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存在的利弊(收集3篇)
来源:
居家养老存在的利弊范文篇1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大难题。从其本质而言,人口老龄化是人为不可扭转的一种自然规律,人们只能去顺应,不可违背。而当今的少子化虽然不是一种自然的代际失衡现象,表面上往往显示出一种人为干预的迹象,但从各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状况看,它似乎又是人为不可扭转的,我们也只能去顺应它。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世界各国又共同面临着一个如何养老的问题。长期以来,人类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的家庭式养老,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面前,这种传统养老模式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难以有效发挥,人类只能“寻求他法、另谋出路”。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世界各国寻觅到所谓的“他法、出路”只能是各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来共同养老。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对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这种变革同样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年轻人赡养父母的意识在逐步下降,人口的自由流动、住房条件的改善、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生活习惯与观念的巨大差异等又带来了空巢老年人、独居老年人的大量增加,这些现象导致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甚至到了崩溃或瓦解的边缘。上述因素又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迫使我国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因此,我国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从整个社会到每个个体都非常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项巨大工程的建设进程,因为这项工程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与这项工程休戚相关。正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许多老年人的养老有了一些保障,年轻人赡养父母的负担有所减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期望与要求相差甚远,还远远没有实现让老年人过上既有尊严且有较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目标。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困难。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等客观现象大大增加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度。而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较晚,这不仅要求我国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又带来了体系建设上的诸多困难。许多发达国家是在“未老先富”和在社会经济进入转型、矛盾突发期之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包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内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制,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有效地化解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矛盾。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具体表现为城乡分离、地域分割、人群分隔等。虽然这种制度改革具有中国特色、也比较符合我国的一些实际情况,但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这种改革带来了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域居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参加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在负担上还是在享受待遇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然这种制度安排会最终导致不公平;其次,这种改革对未来的制度统一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带来了最终制度的统一成本很高、难度巨大。
在城乡分离、地域分割、人群分隔问题中,当前在我国最有条件实现的目标是城乡统一。地域统一、人群统一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如我国现行的“分灶吃饭”的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各地之间相互割离的管理体制等,这些障碍又一时难以解决,而“城乡统一”基本上不会遇到这些障碍。所以,先从“城乡统一”开始,然后再逐步解决地域分割、人群分隔问题,这种思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这又给实现其“城乡统一”提供了极大的机遇,通过顶层设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具有强烈的客观要求,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经济收入又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等,这些因素就更加要求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保证农村老年人享有与城镇老年人同等的社会养老服务权利。
为了保证城乡均衡受益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功,在未来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居家养老存在的利弊范文篇2
