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论文(收集5篇)

来源:

急救护理论文篇1

1.1一般资料收集

2012~2013年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前急救、转运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23例(不包括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呼吸心跳已停止和现场抢救无效的死亡病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41岁,平均65岁;发病现场到医院距离最远21km,最近0.5km。临床症状有胸闷、胸部压榨感、紧缩感者10例,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便急、尿急者6例,胸痛、胸憋、呼吸困难者7例。所有病例均有出汗、焦虑和恐惧。有明确冠心病史者14例。23例均经现场心电图检查初步诊断为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1.2护理方法

1.2.1电话指导

接到呼救电话后,在出诊的同时通过电话指导家属正确护理患者,如患者取平卧位,绝对卧床,减少搬动和说话,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如果身旁有速效救心丸可舌下含服。

1.2.2发病现场护理

a)保证现场环境安静,留患者亲属1~2人在场,其他亲友、邻居等人离开患者所在房间。b)向者家属询问病史简明扼要,对患者暂时隐瞒病情,向家属告知病情风险时避开患者,以免患者得知真相后情绪波动而加重病情。c)在给患者吸氧、含服硝酸甘油、镇痛、嚼服阿司匹林等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d)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

1.2.3转运途中护理

a)搬动前告知患者搬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不得自行挪动,不能用力去配合别人的搬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b)告知搬动方法,在抬起时保持患者头、躯干、四肢在一个平面,放置于担架上时动作要轻柔。c)抬上救护车后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时发生窒息。d)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潜在并发症。

2结果

安全转送至院内21例,1例在距离医院约0.5km处发生室颤,1例在进入急诊大楼走廊时发生室颤,2例均行心肺复苏术和电除颤抢救成功。

3讨论

3.1电话指导

患者采取合理的救护措施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的心肌急剧缺血缺氧或坏死,病情进展快,随时危及生命,救护必须争分夺秒。在接到呼救电话而医护人员又不能立即到达时,通过电话指导家属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3.2将心理支持融于护理工作中

因为剧烈胸痛、恐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情绪紧张、焦虑、烦躁,或有恶心、呕吐、便急、尿急等症状,这些因素又可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加大心肌坏死面积,使病情恶化。因此,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

3.3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体液外渗,便于肢体活动的优点,是急诊科常用的急救技术,操作简单,可以在患者发病现场或救护车内实施,还可以链接三通管,随时输入不同的抢救药品,有利于出现突况时的抢救。

3.4合理运作

转运途中的每一个细节将患者从发病现场安全转运至医院,除给予对症治疗及转运前的准备外,搬动患者是关键的一步。合理的搬动可降低患者组织耗氧量。转运途中应保证氧气管道无折叠、被压,氧流量保持在3~4L/min,静脉输液通道畅通,无外渗。需注意心率、心律变化,以便在发生心律失常时立即采取措施。医护人员一定要坐在患者身旁予以安慰和心理支持,使患者有安全感,提高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

3.5医护密切配合是提高

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病情瞬息万变,一旦并发室颤,在医师做电除颤准备的几秒钟,护士应迅速先为患者做胸外心脏按压,建立起有效的血液循环,保证血氧供应,为成功除颤奠定基础。本组2例在转运途中发生室颤,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医护配合默契。

3.6保证医疗护理的连续性

急救护理论文篇2

急救药械的管理及使用是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及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要求急救药械完好率达100%。过去我科由于管理不够重视,分工不明确,急救药械完好率始终达不到标准,这直接影响抢救病人的效果及医疗护理质量。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医疗护理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螺旋上升式的不断的循环评价,医疗护理干预的设计与实施的目的是改进护理过程,并重新评价以判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我科自2006年以来,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对急救药械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急救药械的完好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急救车内配备了急救药品10类22种,其中针剂95支,液体3瓶,急救器材20余种。设有急救药械交接登记本、急救药品效期目录表、急救仪器使用维修登记本。科室护理人员18人,其中护士8人,护师5人,主管护师5人,学历中专11人,大专6人,本科1人。并且每天进行3次交接班,护士长每天检查,急救管理的护士每月1次大检查。

1.2CQI实施步骤

1.2.1组织计划:成立由护士长负责,急救管理护士为组长,科内其他护士为组员的改进小组,书写CQI计划表,包括负责人、小组人员名单、问题名称、原因分析、预期目标、实施方案和评价,进行过程性、持续性、预防性的全面管理。

