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经济的关系(收集3篇)
来源: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篇1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WwW.133229.Com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
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y(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yd(2.2)
c=a+b*c*y(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c/dyd=dc/(b*dy)=1/b*dc/dy(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单位:元
--------------------------------------------------------------------------------
年份职工平居民人均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居民人农业居民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款年末余额均消费
1990198015757788028526981436
19912194172691610398666671609
1992272023181026168011288192252
19933501307213202699144910642813
19944485392016203369181412593723
19955340477018723978219715484345
19965476492621564619237617264444
1997566448502382504124581802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1,1997年扩大到2.5: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
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同时推广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目的。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
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官僚主义,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篇2
GDP和煤炭消费具有因果关系这一结论和实际情况也是相符合的,这样就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预测煤炭消费,但是GDP作为总指标却也不能明确表明不同产业对煤炭消费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经济结构变化对煤炭消费的影响,同样不能帮助实务中分析煤炭需求的前景,但是将经济增长分解成不同产业的产值,研究不同产业的产值和对应的煤炭消费的协整性和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因技术提升、产业政策等发生经济结构改变的煤炭消费的变化,这样能够更为精准的研究煤炭需求,进而探究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不同产业产值和煤炭消费量的协整性和因果情况,研究第一、二、三产业和煤炭消费之间的关系。
(一)第一产业和煤炭消费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研究一段时间的第一产业和煤炭消费的数据分析,得出两者的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关系的结论,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煤炭消费变化稳定同时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再研究其平稳性和协整性,同样得出两者不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
(二)第二产业和煤炭消费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同样研究一段时间内的第二产业和煤炭消费的发展关系,在一段时间内两者共同增长,后来又出现两者之间不相符的波动,再后来又有一段时间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煤炭消费反而下降的局面,最后两者又回到共同增长的情况。我们对第二产业的煤炭消费序列及第二产业的产值序列进行平稳性和因果关系验证,得出第二产业产值对煤炭消费具有因果关系的结论,但是在显著水平为接近百分之二十时,才体现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比较微弱的。但是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煤炭消费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说明其对煤炭消费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这个结论和我国实际经济状况相符合,煤炭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其生产产值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消费的增加一定会对其生产造成重要影响,其生产增加也会使得第二产业产值增加,进一步提升GDP,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
(三)第三产业与煤炭消费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第三产业的煤炭消费应包括商业、贸易及其他项,对第三产业的产值序列及其煤炭消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方程选择不含常数项及趋势项的假设方程。可见,第三产业的产值序列为二阶单整序列,而其煤炭消费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三种产业和煤炭消费的研究可以证实,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煤炭消费不具有协整关系,第一、二产业产值增加,煤炭消费变化稳定或者微弱下降,说明一、二产业发展和煤炭消费关系不大。第二产业和经济增长的结论一致,和煤炭消费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主要因为煤炭丛属第二产业,煤炭消费支撑产业发展。
结论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篇3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37-03
一、引言
自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迅速集聚以及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均更显突出。黑龙江是全国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能源消费量。2011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10061.8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77.6%,年均增长7.06%。全省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2.9%,石油消费总量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4.1%,天然气消费总量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2.8%。
国家“十二五”规划针对能源消费现状,从深化改革、提高支撑能力、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值,对能源生产与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报告强调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然而,能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与劳动力、资本、设备及土地等要素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在无限制的开采和消耗过程中,凸显出能源供求矛盾、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和寻找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均衡点,通过对均衡点的把握,构建黑龙江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开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逐渐从理论研究发展到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线性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分析等方法。
Kraft和Dennis(1978)在研究中首次应用Sims检验方法,得出煤炭消费是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因素的结论,而且研究表明美国1947-1974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1]Yu和Choi等(1985)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条件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各不相同。[2]Obas,JohnEbohon(1996)以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且能源消费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3]Belloumi等(2009)对突尼斯,Narayan等(2008)对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的能源消费及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研究,采用修正向量误差模型取代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普遍存在双向或单向的因果关系。[4-5]
韩智勇(2004)根据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展开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互为格兰杰原因。[6]吴巧生等(2008)通过研究中国1986-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异质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7]王建林等(2008)运用了ARDL方法研究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存在单向联系,即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而能源消费则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不大,进而得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结论。[8]杨子晖(2011)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动态关系研究中首次运用“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发现中国存在由“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链。[9]王惠敏、傅涛(2013)以1980-201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及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三者存在内在联系,经济增长能够提高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及碳排放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10]
