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制度论文(整理2篇)

来源: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薪酬问题分析对策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的相应回报或答谢,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分配方案,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便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分析

一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平均分配主义还是主要倾向。公平付薪是薪酬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合理而公平的劳动报酬可以充分调动大多数职工的积极兴、避免劳资纠纷。但传统观念将公平的概念绝对化,将其等同于平均、同等。导致薪酬的分配没有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的差异性和员工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与一般岗位的工资差距没有拉开,其结果导致了内部的不公平。

二是薪酬分配的方式比较单一。不能根据实际工作、人员差别和岗位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类型的薪酬制度,薪酬分配与岗位、员工业绩存在着脱节现象。

三是分配行为不规范。薪酬分配管理中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问题较多,如员工的工资结构不合理、奖金过低、在分配中管理者个人意识参与过多等等。

四是工作分析、职位评价工作薄弱,特别是在岗位的界定和评价方面存在误区。作为基本薪酬的决定依据更多的是行政级别或人员类别,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过了分析和评价之后确定的岗位。如,中层管理人员都拿本相同的薪酬,理由是他们属于同一类岗位,但事实上,不同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贡献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说他们是在同一个行政级别上,却不能说他们属于同一个等级的岗位。

五是技术骨干和重要岗位的薪酬与市场脱节,缺乏竞争力,造成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积极性不高,薪酬的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员工满意度不高。

二、对策探讨

薪酬的作用就是要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但这些能力必须是所在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水平。因工作能力的不同而工作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劳动者得到的报酬也不应相同。所以应建立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制度,实行定员定编,根据员工工作能力和成果以及担当的岗位责任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将报酬与贡献挂钩,使薪酬管理逐步摆脱经验管理,迈上科学管理的台阶。

首先要在企业的领导层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不断深化企业内部各项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分配机制,在企业内部进行人事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此推动和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二是加强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工作。通过工作分析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合理界定部门与岗位的工作职责,同时针对具体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条件、权限以及任职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分析,从岗位本身明确了对组织发展的相对重要性及对其任职人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实行岗位工资制,建立起以岗定薪、岗动薪动、一岗多薪的宽带薪酬体系,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是完善企业考核制度。薪酬制度的有效实施是以科学的考核制度为依托的。薪酬体系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只具有对人才的吸引和短期的激励作用,只有将薪酬与企业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将员工个人的成长与企业发展相融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是制定多种薪酬分配方式。员工需求是有差异的,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注重工作机会的获得、有的注重物质奖励、有的注重荣誉获得,有的着眼于改善现有工作环境,因此,要想使薪酬制度发挥更大的效果,需充分了解员工需求的多样化,根据员工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分配制度。可采用收益分享、利润分享、股票期权,雇员持股计划等,而且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可充分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报酬的关系,并为特殊人才设计特殊的“薪酬方案”,以充分调动员工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篇2

1引言

高管薪酬过高是全世界范围的问题,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极为关注的热点。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两重天”的局面严重,差距的过大表现在行业、地区、所有制等方面。欧美等国纷纷出台限薪令来平息人们日益上升的不满情绪,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例来缩小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2009年8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社会上称之为“央企高管限薪令”。该《意见》明确规定国企高管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有关,年薪与企业绩效相挂钩。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核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两份文件,要求调整不合理的过高收入,追求效率的同时要求兼顾公平,合理分配企业负责人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尽量缩小不同行业企业负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高管薪酬分配是否合理,不仅影响社会对公平的认知,还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管理层的管理行为,并最终影响公司绩效,因此,高管薪酬公平测度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是理论界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随着公平与效率矛盾的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高管薪酬的公平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部公平性即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将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加以评析。

2相关概念界定

2.1高管团队

高管团队即高层管理团队,它是由企业或公司中的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群体,相对于其他普通员工来说通常有良好地教育背景,或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极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他们来自公司员工层级的顶层,拥有较强的控制权和决策权。目前学者们对于高管团队成员的界定说法各异,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CEO来代表上市公司的整个高管团队;副总裁以上的管理者;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以及高级经理等主要负责。我国学者对高管团队的界定一般使用以上第三种,如魏立群和王智慧(2002)指出高管团队包括总经理、首席执行官,以及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或首席财务总监。

