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收集3篇)

来源: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复合型教师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27-02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始于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至今不过20年的历史。随着“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这一观念越来越被认可,人力资源管理这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经成为众多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起步晚,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直是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其中师资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特性和人才素质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亟需复合型教师,复合型师资建设是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师资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性的专业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演变发展而来,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最初纯粹的事务性管理发展为现在集分析、咨询、服务、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了战略性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福利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这六大模块涉及了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一级学科,六大模块自成体系又联系紧密,宽厚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理论条件。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专业管理职能,要求专业人员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技能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复合型“通才”。人才素质的要求就是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

然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现在还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状况有三大特征:一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的教师最初多数是从事劳动经济学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二是新进入的教师大多数都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多学科特点,以致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三是普遍缺乏实战经验和动手能力[1]。大部分教师的专业背景单一,只熟悉某一个学科领域,知识结构未能涵盖多学科,专业视角狭窄。引进的大量新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新教师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由于研究生教育以理论研究训练为主,新教师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却实践操作技能不足。这些是制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人才培养,教师先行。复合型人才需求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建设需以培养复合型教师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师资的素质构成

复合型教师指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专业迁移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跨学科教学的初级教授,善于将学科知识联系到社会客观事物及其他学科领域,并经常总结自身教学、阐发教学思想,进而不断突破的教师[2]。复合型教师的“复合”体现在多种素养、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结合,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交融达到对原有素质结构的超越,实现更高层次的质的飞跃。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师资的素质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

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日益综合化,各门学科间广泛交叉、渗透,出现了综合门类、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中间学科和其它新型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是这样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作为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以管理学为直接的理论基础,还结合了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劳动关系管理与法学关系密切,人力资源规划采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培训开发中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需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人才素质测评使用的是各种心理测量技术等。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又常常与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多项工作结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多学科的涉猎与研究有利于形成广阔的理论视角并深化对本专业的认识。

复合型教师应掌握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且能够让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交叉融合贯通为多学科综合知识。只有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不善于融会贯通,则只能说是多才多艺,其知识结构是松散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有相对独立的各学科知识,又有交融在一起的多学科结合,这样的知识结构才能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保持一致。以培训开发为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体验式培训课程又要借鉴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培训方案的整体计划还要符合企业的战略和业务开展需要,培训效果评估综合采用教育测量、社会调查、绩效考核、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由此可见,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特点。

2.2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的能力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不仅需要多学科理论作为基础,更需要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六大模块直接对应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岗位设置和职能划分,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实际存在的实践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更需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技巧。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清晰深刻地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实践,具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实践能力,如:熟练操作面试、设计并主持培训课程、有效处理劳动关系纠纷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教师,同时还是优秀的企业培训师、职业指导师、EAP专家、劳动关系专家、管理咨询专家等。

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教师的能力包括理论讲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方面,结合实践问题讲授理论知识,有利于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理论。通过演示和实际操作验证基础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理论讲授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思路、步骤和基本方法,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有不断提升实践能力的推动力。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理论教学的价值体现在能广泛迁移到实践中。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需要同时有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能力。

2.3教育工作者与企业管理者兼得的态度结构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内在的态度决定了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与之相匹配的态度特征,具备了相应的态度特征才可能更好地履行角色职责。作为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人师表。有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自己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引导、激励学生。而作为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大多有抱负,自信,注重效率,强调团队合作和创新,有支配和控制的欲望。两种角色的态度有类似的地方,又各有侧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首先是教育活动,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一方面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有善于教书育人的教育素养。专业素养是执教的起码资格,而教育素养则是教好学生的保证。为了培养有发展潜力的管理人才,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本技巧的同时,还要把管理者应有的态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企业管理者,以双重身份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是培养复合型“通才”的有效途径。这两种角色应有的态度特征便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教师的态度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师资建设的途径

师资是发展专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各专业有各自不同的专业特性,高校师资建设应以符合专业特性的师资素质为基础。根据上述师资素质结构,采用多途径建设符合专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师资。

3.1不拘一格选用专业教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师资具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选用不能单单要求高学历、高职称、科班教育背景,这种选用标准会制约复合型师资建设。以复合型师资的素质为基础确定师资筛选的标准,可以打破学历、职称、专业、经历背景等硬性指标的限制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既可选用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研究能力的硕士、博士,也可选用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优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作为专业教师。既重视教育经历的专业性,也重视知识结构的广博性。选用的教师既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又乐教善教。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师资选用的源头上奠定复合型师资建设的基础。

