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收集2篇)

来源: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计与应用

一、引言

现在的教学基本上仍沿用传统模式,注重理论基础而忽略实践,课程设置保守,无法与岗位需求同步,导致个别学生不愿学、不会学,部分学生想学而学不会的局面。我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并提出了“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二、“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含义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典型化处理,引导学生对这一具体情景进行思考分析和决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学中做”的形式,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选个案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

(三)“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章为单元精心设计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思考处理案例的所需知识和具体方案,然后教师将案例以节为单元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将各节的知识点融入分解的具体任务中,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任务的思考、解析和完成,掌握各节的知识点,最终通过案例的实现完成各章知识的学习。

二、“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下面以Excel软件的学习为例,介绍“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与应用。

Excel单元中各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功能、启动和退出;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输入、编辑、保存等基本操作;工作表中公式与常用函数的使用和输入;工作表数据库的概念,记录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图表的建立及相应的操作。

(一)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设计案例:用Excel软件实现班级人员信息管理。班级人员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成绩信息两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姓名、学号、籍贯、出生日期、入党(团)日期和原单位的职务等信息,成绩信息包括各个科目的考试成绩。

(二)任务的设计与解析。

任务1:基本信息组建――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建立工作簿,分别以基本信息、训练信息和成绩信息建立工作表,在基本信息表中录入学生的姓名、学号、籍贯、出生日期、入党(团)日期和原单位的职务等信息,在成绩信息表中录入学生姓名、学号和开设课程的名称等信息。通过任务1体验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功能、启动和退出,掌握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输入、编辑和保存等基本操作。

任务2:成绩信息管理――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在学生成绩表中利用公式统计学生的平均成绩、单科的平均成绩等,利用函数统计单科的最高和最低成绩,学生的成绩排名等。通过任务2掌握公式和函数的组成和运用。

任务3:综合信息处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记录单管理学生基本信息表,对学生成绩信息表的数据进行筛选、分类汇总和制作数据透视表,对各班级的信息制作图表,利用图表统计分析班级的情况。通过任务3理解数据清单、数据筛选,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的概念,掌握利用记录单管理数据清单,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和图表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师提出案例――用Excel软件实现班级人员信息管理,讲解案例并将案例分解为基本信息组建、成绩信息管理和综合信息处理三个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任务,查找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然后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任务来检验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三个任务整合在一起,完成案例,最终掌握本章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范文篇2

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李老师问问题,然后李老师又叫我帮他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李老师商量好让他当数学课代表的呀!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

有一位同学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说他以前的班主任特会批评人。一次上这位老师的课,后面的同学问他几点了。他回头说:“没带表,别问了。结果被老师看见了。下课把他带到办公室,从上课时讲话说到纪律散漫,又说到学习不刻苦,成绩不理想,拿出期中考试成绩单分析了他在班里、年级中的位置,说很危险,又说到他不关心集体,逃了两次值日,最后还想起他吃午饭时总剩饭,不爱惜粮食,这位学生说当时他真想从办公室的窗户跳下去,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应该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班主任工作)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下面就谈谈我从此事中得到的一些个人体会:

1.要充满爱心和信任要想了解和研究学生,首先就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这也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班主任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做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当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2.要熟悉每个学生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情绪很大程度来源于师生之间良好感情的交流。为此班主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接近学生。如果班主任总是以尊者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即使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也难以熟悉自己的学生,更谈不上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如果班主任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就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从而能够顺利地对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

3.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言行必然要表现出他们的真实行为和思想。因此,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需要长时间的、不动声色的观察,并进行多方面的验证。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性地进行,切记主观臆断,以免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

4.要与学生交心班主任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校内外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班主任与学生交心要善于选择方式、技巧以及态度,并且营造恰当的气氛,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拘束感,使学生无所顾虑地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这样,再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帮助和教育。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