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调查报告(收集5篇)

来源: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因特网;行为,成瘾;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R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12-1113-0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由此而引起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越来越突出。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为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4-6月对河南省4个省辖市农村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在每个省辖市确定1个县,每个县将中学按类型分为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和职业高中,对各层所有学校登记编号,每层随机抽取1~2所学校;学校确定之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班级一旦确定,该班所有学生参加调查。共调查学生8316名,其中男生4281名,女生4035名;初中生3305名,高中生5011名。年龄在11~20岁。

1.2方法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制定“河南省农村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影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网络使用情况和网络成瘾是其中一部分调查内容。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班级教师不在调查现场,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并声明对学生填写内容严格保密,整个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Young[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确定网络成瘾行为:(1)过去7d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h;(2)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4)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5)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干脆逃学;(8)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10)借上网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根据Young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结合本次调查实际情况,将(2)~(10)指标中出现4项及4项以上者定为网络成瘾行为倾向,将出现(1)和至少(2)~(10)指标中的4项者,称为网络成瘾。

1.3统计分析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上网情况被调查的8316名中学生的总上网报告率为54.7%(4546/8316)。男生上网率为66.2%(2834/4281),女生为42.4%(1712/4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607,P<0.01)。初中生上网报告率为42.9%(1417/3305),高中生上网报告率为62.4%(3129/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55,P<0.01)。不同年级学生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695,P<0.01)(表1)。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174,P<0.01),职业高中最高,普通初中最低(表2)。

2.2长时间上网情况农村中学生在过去7d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h的报告率为10.0%,2h的报告率为5.1%,3h的报告率为2.2%,4h的报告率为2.7%。

2.3上网目的农村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普遍的是聊天,占61.1%,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8.6%,明显低于女生(65.2%)(χ2=19.954,P<0.01);多媒体娱乐占60.6%,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9.4%,明显低于女生(62.4%)(χ2=4.159,P<0.05);上网玩游戏的农村中学生占44.1%,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9.3%,明显高于女生(19.7%)(χ2=691.838,P<0.01)。在与学习有关的上网行为中,通过上网浏览新闻或其他信息的中学生占34.7%,查阅学习资料的中学生占24.6%;收发电子邮件、利用网络下载软件、参加BBS论坛的中学生分别占12.9%,11.3%和7.0%;有其他目的的中学生占9.2%。

2.4网络成瘾行为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1.3%,男生为17.1%,女生为5.2%,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293.799,P<0.01);初中生为9.4%,高中生为12.5%,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χ2=18.540,P<0.01)。网络成瘾报告率为1.5%,男生为2.6%,女生为0.4%,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67.530,P<0.01);初中生为1.9%,高中生为1.3%,初中生报告率明显高于高中生(χ2=4.104,P<0.05)。

2.5网络成瘾行为和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习成绩好者的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6.5%,学习成绩中等偏上者为7.5%,学习成绩中等者为8.1%,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者为15.7%,学习成绩差者为26.5%。网络成瘾行为和学生学习成绩有负相关趋势。

2.6家庭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核心家庭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0.8%,非核心家庭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0,P<0.01)。

2.7住宿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在校寄宿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报告率为10.2%,走读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报告率为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5,P<0.01)。在校寄宿学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0.3%,走读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P<0.05)。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的上网报告率为54.7%,低于河南省城市中学生(76.2%)和其他城市中学生[3-4],可能是由于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低于城市所致。但是,根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迅速增长51%,增速超过城镇[5]。

农村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多的是聊天(61.1%)、其次是多媒体娱乐(60.6%)和玩游戏(44.1%),男生嗜好上网玩游戏,女生迷恋于聊天与娱乐,此结果与其他报道类似[6-8]。农村中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与城市中学生相比,农村中学生课余活动相对较少,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本次调查在评价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方面采用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2项指标来描述,能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群体中发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特征。学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虽然仅为1.5%,但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高达11.3%,并且大多数成瘾指标的发生比例都较高,说明网络成瘾行为在农村中学生中的危害不容忽视。

无论上网率还是网络成瘾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可能与男女生个性差异有关[9-10];网络成瘾行为已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非核心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核心家庭的中学生;非在校住宿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在校住宿的中学生[11-13]。

目前,尽管农村中学生的上网率低于城市中学生,但随着农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农村中学生上网行为将迅速增加,由此而带来的网络成瘾问题将会显著增加。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是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重视不良网络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根据其特点,对中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政府应加强对网吧、网站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4参考文献

[1]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74-76.