3.2鼓励教师向复合型教师发展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理念,鼓励教师持续地学习提高。鼓励教师多渠道研习相关学科,涉足不同领域。如,到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力强的高校进修,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习;发展多方面的专业兴趣,拓宽专业视角。接受职业培训,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并通过从事相关的业务扩充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到企业兼职、进修,承担一些企业课题以充实第一手的教学材料,使自己具备企业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并及时更新知识,获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经验。鼓励教师加入行业组织,建立业内合作沟通关系,加深对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的感知。与企业联手开展横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前沿课题研究,既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合作管理咨询项目,通过方案设计、专项培训等丰富教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认识。

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师德建设。以示范、竞赛、经验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3加强教师之间合作,优化师资整体结构

优化每个教师的素质结构是建设复合型师资的直接途径,但也不大可能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各项“全能”,在个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可以实现整体师资结构的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由熟悉不同学科、掌握不同专业技能、有不同经验能力的教师组成可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共同分享各自的经验体会,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教学中发挥各教师的专长,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效果最优。

参考文献

[1]刘铁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现状:一项文献述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41-148.

[2]刘寅鑫.浅论复合型教师概念的缘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218,220.

[3]魏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J].商业经济,2012(5):94-96.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篇2

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有别于传统形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在人事与人力的基础管理工作上,除了对人员进行招聘、甄选、培训以及负责人员薪资报酬等管理方面的有效运用,还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的一面,即在传统人力管理管理的基础之上摒弃了一些迂腐、陈旧的传统套路管理形式。尤其,在当今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文科学与经济学全面盛行的年代,企业在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新知,目的是为了迎合新经济时代下的管理模式的全面性创新,而创新管理模式已逐步成为现行新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的必要构建因素。总之,探索新知,共创迎新的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才能与时下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相协调,使企业更有利地实现持续发展、不断进步。

1.新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的意义

1.1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密切联系

一个企业要实现为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首先应当能够让企业员工明确自身企业的文化,并加以逐步灌输企业文化理念,直至吸收消化,从而使员工整体管理约束意识发生质的改变。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三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密切联系,这是企业构建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的关键性实质问题,这种密切联系首先要通过人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去表现出来。

企业文化,即是反映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深层理解,对共享知识的支出与动因,以及企业部门机构间的共享、互动。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麦肯锡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那么它之所以出名,其具体表现何在呢?我们就以麦肯锡的知识管理基础框架管理为例,从而引出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以及企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麦肯锡,知识管理战略得到了充分的消化、理解。所有企业员工都要能享受到知识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并从中获益,其主要体现在麦肯锡的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它在每间办公室都配备了拥有广泛的信息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人士网络,从而为正要努力跟上新领域、新行业的团队,提供了必要的援助,这在根本上加固了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而结合于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的管理策略重要涵义去看,麦肯锡的全体员工通过新经济时代下的网络知识共享管理模式实现了加深自身业务技能、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竞争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说,企业素质文化的树立正是通过这样的内部人员素质良性循环的发展而构建的。而企业文化正也主要是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下产生的企业活动进程、企业的激励机制、员工之间的日常交往等的共同价值观与看法,这也正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效用,彼此相互符合以及相互深层印证。

1.2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在时代经济发展背景的支持下,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发挥出了其管理的有效职能,也在很深程度上提改进了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获取、积累以及传统套路的管理模式,因此,经济知识时代下,企业文化能够以知识管理为导向前提,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以运用,企业一定能够塑造出更完美的企业文化形象,同时又能依据自身人员的实际能力去更好的发挥企业的运营战略目标。

1.3企业构建知识管理部门协调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为更好的配合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管理体制的构建形成而相应去做出努力协调,因此知识管理部门构建后就要结合企业组织的战略和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的状况,充分加以分析,并通过人才的招聘、甄选、培训和开发,以求满足组织运作需要,在企业自身构建的制度逐步去形成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面优化。而知识管理部门的主职责任是建立和维护知识共享的平台,作为知识共享的技术保障,在知识共享平台上完成知识的汇总、分析、加工和,这些都是知识共享平台所具体实施的主要任务。另外,基于知识管理部门的创建,需要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去实现提升企业的核心组织竞争力。因此,就要需不断鼓励广大企业员工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提供像麦肯锡企业一样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从而调动、满足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乐趣,以及全面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企业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使员工对知识的渴求、不解知识的好奇程度逐步加深,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企业知识管理部门的创建。

因此,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内涵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策略构建的雏形奠定了充分的必要基础。同时企业员工再通过培训、评价、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一系列约束,就会逐步形成了一种相互学习、广泛交流的组织文化和工作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运行的质量与效率。

2.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构建方向

2.1引进专业型人才

企业在新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它为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带来了一场重要的创新变革。我国企业要想迈向更高端、更科学、更有效率的现代人事与人力管理制度,就应当积极引进专业型高端人才并对其进行科学考评,而对于考评所采用的全新机制应当进行全面优化,要在人事信息获取、处理、评判等方面下足功夫,从而准确评价人才,为职工的任用、提拔、奖惩提供科学依据。

