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措施(整理2篇)

来源:

污泥处理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污水处理污泥上浮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污泥上浮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沉池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使曝气池中混合液浓度不断降低,污染物去除效果变差。

我厂高、低浓污水均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在运行中发现二沉池会发生污泥上浮现象,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从而使有机物的去除率下降。

二.污泥上浮的原因分析

2.1来水水质的影响

2.1.1过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和油脂类化合物

这类物质可以影响细胞质膜的稳定性和通透性,使细胞的某些必要成分流失而导致微生物生长停滞和死亡。当曝气池进水中含有大量这类物质时,会产生大量泡沫(气泡),这些气泡很容易附聚在菌胶团上,使活性污泥的比重降低而上浮。另外,当进水含油脂量过高时,经过曝气与混合,油脂会附聚在菌胶团表面,使细菌缺氧死亡,导致比重降低而上浮。下表为我厂limis质量管理系统检测的低浓来水状况:

表1低浓提升池来水油含量监测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3年6月4日至7月22日,低浓来水仅有一次油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6月4日油含量超标37.6倍,7.4日超标5倍,其余时间油含量大到无法进行检测。这将给后续处理带来巨大压力,也将直接导致污泥性能的下降,引起污泥上浮。

图1来水中含油脂类化合物图2来水中含大量表满活性物质

当曝气池进水中含有大量这类物质时,会产生大量泡沫(气泡),这些气泡很容易附聚在菌胶团上,使活性污泥的比重降低而上浮。

2.1.2生物系统处理负荷过大或过小

负荷(水量和浓度)变大,水量增加后,二沉池的停留时间缩短,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就流出二沉池,由此产生跑泥。同时,进水浓度增高,会导致活性污泥活性增强,不利沉降,出水浑浊而带有跑泥现象;而过于低负荷运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自身氧化、解絮,同样会产生跑泥。

2.1.3来水营养成分不均衡

进水氨氮过高,C/N低,会使污泥胶体机制解体而解絮。进水水质中PH、毒物等突变,有毒及惰性物质进入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下图为limis质量管理系统监测的高浓提升来水状况:

图3高浓提升池来水氨氮监测数据

从上图可看出,2013年6月4日至7月22日,高浓来水氨氮指标合格率仅为20%,最高超标8.5倍。

2.1.4PH冲击

活性污泥是一个动态的微生态系统,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影响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酶及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壁里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当连续流曝气应池内pH<4.0或pH>11.0时,多数情况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甚至死亡,以致发生污泥上浮。

研究表明当进水pH值为2.5-5.0和10.0-12.0时,pH值越低(或越高),污泥活性受抑制越严重,上浮污泥量越多。

2.1.5致毒性底物

对好氧活性污泥微生物有致毒作用的底物主要包括:含量过高的COD、有机物(酚及其衍生物,醇,醛和某些有机酸等)、硫化物、重金属。高底物浓度可与细胞酶活动中心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导致基质不能接近,无法被降解,甚至使细胞中毒死亡。重金属离子进人细胞后主要与酶结合而使之失活或变性。微量的重金属离子还能在细胞内不断积累最终对微生物发生毒害作用。而且废水中有机物的突变,使原被驯化好的并能降解有机毒物的微生物减少或消失。

2.2操作条件影响

2.2.1温度影响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活性污泥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5℃。温度过低,微生物活性不足;温度过高,吸收细胞中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和生长速率加快,超过45℃时会使活性污泥中大部分微生物死亡而上浮。另一方面,细胞的重要组成如蛋白质、核酸等对温度较敏感,随温度的升高而可能遭受不可逆的破坏。

2.2.2溶解氧影响

二沉池运行状况和生化池密切相关,一般控制生化系统好氧段DO在2-4mg/L之间。当曝气过度时,污泥搅拌过于激烈生成大量小气泡附聚在絮体上,引起污泥上浮,耗氧速率下降,这种污泥色浅,象雪花片似的飘满沉淀池表面,随水流走。此时二沉池表现为漂有一层或者一片较厚的浮泥。

