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品市场调研报告(整理2篇)

来源:

软件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篇1

来穿透22类软硬件网络产品市场的迷雾

大胆求证并首次隆重公布预测2007年

二十年IT市场里数据灰色茫茫不堪回首

第三次ZDC调查报告又见阳光笑看今朝

当我第一次阅读本年度ZDC报告时,我问编辑们:

“这次ZDC调研报告是在多少IP地址的基础上得出的?”

“1.4亿。”

编辑们平静地回答,同时也看到了我吃惊的样子,他们接着给我打出了被调研的22种产品的IP地址数量。

当我和编辑们讨论报告内容及排版细节时,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让这些数据保鲜时间更长呢?”

我说:“用这个1.4亿IP的平台写出2007预言!”

不仅是吃惊,还因为难度。是的,这个任务很难,更难的是,我要求他们在预言部分配上封面诗,叫顺口溜也可以。

再难也要干,这是因为这个平台太宝贵了;这还是因为没有任何同行做过这样的事情;这更是因为过去对于今天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和未来相比,未来对于读者,对于IT市场、IT行业、IT产业来说更有意义。所以,本年度的调研报告的第一个看点在于第一部份一2007年预言。用1.4亿IP为平台所做的预言,不仅是本年度ZDC调研的第一个看点,也是同行中没有的,不能不说是ZDC调研报告的一次自我突破,也是整个调研行业的突破。

在笔记本机预言中,ZDC预测2007年地域市场开战,进入战国时代,但价格不会跌破3千;在液晶显示器市场的预测中,ZDC断然认为20英寸会成为主流,均价在2千元左右;在手机市场上ZDC大胆断言,500万像素拍照手机会冲入低端,音乐手机盛行,利润空间会缩减;而在数码相机市场中,ZDC果敢提出2007年是千万像素的普及年,也是像素之战的终止年,入门单反相机将走下神坛,光学防抖直落千元;在MP3市场中,ZDC认为MP3会力战音乐手机,并试图用音质来区分两者;最有意思的是DIY市场,ZDC认为,双核CPU会给已经接近消亡的DIY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DIY市场也会从中心城市转入地域市场,但很难再现12年前的辉煌;在主板市场中ZDC肯定,2007年散热革命爆发,传统风扇会被取代,平均价格还要降200元。在显示市场上,ZDC提出,2007年将接着呈现春秋战国时代,并认为显示芯片欲吞显卡难。

除了上述对七种产品预言之外,本年度ZDC报告首次将渠道纳入调研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来自于ZOL的兄弟媒体《计算机产品与流通》,他们将8年来的渠道资源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在此我替ZDC表示感谢。

本年度ZDC调研报告的2006-2007年度的部分,首次加入了软件部分和办公类产品,使中国主流IT市场比去年的内容丰满。5大部分洋洋百万字,使2007预言无懈可击。

如果有人怀疑这预言的可信度,那么请告诉我,还有什么比这些资源所做出的预言更可信?

至于说到这份报告的不足部分,我想肯定是有的,我认为,既然是中国IT市场调研,从产品上看还缺少后台大型软件的产品调研,我不想替ZDC过多辩解,只希望ZDC克服一切困难,在今后通过一些手段为2008年报告补充、贡献这部分内容。

不过,既然是预言,就是要对未来下结论,既然未来还没有发生,也不可判断预言的准确与否。我想在ZDC2008卷报告中要增加一章:2008年对2007年预言的评判。

软件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篇2

“神秘”报告

这份名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是由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牵头完成的,而针对跨国公司垄断竞争的调研工作早在2003年初就已经开始,由北京、上海、广东三省的工商部门与公平交易局共同开展。2003年3月和4月,公平交易局邀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中国洗涤用品协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以及联想、乐凯、微软等国内外的行业领头者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以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外资并购情况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限制竞争行为。

2003年10月底,国家工商总局在广东召开了“跨国公司限制竞争研讨会”,对调研情况进行了初步小结,并邀请法律专家和经济学家对如何监管跨国公司垄断竞争行为发表了看法。2004年,调查报告以工商部门工作研究的形式发表在国家工商总局内刊《工商行政管理》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调查报告将人们对于跨国公司损害民族产业的忧虑重新提上了议程,而在媒体眼中它成为了高举反跨国公司垄断大旗的先驱者,中国的《反垄断法》何时才能出台,开始为人们所关注。这则报告的牵头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也逐渐浮出水面。

