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音乐教育(整理2篇)

来源: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艺术;近代基督教;音乐传播;声乐教育;声乐观念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西方现代音乐教育(以声乐为主)在中国的首次出现是1842年①。但近年来,随着对史料工作的重视和不断深入挖掘,一些新的史料相继被发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分析、推论,使之成为史实。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②;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③对于“学堂乐歌”起源以及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音乐教育之影响、作用、地位等学术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新西兰宫宏宇在孙、刘两位的史料研究启发下,进一步挖掘国外的相关史料,撰写了《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④一文。文中以较为翔实的史料和分析,对通常狭义学堂乐歌前的60多年教会音乐教育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考察。作者试图达到两个目的:(1)客观地审视传教士在中国学校音乐中所担当的角色;(2)重新评估教会音乐教育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显示,这一时间点被不断地前移。冯文慈认为,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以1807年为标志。这一年英国伦敦的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抵达广州,他是最早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但新教及新教音乐在中国影响之扩展,主要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⑤。

上述研究成果至少从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声乐教育的事实存在作出了有益探索。一是回答了中国近代声乐教育是否存在的问题;二是回答了声乐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

在我们的意识中,所谓中国声乐教育大都指有西方歌剧艺术、艺术歌曲传入后的专业性声乐教育发展情况,它以西方现代声乐学科作为评价标准,对此的认同率和一致率较高,但对于这之前基督教传教士在我国开展的声乐教育情况,也即普及性的声乐教育情况却很少有人关注。笔者认为,该领域不应该被忽视,它是中国声乐教育从起步到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看到,虽然这一时期没有中国本土人士开展声乐教育,但大多受教者都是中国人,并且以儿童为主,所传授的声乐技能与知识虽然没有达到所谓的专业水平,但对于中国声乐教育而言,仍然具有开创性意义。特别是后期中国牧师的产生,对于圣歌中中国化、声乐教育观念的传播以及民族音调的广泛使用,做出不可否认的贡献。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的声乐教育活动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基督教各个门派先后登陆中国。据相关资料和研究显示,正教会、伦敦会在厦门,北长老会、巴色会和礼贤会在广东,公理会和英圣公会在福州、宁波、上海,英长老会在厦门、汕头、台湾,美以美会在福州、江苏、浙江以及华中、华北、华西,循道会在两广、两湖,浸礼会在山东、宁波,内地会在西北、西南省份,南长老会在江苏、浙江,公谊会在四川,基督教会在南京、上海,浸信会在两广,贵格会在江苏、安微,英美会在四川,来复会在安微、江苏,遵道会在湖南,信义会在两湖各地,都先后设立规模不等的义学、主日学、日间学校、寄宿学校以及以“英华”、“中西”、“格致”、“三一”等命名的学堂或书院。除、青海、宁夏外,各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后来多渗透到全国各地⑥。

1814年6月28日,葡萄牙天主教神父江沙维(JoaquinA.Goncalves,1780-1844)抵达澳门,并开始在澳门的圣若瑟修道院教授音乐。1844年10月3日暴病身亡。在澳门的30年间,江沙维的主要工作是培训华人神职人员,但同时也开设音乐课。尽管当时清政府还末正式允许基督教公开进行传教活动,但人们参与教堂音乐活动的热情可见一斑。作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培训基地,圣若瑟所传授的音乐应该是纯宗教性的。但西方教会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旧式教育模式和方法有着较大区别,即便是纯粹的宗教圣乐,其传授方式——如正式课、必修课、选修课、唱诗班(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歌唱、乐器演奏、乐理等,均与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有着诸多不同,因而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本土音乐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应用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民族音乐的传承成为音乐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谢嘉幸教授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更是让本土音乐在教材中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以往的学者们侧重于本土音乐资源的重要性和本土音乐如何运用到音乐教材中,而本论文是以广西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为视角,研究教材中广西本土音乐资源的具体应用。

一、广西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的概述

自1981年以后,国家教委提出“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政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组织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例如湘教版、沪教版、苏教版、冀教版和花城版等。广西区教委也积极响应“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精神,早在1995年底就编写了两套(简谱、线谱)具有广西乡土特色的小学音乐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学大纲和课标的不断更新,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也在努力完善本地音乐教材。目前,最新编订的是2013年12月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简谱)》,经教育部审定后投入到广西部分地区中小学使用。

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的主编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杜晓十教授,副主编是广西艺术学院王晓宁教授。教材共有12册,每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六个单元:中外民歌;我们爱唱歌;快乐的小乐手;多彩的声音;我的家乡好;音乐万花筒,每个单元有5―6个课时。并且每册最后加入“音乐大本营”部分,是针对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做出的相关知识检测。

(一)课时编排。此套教材共编排了401个课时,教学内容实践形式分为活动、演唱、听赏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每册中的课时量如图表1,其中三到六年级分别利用一课时编排的是“学乐器”内容,这里为方便统计暂时归纳到图表1中的活动部分。

(二)教材选曲。教材中共选取了365首曲目,其中民族曲目有149首,民族曲目包含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含台湾民间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同时,教材中的二声部曲目有71首,广西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曲目共有55首。

(三)单元知识结构。每个单元有一个特定的主题,知识点的选择围绕主题编排,不仅有歌曲的学习、乐理知识的掌握、基本情感的体验,而且还包括人文、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每个单元主题词的选择都富有时代气息,便于理解,如四年级下册中的主题词“旋转的歌儿唱起来”“沃土中原”等。

二、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中广西本土音乐的运用分析

广西是能歌善舞的多民族自治区,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了弘扬民族音乐,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广西区教委按照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适当选用广西优秀的音乐作品。