当曝气不够,好氧池到二沉池的泥水DO偏低,在二沉池中缺氧发生反硝化,此时污泥成团或成块的上浮,呈灰色,若缺氧过久则呈黑色,并伴有气泡。

2.2.3反硝化引起的污泥上浮

上浮污泥色泽较淡,有时带铁锈色。造成原因是曝气池内硝化程度较高,含氮化合物经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被转化成硝酸盐,NO3-N浓度较高,此时若沉淀池内因回流比过小或回流不畅等原因使泥面升高,污泥长期得不到更新,沉淀池底部污泥可因缺氧而使硝酸盐反硝化,产生的氨气呈小气泡集结于污泥上,最终是污泥大块上浮。

2.2.4回流量太大引起的污泥上浮

回流量突增,会使气水分离不彻底,曝气池中的气泡带到沉淀区上浮,这种污泥呈颗粒状,颜色不变,上翻的方向是从导流区壁直向沉淀区壁成湍流翻动。

2.2.5二沉池池底积泥引起的污泥上浮

如果二沉池底泥发酵,产生的CO2和H2也会附聚在活性污泥上,使污泥比重降低而上浮。污泥腐化产生CH4、H2S后上浮,首先是一个个小气泡逸出水面,紧接着有黑色污泥上浮。

与反硝化污泥不同之处在于污泥色黑,并伴随强烈恶臭。产生的原因为二沉池有死角造成积泥,时间长即厌氧腐化,产生H2S,CO2,H2等气体,最终使污泥向上浮。

2.2.6其他

若二沉池出现大范围污泥成层上浮,则可能是污泥中毒;若二沉池上清液透明但带有小污泥絮片,则可能是污泥絮解。

三.控制污泥上浮的措施

3.1应急措施

3.1.1在曝气池入口处投加药物

投加铁盐、铝盐等混凝剂可以直接提高污泥絮凝性、压密性,保证沉淀出水另外,投加一些能够杀灭丝状菌的药剂,如氯气、臭氧、过氧化氢等。氯加在回流污泥中也可以消除污泥膨胀现象。有效氯为10-20mg/l时,就能够有效杀灭球衣菌,贝代硫菌。

3.1.2在二沉池投加PAC和PAM

事实证明在二沉池中直接投加PAC和PAM可以迅速提升污泥的密实性,减轻污泥上浮现象,投加顺序为先加PAC后加PAM,投加比例为PAC0.6g/L,PAM0.02g/L。

图4污泥上浮时二沉池水图5加PAC、PAM后的二沉池水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能较快缓解污泥上浮现象,但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控制。而且投药有可能破坏生化系统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导致处理效果降低,所以,这种办法只能做为临时应急时用。

3.2污水性质的控制

3.2.1合理投加营养盐

生化池最佳C:N:P=100:5:1,我装置来水中氨氮较高,碳源、磷等营养物不足,日常生产运行中应密切关注limis质量管理系统,掌握来水营养成分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加营养物质,我车间采用的营养物质为尿素、磷酸二氢钾、综合营养剂等。

3.2.2保证生化池pH值在6.5-8.5之间

结合质检科和化验室每日的监测数据,掌握生化池PH状况,当pH值低于5以下时,不仅对污泥膨胀会有利,而且对正常的生化反应也会有一定的危害,故应投加盐酸和液碱调节pH值,保证生化池pH值在6.5-8.5之间。

3.2.3合理控制水温

我厂冬季比较寒冷,要注意冬季时的水温,若水温偏低应加热,因为低温会导致污泥膨胀的发生。采用鼓风曝气能有效地升高曝气池内水温。

3.3调整工艺操作

3.3.1污泥因反硝化而上浮时,应及时增加回流量或及时排除剩余污泥,降低MLSS、缩短HRT。

污泥回流量=污泥回流比(100﹪)×处理量

水力停留时间(HRT)=池子容积/流量

3.3.2污泥因腐化而上浮时,人工将其打碎,检查挡渣板是否运行正常,若经常发生,则应放空二沉池,用高压水枪喷掉腐化的污泥块。

3.3.3利用溶解氧测定仪对生化池曝气量进行日常监测,控制缺氧段溶解氧浓度在0.2-0.5mg/L,好氧段溶解氧浓度控制在2-4mg/L。

3.3.4当来水水质差时,可对低浓终水进行内部回用,用以稀释、调节生化池进水中的有机物浓度,使其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图6低浓终水补水至生化池流程图

图7低浓回用水生化池补水效果图

3.3.5污泥中毒引起的污泥上浮可以加大曝气量,减少进水量并清除死污泥。

五.结束语

二沉池污泥上浮是影响延安石油化工厂污水处理装置水质合格处理、达标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来水水质、工艺操作等多角度查找分析了污泥上浮的原因,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本装置的操作方法,可以极大的缓解二沉池的污泥上浮,保证了水质的合格处理。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95-498.