[2]YOUNGKS.Psychologyofcomputeruse:XL.AdditiontotheInternet:Acasethatbreaksthestereotype.PsycholRep,1996,79(3pt1):899-902.

[3]梁振山,何健,杨汴生,等.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699-700.

[4]谢雯,方东玲,李晓驷,等.合肥市男女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05-207.

[5]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uploadfiles/doc/2007/7/18/113843.doc[2007-07-18].

[6]江光荣,胡姝婧,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7]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校医,2006,20(4):346-348.

[8]刘梅艳,苏玲.2005年福州市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7,13(4):329-330.

[9]姚应水,高尘,周访华,等.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4-846.

[10]章容华,陈卫平,祝一虹,等.浙江省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6-618.

[11]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9-280.

[12]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9-144.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2

DCCI数据显示,2009年互联网广告收入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2012市场规模预计为413亿),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胡延平分析认为:从报纸印张数、印刷量、发行量的统计数据的下降趋势来看,10年内报纸将失去70%-80%的市场,而互联网和电视将继续保持可观的增长。互联网广告营销市场当中,搜索、社区、视频是三大领涨板块。胡延平更大胆预期,5年之后搜索引擎营销的市场增长率将明显放缓,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基数太大;而基数较低的社区、视频将获得可观的增长,而10年以后广告营销尤其是品效合一的品牌展示广告将主要投放在社区。

趋势一:全球网络广告复苏,超越传统媒体拐点凸现。

2013年全球互联网广告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广告媒体。DCCI根据MAGNAGLOBALCOREMEDIAADVERTISINGFORECAST整理统计发现,在全球广告市场,2010年互联网广告市场将达614亿美元,而2013年将达841亿美元,届时,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第二大广告媒介。

全球广告市场气温回暖,网络广告营销总体增长率恢复到两位数(13.1%)。DCCI根据MAGNAGLOBALCOREMEDIAADVERTISINGFORECAST整理统计发现,2009年互联网广告总体及细分领域的增长率跌倒2005年以来的低谷,而2010年则呈现明显恢复性增长。尤其是展示类广告从2009年的负增长首次实现正增长(9.7%);另外,可以看出,搜索引擎广告市场的抗跌性较强,即使在低谷,也能保持正增长。

趋势二: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12年将超越报纸。

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将超越报纸广告成为第二大广告媒介。DCCI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在中国广告市场,2009年互联网广告收入为193.3亿元,超越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该数字将达423.1亿元,超越报纸(2012为413亿),成为中国市场上第二大广告媒介。

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规模将达253亿,占中国广告市场11.1%。DCCI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规模将保持较高的增长,2010年收入规模将达253亿,占中国广告市场的11.1%。网络广告营销规模的驱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搜索引擎广告规模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社区、视频等广告营销价值将不断提升,推动展示广告营销规模的增长。

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重新进入快速增长轨道,2010年度增长率达30.7%。DCCI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经历了2009年的低谷后,2010年进入明显的恢复性增长,将回到快速增长轨道上来。

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汽车、服装服饰成广告投放的推动力,房产、金融显著减少投放。DCCI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相比2009年上半年,汽车、服装服饰、化妆品同比增长最快。而受经济大环境所影响,房产、金融领域的投放则显著减少。

趋势三:视频与社区成为网络广告热点增长领域,视频广告形式亟待创新。

DCCI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网络社区与网络视频广告市场的增长最为值得关注,独立视频网站及播放平台2015年广告收入将突破100亿,网络社区将超越网络视频达108.6亿.2010上半年,搜索引擎广告营收达49亿元,综合门户广告收入达23.4亿,独立视频网站及播放平台达3.8亿,广告联盟&广告网络达13亿,网络社区达4.2亿。相对2009年上半年,搜索引擎广告增长最快,其次是视频广告。但从长远来看,在未来的五年内,社区与视频广告市场的增长最为值得关注,尤其是网络社区,DCCI预测,网络社区将在2014年超越广告联盟,在2015将超越独立视频网站及播放平台的广告规模。

