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风险预案(收集2篇)

来源:

医疗技术风险预案范文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感谢院领导给我这次与各位交流的机会,说不上经验,谈点感受和做法。

200*年,医务科紧紧围绕我院“深化六项措施,营造精神家园,创建品牌医院”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牢固树立“质量立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意识,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不断将医务科各项工作推向深入。我从四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医院品牌

1、积极选派中青年业务骨干、优秀人才外出学习,打造坚实合理的人才梯队。已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广泛密切的联系,目前在外进修人员8人,拟外派学习人员8人,自3月进修学成归来人员12名,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业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2、定期举办院内、科室业务技术培训和外出学习归来经验交流,尤其注重培养年轻医师三基三严训练,加强总住院医师的管理和培训。进修归来人员踊跃开展多种经验交流活动,活跃了学术气氛,提升了技术理论水平。

3、大力支持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截至今年六月,全院上报新技术项目计划110余项,其中不少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拓展了技术空间,推动了医院品牌创建。

4、全力扶持新建科室建设。在扩建儿科、普外、手足外科等病区工作中,协助新建科室的病房筹划、改建、人员调配和业务开展等多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1、充分发挥医务科协调、组织、监督、控制功能,增强工作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全院业务量加大,人员紧,任务多,突发工作层出不穷,医疗人员的组织,医疗设备的调配,突发事件的应对,随时考验着医务科的工作能力,我们从未退缩,从未抱怨,时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甘愿为一线临床科室建设呕心沥血,为医院的和谐发展无私奉献。

2、认真落实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制订《手术分级管理规定》、《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制度》、《异常医疗信息请示报告制度》、《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等制度。将《医院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医务科医疗规章制度汇编》整理成册,各科发放,督促学习,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增强监督和执行力度。

3、狠抓环节质量控制,重视质管小组职能。认真学习卫生厅《综合医院评价标准》,根据医疗工作特点和我院工作实际,细化量化医疗质量指标,定期组织质管小组检查考核,持续追踪及时反馈。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分析问题,通过整改解决问题,不断加大核心制度落实力度,健全完善医疗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体系。

4、加强质量教育和培训。强化新职工岗前教育和进修、实习医师的入院教育,狠抓总住院医师的法律质量培训,端正质控心态,增强质量意识,严格要求,加强自律,防范为主。

5、实行科室目标任务管理和人文管理。根据医院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健全技术人员岗位目标及考核奖惩机制,层层落实,坚决贯彻。培养医护员工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医护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6、落实医疗风险和纠纷预警处理机制。制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方案,完善管理程序,妥善处理患者投诉,实行事前管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将大部分医疗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减轻了医疗因素对患者的损害程度,有效地防范了医患矛盾的升级恶化。同时加强与驻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司法部门的合作力度,优化执业环境,切实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

8、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医疗风险保险制度。对发生的医疗纠纷一律由专家组彻底讨论,客观分析纠纷事件的性质、原因、防范措施,及时通报安全信息,依据事实层层追究责任,落实整改提高措施,奖惩结合,重在预防。目前正在与保险公司合作,探讨医疗风险防范和保险机制。

三、改进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工作效率,营造精神家园

1、通过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及时反馈,指导科室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努力争创零投诉无纠纷科室。

2、围绕患者需要开展工作,努力缩短术前等待日,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床位周转,减少住院费用,方便病人就医。

3、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密切医患关系。

4、倡导“爱岗敬业、患者至上”的医院精神,打造仁心妙术、博大精深的人文环境,创建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滨医附院文化。大力宣传强化院徽、院训、医院精神,悉心创造无形资产和医院品牌。

四、努力创建六型科室

1、学习型科室。自觉带领全科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知识,时刻用先进的理(来源:文秘站)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增强人生观世界观改造,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预见力,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努力做到政治上清醒,理论上成熟,信念上坚定,实践上自觉。

2、实干型科室。医务科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压力大、责任强,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突发事件随时出现。工作中,我们也曾经彷徨过失落过气馁过,但是领导的信任,科室的支持,职工的理解,使我们充满了信心,义无反顾地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恪尽职守,务实开拓。

3、创新型科室。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建章立制,依法管理,积极探索单病种限价、临床路径、卓越绩效管理新方法,努力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人情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

4、服务型科室。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彻底改变坐等推靠坏习惯,抛弃生冷硬顶旧作风。变被动为主动,变催着干为抢着干。千方百计为临床一线科室保驾护航,为领导分忧解难,宁肯自己受委屈,不要科室担风险,宁肯自己有压力,不要领导有不满。

5、廉洁型科室。不断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绝不、以医谋私。坚决与不良作风斗争。

6、团结型科室。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医务科一班人,精诚团结,互相协作,大局为重,工作第一,珍惜医院大好局面,维护医院团结稳定,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广泛沟通交流,集思广益,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塑造医务科崭新形象。

近年来,我院业务量持续上升,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任劳任怨,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勤劳的心血和汗水终于迎来丰硕成果,技术水平不断攀升,服务质量大幅提高,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新技术项目层出不穷,经济效益与日俱增,社会形象声名鹊起,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我们的心情越来越豪迈,我们的明天越来越精彩!

医疗技术风险预案范文篇2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急救流程欠完善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讨论

4.1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7):398.

[2]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