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少年手抄报(整理2篇)

来源:

新时代好少年手抄报范文篇1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资料1:五四青年节简介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20xx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图片(6张)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图片1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图片2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图片3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图片4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图片5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图片6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资料2:五四青年节由来1920xx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920xx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他们高呼“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一运动得到的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纷纷举行罢工或示威。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为了使青年继承的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资料3: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资料4:五四青年节名言青年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和信念的一段时光。

——拉斯金

成人的人格的影响,对于年轻的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一个懒惰的少年将来就是一个褴褛的老年。

——英国谚语

青年是一个美好而又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

——加里宁

每个青年人都象是个在晚上出生的婴儿——只看到太阳升起而从来不会想到昨天的存在。

——佚名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

——大仲马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名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品质。

——加里宁

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茅盾

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

——歌德

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

——贝弗里奇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资料5:五四青年节诗歌《五四》是谁登上一九一九竖起一面跳动的旗帜?

是谁站上一九一九顶着青天振臂高呼?

是谁的狂笑点燃了一九一九的痛哭?

是谁的热血挥就了一九一九的史诗?

是谁在一九一九死去?

是谁在一九一九活来?

是谁掘开了谁的坟墓?

是谁鲜明了谁的色彩?

新时代好少年手抄报范文篇2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没有谁会遗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地流行的手抄本文学,现在回忆起来,就像在品茶,尽管入口苦涩,但余味醇香。

记得七十年代,我还是一个儿童,那时特别喜欢看书,喜欢买小人书,买小说,那些小说《连心锁》、《西沙儿女》、《新儿女英雄传》等,都成了我购买的对象,当然,还有姐姐们看过的没有封皮的小说《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等,也是我的最爱。其中没头没尾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成了我最最喜欢的小说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竟然借着煤油灯,一夜之间,趴在炕上,将厚厚的《西游记》看完了。早上上学,因为起床迟了,也懒得洗脸,到学校,同学们都指着我笑,我不知道为什么,原来是我的领个鼻孔全被煤油熏黑了,闹得我很狼狈。

正当我当时对红色文学疯狂喜欢的时候,另一类文学走进了我的视野,那就是手抄本文学。

记得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姐姐拿着一个本子,在煤油灯下,认真地抄着什么。姐姐已经不上学了,还在抄什么呢?怀着好奇,我走过去,要看看她在抄什么。她停下笔,让我快速的翻翻,原来是一个手抄本《梅花档案》,用大作业本抄的,大概有二十多页呢。那字迹工整不工整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我喜欢看,那神秘而夸张的情节吸引了我。姐姐催着我快给她,我却细细的看开了:

六十年代初,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携夫人郭德杰女士参加了广州商品交易会,就在这个会上,郭德杰女士莫名死去,当公安人员检查他的尸体时,却发现他的胸前别着一枚梅花。公安人员将梅花图案放大,发现里面写着一个人的名字“王光美”,为此公安机关展开了惊心动魄的侦破工作。。。。。。

后面的情节我已经忘记了。但当时那种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就也想抄下来,姐姐告诉我,她抄下来我随时可以看。第二天中午,我把姐姐抄的《梅花档案》带到学校去,向同学们炫耀了一番,顿时在班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流行风。后来这本小说在班上疯狂的传抄开了。

还有《十二张美人皮》《绿色尸体》,我已经不记得怎么传到我的手里了,反正我也抄了一本,故事情节在当时来讲,绝对称得上惊心动魄。记得,还有一本外国手抄本,名字我忘了,但故事情节至今让我毛骨悚然:

有一个老板,征募敢于在某个宅子住一宿的人,当然,你能住一宿,给你相当的报酬。有一个叫查理的穷小子晚上住在这里。他刚到这个房间,恐怖的气氛扑面而来,墙壁上挂着蜘蛛落网,落满尘土的桌子上,放着一把手枪和一本书,幽暗的灯光,更增添了这个宅子的恐怖气氛。这个小伙子,开始看这本书。书上写的是这个宅子以前住着什么有钱人,可是有天晚上,当脑中敲到十二点的时候,一串怪异的脚步声很阴森的传来,后来怎么这个宅子的主人离奇死亡。当这个小伙子读到这块的时候,墙上的挂钟敲到十二下,一阵恐怖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而来,然后是敲门声,这个小伙子对着门板,开了一枪,一股蓝色液体从门缝里渗出来,然后的情节我就忘了,反正这个房间,住一个人,死一个人。没有人能挺到第二天早上。

那个时代,还有一本淫秽手抄本《少女的心》,不过我没有看过,比我高两级的一个同学看过,他们几个男生聚在一起谝里面的情节。他们看到我来了,就不谝了。所以我最终不知道写的什么,只知道非常流氓。流氓,是我们当年对那些淫秽小说的一个很流行的统称词汇。

当时的手抄本作品,我看了大概有十几本吧。我把它叫手抄本文学,从篇幅角度看,也就不到上万字吧;从文学角度来看,文学性实在太差,根本谈不到什么文学描写、人物塑造、故事有些粗线条的感觉。有些类似于魏晋南北朝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类志怪志异小说。可它离奇的情节,新颖的故事摆脱了三突出原则创作的革命作品,给我们单调的阅读世界带来了一线亮色。当然,当时的手抄本也不全是如我评价那般,也有个别例外,比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在文革末期就已经作为手抄本,在老百姓中流行,可惜我没有看过。当文革结束后,我有幸买到这本厚厚的小说,津津有味地阅读的时候,我还一直纳闷,这么好的文学作品,这么长的文学作品,是怎么在民间传抄的?这只能说明一点,人肚子饿了,则会饥不择食;人心灵饿了,也不会计较什么叫累。我当时天真的想,如果我是女孩子,我要结婚,不要任何嫁妆,只要我的婆家给我搞到很多手抄本书和一些小说、小人书(小人书至今都是我的至爱,我在很多文章中谈到过)就够了。看看,人民的精神力量是何等的强大呀。

前几天,我和一位爱好写作的朋友聊到投稿,我们都对纸质的付稿费的作品比较钟情。可我的儿子过来了,看到我们聊天内容,大感老爸已经out了。“什么年代了,还那么守旧?在网络文学压倒一切的时代,还有哪个脑子有毛病的人钟情于纸质文学?”话语尖锐不讲团结,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细想一下还真是这样。不说别人,就拿我们来说,一年到底能卖多少润泽心灵的书籍?我对书籍的渴望已经降到了一日三餐的程度——今天还有多少人因为饿了要吃饭?大多是因为到了吃饭的时间,象征性地吃一点。很多书籍,都是我在网上看的。而且在今天的全民炒股票般炒文学的热潮中,我对书籍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一般的正宗的文学作品已经很难让我产生阅读的欲望。以至于放寒假前,为一位作家朋友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写评论时,才发现自己的手是那么的笨拙,因为好多年已经不看或者少看报告文学了,对报告文学的现状已经知之甚少,留下的一点知识还是当年读大学时的文学概论课上,老师教的那些。为了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整个寒假我一有空,就在如饥似渴的读报告文学,最终才写完了这篇评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