网络视频广告营收快速增长,未来5年内将突破100亿。根据DCCINetmonitor数据监测显示,网络视频用户上网观看视频习惯已逐步形成。在版权化的趋势下,网络视频营销环境也在不断完善,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如世界杯直播/转播,加快了品牌广告主对其认知、认可。在网络视频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视频在未来5年内将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将突破100亿。

营销与受众的距离不断拉近,社区将成为有效品牌沟通平台,社区营销有望成为网络营销增长的强劲动力。网络媒体的发展,让营销活动与受众的距离不断拉近,营销与受众间“点对点的沟通”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网络社区以“关系”为核心,以“沟通”为基础,这种特性为构建有效品牌沟通平台提供了优势。在这种趋势下,网络社区作为主流网络应用,未来有望成为网络营销增长的强劲动力,预计社区广告营销将在2014年超越广告联盟,在2015将超越独立视频网站及播放平台的广告规模,达到108.6亿。

网络视频访问时长已接近门户,但营收仍远远低于门户。DCCI2010上半年互联网调查显示:互联网用户上网用于网络视频的时间越来越多,2010上半年互联网用户观看网络视频达111亿小时,预计2010下半年访问时长总量将与综合门户的时长持平,达205亿。但2010上半年综合门户广告营收达23.4亿,视频广告营收仅3.83亿,远低于综合门户。视频应用快速发展,用户粘性也在不断加强,但如何将流量有效变现,行业的共同努力非常重要。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5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5.8%,已经大大超越使用传统电脑上网的比例,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这充分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崛起,我们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当代90后在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不断降低和移动流量资费的下调,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上网的主要人群之一。在教室、宿舍、餐厅、公交站台或地铁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深深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那么,与传统的电脑上网相比,大学生被手机网络吸引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现状到底如何?他们能正确认识和使用移动互联网络吗?怎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手机网络素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借助专业的调查网站,对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将问卷放置在专业的调查网站“乐调查”上,问卷链接发送给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请他们参与完成问卷,最后由“乐调查”生成调查报表。

本调查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年级、专业将问卷链接随机发送给以上五所高校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问卷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学校、年级、专业之间学生完成问卷的比例,例如第一阶段的进度报表显示,艺术类学生和大四学生的问卷比例偏低,所以在第二阶段,我们在南京艺术学院增加了艺术类学生的问卷发送数量,在南京师范大学增加了大四学生的问卷数量。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6日,本调查共有1102人“进入问卷”,完成的有效问卷共864份,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1.学校构成:南京大学16%、南京师范大学25%、南京林业大学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2%、南京艺术学院18%;

2.性别构成:男生46%、女生54%;

3.年级构成:大一26%、大二29%、大三26%、大四19%;

4.专业构成:文科31%、理科21%、工科26%、艺术22%。

从样本的构成情况来看,学校、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比例都比较均衡,这为本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一、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基本情况

1.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其手机都具有上网功能,手机上网功能的实际使用率高达98.4%,仅有1.6%的大学生不使用手机上网。

2.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

大学生每天花费在手机网络的时间总体偏高,只有33%的学生低于3个小时,43%的学生介于3~5个小时之间,有6%的学生甚至高达8个小时以上。从上网时间在一天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有84%的大学生会在“一天中无所事事的任何时候”使用手机上网,接下来比例较高的分别是“睡觉前”(76%)、“上厕所时”(56%)和“早上醒来后”(51%)。

3.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和目的

大多数同学是因为“可以打发无聊时间”(75%)、“上网不受地点限制”(74%)、“操作方便”(68%)而选择使用手机网络,他们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交流沟通”(89%),二是“休闲娱乐”(89%),三是“获取信息”(88%)。

