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整理2篇)
来源: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创新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应是经营者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揭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举措,促进农业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农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证。
1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1农业企业
一般认为,农业企业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经营活动或以此为基础进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等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应根据农业企业的特殊性来组织财务管理活动,以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1.2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我们知道,所谓财务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利用价值形式,采取专门的方法,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财务活动包括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的营运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即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鉴于此,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利用价值形式对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活动进行的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总称。农业企业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1.3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企业也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逐渐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格局,随着农业企业性质的回归,它的一切有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应该紧紧围绕农业企业的目标展开,这就决定了在农业企业管理活动中要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然而,由于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目前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明显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较为薄弱的财务管理基础、缺乏完善配套的财务监督机制、财务管理理念的落后,加之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会计人员分工不明确等原因,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由于各级政府更多地关注了制造业、商品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淡化了对农业企业的关注程度,农业企业成了各级政府边缘化了的产业,客观上形成了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也对自身的发展不够重视,体现在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导致了财务活动的混乱,不能关注财务关系的协调,也就必然会出现对其他财务管理工作的弱化。
2.2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与其他企业一样,影响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环境也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法律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环境,而内部环境则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多年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农业企业自身也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直接影响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有些企业正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也不能得到保证,进而使财务会计信息失去应有的经济价值,再加上财务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也就无法形成对财务的严格管理,从而造成了资产的损失和流失。
2.3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财务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对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等核算工作上,对财务管理的重点也往往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还没有形成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决策等工作理念,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较强的认识,没有能够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对财务人员的责任还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从而忽视了他们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还不能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客观的分析,不能对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2.4资产管理混乱
由于农业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季节性等原因,对营运资金需求的波动较大,使得许多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缺少应有的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从而弱化了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在经济繁荣时,可供企业选择的投资机会较多,但由于忽视了财务管理,许多企业不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出现了盲目投资、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现象,由于农业企业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造成了许多农业企业在扩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时动用了日常周转的营运资金,使资金缺口更加突出,进而造成现金流的断链,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在往来管理方面,由于缺乏对客户基本的信用调查,在产品销售后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催款无门。在存货管理上,由于缺乏计划性,往往形成材料和成品物资的超储积压严重,如果管理不善,便会产生大量的存货霉烂、变质或毁损,严重影响企业利润的实现。
3强化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3.1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农业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应当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相关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的规定,结合农业企业的实际,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工作,这是做好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这些制度应当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经费报销审批制度、企业往来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岗位责任制度等等。农业企业应根据这些制度的规定,加强对企业收入、支出、现金、往来和存货的管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3.2全面实施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确定的经营目标,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科学全面的筹划,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经营目标,编制业务预算,制定投资规划,编制财务预算,并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及时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照和分析,从而调整和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农业企业应当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以数量形式确定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并适时调整工作目标,使得企业的各项活动能按照事先确定的预算进行,从而加强收支管理,重点强化项目建设预算和现金预算,并层层分解、细化预算,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奖惩制度进行奖惩。
3.3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会计核算工作了,也不仅仅是对账和财产清查等内容了,而是有其全新的理念了。首先,应当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即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并能科学有效地使用好企业的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收支管理,确保能够做到以收抵支并能取得盈余、能够按期偿还企业的债务;其次是要严格进行财务控制,确保预算的执行和实施;第三要认真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确保投资的效益和效果;第四要认真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
3.4强化资产管理
农业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现金的管理,合理确定现金需要量,现金不足时要及时采取融资措施,确保现金的流动性,在现金多余时应当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或理财产品等形式,取得利得收入,提高现金的效益。对企业的实物资产应当按照企业规模,科学确定库存限额,在不影响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控制库存量,促进资金的周转效率。同时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多余的存货及时进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农业企业还要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的“第二”利润来源,企业在客户选择上要事先进行客户的评价,选择优质的客户进行交易,在产品销售时要制定规范的信用政策,根据政策确定赊销对象,在往来产生以后,通过账龄管理,及时催收货款,防止坏账损失的产生,侵蚀企业的利润。另外,农业企业还应当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因为,创立一个农业品牌不同于制造业或服务业,需要很长的时间并要投入更多的科研精力,因此,企业要重视品牌的创立,更要重视对品牌的管理,实现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收益。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业企业应当围绕企业管理的目标,确立财务管理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认真处理好与有关各方的财务关系,科学开展财务活动,关注企业各个财务环节的财务风险,从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晓梅,张丽莉,卓军.关于加强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2011(27).
[2]谢以华.关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探讨[J].中国外资,2011(11).
[3]那顺朝克图.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
[4]刘兴喻.浅谈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2008(9).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篇2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难题日益显现,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经济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制度是影响整个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新农业经济制度,而在制度创新中,会计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因此,以“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背景,研究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演变,探讨未来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之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和接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其中就包括许多对于农业会计制度的改革。
2000年6月了《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颁布了《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农产品》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社会性收支》。自2005年开始,农业企业执行以《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构成的新会计制度体系。新会计制度框架下的农业企业会计科目既体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又满足了当前中国的现实需要。
《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22日正式,并于2005年1月1口起执行。由于农业大部份属于小企业,因此《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各农业企业执行,这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成,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实现了会计语言的国际化。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颁布,为规范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障,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处理实现了重大突破。
三、演变的动因和效果分析
1.经济全球化要求会计制度全球化。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己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会计是国际整理的一种商业语言,其国际化的进程与经济国际化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这种情况必然会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保证会计制度的国际化,解决会计信息交流困难对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所造成的无形障碍,巩固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会计法规体系建设和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等,一直在努力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管理相协调,特别是在2001年2月又了新《企业会计制度》,以适应加入WTO的需要。但由于受文化、社会、经济、环境、金融体制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会计法规体系与核算方法同国际会计惯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我国会计改革目标会计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求制定农业企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补充。
从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来看,我国会计标准体系构架是要通过改革,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包括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三大组成部分组成的中国会计标准体系。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构架考虑,是要通过改革,建立起我国企业会计标准的三个层次:一是企业会计准则;二是企业会计制度;三是若干会计暂行规定及专业核算办法。会计暂行规定及专业核算办法是针对某些特定业务和特殊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农业、交通运输、旅游业、房地产开发等)的特点所科出的会计规范。由此可见,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总体构想看,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是我国会计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制定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是我国会计改革深化的要求。
总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样,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力也来自于内动力和外动力两方面,内动力与外动力共同作用,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变迁。具体来说,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动力是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据,是指会计制度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内在矛盾,是主体追求利益(利己、利他、利公)的一种力量,如技术变迁可视为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用于改变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时,会使会计实务变得更为丰富,诱导会计制度的改变;变迁的外动力是会计制度变迁的条件,指变迁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进行新、旧制度的成本一效益的计算与比较,从而做出是否变迁以及怎样变迁的选择。各个主体出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都会趋向于高效率的会计制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完善与发展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