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收集2篇)
来源: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园林树木;健康管理;强化
1树木健康管理的意义
菌类等微生物及昆虫原是自然界演替的重要环节,老迈或不健康的树木历经病虫害的汰选后,枯萎死亡完成生命的历程,不论枯立或枯倒都可提供啄木鸟、猫头鹰、松鼠及其他生物的栖所,养分最终回归土地。但在园林中,树木的生长除了营造美丽的街景景色或构成森林,提供绿意色遮荫及净化空气外,甚至还关系到民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由于民众环境意识的提升,园林森林备受重视。近20年来林木病虫害通报案例日益增加,多年辛苦培育及保护的树木,常在短期间大量受害致死,形成新兴的社会议题。林木健康维护面临很多课题,例如大面积单纯造林导致高病害风险、气候变暖造成病虫害扩散、国际贸易与观光旅游蓬勃发展导致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等。树木健康管理的对象已经跨越森林及林业领域,责任区遍及园林所有树木生长地区。各类型的树木都具备多重效益,成为民众乐意亲近的自然资产,但当树木发生枝干断落或整棵树倒下时,将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潜在威胁。
2树木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
树木健康管理的范围包含树木种植、移植、养护、修剪、定期检查、风险评估、生育地保护和病虫害防治等。树木健康管理与树木医学的研究是国际趋势,国外已长期发展的经验值得我国参考。美国树艺师(Arborist)是广义的树木医师(TreeDoctor),专长包含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昆虫学、病害学等,且对树木有一定认识,能作出适当护理,促进树木健康生长。另外如日本街道树诊断协会,属性为一般社团法人组织,于1998年成立,该协会从2009年开始推动“街道树诊断士资格制度”,实施行道树诊断专业资格认定,提供树木医生的培训、考试及认证。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植物医师或树木医师制度,少数树木医师取得国外证件,但在国内并无主管机关可以验证,从业上也无权力的认可。因此,为加速树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构,长远来看应成立官方的“树木医学中心”,其主要任务包括建立树医制度,培育树医专业人才,整合产管学资源,设置树木健康医疗服务网络,以提供树木健康管理咨询诊断,以及诊疗专业人才的养成。树木医学中心的筹设工作包括3大方面:①加强原林木疫情体系“林木疫情鉴定与信息中心”诊疗网络;②新增树木健康诊疗与树木修剪养护服务;③新建树木医师培训及证照核发制度。为了落实树木医学中心的功能,应实施树木医学行动计划。
第一,大学树木医学课程的设立。国内大学已有植医课程(树医包含在植医范畴),但内容偏重农作物的健康管理,缺乏“树医临床医学”相关课程及培训,树木健康管理仍不足。树木健康管理课程应包括树木栽植、移植、养护、修剪、病虫害诊断、农药管理以及整合防治技术等不同于农作物的课程。
第二,开设树木医师培训课程。由大学、林试所及相关法人合作,针对非大学专业课程之实务人员设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加强树木健康管理相关课程及培训。树医课程由林试所与大学合作设计,并提供树医临床实习培训,相关法人团体如学、协会也可参与合作。课程参考国际树艺师协会CA(CertifiedArborist)的课程设计,包括土壤管理、树种鉴定选择、树木生物学、植栽建立、修剪技术、诊断及治疗、树木保护及保存、都市林业、作业安全及树木风险管理等。目前国内树木修剪人员培训、认证仍不足。也可参考国外树医课程,包括树木分类学、树木生理学、树林生态学、树木构造及机能、树木保护相关制度、土壤诊断、病害诊断与预防、虫害诊断与预防、腐朽病害诊断及对策、大气污染病害诊断及对策、气象病害诊断及对策、未来树木育成及DNA保存、树干外科手术与机械诊断法、树木移植法与土壤改良及促进发根等,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又可与国际接轨之课程。
第三,执行相关认证制度。目前我国植物医师证照制度尚未成熟,应由相关部门推动树木医师的认证制度。政府部分由农委会主导统筹规划,负责国内树医认、验证制度的建构与调整;请民间团体配合由通过相关政府机关认证的协会、学会或基金会执行,办理树医培训及验证。
最后,结合产管学合作网络,落实树木医疗服务。由林业试验所及理论界将技术转移给民间厂商,建构树医服务网络,积极协助民间成立地方性树木医疗站,并由官方协调地区性大学、林业局各林管处,整合成立北、中、南、东各地区树木健康医疗中心。另外,树木医学不只是针对树木病虫害防治,虽然树木医师的培训可奠基于植物医师,但需要通过更高级的树木医学与养护修剪课程培训。初期由官方主导树木医学中心的设立,却是当前急务,不过产管学以及相关民间团体的通力合作更是成败关键。国际合作有助于树木医学研究的效率提升及树木医师制度的健全发展,未来仍须积极寻求合作与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篇2
论文摘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整体课程目标进行调研和文献研究。提出建立整体教育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整体目标的建设要重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培养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提升课程教育价值,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立多元整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问卷对象为省内部分大学生520人、高校体育教师65人。
一、体育教学建立多元整体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健康素质和人文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社会意志需要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说明促进学生心身多元整体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健康多维性和体育教育功能多元性,产生了课程教学多元整体目标的时代特征。同时,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身心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人才成长的全面性需求是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的依据,反映出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数被绝对化,分数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工具,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以“权”为本。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但是“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教育管理的权力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权力管理也影响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现行体育课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并不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突出教师威严与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
一统刻板的教学管理模式。模式强调教学一统性,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标准、进度,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等。极大地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力、责任感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重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多元整体目标教学
(一)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学校教育应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会议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和学生有法定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促进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形成民主宽松、创新共谋的教学空间,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制度
多元整体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研部和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同时,课程多元目标的建立与推行对教师也提出转型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换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研究、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体育教学研究必须以课程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本,从“教书育人”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育价值的目的。
(三)建立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2]238。因此,应重建推进课程目标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组建评价机构,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建全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评价,推动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的教学实施。
(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树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五)建设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创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追求完整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放在首位。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拓展体育具有的强大的人文教育效能,优化课程内容,充实心理教育、社会适应、素质拓展多重内容并重,形成更为强调学生整体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溶合的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选项课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选择课程内容、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促进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动机。
四、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是整体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健康素质、人文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整体教学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必须重建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重树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育人为本的教研制度、多元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创建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和开放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课程教育价值,实现体育课程整体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北京,教体艺[2002]13号
[2]陈聆.解读新课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