1.2.2制定急救药品质量标准:急救药械定人、定物、定量、定位,定期检查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确保医疗安全及抢救成功率,药械完好率达100%。

1.2.3收集资料,确定存在的问题:在急救药械使用过程及检查中发现其主要问题有:(1)药品安瓿上字迹不清,有效期不明确;(2)同一药品批号不一致,存在有混装现象;(3)个别护士不熟悉急救环境和急救物品的位置,拿取物品速度较慢;(4)某些护士对急救药品的作用、剂量认知不足,难以保证及时、准确用药;(5)急救仪器使用时出现故障等。

1.2.4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急救药品用后未及时补充;交接班制度落实不好,只注重数量而未注重批号和有效期;交接班时反复将药物从口袋里取出放进将字迹擦掉,换上的新药与原来的药品混放,未及时将新批号的效期登记在效期目录表上;护士对急救室物品管理要求的认识不足;护士对急救药品知识缺乏;急救仪器未定期维修及外借无登记等。

1.2.5制定预期目标: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使我科全体护士认识急救药械管理的重要性,保证急救药品、器械准备完好率达100%;提高护士急救药品知识,使每位护士都能熟悉急救药品的位置、作用、使用方法及效果观察,保证能及时、正确地应用于病人,从而发挥急救药品的作用,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

1.2.6整改措施:实行在护士长领导下,由急救管理护士,全体护士参与的管理制度。制定具体急救药械管理方案,召开护士会议,在每月护士例会上讨论急救药械存在的问题,处理方案,提高对急救药械管理的重要性;在每月护士例会时,对急救药品的查对,主要包括药物质量、药物批号和有效期、药物的规范放置、药物的更换、急救药物的交接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且要求护士掌握急救药品的常用剂量、作用、使用方法及疗效观察;设急救药械管理登记本,每周与设备科技术人员检测1次,并登记,仪器设备故障随时记录及时处理;将各种抢救设备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掌握故障的排除等形成文字,制订成册,供大家学习;正确使用急救仪器外借制度。

1.2.7效果评价:包括护理部、护士长交叉检查、护士长夜查房、护士长检查评价、护士自我评价及护士间评价等。护理部每月大检查,每周不定时巡视病房,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改进;护士长每天不定时检查急救仪器的定位、设备完整情况、消毒情况以及护士操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在与设备科技术人员的合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在急救时仪器的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每月护士例会进行工作小结、讨论,肯定改进后优点,找出下一步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时修正目标、措施,保证CQI顺利实施。

2结果

两年来我科通过CQI在急救药械管理中的应用,急救药械准备完好率100%,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从89.6%上升到93.5%,保证了医疗安全。护士对急救药械的认识明显增强,熟练掌握急救仪器操作技术从85.6%上升到96.8%,对急救药品的知识明显提高,病人对护士的综合满意率由88.9%上升到94.8%。

3讨论

CQI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以病人的需求作为动力,改变传统事后管理的回顾性个案分析方式,而采用持续的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质量[1]。急诊科的特点是抢救病人多,急、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急救药械的使用往往影响着整个急救过程,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和规范急救药械的管理,有效进行警戒性缺陷控制,使问题得到及时发现[2]。持续质量管理实施后,有固定的急救管理护士,制定了具体的急救药械管理方案,使急救药械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检查维修及用后随时补充更换。护士对急救仪器的操作技术明显提高,杜绝了急救中急救仪器不能使用的现象,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设备技术人员主动性明显提高,并进行操作指导。通过对急救药械管理和落实,培养了护士急救意识,提高了业务操作水平,为危重病人的抢救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满意率[3]。

参考文献:

[1]曹桂荣.医院管理学(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05.

[2]胡丽珍,叶俊.持续质量改进用于急救仪器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急症医学杂志,2005,11(14):961.

