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种小动物范例(3篇)
来源: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一、观察是作文感性的材料积累
作文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是从认识事物和积累素材开始的,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流水,汇成江河。”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其结果无疑只能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因此,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积累感性材料是第一步。
1、观察环境的营造。
小学生的观察、认识事物具有随意性,教师则要营造观察环境,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而又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而营造环境中最主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透彻地认识事物,为理性地表达事物打下良好基础。在《写一种小动物》一课中,我是这样营造环境,指导学生观察的:在出示玩具小狗之后,首先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出这个可爱的小狗呢?”根据准备和思考,由几个同学一一说出了答案——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然后依次指导学生观察实物,说出特点,让学生用眼观察外形,想一想小狗的毛皮,用手摸有什么感觉,它喜欢干什么?吃什么?活动特点怎样?当指导到用脑子想象的一刻,同学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我首先请一个同学上台认真指出小狗身体的各部分,和老师一起试说身体各部分怎样?像什么?同学们拿出各自带的玩具小狗一起说,说感觉。在这充满生活情趣的环境中,师生间的交流达到水融的境界,他们不仅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而且在认识中获得了实践体验的愉悦。
当然,营造观察环境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官能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观察与认识的和谐发展。
2、培养观察动机。
动机是最好的兴趣,是行为主动性的源泉。因此,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令学生想了解和认识事物,这样学生观察事物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三年级《写一种水果》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激发学生动机的:导入课题后,首先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写哪一种水果吗?”然后立即出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小小灯笼红又圆,个个脑袋顶杯盖,个个滋味甜又甜,人人都说吃不厌”。这样个个小朋友们趣味盎然,议论纷纷,抢先回答。最后我板书出正确的答案——柿子,并出示了一个新鲜的柿子让学生观察,学生写作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3、记录观察结果。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记录好观察结果也是重要环节。因此,教师无论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新型建筑,观察校园,测量土地,还是听报告会、故事会,都要让学生做好记录。经过日积月累,生活中的事例便可随手拈来,成为作文中的题材。
二、想象是创造思维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是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翅膀。想象也是一种以事物为依托的实践活动,如没有蝙蝠和雷达探路等的知识就不可能设想雷达的创造。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认识、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不能凭空捏造。
1、培养想象意识。
要想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进行想象活动,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想象在作文之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意识先行,方能创造神奇形象,使作品精彩纷呈。培养想象意识的方法首先是平时教学中注意品尝精彩的想象句段,议论想象的形象与原事物的共性,从而体验形象描写的优越性;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在观察事物中看到一事物而想到其他事物(如看到学校的一排挺拔的松柏树就马上联想到一排守卫祖边疆的战士;在品尝中体验想象的乐趣,在实践中联想新的事物形象,这样必将强化学生的想象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养成想象习惯。
有了想象的意识,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想象习惯,才能化成敏锐的想象能力,使创造思维活动在写作中发挥自如,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对故事情节发展展开想象;在课外生活中对周围事物细心观察,展开联想;在作文指导课中注意想象的诱导。如在写“写一种水果”一课中,有意识地在观察中诱导想象: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它红又圆的样子会使你想到什么呢?然后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柿子的形状真有趣……)。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说出了“柿子的形状真有趣,红红的、圆圆的,像小灯笼”这样形象化的句子。
3、鼓励想象行为。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篇2
作文教学观察意识
一、树立典型意识,使表达抓住事物特征
所谓典型意识就是在观察活动中,抓住诸事物中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个特征的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同时进行分析、思考、比较,进而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在作文中写好这个“独特之处”,并合理地将“点”和“面”结合起来,文章就能中心突出。如果面对事物将目之所及的部分尽收眼底,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杂烩”。
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观察描写的话,那么写出来的人物外形就会相差不大,甚至会出现描写这个人或那个人都可以使用的词句,可谓千人一面,写到人物就会这样:一头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人与人却长得不一样。只有让学生树立典型意识,抓住被观察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二、树立联系意识,使表达井然有序
教学中,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叙述时,却七零八落,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观察时对事物的整体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其中表达一个中心。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意识,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眼光观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局部就贸然下结论,以偏概全。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因为他们观察能力还不全,往往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知道抓住特征,却又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观察有序。静止观察时要注意远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如观察一种植物,教师在指导观察时,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植物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按什么顺序去观察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些部分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使学生既注意了全面观察,又不忽视植物有特点的部分。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如“我走进这条大街……”、“我来到了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尽头……”。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凌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束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但是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
三、树立细节意识,使表达生动具体