综上所述,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跟时间序列数据的选取及检验方法的选择有关。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内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情况,对区域和省级的研究不多,尤其缺乏对黑龙江省的针对性研究,因此本文选择黑龙江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作为分析对象,以1978-2011年为基本样本区间,对二者间的长期均衡与因果关系进行细致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三、数据、方法与模型的选择和说明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1978-2011年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生产总值的数据来分析和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联动作用。其中,能源消费总量用TEC表示,单位是百万吨标准煤;黑龙江省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并根据平减指数换算为1978年不变价格的实际GDP,即选用消除通胀因素后的真实GDP,单位是亿元。统计数据均来自《黑龙江省能源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二)方法与模型的选择和说明
序列的平稳性是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本文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运用协整检验来分析序列间的协整性,然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序列间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而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2.序列的协整性及检验方法。协整性检验是指通过检验来确定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如果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就认定序列间具有协整性,反之,则不具有协整性。此外,进行协整性检验的两个时间序列必须要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即尽管两个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但经过同样的差分次数后,二者均能成为平稳序列。序列的协整性检验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E-G两步法和JJ极大似然法。对于二元变量协整关系的检验,E-G两步法通常比较准确和方便,而JJ极大似然法通常适用于多元变量协整关系的估计。由于本文仅涉及经济增长(GDP)和能源消费总量(TEC)两个变量,故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更加有效。首先,建立回归方程,然后借助Eviews6.0软件,采用ADF检验法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ε进行单位根检验。
3.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检验方法。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挖掘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若采用经济增长(GDP)和能源消费总量(TEC)两个时间序列共同对TEC序列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由于仅适用TEC序列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的结果,则认为GDP序列为TEC序列的格兰杰原因,而预测结果的优劣性是通过比较回归模型中的相关系数统计量的显著程度来说明的。对GDP和TEC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需要建立以下两个回归模型,GDP和TEC分别用x与y来表示。
四、实证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个序列进行自然对数变换,然后再进行后续的计量检验与分析。对数据的自然对数处理一方面符合统计学与经济学意义,另一方面,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能够消除数据波动的异方差,使能源消费总量与GDP时间序列平整,避免出现伪回归。
由图1可知,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GDP)与能源消费(TEC)呈协同增长,且均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GDP)与能源消费(TEC)均表现出非平稳的特性,因此,本文将对两个经济序列进行对数化处理,在保留数据原有特征的基础上,促进序列的线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序列的异方差。
(一)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取自然对数并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原始序列lnGDP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其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从而不能拒绝H0,表明lnGDP存在单位根,不是平稳序列,需要进行一阶差分,差分后在5%、10%的显著水平下都能通过ADF检验,1%的水平下未通过ADF检验,在此本文以5%为衡量标准,认为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同理,lnTEC也不是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在1%、5%、10%显著水平下都能通过ADF检验,说明变量是平稳序列。在此,本文认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构成的一阶差分都不具有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序列lnGDP、lnTEC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序列的平稳性及协整性均通过了检验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对lnTEC和ln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确定一个变量是否有助于预测另外一个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对象是平稳序列,所以,本文利用表1中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采用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数据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lnGDP与lnTEC之间随着滞后期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因果关系,当滞后期为1时,拒绝lnTEC不是lnGDP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即滞后期为1时,lnTEC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而不管滞后期为1期还是2期,均接受原假设,即lnGDP不是lnTEC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得出能源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并不成立。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78-2011年能源消费及GDP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分析和检验了黑龙江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和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因为黑龙江省经济以传统工业为支撑,与新型工业相比,传统工业更依赖于能源消费,因此能源消费是黑龙江省GDP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将很大程度上拉动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同时也表明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明显的能源推进型的增长模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及拉动作用是有限的,黑龙江省不能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能源消费上,对能源消费的依赖过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能源消费的过度依赖也可能成为黑龙江省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为实现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节能降耗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黑龙江省应该合理调整能源消费战略:首先,黑龙江省要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加大力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效果,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保证能源可持续利用。第二,政府应发挥战略导向性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偿来鼓励工业产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并以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状况为基础,建立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经济园区,同时通过税收政策来限制能源浪费,保护稀缺资源。第三,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通过政策鼓励和支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速度,降低能源的消耗,逐步减缓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Kraft,J.,Kraft,A.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NP[J].JournalofEnergyDevelopment,1978(3).
[2]Yu,ESH,Choi,JY.The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NP: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ofEnergyandDevelopment,1985(10).
[3]Ebohon,ObasJohn.Energy,economicgrowthandcausalityindevelopingcountries:acasestudyofTanzaniaandNigeria[J].Energypolicy,1996,24(5).
[4]BelloumiM.EnergyconsumptionandGDPinTunisia:co-integrationandcausalityanalysis[J].EnergyPolicy,2009,37(7).
[5]NarayanPK,PrasadA.Electricityconsumption-realGDPcausalitynexus:evidencefromabootstrappedcausalitytestfor30OECDcountries[J].EnergyPolicy,2008,36(2).
[6]韩智勇,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
[7]吴巧生,陈亮,等.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
[8]王建林,赵佳佳.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测度与分析——基于中国样本[J].工业技术经济,2008(1).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小学生周记[精选](整理5篇)
- 阅0小学生周记篇1周一,我们学校举行了校运会。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彩旗飘飘,像跳优美的舞蹈。红色跑道上的椅子,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摆着,犹如一条条长龙。花坛中的花草也是摇来.....

精选初中周记(整理9篇)
- 阅0精选初中周记篇11月31日我和父母一起去斐济出国旅游。是和旅行团一起去的。因为那里是南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冬天和夏天是相反的,所以那里是夏天,就只拿了一些夏天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