[3]梁玲,李衷美,刘英,等.护士掌握急救技能及急救物品相关知

急救护理论文篇3

【关键词】急救;情景模拟;核心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58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96-01

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急救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逼真的急救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护理人员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相关任务,从中考核或锻炼急救护理能力[1]。我院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了护理人员在急救中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默契配合能力。现将急救情景模拟在提高急诊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月,对我院工作5年内的136名护士进行急救情景模拟训练。136名护士中男性3名,女性133名;本科31名,大专105名。

1.2方法

1.2.1成立急救护理技术组在全院选择14名护理人员成立急救护理技术组。入选急救护理技术组的标准为:临床急救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和护士长。急救护理技术组的任务是负责急救护理知识的理论讲课,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操作示范、指导和急救情景模拟考核。

1.2.2急救情景模拟的技术操作将急救情景模拟的技术操作分为共训和选训操作。共训操作包括常规急救技术操作和常规急救仪器的使用,其中常规急救技术操作主要有动静脉穿刺、徒手心肺复苏、留置针应用、吸氧机吸痰;常规急救仪器的使用主要包括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注射泵、简易呼吸器、除颤仪。选训操作主要是不同科室的护士长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急危重病例的不同而不同。如药物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所涉及的操作有液体内加药、皮试等。

1.2.3急救情景模拟的场景设计首先是选择急救情景模拟场景设计的案例。不同科室的护士长根据自身科室的特点选择代表本科室特点的疾病案例,选择好案例后,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重点和难点等[2]。其次是根据案例编写剧本。在编写剧本是要注意病情演变要符合临床发展规律,对病情意外情况和变化要有充分的估计,并有相应的抢救措施和应急预案。最后是案例剧本定稿。最后的定稿由急救护理技术组的1名急救护理专家和4名护士长担任,审阅合格后定稿。

1.2.4急救情景模拟步骤要进入急救情景模拟先要完成急救单项护理技术操作。单项护理急救技术操作由急救护理技术组选派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学习和相关急救操作示范。通过学习培训使急救护理操作准确、熟练、规范、迅速。急救情景模拟训练设置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和专科急救护理流程。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采取4人配合分工方案:1号负责配置药物及物品、药品补充;2号负责胃管、输液等管道的建立;3号负责巡视、记录;4号负责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安装和使用。专科急救护理流程:各科护士长具体实施抢救预案,护士轮流扮演家属、护士、患者、医生,按照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演练。

1.3评价方法

1.3.1科室整体评价情景模拟考核评委由急救护理技术组的1名急救护理专家和4名护士长担任。考核对象以科室为单位,采用百分制评分。评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技术操作能力,要求不违反原则、操作熟练,30分;护士的团结协作能力,要求配合默契、分工明确,10分;专科业务能力,要求处理得当、判断准确,30分;应急反应能力,要求行动迅速、思维敏捷,20分;整体效果,要求整体流畅、沟通到位、抢救有效,10分。评分:不合格:

1.3.2个体评价

1.3.2.1个体问卷评价由各个科室的护士长对本科室参加急救情景模拟训练的护士进行训练前后评价。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包括护患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每个方面分优秀、中等、差3个级别。

1.3.2.2个体理论、操作评价理论评价采用书面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为临床各科急救相关知识,满分100分,训练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评价,两次试卷题型相同,难度相当。操作评价的考试内容为注射泵、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使用及动静脉穿刺、徒手心肺复苏、留置针应用等急救技术操作[2],评分参照55项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标准,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科室整体评价16个科室的整体评价结果为:优秀5个,合格9个,不合格2个。不合格的科室经重新训练后考评合格。

2.2个体问卷评价见表1。

训练后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较训练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各项评价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个体理论、操作评价见表2。

训练后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仪器使用、急救技术操作较训练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救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逼真的急救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护理人员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相关任务,这种工作场景实际上就是再现逼真的现实抢救,从而能让护士从中获得抢救的实战经验[3]。在急救情景模拟训练中,护士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能深刻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在急救情景模拟训练中不同的护士负责不同的抢救部分,从而培养了其的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敏,杨芳.重视开展应急模拟演练提高护士综合素质[J].护理杂志,2009(22):72-73.

急救护理论文篇4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选取40例患者,均符合《神经疾病》诊断标准。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男37例,女3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7.2±7.3)岁,发病时间2~3h。

1.2排除标准

①有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②6个月内受过重伤或有手术史的患者;③不接受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基本方法

密切注意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节奏的记录,有效防止脑水肿和脑疝的形成,同时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部位和次数。为患者选择环境安静、光线较暗的病房,减少外界刺激,做好咬舌患者口腔护理,及时更换长时间不清醒患者的,保持大小便失禁患者衣物及床铺的清洁。装床栏,避免患者因坠床发生意外。

