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征文(收集2篇)
来源:
民族团结征文范文篇1
关键词:草原歌曲产生之初时代特征
草原文学是“在内容上反映草原游牧生活、抒发草原游牧民族思想感情、表现北方骑马民族的性格特点,在形式上适应畜牧业生产,便于游牧民族人民理解、接受、传播、继承和发展的特点”。而笔者认为,“草原文学”的这一概念,不能简单套用于草原歌曲。本文所指的草原歌曲是:唱词以“草原”为中心的各种具有草原“符号”的特性名词为标志的,曲调具有蒙古族音乐的典型旋律特征,以描绘草原景象,歌唱草原人民生活的一种歌曲形式。它在某些方面延续和发展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表现形态,在创作、表演、传播、传承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产生初期即表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代特征。
一、社会转型决定了草原歌曲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征
1.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以及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建立。长期以来的社会发展使我国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共御外敌,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共同任务,各民族间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旧社会制度下的王公贵族退出历史舞台。1946年4月1日为宣传革命思想,在张家口组建了内蒙古文艺工作团,团员包括从延安派来的周戈、张凡夫、陈清漳、刘佩欣等文艺工作者和内蒙古地区的孟和佈彦、孟和、宝音和希格、那苏图等。可见,当时内蒙古文工团便是由本地区音乐家和内地音乐家,蒙古族音乐家和汉族音乐家共同组成的。“文工团的宣传任务就是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指导思想的,当时创作的第一首歌曲《蒙汉人民团结战斗歌》就是以《讲话》为指导思想创作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蒙汉民族团结一致,建设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时期产生的歌曲艺术,明显体现这种蒙汉民族团结的政治诉求和时代特征。”
2.内蒙古文工团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必须响应党的号召,必须充分体现新的时代面貌,有利于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以及蒙汉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内蒙古自治区建设。过去的民间音乐显然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文化需求。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专业团体——内蒙古文工团活跃于内蒙古各地,深入广大农村和牧区,宣传形式以蒙汉结合的歌舞演出为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在《内蒙古日报》上发表了大量革命歌曲(见表)。这些歌曲在宣传新中国政治思想和革命意识的同时,体现出草原歌曲的鲜明时代特征。
3.新的草原歌曲艺术形态与蒙古族固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易于被蒙古族人民群众接受的文化形式。1948年9月15日开幕的“那达慕”大会上,呼纳盟歌舞团演出了蒙古剧《牧民吉墨彦》、《敖哈木西热勒》、《血案》及蒙古舞、鄂伦春舞、鄂温克舞和歌曲《内蒙古需要平等和平》等。甘珠尔草原“那达慕”大会的形成据传系1781年即清乾隆四十一年,在呼伦贝尔建庙落成典礼上约定每年农历八月一日至十五日为集会时间,各地商户在此交易买卖。“那达慕”大会的传统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自1948年的“那达慕”大会开始,呼纳盟文工团介入,并在“那达慕”上开始演出新型歌剧、舞蹈和歌曲等,使蒙古族与汉族交融的这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与“那达慕”这一蒙古族固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结合,具有了时代的新印记。
4.早期草原歌曲的产生是出于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草原歌曲的诞生是社会主义新文艺路线在内蒙古地区的具体体现。根据笔者统计,1948~1949年,《内蒙古日报》刊登了不少歌曲新作。
从歌曲曲名看,产生初期的草原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政治倾向,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而服务。1948年,纳文慕仁盟(后撤销建制,并入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召开工、农、牧、猎代表大会,代表们送给“文工团”绣着“穷哥们的文工团”的锦旗。可见,当时的内蒙古文工团新形式歌舞音乐深受各民族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喜爱,应和了民众建设新社会的愿望和要求。
5.草原歌曲的产生,应和了新的欣赏群体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新的社会制度的形成,并不能完全改变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在聚居区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民俗活动。草原歌曲想要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就必须选择一种能为民众接受的形式,与蒙古族传统民间歌曲的结合是最直接、最自然、最易于为聚居区的民众接受的方式。另外,自治区成立之后,蒙汉民族混居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尤其随着城镇的大量出现以及发展,新的城市音乐文化开始形成,而针对这些新的市民群体,蒙汉元素交融的草原歌曲无疑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感,能够被蒙汉两个民族接受,从而出现这一跨区域的共享体裁。
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草原歌曲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代特征
民族团结征文范文篇2
关键词:龙舟竞渡龙民俗活动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竖立民族现象的重要功能。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同源源不断的营养爱河,哺育着代代中华子孙。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领域中的宝贵资源,有这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个体特征。
龙舟竞渡能够增强民族认同,进而强化我们的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和全球华人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加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立我们的民族根、铸我们的民族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龙舟竞渡中的“龙”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象征。龙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了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念追求:包容团结、坚忍不拔、不畏艰险、锐意进取。这是龙的精神,更是深植于我们血液中的民族精神。龙这个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的集体智慧的产物,将鼓舞和鞭策龙的传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历史奇迹。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人的潜意识里头。在海外,华人都把龙作为维系自己民族感情的重要依托,一些重要节日都会舞龙弄狮,时刻不忘自己是龙的成人,中华民族的子孙。
龙舟竞渡作为一项的重要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文化层面上推动民族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竞技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成为民族认同的象征。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D•史密斯在《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提到了象征的重要作用,“象征在型塑资源集合(包括人),在界定边界和给成员提供目标和方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龙舟竞渡中的“龙”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象征。龙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了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念追求:包容团结、坚忍不拔、不畏艰险、锐意进取。这是龙的精神,更是深植于我们血液中的民族精神。龙这个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的集体智慧的产物,将鼓舞和鞭策龙的传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历史奇迹。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人的潜意识里头。在海外,华人都把龙作为维系自己民族感情的重要依托,一些重要节日都会舞龙弄狮,时刻不忘自己是龙的成人,中华民族的子孙。
龙舟竞渡自身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对文化层次上的民族认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维系民族精神的内在纽带的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支配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们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粘合剂”,是培育社会成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中国民族传统竞技具有很大的娱乐性,但在娱乐的基础上更强调一种教化和整合功能。人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能够产生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多的是在来自民族传统竞技所扎根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