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细流之汇,可成大海。指导学生观察和描写时,不可忽视细节。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喜大求全,导致提笔难言,甚至有题材也写不具体,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知道,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发生呢然而,细节却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树立细节意识,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别让那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细节悄悄地从眼皮下溜走了。
班里一位从外地转来的女生这样写她的奶奶的:窗外闪过一个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赶紧跑了出去,寒风中的奶奶是那么苍老,几缕花白的头发被吹到额前,脸上的皮肤就像一片即将干枯的树叶。她用老树皮般的手颤颤地解开胸前层层的扣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捻给我两张带着奶奶体温的一元纸币……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贫穷的老人对孙女的真挚的爱,也使得我在读了这段文字后潸然泪下。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如此的具体生动。
四、树立想象意识,使表达更富感染力
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想象。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边观察边想象,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发现,有所收获。
五、树立情感意识,使表达声情并茂
读过《草原》的人,大都会被文中的“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所感染。文章为什么会有这种艺术效果呢从课文中,我们领悟到:作者一到草原,就被那里明朗的天空、清鲜的空气,绿毯般的平地和小丘、大花般的羊群所陶醉,被好客的蒙古同胞所感动,正是对于草原的热爱,对蒙古同胞的热爱,使他写下了声情并茂的佳作。
这篇课文给我们一个启示:要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热情的、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物、事物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对其熟悉,并为之激动,然后将这份爱或憎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文章自然就会理真、情切而意达了。如《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经常写的题目,在指导这些作文时,往往会先让学生去观察、了解、参观,然后再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就像完成一项任务,这样写成的作文读起来自然比较机械、枯燥,文字显得冷冰冰的,就像一杯白开水。不妨在观察前先激发起学生对校园、家乡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写作效果定会与前者大相径庭。
六、培养长期意识,使观察成为习惯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97-001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怎样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试从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特点,谈些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观察目的,激发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的第一课就明确告诉学生: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所以漫无目的的随处走动,四下张望,那些都不是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对于初学科学的学生,我经常带着他们走出课堂,有目的地亲近大自然。我们到校园中观察融融园中的木本植物,对对园中的草本植物,金鱼池中的水生植物。什么时候银杏叶变黄、开始结果;桂花什么时候开放;生生园中10月的枫树和12月的枫树有什么不同;香樟园中的香樟结果子吗……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浓厚的观察兴趣,同时也了解到很多关于植物的知识: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叶子的颜色、大小会发生变化;植物也是有一定寿命的。
只有目的明确的观察,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少走弯路。
二、掌握观察方法,把握观察要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其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会有助于其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认识世界。
1.感官的运用
科学的第一课就用图片告诉学生:
观察时要运用多种感觉器官。
图中有的小朋友在用眼睛看、有的小朋友在用耳朵听、有的小朋友在用手摸……综合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观察,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
有了直观生动的示范,学生更容易模仿。当我在课堂上出示一杯食用油的时候,学生就能各自进行观察:有的用眼睛看颜色、有的用鼻子闻气味、还有的用手摸液体的黏度。滴一滴在玻璃上,学生发现液滴是扁的,滴一滴在水里,学生又会发现液滴是浮在水面上的。通过多感官的观察,学生对食用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工具的运用
在教学《蚂蚁》一课,学生观察蚂蚁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捉到的蚂蚁太小,看不清楚;蚂蚁到处乱爬,难以观察。怎样看清楚蚂蚁呢?这时,老师一边引导学生,有没有办法让小蚂蚁变大?学生争着说:“有放大镜就好了!”老师一边出示放大镜,示范放大镜的用法:物动镜不动,或者物不动镜动。
是啊,为了能细致地观察,我们要用上一些工具。有没有什么工具能让蚂蚁不到处乱跑?“饲养盒”、“玻璃瓶”……
正确地选择工具,掌握工具的使用要领,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3.顺序的运用
站在一棵大树前,进行观察,既要运用感官,又要运用工具。那么从哪里开始观察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观察,得到的信息也是零零碎碎的,容易遗漏重要的信息,有序地观察很重要。我教学生从远到近的观察。从远处观察树,看到的是树的整体形状。走近了观察树,看到的是树的树干、树皮、叶片和果实。观察金鱼的时候也是一样,我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弄清楚金鱼的身体分成头、躯干和尾巴三部分,再了解三个部分分别长着什么。
通过这样有序、细致的观察,我们得到的信息也是有条理的。
三、做好观察记录,分析观察结果
观察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用语言文字、绘画图表或摄影摄像等仪器记录。
1.文字的描述
文字描述性的记录,常见的是观察笔记和观察日记。
2.图表的分析
记录不仅可以用文字,还可以使用图画和图表。
科学图画是适合小学生记录和与人分享心得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细小的特点。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时候,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来记录。
维恩图、网状图、气泡图等图表,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加工和整理信息。
3.仪器的记录
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利用照片、影像摄录设备等进行动态观察并记录事物的成长过程和发展变化的脉络。如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发育过程。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城乡文化差异范例(3篇)
- 阅0城乡文化差异范文关键词:质量二元性;城乡比较;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经济二元性是指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并存、落后的农业和先进的工业并存的现象(Lewis,1954)。我国是世界上.....

沙漠绿洲范例(3篇)
- 阅0沙漠绿洲范文篇1的确,马拉喀什33℃的高温烤得我肌肤干燥,不过经过这一番去角质和桑拿,补充了水分,整个人也变得神清气爽。按摩师告诉我不要担心,这种土耳其浴是经过时间验证的。.....

绿色节能建筑方案范例(3篇)
阅:0绿色节能建筑方案范文【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评估全寿命周期指的是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产品寿....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例(3篇)
阅:0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一、观察是作文感性的材料积累作文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是从认识事物和积累素材开始的,俗话....

城乡文化差异范例(3篇)
阅:0城乡文化差异范文关键词:质量二元性;城乡比较;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经济二元性是指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