1.3.1发作护理

发作时及时让患者平卧并将头偏向一侧,在患者上下臼齿间放置开口器或压舌板,并给患者松衣领腰带,为避免骨折和脱臼,不可强行按压患者肢体,尤其是特殊部位。

1.3.2建立静脉通道

用比较柔软的管针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方便及时给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用药,控制病情发作,在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选择前壁粗大的部位而非关节处,减少因穿通静脉壁和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静脉用药时还需避免药物外渗等意外的出现。

1.3.3用药护理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关键在于及时控制患者抽搐症状。安定作为一种常用注射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压,抑制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控制稳定病情后的口服用药主要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安纳、拉莫三嗪等,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情况而定。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其病情变化,定期检查,了解药物疗效,如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嗜睡等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1.3.4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和痰液,若出现舌后坠阻塞呼吸道的情况,则需要用舌钳拉舌或者放置口咽通气导管,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另外,还需对患者脑部及其他组织进行持续低流量的吸氧,严重情况下应插气管甚至切开气管,若仍出现换气不足的情况,则进行气囊人工呼吸。1.3.5脑保护急救护理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出现高热症状的情况比较多,脑组织代谢增加和颅内压升高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脑保护急救护理是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降温,在大血管部位放置冰块或进行擦浴和用冰帽降温等都是可行的办法。

1.4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②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护理效果有4个程度,即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具体评定标准如下。痊愈:患者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无复发状况出现。显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次数在70%以下。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在20%~70%之间。无效:癫痫发作次数没有明显的减少,甚至有升高的情况出现。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采用急救护理后,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痊愈27例(67.5%),显效8例(20.0%),有效3例(7.5%),无效2例(5.0%),即护理总有效率为95.0%,无效率仅占5.0%。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急救培训;低年资护士;能力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优质护理服务的稳步推进,再加上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已经由单纯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甚至在急救时更多的参与治疗,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包括快速识别、应变、抢救处理、良好的协调能力等。这就对护士的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但近年来,本院不断扩张床位,加之高年资护士离职率的增加,使护士呈现低护龄化,低年资护士约占全院护士的50%,她们存在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缺乏的现象,有很大的护理隐患。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急救技能的需要,本院护理部于2011年6月开展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提高了临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急救意识。现将培训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参加培训人员为郑州大学洛阳中心医院护士,共计688例,男8例,女680例,年龄22~32岁。学历均为大专以上。

1.2方法培训方法分为3级,即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一级是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培训考核,由护理部命题考试,85分为合格[1]。二级是急救技能考试,由本院操作质量控制组负责培训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气管插管、简易呼吸气囊应用,93分为合格。三级是急救模拟训练,由护理部牵头从全院挑选有丰富急救临床经验的护士长组成,设定模拟现场,对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处置能力、抢救配合能力进行考核。对全院688名低年资护士分别进行了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统计。

1.3观察指标护理人员培训前后技能考核错误率及急救意识综合能力合格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掌握急救技能,提高急救意识非常重要,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常常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的最先发现者或知情者[2]。当医生未到达急救现场时,护士应对病情作出初步的判断,并按危重病抢救操作流程,早期进行正确的抢救。事实上,抢救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患者的病情、医生的业务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更与护士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有着重要的关系,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护士对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护士要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必须定期训练。众所周知,每位护士在单独值班前都或多或少的学习并且练习过急救技术,但在重危患者较少科室工作的护士,随着时间的流失,很容易遗忘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偶尔遇到又表现出措手不及,主次颠倒、模棱两可的现象。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护士在急救时对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各种操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开展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使护士能系统、完整的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3]。本文结果表明,参加培训后的低年资护士理论水平、操作熟练程度及应急综合能力考核评分有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和晚熟性的特点,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积累和提高[4]。通过模拟急救现场,要求低年资护士将片段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运用理论知识综合评估病情变化,其即刻判断处置能力得到了提高,抓住急救关键环节,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危重症的预见性和病情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荣,张利岩.三级流程式急救教学培训的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2):741.

[2]韩春玲,王斌全,吴晋普.现代急救护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李何玲,胡宁娜,冉利.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3-4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小学周记范文(整理7篇)

    - 阅0

    小学周记范文篇1重重的书包压在我们小小的肩膀上,学习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在学校要上五节课,回到家里写作业,玩的时间很少,玩是我们孩子的天性,但好消息来了,我们学校要开展大课间.....

    三年级周记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三年级周记范文大家都知道,有很多东西是很好吃的,但是会对自己的身体不宜,比如薯条、汗堡一类回让人发胖的东西,大家知道这些东西是很好吃的,有些人因为自己太饿就吃很多东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