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整理2篇)

来源:

国防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国防教育教育策略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E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规定,“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内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身为从事此方面工作的教职人员,其应对现有的国防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并基于此产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有利于提高学校国防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和教学思想,促进其创新、发展和进步。

一、新常态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一项重要意义在于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其不仅是践行国家层面对当代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指示,亦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所要达成的必然目标。但是由于现阶段国防教育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使得其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方面很难达到既定的要求。因此,加强对现有教育体系、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成为迫在眉睫之举。

二、新常态下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在国防教育的内容方面普遍开设军事理论教学课程,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国防、军事方面的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其互助拼搏、严谨自律的品质和精神。同时,随着全国范围内和社会层面上国防教育重要性的相关知识日益普及,高校内有关国防教育的各类宣传活动,亦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多元化的宣传形式、多样化的宣传内容,有助于不断强化学生的国防概念。

(二)问题

首先,学生自身对于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仍然存在上升空间。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防教育意识的匮乏、危机意识的缺失,将间接导致学生淡薄国防意识、淡漠爱国思想,导致其缺乏忧患意识,难以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相应义务。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国防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高校纵然有意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只能在国防教育中给予有限的资源,这必然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时安排的不严谨,甚至让所谓的国防教育变成“走过场”的课堂形式,丧失了其原本应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再次,缺乏社会人才的帮扶,高校片面或被迫割裂国防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良好的国防教育需要以足够的教育资本作为支持,但是虽然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国防教育给予了多样化的投入,但真正意义上能够落实下来、推动国防教育进程的内容少之又少,缺乏社会范围内的支持,进而导致国防教育与社会发展本应具有的必然联系性被割断,难以适应时代需要。

三、新常态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方向

(一)与时俱进,创新理念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培养,继续发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防观,将爱国主义、热爱社会主义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三项合而为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加其爱国情怀和发展热情。

其次,继续培养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大国防范意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当前国与国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已经延伸到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只有建立起各行各业合纵一体的全新发展理念和国防观,提升和平年代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为理想地支持国防事业、发展国防教育。

第三,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科普海洋知识,加强对领海、国土以及海洋资源等相关概念的理解,深化《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知识普及。不久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欧国家联盟以及菲律宾等就中国南海一事上演了一处极为滑稽的“南海仲裁案”,但这一幕戏剧的背后,更应该警醒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要加强对海洋方面的普及,让学生认识海洋、产生强烈的海洋意识,自觉维护海洋权益、维护中国。

(二)把准脉搏,创新机制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对高校作出的相关要求和指示的基础之上,更需要落实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兵役、国防类的法律,以便形成健全、有效的机制。

首先,加强高校党委对国防教育的领导,确立党委书记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现有的高校国防教育,把准脉搏,及时研究现存的问题和难点,维系国防教育的重要地位。

其次,加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积极拓展师资力量。将国防教育学科纳入到高校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从国防教育的视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建立高校内部的国防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历层次,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军事素养。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国防教育督查机制,明确成立一支由各专家领导组成的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同时又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专业考评队伍,将国防教育工作制度化,将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将组织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效结合起来,纳入考核检查体系。

(三)适应需求,创新方法

新常态下,对国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策略的创新上。

首先,利用信息手段,建设国防教育网站,建立国防教育文化长廊或文化广场,利用校园内的LED屏或广播、校内电视平台等宣传国防知识,实现课上教育和课下教育的高度统一。

其次,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深入农村,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变化,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进而增加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最后,成立国防教育的相关社团,充分发挥其在国防教育中的先锋和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有很多军事爱好者,他们对国防和军事等一系列相关要素充满兴趣,也具备一定的军事理论水平,而这将对周围其它对此并不十分感兴趣或缺乏热情的学生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因此,高校内部可以积极成立有关军事方面的社团,加强对其的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其在国防教育当中的引导和先锋作用。

四、结语

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高校领导以及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让国防教育呈现出与时代和社会发展更为紧密的关联性,不断创新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为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艺腾.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宣传的创新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1):140-142.

国防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篇2

一、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意识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良好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民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气氛。一般来说,战争时期人们为了打败对手,抵御外患,防卫观念是很强烈的,但在和平时期就容易滋长麻痹思想、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卫观念,没了危机意识,那么最终就只能落得个挨打的下场。

随着生活环境不断安逸,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增强,而国防意识却出现滞后现象。国防不仅仅是军队及政府的事,没有全民国防观念的提高,便不可能有真正强大的国防。国防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通过系统规范三周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战争与和平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国防历史、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正确的了解,强化了国防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安思危,保家卫国等国防观念。

二、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我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生活上家庭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贪图享乐,观念上有功利倾向,人际交往中有戒备心态,组织纪律散漫,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军事教育以军人的要求来训练大学生,有利于大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砺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培养大学生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品质。通过开展军事化管理的集中军事训练,使学生在“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和各项竞赛评比中形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在“一切行动听指挥”中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在“紧张”中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在“有序”中培养文明礼貌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由于军事实践是一项团体的活动,军事训练体能消耗大,具有对抗性、竞争性和艰苦性。通过组织各种项目的军事比赛、汇操表演、技术考核,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勇敢顽强的精神,同时也是挫折教育的最好课堂。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三、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生进行军训正是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使其了解一定的军事常识,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从发展的眼光看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希望,肩负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国家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未来的战争不仅是国家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较量,更是先进科学技术的竞争。事实告诉我们,在现代条件下作战,谁在科学技术上领先,谁就在军事领域占优势。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科学技术是关键性的环节,而大学生又是科学技术的生力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是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要。

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点是,军训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式,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军事教育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性,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因此,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四、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

国防军事教育是爱国主义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知识的传输,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大学生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极易被国防这种关乎国家兴衰、人民生死的大事所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而集体主义思想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是军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高校所开展的军事教育就是按照军队的基本标准来要求学生,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现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万千宠爱于一身,使许多大学生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缺乏应有的爱心。通过开展军事训练,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接触”集体,并最终“融入”集体,以集体为中心,从而增强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总之,所开展的国防军事教育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