字时。 何不应用.....

    关爱留守儿童个人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 阅0

    只有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减少留守儿童发展的曲折性,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爱留守儿童个人工作计划参考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

    - 阅0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

    工程进度审计报告(收集3篇)

    阅:0

    工程进度审计报告范文篇1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的规定和《中国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收集3篇)

    阅:0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篇1【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知识掌握技巧【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商业计划管理制度(收集3篇)

    阅:0

    商业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篇1研究表明,各种大型工程项目中的物资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物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