(一)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民歌不仅反映出广西各族人民辛勤劳作的过程,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这些民歌具有丰富的音乐语汇,特殊的调式调性,腔词关系方面也独具特色。教材中选用的广西本土歌曲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广西传统民间歌曲。广西本土音乐从兴起到形成,再到传唱至今,一直保持着广特的音乐文化。为了将此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以传承,因此教材中选用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民俗歌曲,多以听赏的教学形式呈现。如四年级下册中的《桃子花溜溜红》是一首仡佬族民歌,歌曲为拍子,演唱形式用是“一领众合”,体现了仡佬族民歌单声演唱的音乐特点,没有多声部合唱。

第二类,广西本土儿童歌曲。在广西传统民族民间歌曲中有很多优秀的儿童歌曲,其特点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凸显民族特征和富有教育意义。教材中选用的广西本土儿童歌曲一部分是带有本民族语言演唱,如四年级上册的《侗家儿童真快乐》,这是一首由一个扩充性乐段构成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歌曲中加入了“哟、呀、耶耶”等具有侗族特色的衬词,并且歌曲中间的衬词“耶”将节奏拉长,形成二声部合唱,与齐唱部分形成对比,旋律以ladomi作为骨干音,更加突出了侗族音乐的特点。

第三类,新编广西本土儿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广西出现了一些带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儿童歌曲,这些歌曲在教材中多以演唱的教学形式呈现。如五年级下册的《跺跺脚》,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歌曲中吸收了苗族和彝族的音乐元素。歌曲旋律欢快,歌词中的念白部分节奏感强,并且歌曲中出现的上、下滑音记号,具有浓郁的西南少数民族风情。

(二)广西少数民族的本土乐器丰富多样,演奏方式也是独具特色。教材中的课时内容安排不仅有相关器乐,而且还讲解此件乐器和乐器的正确演奏方法。如五年级上册的《唱天谣》,通过听赏弹唱曲目《唱天谣》来介绍天琴,让学生了解天琴是壮族民间特有的二弦弹拨乐器,天琴可以表达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

(三)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广西地区经济并不发达,淳朴的劳动人民依山傍水,靠天而作,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影响他们对音乐审美的追求,因此,载歌载舞是广西少数民族所情有独钟的对音乐的表达方式,广西少数民族通过传统载歌载舞的形式用于庆贺丰收,同时也表现出广西少数民族人们的勤劳质朴。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中融入了一些广西少数民族特有的载歌载舞音乐作品。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棒棒舞》,棒棒舞是壮族的一种传统舞蹈,人们一边敲打棒棒一边跳起舞蹈,同时还唱着歌曲,祈盼幸福生活,祈盼五谷丰登。

三、教材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对策

“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引进音乐课堂之中,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①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在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教材中有许多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材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需要调整,参照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的使用教材,从而达到音乐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一)充分彰显课标理念的新教材

第一,教材在内容结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意图,始终坚持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育理念。对广西本民族的音乐选曲力求美感与兴趣相兼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多样。第二,力求配合教材中本土音乐的立意美、音韵美、曲调美的审美特征,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炫丽,并且富有民族特色。第三,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安排了适合各年龄段的本土音乐曲目,同时用不同的实践形式循序渐进的呈现,遵循了美国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螺旋式上升的编排理念。第四,教材在编排本民族音乐的同时,对本民族的相关知识附以详细的说明,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特殊含义的词语加以详细注解,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促进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教材的发展对策

第一,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积极吸收了部分优秀的本民族音乐作品,但是就总体曲目而言,本土音乐所占比例相对偏少。马达在《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曾提到:“根据国家教委‘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精神和1992年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乡土音乐教材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20%的规定。”②从图表2可见,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中除了一年级上下两册和六年级上册,其他各年级教材中的广西本土音乐所占比例均未达到20%,因此在教材中应该增加广西本土音乐的相关内容。

同时,教材中本土音乐曲目还存在着每个年级分配不均的问题。从图表3可见,教材中涉及到壮、侗、苗、瑶等9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应在教材中尽量涉及到广西各个民族的本土音乐,以便让广西每位学生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自己民族的音乐,从而增加学生对音乐教材的亲切感。

第二,教材课时合理的编排,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教学任务。教材中的课时量需与本学期的总课时量相符合,若教材课时量过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若教材课时量过多,显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同时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根据桂教基教(2002)35号文件的《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小学音乐课每周有3个课时,总计约105个课时。但从图表1中可以看出,每个年级上下两册的课时总量约为70个课时,因此需增加教材中的课时量,广西本土音乐的课时也需相应增加到一定的比例。

第三,“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建议在教材的“活动”部分中,一方面让学生在聆听本土音乐的时候即兴创编活动,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掌握了本民族的音乐特点后,结合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创编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简单音乐作品。

第四,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有声的音响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存在,培养审美意识。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相应的音响教材由于其特殊性,尚未整理齐全,这对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时,在试听阶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希望接力出版社小学音响教材早日得以完善。

四、结语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介,它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对待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用新课标的理念和和其他地方教材来审视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要用积极的态度来认识教材中所出现的不足,并努力寻找相应的对策,使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日趋完美。

注释:

①教育大辞典编写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广义的音乐教育(收集5篇)

    - 阅2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1论文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近几年又出台了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其中,中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有着十.....

    收集发扬劳模工匠精神心得作文精选模板

    阅: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上,成长起一大批优秀工匠,他们为赢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

    广义的音乐教育(整理2篇)

    阅:0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篇1关键词:音乐艺术;近代基督教;音乐传播;声乐教育;声乐观念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目前,....

    工商管理认知(整理2篇)

    阅:0

    工商管理认知范文篇1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是一笔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都不用交纳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