关键词:居家养老;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计规范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本年5月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对此,各地开始加快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而社区居家养老在摈弃传统家庭养老不足的基础上为老年朋友提供社会服务,逐渐成为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新风尚标。
近年来,嘉兴地区也不断探索养老服务,因建设起步较晚,致使社区无障碍领域发展不完善,多数设施未能满足老年人需求。故而经过调研,我们从出入口、道路、公共设施三大方面入手并结合无障碍规范,对社区无障碍设施给予一定针对性建议和辅措施。
1出入口
无障碍出入口简单的概括成2类:平坡出入口、非平坡出入口,其中非平坡出入口可细分为台阶结合坡道出入口和台阶结合升降平台出入口,属前者较为常见。经走访与调查,下面将嘉兴市社区出入口分为平坡出入口和非平坡出入口两类,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与改进:
1.1平坡出入口
平坡出入口以最安全、最便捷为优势成为无障碍出入口设计的首选,但在社区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存在的许多弊病:(1)出入口不平坦、坑洼、破损现象严重。图1所示,用沥青铺平的路面高低不平,极易带来危险;(2)因室内外高差较低,易导致积水问题。图2为放鹤花园社区大门,由于地势内低外高雨天倒灌现象严重。对此结合规范提出建议:(1)可对路面进行简单的翻新或使用适当填充料,修补路面深坑或小洞,且做到下雨时不会倒灌即可;(2)在地面设置滤水筛子有利于及时排水,出于安全考虑,筛孔的宽度不宜大于15mm,图3所示筛孔为22mm显然不符合规定。对于放鹤花园积水问题,亦可在低处接入排水沟对其进行排水。
1.2非平坡出入口
在室内外存在高差时台阶结合坡道出入口是最适宜的无障碍出入口设计之选。因设计不合理,结合规范,提出以下几部分建议:
1.2.1台阶部分
(1)台阶踏步高度不应大于150mm,踏步宽度不应该小于300mm;(2)为防止踩空事故的发生,楼梯踏步应界限标志鲜明,不宜采用黑色、深色材料。可在台阶前沿处贴上2-3mm颜色醒目的标识。
1.2.2轮椅坡道部分
(1)坡道的同行宽度基于无障碍设施考虑设计宜不小于1.20m;(2)连接坡道与主体建筑物或路面时,坡面及接口处的安全性不可忽视,应做到平整、光滑,结合规范高差不可大于15mm且当以斜面平整过渡,如图4。
1.2.3扶手部分
若轮椅坡道的高度超过300mm且坡度大于1:20时,出于安全考虑应当在坡道两侧添加扶手,图4所示,而社区中的扶手为多一层。据分析,轮椅者坐于轮椅的高度一般为450-550mm,而此时手搭于扶手之上最舒适的高度为650-700mm。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可考虑双层扶手的应用,上层高度宜为900mm,下层高度宜为650mm。如图5所示。
2道路
2.1缘石坡道
缘石坡道处于人行道端口,是为使轮椅者避免障碍进入人行横道所设置的一种无障碍设施。
走访多家社区,我们不难看到实际缘石坡道存在的安全隐患,图6为文秀里缘石坡道的不合理设计:(1)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路面存在一定高差,经测量为18mm,这一高度会使轮椅在进入时发生溜坡,正确高差应控制在10mm范围内;(2)砖缝边缘杂草丛生使得坡面凹凸不平,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坑洼处都是对轮椅者的极大考验,因此坡道在设计上应满足坡面平整防滑的要求,避开灌木与杂草的干扰并及时对植物进行修剪,防止其阻碍通道。
2.2盲道
盲道本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而设计的道路设施,但因老年人视力低下,盲道作为辅助通道,它的设计由此显得格外重要。
据调查,多数社区存在以下现状:(1)盲道的设计不符合无障碍规范,或是路径设置不合理;(2)最常见的问题当属盲道被占用,杂物堆积、私车停放,使得盲道成为一种摆设,“设”而不“用”无疑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图7为某小区盲道不合理现象。对此建议:(1)在盲道的设计上应当合理选择路径,避开窨井盖的铺设和障碍物的阻挡;其次,考虑将盲道设计与灌木花坛相结合,并在花坛前缘安置座椅,可在劳累时为老年人提供休憩之处。图8所示。(2)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盲道障碍物进行排查、清除,并呼吁民众多关注老年朋友的出行。
3公共设施(公厕)
位于嘉兴市的各个老社区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多数未考虑无障碍公厕的设计,仅有几家社区置有无障碍公厕,但其在设计和使用上存在诸多弊病。
3.1空间布局
受生理需求的限制,老年轮椅者在卫生间所需的活动空间要远大于在其他室内,因此卫生间的流线布局尤显重要。给出建议:老年人入门先经过洗手台,如有小便需求的先经过小便器,有大便需求的再经过座便器,然后按照原定路线返回,这样做可以减少他们在卫生间的磕碰或摔倒。其中需注意要留有一定的轮椅回转空间(一般留1.50mx1.50m)。图10流线布局较合理。
3.2辅助措施
安全抓杆作为重要器材,其设计应根据受力情况结合规范合理设置,无障碍座便器与小便器附近对于扶手的设置略有不同,图11尺寸可供参考。
3.3人性化设计
水龙头采用感应式设计,保证有效出水的前提,亦为使用者带去了便利;综合考虑老年人如厕习惯,在厕位内墙距地面400mm-500mm位置处设置紧急呼救按钮和取纸器较合理;卫生间由于内部空间有限且常年处于阴暗潮湿环境,所以建议在卫生间顶部安装亮度适中的灯光,在地面铺设防滑垫。
4结语
古语云:“老人安,天下安。”做好养老工作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现居当下国情,社区居家养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为老年朋友打造一个“没有障碍”的社区,理当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文章仅针对嘉兴市部分社区安全隐患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为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带来可操作性价值。
参考文献
[1]佚名.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N].南京晨报,2016-5-29.
[2]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12.
[3]贾祝军,申黎明,沈怡君.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J].山西建筑,2011,37(31).