2.2薪酬水平

薪酬水平通常指公司员工通过劳动获取的回报,是员工价值大小的体现,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薪酬水平的计量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对高管薪酬的划分也各不相同,这里对高管薪酬进行确认。高管薪酬主要包括短期薪酬和长期薪酬,短期薪酬含有工资、奖金和其他收入,而长期薪酬包括股票期权、长期激励计划支出等其他薪酬。国外学者较多的关注长期薪酬,因为在上市公司中高管的长期薪酬占比较高,尤其是股票期权的激励较大。而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股票期权激励在上市公司中还不普遍,因此,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主要以短期薪酬为主,高管对它的依赖性较强。

2.3薪酬差距

薪酬差距关系到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存在。企业内部也会有不薪酬差距,主要是在管理层之间、员工之间以及高管与员工之间等不同群体薪酬水平间所形成的差距。高管内部薪酬差距的概念目前还未统一,我国学者将其界定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CEO或总经理与高管团队内其他人员之间的薪酬水平差别(林浚清等,2003),二是核心高管平均薪酬与非核心高管平均薪酬间的差距(陈震,2006),三是总经理与管理团队平均薪酬间的差距(张正堂,2008),四是总经理与其他两位核心高管平均薪酬的差距(张正堂、李欣,2007)。

3薪酬差距理论分析

早期研究公司高管薪酬时,主要是研究CEO的薪酬支付,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理论如边际产出、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等对其进行解释。边际生产率理论认为高管间薪酬差距由边际生产率决定,边际生产率由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决定,而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可以用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就职时间等指标来衡量。该理论强调薪酬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认为薪酬增长是平滑的。然而现实中却并非如此,高管内部薪酬差距极大。Simon(1957)研究发现不同行政层级之间的高管薪酬差距在30%左右。如果把薪酬当作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的回报,那么,对一名高管在晋升前后薪酬的巨大差异就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学者们尝试用其他理论来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这两种理论对于高管薪酬差距的解释截然不同,随着研究的深入,从最初的两种理论的各执一词到两种理论的融合,虽然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但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支持并加大了两种理论对薪酬差距激励效应的解释力度。

3.1锦标赛理论

Lazear和Rosen(1981)提出薪酬差距的锦标赛理论,他们将企业内不同级别管理层的薪酬差距,当作是在竞赛中晋升到更高一级的获胜选手所颁发的奖金,晋升的职位越高,即获胜的名次越靠前,所获得的奖金也就越大,薪酬差距亦愈大,但是这里薪酬差距的大小与参赛者的生产率大小无关,也就是说获胜者的生产力不一定就明显比未获胜者高出很多,扩大不同级别的奖金是为了激励竞赛者取得好名次,拉大薪酬差距诱使高管在晋升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当团队活动中的合作化程度需求较高时,监督难度也随之增加,此时较大薪酬差距能够适当减少监督的成本,驱使股东和经营者达到相同的企业目标,因此较大的薪酬差距可以提高企业业绩。Green与Stokey(1983)指出,当某些共同的因素影响组织中个人的产出时,锦标赛式薪酬模式要优于其他薪酬模式。O'Keeffe等人(1984)研究表明:若合理地设计薪酬差距,可以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竞争,从而给企业带来最优的产出。Bishop(1987)概述了薪酬差距的三个好处:激励员工努力的动机、吸引较好的人才、减少业绩优秀者寻找较好工作的成本。

3.2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与锦标赛理论的解释截然相反,认为缩小薪酬差距反而对企业业绩更加有利。行为理论主要包括相对剥削理论、组织政治学理论和分配偏好理论。相对剥削理论认为员工会在企业内部相互比较薪酬,据此来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的薪酬待遇。当员工发现自己的薪酬低于其他同伴所得的水平,就会产生被剥削的感觉,从而引发怠工、罢工等负面行为,导致企业凝聚力下降。组织政治学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面临以下三个选择:总体努力水平选择、将总体努力在利己和合作两个极端之间进行分配的选择、政治行为选择。薪酬差距的大小会影响人们所作出的选择,薪酬差距过大会使员工的总体努力水平有所提高,但这却是建立在减少员工间合作、加强个人利益之上,增加高管从事政治阴谋的可能性。当团队工作需要较高的合作时,政治阴谋对合作破坏所带来的损失超过了员工通过努力所带来的收益。分配偏好理论认为,薪酬设定的依据应该是不给员工带来不满为标准。该理论认为存在:团队和睦非常重要、难以衡量个人的边际贡献、团队合作程度较高、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玩弄政治阴谋等条件时,即使个人的贡献差异较大,那么团体内每个成员的薪酬也要相对均等的。