公平交易局是国家工商总局的16个直属单位之一,其名称虽然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但是它所肩负的一项重要工作则可谓尽人皆知:打击非法传销。在1998年整顿混乱的直销市场时,这个“神秘”的机构大大地发挥了作用。此次调查报告正是由该局旗下的反垄断处来最终负责的。

不过,调研并非始于公平交易局,而是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的盛杰民教授去年所做的一份研究报告《警惕跨国公司在华限制性竞争行为》。起因则是国内的一名商家指控瑞典软包装巨头利乐公司,认为其在经营中存在不正当竞争以及不符合《价格法》的行为,如捆绑销售自己的机器和制作材料、设置行业壁垒等。利乐在中国的无菌软包装市场占据了95%的份额,而乳品包装更是其优势领域。盛杰民在研究中指出了利乐存在着一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而早在1991年利乐就因为在欧洲的液体包装纸盒市场实施了滥用垄断地位和捆绑销售、限制竞争等不正当行为,被欧盟及欧洲法院判处巨额罚款。这使得工商部门开始关注利乐,从而开启了长达一年的调研。

原本只发表在国家机关内刊上的一份不起眼的调查报告,一个月间竟成为了媒体曝光率最高的词语。质疑来得如此突然,跨国公司们显然还无以应暇。微软避开了直接的询问,仅以三点声明做了回答,“微软全力支持中国根据惯例为保障公平贸易所做的努力;微软在中国的运营完全符合法律法规;另外微软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利乐公司则表示目前正在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尚不方便表态,但是在他们给记者发来的一份市场份额说明中强调了“乳品包装市场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占优势的纸质包装其实只占到整个液态乳品包装市场的33%。

与前两者避而不谈的态度相比,柯达则显得准备充分,在其发出的一份措辞严厉的媒体声明中,对人们质疑颇多的“九八协议”、收购乐凯股权等做了详细的说明,称“九八协议”是中央政府正式批准、所有程序和具体执行都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要求,绝没有限制其他外商进入中国,也没有形成任何限制竞争的局面;柯达仅拥有乐凯集团上市公司―乐凯胶片20%的股权;柯达品牌在中国市场50%的份额是消费者自愿选择的结果,消费者也完全能够从市场上购买到任何品牌的胶卷。

事出有因

这份看似突然的报告并不是工商部门的心血来潮之作,从报告的调研时间就可以看出其由来已久,而几年来,围绕中国民族工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纷纷扰扰也为这样一份报告的出台做了注脚。

反倾销问题是束缚中国企业扩大国际贸易的最大难题。从欧盟首次对中国昆明的一家小型化工企业进行倾销调查以来,中国的民族工业遭遇了大大小小的反倾销考验,每一次都耗资巨大,耗费无数人力。世贸组织秘书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194起反倾销调查中,就有54起是针对中国的。公平交易局的资料也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遭受国外反倾销诉讼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涉案总额达到了3.3亿美元,涉及行业也越来越多。

在应诉反倾销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学习如何利用国际规则进行反倾销,自1997年中国第一起反倾销案―新闻纸案立案以来,截止到2004年3月20日,已经立案27起,涉及到21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涉及了轻工、冶金、化工、纺织等行业的20多种产品。2003年7月历时一年的欧盟对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落下帷幕,中国打火机企业应诉成功,欧洲打火机制造商联合会最终撤回了诉讼,成为中国首例反倾销成功的案例。

此时,中国反倾销立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以符合国际规则的反倾销法律法规来规避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成为一个难题,尽管中国政府已经于2001年入世前夕就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并于2002年1月开始实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仍然困扰着还不成熟的中国民族工业。

2004年5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彩电业反倾销的终裁认定“中国企业对美国彩电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存在实质侵害的威胁”,这个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甚至有法律界人士称中国彩电业以最大的努力换来了最不想要的结果。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一份针对跨国公司的反垄断调查的出台,来得突然却也似乎正是时候。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