居家养老存在的利弊范文篇3
【关键词】走婚;老龄化;原因;利弊;探索
一、走婚的起源与老年人的走婚
(一)摩梭人的走婚制。传统意义上的“走婚”是云南摩梭人特有的一种婚姻模式,也是摩梭族的特色文化,即男人晚上到女方家居住,次日凌晨离开,男女双方不办理任何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在“走婚制”下、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双方各居母家,属于两个家庭,由男子的“走”而实现婚姻。所以,我们可以将走婚定义为一种不婚而居,不婚而伴以维系男女双方关系的特殊形式。
(二)老年人的走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在老年人群体也出现一股“走婚”的风潮。老人走婚是指丧偶、离异或其他单身老年人不办理婚姻登记而同居相伴以实现“搭伴养老”的一种家庭形式。
老年人的走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走婚的前提必须是老人双方的自愿与平等;二是老人未办理婚姻登记而居住相伴,法律对其没有强制约束力;三是老人走婚所维持的关系可以随时解除。
二、老人走婚的背景和现状
(一)我国的老龄化背景。老龄委表示,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两亿,并呈现出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据有关老年人婚姻状况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我国丧偶老人的人数约4748万,占到27%左右,离婚和未婚的老人分别为0.78%和1.78%。并且,全国大约有1824万的老年人生活在单身空巢家庭里面。庞大的丧偶老人群体在给老人自身带来精神冲击的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养老压力。
(二)老人走婚的现状。走婚虽是一种非正式且较新潮的现象,面对很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但许多老年人对其还是表现出肯定和支持的态度,90%的老年人都是认可这一形式。天津市社科院的一项统计表明,天津老年人再婚者中选择非婚同居的占50%以上。老年人同居多年不领结婚证的情况已成为成都近年来老年生活中一种突出的现象。
三、老人走婚的原因
(一)老年人自身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逐渐超过物质需求,表现的更为强烈。特别是对于那些丧偶、离异或其他单身老人而言,仅仅依靠子女的关怀照料是无法满足他们自身的精神需求的,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晚年伴侣,相互依靠照料,缓解老年的空虚和孤独,以实现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是老年人之所以走婚的首要前提。
(二)赡养和财产继承问题。老年人正处于生理的衰老退化阶段,常常需要子女的照料和赡养,如果老年人再婚,子女的赡养问题可能会引发双方家庭的矛盾。同时,如果一方老人不幸离世,那财产的继承权将如何分配也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法律对这方面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老年人选择走婚的形式来避免这些矛盾。
(三)子女的反对。老年人之所以走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子女的反对。而子女反对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老人赡养和财产继承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子女认为,父母年纪已大,再婚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新家庭成员的融入需要新的关系磨合,若双方老人家境悬殊,子女也会对老人结婚的目的产生怀疑,从而引发一些家庭矛盾,同时子女也会认为,父亲或母亲的再婚也是对自己已逝或离异的伴侣的不尊重,是不符合自己心中理想形象的。子女的反对将会深深影响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老年人是否要重新开始一段婚姻关系的必通关卡。
四、老人走婚的利弊
首先,老人通过走婚的形式结交伴侣,相互关怀照料,可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收获充实的晚年生活。其次老人走婚能够避免财产纠纷和子女冲突等问题,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的优点。最后,走婚其实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心理缓冲期,方便老人在相互了解之后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看到老人走婚的种种便利和优点之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首先,老人走婚缺乏法律的明确保障,当出现利益冲突时,没有合理的渠道进行调解和疏通;其次,老人走婚所受到子女的反对并不比老人结婚少,在没有明确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子女更会感到不安与忧虑,家庭关系也会变得紧张;最后,老人走婚也将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对于这种新潮的形式,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尚未可知,但是在婚姻观念强烈的中国家庭中,走婚仍非一种主流的形式,老年人不婚而居,不婚而伴也将受到周围环境与舆论的影响。
五、老人走婚的未来探索
(一)老人走婚的普遍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丧偶、离异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老人走婚现象将不仅仅是一种新潮的特殊的老人的结合形式,而将趋于普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通过走婚的形式找到一个相伴知心的老伴,在规避矛盾的同时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相互照顾,彼此扶持,在夕阳之际享受幸福生活。
(二)社会认可度提高。当一件事情变得普遍,正常,那它也就会被社会真正的认可和接受。当人们意识到老年人精神需求重要性的时候,也就会对老人走婚的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子女,家庭与社会也将更加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帮助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三)正规的法律保障。法律也将对老人走婚的形式做出更加明确的保障。可以通过建立一套登记体制,来明确老人双方的走婚关系,对老人的权利和义务做出合理的制度性规定,当出现利益冲突时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支持和援助来加以疏导和调解。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老人走婚将成老人满足精神需求,实现幸福晚年生活的一种普遍的适当的形式,只是这一过程还需要很长的探索历程。认可,接受,积极关注,让老人的走婚不再成为无奈。
参考文献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