2.2企业结合信息产业技术,辅助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策略的施行

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而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的实施开展离不开时下新经济时代下的技术产业设施、设备的合理运用。尤其是人力资源再造策略的构建思路更要吸纳当今高端的技术领域产业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伴随信息产业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突破了以往企业部门管理模式的限制,使之延伸到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从而明确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策略的实施导向,同时企业已经不再限制于以往的封闭式资源管理运作制度的约束,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完全可以参与到hr的管理活动中来。这样不仅使企业人员、人事管理的质量能上升一个台阶,还在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繁杂、琐碎性工作带来的工作困惑、烦恼,进一步提高了其运作效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也会由简单的职能发挥逐步上升到企业战略目标有效发挥的全新层次。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改革

作者简介:蔡太义(1972-),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黄会娟(1975-),女,河南许昌人,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11050)、河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KJA11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33-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质量。[1]只有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的发展目标,国土资源保障是关键,其中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支撑是重点。本研究围绕培养土地资源管理创新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结合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探索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力求在土地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进而为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顶层设计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立足于河南理工大学地矿院校的特色,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借鉴其他高校的有益经验,融合管理学、3S技术、经济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贯彻“注重通识教育,强化土地学科基础;形成方向优势,发挥兴趣特长;培养职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思路,以“管理学科工科化”为途径,整合资源,走“工管结合”之路,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矿与工程技术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与专业型高素质人才,凝练出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土地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科学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土行业管理业务及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并结合测绘、地信、遥感、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需要,提高测绘、信息技术的课程比重,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和事件能力,整合相关学科,构建以测量知识为基础、土地学科为核心、地理信息技术为前沿的学科平台课程,按学科知识平台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人文素养知识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专业能力知识平台(国家土地督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土地调查与评价、规划与利用、整治与开发、土地产权市场评估专业、调控与监测)、创新能力知识平台等在内的学科知识结构平台,形成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

1.加强学科知识结构平台建设

融合通识教育知识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专业能力知识平台和创新能力知识平台建设(图1)。[4]

图1学科知识平台结构设计图

人文素养知识平台:注重学生个人人文素质以及个人修养的培养,通过大学语文、大学美育、文艺鉴赏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体现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

专业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具体应用,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具备专业运用的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科研创新提供支撑。

专业能力知识平台:立足专业,突出特色,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土地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应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创新能力知识平台:通过对学生第二课堂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专业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人际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2.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在构建学科知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构建。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在满足学生必需的基本知识要求外开设人文、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等通识课,扩展学生的基本知识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通过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做到土地资源管理工管并重,基本科学素质有保障;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能够体现重素质、能力教育理念、扩宽专业面、突出优势、打通专业方向的特色。

3.着力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图2),体现弹性学习要求,发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引领作用,促进课程群各课程建设与发展,以专业建设为目标,辐射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共享专业建设成果。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依据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深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1.精品课程与双语课程建设

以专业核心教材建设为抓手,以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为带动,围绕专业发展前沿与技术需求,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引领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改革,重点建设“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土地管理学”和“土地利用规划学”等精品课程、“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和“土地生态学”等双语课程,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加强本专业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教学新模式,[4]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通过学生合作解决实际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过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测绘、地信、遥感等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思想和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先导,吸收校外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融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创新理念;整合实践内容,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在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和管理实践中的新问题,开发创新性实验课程;整合认识实习、集中实习和毕业实习,形成理论学习与能力提高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力争形成求实、严谨、奉献、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5]全程化实现实验教学不断线;“三层次”是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培养实践基本能力的基础性实践、培养综合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研究性实践的三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五模块”是分别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科研平台、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合作培养平台五类资源,开展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从而强化实践过程。

2.改革与创新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整合实验设备资源、重点购置先进的实验装备等提高实验硬件水平,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3.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围绕熟练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要求,对课堂实习内容、课程设计、集中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及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6]具体如下: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科技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与调控、土地信息处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复垦、地产评估等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学分(学时)不低于25%。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内容。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现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课堂实习、课程设计和集中教学条件进行改善。

(4)加强校企协同培养。探索将土地资源管理实际工作过程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集中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以此带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4.拓展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建立的“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积极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焦作市中纬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等单位协同培养土地资管理创新人才。

5.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彻底改变传统的实习成绩的考核方式,按照新设置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及特点制订考核指标及权重,着重考核综合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土地管理工作必备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

2011,(11):5-7,16.

[2]李清泉.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36-39.

[3]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4]张忠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90-9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