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整理2篇)
来源:
课后反思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后反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所说的一句名言。看到这句话,我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刚刚工作两年多的年轻教师,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谈,那么靠什么来积累自己的经验,从而较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呢?通过近三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我觉得,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如何去写好课后教学反思呢?根据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要记录自己每讲完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每一次的授课一定有成功的地方。比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重难点讲得很到位;对于所设置的问题,学生很积极,回答的很好;导入、课堂小结进行得合理贴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这些都是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地方,都能够为你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也能够使你充满自信地上好每一堂课。在讲《“”的十年》这一课时,我进行了精心设计,导入以“”中的典型故事――卞仲耘的事迹来进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整理本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内容的能力;让学生简单讲述有关“”的事例(通过网络、家人、课外书得到的信息),学生之间的信息得以很好地交流,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就这一课而言,相对成功的地方就可以即刻记录下来,好好保留。有经验的教师也会坚持这样做的,他们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在前一次成功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这进步的背后必不可少的是对自己之前教学工作的肯定与记录,是对自己成功之处的借鉴、积累与提升。
二、要记录一节课中的精彩之处
成功的课堂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精彩,失败的课堂也未必没有精彩之处。所以任何一堂课中的精彩都能够而且应当作为教学反思进行记录。比如,精彩的导入,精彩的讲述,一堂课中穿插的短剧表演,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热烈讨论等等。在讲课之前设计的教学方案你未必能发现它的精彩之处,只有通过课堂实践才能检验出来。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我原本设计的在讲西安事变之前把《义勇军进行曲》引出来,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时局。我觉得学生可能对此不太感兴趣或没有深刻的体会。但在讲课过程中,这一环节进行的很精彩,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仿佛回到了当时的年代,学生对这段历史还是很有感触的。从中可以看出,精彩是“被发现”的,是用实践证明出来的。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教学方法和风格不同,课堂精彩也因人而异的,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及时记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不但可以为下次备课提供捷径,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更可以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三、一定要记下自己失败或不足之处。
成功,就会有失败。每一节课不可能都是成功或完美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很多败笔,从而留下遗憾。失败并不可怕,但须及时发现并总结,避免重蹈覆辙。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或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或不足,那么就会一犯再犯,积重难返,从而严重影响自己日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而如果不记录自己的教学不足,那么长期下去就没有可参考的经验教训,不能更快地成长。所以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或遗憾进行及时的回顾、思考、梳理,并探究失败的根源,深刻吸取教学中的教训,及时改进与完善,这样日积月累,是很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快速成长与成熟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第一轮教学,没有经验可谈,失败在所难免。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总是做不好,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后来,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学习,我意识到了一定要把自己教学中的失败之处作为课后反思的重点记录下来,同时,更应该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败笔,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如何才能改进教学。把这些反思想出来后,还可以把它们写出来进行整理,成为反思中的反思。这样,就会使你进步得更快了。
四、还应该记下自己的感悟与灵感,记下学生“创新的火花”
课后反思范文篇2
关键词:教学;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15-01
课后反思是新课程课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课后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还是教师真心研究课后、真心谋求进步、真心对待学生的一面镜子,也是课后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特别是积极引导与评价的必要环节。
一、课后反思的意义
课后反思对教师而言,不在于写些什么而在于想些什么,想到何种程度。落实到教案上是为了对所想内容的强化与记忆以及对备下一课或调整下一节课的课后设计的提醒。笔者以为,教育是细水长流,积涓滴成小溪,成小河,成江,成海,把点滴闪光的思想、有效的做法汇集起来,就会领悟到许多教育的道理。
二、课后反思的目的
课后反思的出发点和内容是教师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回顾,是教师对课后目标达成情况与生成性目标实现情况的内心评价。课后反思是围绕课堂课后实效,自己“想”与整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贵在坚持永久,成于切入要害找到根源,毁于应付差事,败于有始无终或时断时续,精于言简意赅,这样才能达到反思的真正目的。
三、课后反思的形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后反思经验,我立足于操作层面,从实践的角度体悟出如下反思形式:
(一)常规反思。一是反思课后设计与课后过程,要紧密贴近学生思考,与学生产生共鸣。二是反思课后效果,找准自己教的情况与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反思。三是反思课后目标的达成,看设计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效果。四是对自己教学的感想与体会进行深入的提炼。围绕常规性课后关键环节而展开,这种反思比较适用于单元性的反思。
(二)系统反思。一是反思本节课备课过程以及本节课课后理念的确立,教学实践应用中课程内容分析(地位、联系、作用等)与处理、学生情况分析、材料准备、课程资源开发、课后场所选择与利用的得与失。二是反思本节课课后设计中三维目标确立的适度性、全面性与科学性,课后重点确定的准确性,课后难点选择的适宜性,课后思路设计的适应性,课后材料准备与利用的充分性,课后过程中课后原则应用的科学性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或者课标体现充分性与适度性等。三是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导入、点拨、调控、激励(合作、质疑、学困生等)、板书、生成性引导、学习技能培养、习惯塑造、思维训练等。四是反思学生课堂上的“学”:课后有效参与率、学习效率、思维积极状态、技能(合作、操作、质疑等)练习情况、学困生表现等。五是反思课后目标达成率、课后重点完成状况、课后难点突破程度,自己对本节课自己最深刻所得的概述。这种反思形式比较全面,也很复杂,适用于对教师个体意义较深远的课例的系统思考,它对教师影响很大,建议教师每个时间段都要针对这样的课例进行一次举一反三的思考。
(三)重点反思。一是课后设计与课后过程对照找得失。二是课后效果与目标达成情况对照,看得失。这种反思方法适用于对每节课的反思,教师在从教室回办公室的路上即可进行思考,简便由不失关键,易于操作,但不适于常态化,以避免公式化和形式化,发挥课后反思应有的作用。
(四)应急反思。围绕本节课课后的整体感想和体会进行。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展开,也可从成功与缺欠层次而展开,还可从课后过程的某一突出环节而展开,要结合给自己产生课后感触最突出的环节重点进行,但无论从哪一点入手,都须结合课后实效去思考,明确课后的实效性就是课后质量。
四、课后反思的作用
就当前小学教师而言,由于肩负的学科种类较多,不是专科化,课后受检性常规任务较重,造成了“注重备课批改、了解学生、了解课后技法、把握检测”等刚性指标的落实上,不注重反思或仅局限于自身已有的经验,造成课后效率与效益低下。因此,倡导并注重课后反思,改进课后工作,获得课后专业成长,在反思中学习教与学的方法,在课后实践中反思教与学的经验,不断改进课后工作方式,是促进自身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课后反思,可以从课堂课后事件入手,抓住成功或失败之处,思索自己的教育观念、课后行为与课后效果,从中找原因,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从小问题中寻找最关键的因素,加以研究并探索解决。课后反思绝不是一般的课后回顾,更不是课后检讨给别人听,课后反思是思维过程,是追问过程,对课前、教学、课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尝试性反思解决,即可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