4薪酬差距实证研究

4.1支持锦标赛理论

薪酬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职员的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绩效。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非常重要,很多文献的研究结论都支持锦标赛理论,他们认为薪酬差距越大,组织或公司绩效提升越快。Eriksson(1999)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CEO与其他管理者的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Lee等人(2005)、Sven和John(2009)、Mahy等(2011)经过实证研究,均发现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有正向激励的作用。国内研究薪酬差距起步较晚,较早研究的是林浚清(2003),他发现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和公司未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薪酬差距可以提升公司绩效。之后,陈震(2006)、卢锐(2007)、张长征和李怀祖(2007)研究均支持了林浚清的观点。刘春和孙亮(2010)、梁彤缨等人(2013)则考虑了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的内生性,结果发现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间存在正向关系。黎文靖和胡玉明(2012)将研究对象设为国企,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刘子君等(2011)不仅发现高管团队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显著正向影响,还发现,团队薪酬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大于团队薪酬差距的影响。除了采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外,有些学者通过实验或比赛的方式来检验锦标赛理论的适用性,如Bull、Schotter和Weigelt(1987)、Becker和Huselid(1992)、Lynch(2005)等,均发现高额的奖金能够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验证了锦标赛理论。

4.2支持行为理论

有的学者则支持行为理论,他们认为较大的薪酬差距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反而更容易给员工造成被剥削感和不公平感,降低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绩效。O’Reilly(1988)对财富前500强的105家公司的高管人员薪酬进行分析,发现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呈弱相关关系。Akerlof和Yellen(1990)以好的产品质量代替公司业绩指标,结果显示:不同阶层间的工资公平与产品质量显著正相。Siegel和Hambrick(1996)、Phyllis和Siegel(2005)、Martins(2008)、Chris(2011)等研究均发现缩小薪酬差距能够提高员工间的合作程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公司绩效,支持行为理论。张正堂(2007)、张正堂和李欣(2007)、鲁海帆(2007)以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张正堂(2008)发现薪酬差距的激励效果具有滞后性,研究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未来绩效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为负向关系。巫强(2011)从晋升机制角度研究,发现高管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这种负向关系在有非内部晋升机制的企业比有纯内部晋升机制的企业更明显。

4.3综合两种理论

除了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影响或负向影响外,还有一些学者发现二者有区间效应,即认为两种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Bingley和Eriksson(2001)发现了企业白领之间的薪酬差异程度与他们的生产率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Shaw等人(2002)研究发现,存在正式的个体激励制度和独立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薪酬差距越大,工作绩效越好;而缺乏个体激励制度、工作相互依赖性较高时,差距较小对绩效反而越好。Irlenbusch和Ruchala(2008)对其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在相对报酬足够大时员工努力的积极性越高,太高或太低激励作用就不明显,会对团队的绩效产出负面影响。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视角也日益丰富。鲁海帆(2009)从内生性视角出发,研究发现行为理论和锦标赛理论两者是互补的。在控制薪酬差距内生性后,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陈丁和张顺(2011)在竞赛模型中加入“破坏”因素研究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二者呈倒U型关系。吕峻(2014)加入企业个性差异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杨海燕(2014)则从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的角度研究,发现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仍然呈倒U型。鲁海帆(2010)以CEO的来源角度来看二者的关系,发现在刚更换了CEO时扩大薪酬差距有利于业绩的提升,而当CEO从外部继任以及CEO两职兼任时扩大薪酬差距却不利于业绩提升。王超(201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发现锦标赛理论更适合解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而行为理论更适合处于衰退期的企业。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