4.常用的手机网络应用

如图1所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网络应用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微博、QQ等个人空间”“搜索引擎”“在线支付”和“网络音乐”。其中,每天都会使用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微博、QQ等个人空间”“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网络音乐”(见图2)。从各个选项的比例来看,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要明显高于全国手机网民即时通信的使用率91.2%。其次,大学生日常使用的手机应用主要是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这三类,这与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动机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再次,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率是39%,而在本调查中,大学生“在线支付”的使用率高达57%,更有23%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这一网络应用,这反映了移动互联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购物方式的影响,他们或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购物的消费主力。

5.使用手机上网的流量和费用

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大学生以使用无线局域网为主,47%以使用流量套餐为主。其中,约二分之一的大学生每月实际使用的手机流量介于100M~600M之间,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实际使用流量达1G以上。从使用手机上网产生的流量费和下载费来看,多数大学生每月花费在手机上网的费用在50元以内(64%),仅有5%的同学费用超过100元。这些数据综合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消费总体是比较理性的。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知识和能力

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认知与态度

调查显示,有95%的大学生意识到手机网络的重要性,认为“手机网络对社会及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重要”。在对移动互联网的评价方面,有58%的大学生认为它“既有利,又有弊”,39%的人认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仅有1%的人认为“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中可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辩证看待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且在心理上,对移动互联网表现出较高的接纳度。

2.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能力

(1)操作能力。多数大学生熟悉手机上网的操作步骤,并能熟练使用手机上网功能,53%的人“游刃有余”,34%的人“很熟练”,13%的“较为熟练”,“不熟练”为零。

(2)参与能力。当遇到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88%的大学生会主动通过手机网络查找答案。当学习上遇到困难,大学生会选择的解决问题途径首选是手机的“搜索引擎”(84%),其次分别是“专业学习网站”(6%)和“新浪爱问、百度爱问、论坛等发帖求助”(4%)。在信息的和传播方面(见表1),多数大学生能主动在网上信息(96%),主动在网上传送信息(97%),并参与网上发起的话题讨论(86%)。

(3)信息评估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信息评估能力是比较自信的,有8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完全会16%、基本会70%,不太会13%,不会1%)。并且,如表2所示,多数大学生知道如何判断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但是落到实际的行动层面,却有13%的人“根本没想过”要主动核实信息的真实性,35%的人“认为应该要核实,但从没行动”,39%的人“核实过几次”,只有13%的人“经常核实”。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不够重视,虽然具有鉴别信息的能力,但现实中却很少付诸行动。

(4)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不安全,用户的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但也有31%的人认为“安全,一般都有隐私保护协议”,另外2%的人“不在乎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在使用手机上网的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具有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意识(非常重视35%,很重视41%,一般重视24%),但是,如何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完全会”的仅有20%,“基本会”62%,“不太会”17%,“不会”3%。面对“如果某个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但是你很喜欢它的功能,你还会下载安装并使用吗?”这个问题,仍有27%的大学生选择了“会”。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整体偏低。

(5)自我管理能力。这里有个有趣的发现,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很普遍(“很普遍,我身边就有”占76%、“很普遍,但我身边很少”占14%),但是对于自己是否能“平衡手机网络与现实的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78%的大学生却表示自己具有这个平衡能力(“很擅长”15%、“能”63%),只有21%的人认为“有点困难”,1%的人认为“不能”。在控制手机上网的时间方面,也仅有23%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控制。似乎,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自控能力比较乐观,但对身边的同学却表现出担忧。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道德观念和守法意识

1.对上课使用手机网络的态度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比较普遍,仅有2%的大学生“从未”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剩下98%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过一边听课一边用手机网络的经历(“偶尔”55%、“经常”35%、“天天”8%)。那么,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这一行为的呢?面对这一问题,15%的大学生认为“会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听课效果,应当禁止”,16%的人认为“应当禁止,但也不是什么大事”,35%的人认为“如果用手机搜索跟课堂学习相关的资料,应被允许,其他应当禁止”,29%的人认为“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应禁止”,5%的人认为“无所谓”。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比较分散,但总体上认为应当绝对禁止的在少数。