污泥处理措施范文篇2

关键字: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政策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污泥量约2000余万吨,污泥的储存、处理处置及资源化过程中均可能危害环境,污泥处理处置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污泥处理处置现状,探讨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相关关政策要求。

1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起步较晚,但污泥处理处置发展较快,按照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处置要求,建成了一批典型工艺的污泥处理处置点;但综合分析,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重水轻泥,隐患严重

对固体废物特别是污泥的处理处理处置,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已成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但仍存在“重水轻泥,隐患严重”现象。近年来,因为污水处理污泥非法转移、倾倒引起的污染纠纷和群众举报大量增加,水处理污泥的不规范处理已经成为政府、公众、媒体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人大和政协等部门的密切关注。

1.2认识滞后,重视不够

部分污水处理厂尚未充分认识到污泥的潜在危害,缺乏推动污泥处理处置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尚未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及时介入不够。

1.3能力不足,处理处置率低

目前污泥设施建成数量少,有效处理处置率低;仍以直接填埋或堆放为主,大部分不符合环保和国家明确规定要求;同时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污泥处理处置率也有差异。

1.4建设不快,工艺不高

由于管理、资金、技术等原因,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同时工艺设计水平低,污泥处理处置投资低,污泥处理处置状况混乱。

2污泥处理处置政策要求

对固体废物特别是污泥的处理处理处置,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的七项重点任务,其中有一项就与污水处理污泥污染防治紧密相关。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157号)中明确要求:由于部分污泥随意抛弃、倾倒,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抵消了部分“污泥减排”的成果,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安全出发,充分认识污泥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抓好抓好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是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把污泥处理处置和废水处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污泥处理处置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一并部署、一并推进,以真正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3发展政策探讨

为切实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进程。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和价格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鼓励外资与民企参与经营污泥处理处置过程,实现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的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

3.1技术政策

污泥处理处置应按照就近处理处置、因地制宜、资源优化原则进行处理处置,按照地区差别实行分类指导,要充分发挥集中处理处置的规模化效益和技术优势,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选择处理处置模式,推进工业企业污泥规范化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为引导污泥环保产业发展,增强环境管理的决策性,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技术要满足国家颁布技术政策要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要按照“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总体要求,按照污泥特性、产量及分布等特点,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多元、协同处理处置、循环利用”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可行、技术适用、工艺先进、形式多样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污泥处理处置路子。

3.2产业政策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综合考虑污泥种类、性质、处理处置方式、收益等因素,研究制定相关收费和鼓励性政策,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污泥处理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促进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将污泥处理处置费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采取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费收费、拨付标准或财政补贴的方式筹措污泥处理处置费,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的直接承担主体是污水处理企业,污水处理企业负有对本企业所产生污泥合理处理并最终达标处理处置的责任。保障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运营。鼓励对污泥处理处置给与税、费优惠政策。建立有利于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的减免税、国债等税收、财政措施,推动污泥处理处置的发展。

明确将污泥处理处置的运营费用列入污水排污收费范围,单独核算,切实保障处理经费的及时支付。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偏低,收取率不高,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污泥的经济价值,以此为基础建立科学的价格补偿机制。合理的污泥处理价格有助于:①确保污泥达标处理后对环境的零排放;②建立运营投资价格补偿机制;③鼓励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不断降低污泥处理运行成本;④降低污泥肥料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提高污泥肥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污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处置。

3.3管理政策

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监管。污水处理厂是污泥产生的源头,各污泥产生单位必须建立污泥产期、产量、去向等详细台帐,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从源头入手,实施严格的登记和管控制度。要加强污泥运输环节的管理,污泥从出厂、运输、直至处理处理处置地均应办理相关交接手续,并建立转运联单制度,定期将联单记录结果上报地方环保部门。污泥运输应采取密封措施,防止沿途抛洒,更不得随意倾倒。要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及其终端产品应用的全过程监管,做到污泥全处理处理处置,杜绝产生二次污染。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