2.使用手机网络接触色情内容的情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手机屏幕小,具有隐蔽性,使用手机网络传播和观看色情内容的现象更为普遍。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最大的Pornhub访问总量约147亿次,其中超过50%的访问来自移动客户端。、色情APP、色情手机游戏等在移动互联网络随处可见,微信、陌陌等手机交友软件中同样充斥着大量和信息。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曾经使用手机网络接触过色情信息,其中,大多数学生属于被动接触,“随便看时偶然发现”占34%,“被强制推送和自动弹出”占39%,仅有6%的人“主动搜索相关内容”,另有5%的人是因为接收了“别人转发的链接”。对于“是否有过将色情内容发送给他人?”的问题,有9%的大学生选择了“是”。

3.对社交类应用中“口水仗”的态度

社交类应用互动性强,对于某个人或事件,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甚至出现“对掐”和“对骂”的状况。对此,有5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仅供参考,会主动去核实事件的真相”,19%的人持观望态度,“无所谓,看看而已”,13%的人认为“都不可信,只相信自己认为对的”,10%的人选择“认同大多数人的观点和看法”。面对“如果你是当事人,有人提出跟你不同的观点,你会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有73%的人选择了“理性接受别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4%的人选择“随他去,不回应”,仅有3%的人选择“猛烈回击,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理性对待移动互联网上的群体性言论和事件,也能理性回应网络上“批评”自己的声音。

4.对移动互联网侵权等现象的认识

9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具有知识产权”(“完全同意”46%、“同意”32%、基本同意20%),但在自己信息引用别人的原文、原图或观点时,只有62%的学生会“标注来源或出处”,22%的人“觉得要标注,但不知道怎么做”,16%的人“没有标注的习惯”。由此可见,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将近四成的大学生做不到。

二、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度较高,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或存在“沉迷”现象

调查显示,南京高校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高达98.4%,有三分之二(6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达3小时以上。这说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应用的丰富,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使用移动互联网是他们打发无聊时间的主要方式(84%),有76%的大学生是在移动互联网的陪伴下进入睡眠,又有一半的人,早上醒来是从移动互联网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串起了大学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移动互联网表现出较高的依赖度。根据调查结果,有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平衡手机与现实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又有23%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这部分大学生可能存在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

2.移动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

调查显示,有将近九成的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满足日常的交流沟通(89%)、休闲娱乐(89%)和获取信息(88%)的需求。其中,尤以社交类应用的使用频率最高,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和“微博、QQ等个人空间”。它们是大学生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前者侧重互动式交流,后者侧重信息的和传播。通过这些交流沟通手机应用的频繁使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有84%的大学生会使用手机应用排在第三位的“搜索引擎”解决问题,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这两种情况,高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交流沟通和片段式学习方面的优势,把移动互联网打造成重要的教育载体和平台,特别是可以加强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建设,用贴近大学生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3.大学生在认知层面体现出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但在实践层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总体要比预期的高一些,表现为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的认识移动互联网络,能熟练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积极、理性地参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辩证看待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并具有较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素养。但是,这些较高的网络素养更多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在实践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1)多数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鱼龙混杂,可信度低,但是却只有13%的人经常主动核实信息的真实性;(2)大多数学生认为要保护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但是在自己引用别人的原文、原图或观点时,却只有六成的大学生会标注来源或出处;(3)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平衡好手机与现实学习、生活之前的关系,也能控制好手机上网的时间,但是,却有90%的人认为大学生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这样前后不匹配的结果,除了可能存在的调研误差之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多数大学生对控制手机上网有较为乐观的期待,他们虽然具有不能沉迷手机网络的意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将这层道德约束抛诸脑后。对于这样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关键不是相关知识的灌输,而是想办法促进“行动”发生,这才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关键所在。

4.大学生手机网络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在线支付”(57%)、“网络导航”(26%)手机应用的比例较高,但与之相对应的,却缺乏基本的手机网络安全知识。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有27%的大学生或将因为随意下载安装恶意手机软件而使手机面临中毒、账号被盗等风险。随着手机网银、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GPS定位等手机应用的开发,手机安全隐患已不仅仅停留在短信骚扰或电话诈骗上,而是向手机钱包被盗刷、人身安全遭威胁等“升级”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仅有20%的大学生清楚知道如何在手机网络中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这是多么大的安全隐患!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免费WIFI可能带来的信息泄露安全隐患,而根据本调查的数据,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以使用无线网络为主,喜欢在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蹭免费WIFI的大学生群体,正是这部分高危人群之一。对此,我们一方面呼吁政府加强对手机应用软件市场的规范和监督,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大学生手机网络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手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5.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问题值得关注,亟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消极影响较大,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而且对学生本人也会造成诸如手机依赖症等不良影响。在本调查中,有43%的大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比例也非常高。课堂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里也想特别指出一点,从大学生对“在课堂使用手机上网的态度”来看,多数大学生对于上课使用手机这一问题是有过理性思考的,并非仅仅是因为自控能力差、沉迷手机网络那么简单。根据调查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意识,认为学生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可以在课堂上搜索跟学习相关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不妨尝试一下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络在大学课堂的积极作用”方面寻求突破。由于本次调查的局限性,具体的实现途径亟待进一步的调查和验证。

参考文献: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4

皮尤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比率为47%,去年4月为25%;截至今年5月,65岁以上美国老年网民使用社交媒体的比率为26%,去年4月为13%。报告称,尽管电子邮件仍为美国老年网民的主要联系工具,但越来越多的美国老年网民正利用社交媒体与他人共享链接、图片、视频及其他信息。

皮尤报告还包括以下要点:

-目前美国18~29岁网民使用社交媒体的次数最为频繁,但其自去年4月以来,该年龄段的社交媒体用户增长率仅为13%。

-截至今年5月,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11%使用Twitter或其他状态更新服务,此类老年用户量比去年4月增长了1倍;6%此类网民每天会登录Twitter,去年4月相应比率仅为1%。该年龄段网民使用Facebook的比率也增至20%,去年4月为10%。

-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76%上网是为了阅读新闻,其中42%每天都浏览网络新闻。这部分年龄段美国老年网民在接受调查时,42%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浏览过网络新闻,20%称自己前一天刚刚使用过社交媒体。而18~29岁年龄段网民在接受调查时,60%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使用过社交媒体,44%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浏览过网络新闻。

-美国家庭宽带接入普及率的提高,使更多美国老年人成为网民;如果美国老年人家中拥有宽带接入,这部分人群会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5

一、电信网间互联组织机构

(一)为加强对我省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领导,省通信管理局成立由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领导小组。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成立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计划建设、运行维护、市场经营、计费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同时明确具体承办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牵头部门,各市级分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电信网间互联工作。

二、电信网间互联例会制度

(一)省通信管理局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时间、地点届时通知),主持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分管领导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会议,学习信息产业部有关电信网间互联的法律、法规和规定,通报网间互联情况,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网间互联工作。

(二)省通信管理局根据工作需要,每月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电信网间互联牵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网间互联工作情况通报会(时间、地点届时通知),协调解决网间互联中存在的问题,通报电信网间运行质量情况及网间通信主要障碍处理情况等。对于出现重大网间通信障碍的,邀请相关省级公司分管领导参加会议,必要时邀请相关市级分公司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三)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应不定期召开相应会议,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电信网间互联备案制度

(一)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应将网间互联组织机构设置和变动情况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省级公司,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或网络运行情况,在向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提出互联申请时,应当面提交互联书面要求,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互联工作开始启动。

网间互联需新设互联点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互联技术方案;3、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通信设施、设备配置情况;4、互联的工程进度计划安排及资金保障等。

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网络运行情况;3、互联技术方案;4、工程进度与资金保障等。

省通信管理局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备案材料的审查,向互联申请者发出予以备案或不予备案的通知。予以备案的,以备案通知上所确定的时间启动互联工作;不予备案的,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电信运营企业不得拒绝其他电信运营企业提出的互联要求。

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启动后,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就启动的网间互联事项进行友好协商,每次互联协商会议均应制作会议纪要或经双方签字认可的会议记录。

(三)两个电信运营企业之间或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达成的互联有关协议,均由省级公司签订,被授权的市级分公司可以签订省级公司协议的补充协议。

为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掌握协议内容,协议签订双方在协议签订的10个工作日前,应将协议初稿报省通信管理局初审。10个工作日内不提出意见的,视省通信管理局同意,双方可以签订协议;省通信管理局认为有关条款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在10个工作日内将意见通知双方企业,双方应修改协议初稿。

(四)各电信运营企业间及各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签订的互联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五)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协议发至各自下属机构,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六)互联实施中,因客观原因致使互联不能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的,经互联双方认可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可以顺延互联时间。

(七)互联双方在省通信管理局就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行政决定前,可以自行达成互联协议,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八)省通信管理局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出具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备案;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的行政决定,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行政复议机构备案。

四、电信网间互联报告制度

(一)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落实已启动的网间互联进展情况(含有启动的互联项目名称、工作进展、存

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时间进度等内容)报省通信管理局,详见附表一。

(二)互联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30日内,将互联启动日期、业务开通日期及业务开通后3日内的网间通信质量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

(三)实现互联的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定期监督检查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通知"(通信管[2002]35号)的要求,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情况报送省通信管理局。报送的内容包括:电信网月度运行情况报告(如通信质量概况,对网间业务封堵、网间通信中断、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等通信异常情况的分析及拟采取的措施,建议等)和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表(详见附表二)。

(四)当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网间接通率即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时,电信运营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做好必要的记录和其他相应的工作,记录应妥善保管备查,并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在通信恢复后的10日内,互联的双方省级公司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报告须附相应的原始数据和有关资料。

网间通信中断30分钟以上的,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电信运营业事故报告规定(试行)》的要求,及时报告省通信管理局。

(五)为了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网间通信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间有关网间通信质量的函文应同时抄送省通信管理局。

五、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制度

(一)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互联工作应以省级公司为主,在互联实施中发生争议致使互联不能继续进行或在互联后发生争议影响网间业务互通时,争议双方应尽可能在省级公司之间协商解决。

(二)电信运营企业之间、专用电信网单位与电信运营企业之间发生互联争议,经协商,确实不能达成协议的,争议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省通信管理局递交《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详见附表三)申请协调,并附网间互联争议的有关材料。

(三)省通信管理局在收到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后,对协调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发现申请协调的争议有与国家有关规定明显不符或超出省通信管理局职责权限的,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不予受理或告知相关机构处理;对申请协调的争议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省通信管理局在7日内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始协调网间互联争议问题,并出具《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详见附表四)。协调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四)协调结束后,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省通信管理局将根据不同类型的互联争议,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省通信管理局根据所邀请专家的公开论证结论和提出的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作出行政决定,强制争议双方执行。行政决定在协调结束之日起45日内作出。

(五)必要时,省通信管理局可以对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六、电信网间互联网络运行管理制度

(一)未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不得擅自中断网间通信。

(二)电信运营企业对涉及网间通信设备的检修、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版本升级等可预见的原因影响网间通信的,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向省通信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电信运营企业应明确划分网间通信的运行维护责任,加强对网间互联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定期协同分析网间通信质量。

(四)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应及时与对方电信运营企业联系,双方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五)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达到0.6Erl时,互联任一方应按照互联有关规定,在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启动网间中继电路扩容工作。经扩容,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不超过0.5Erl时,本次扩容工作结束,以确保网间通信的畅通。

七、电信网间互联通报制度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有关三年级周记范文(整理5篇)

    - 阅0

    有关三年级周记范文集合篇1开学已经一星期了,上学的第一天我有点紧张,老师给我们排了一下座位,我的同桌叫徐佳佳。上课的.时候我觉得很幸福。这一周我们参加了消防演习,还参加.....

    六年级周记范文(整理10篇)

    - 阅0

    六年级周记范文篇1夕阳,总是变幻莫测。每当学习过度,有点累时,我总爱坐在阳台边,向远处看一看美妙的景色。正巧,刚坐在椅子上,发现天空被一片红光包围了。我看着空中橙色、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