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协岗位工作计划(整理2篇)
来源:
外协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篇1
下岗、失业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
幸福路街道办事处
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下岗、失业职工日益增多,这类人群在我们幸福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也有一定比例,这些职工中育龄人员特别是育龄妇女的比重较大,流动频繁,给我办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认真做好辖区内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办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现根据区计生局有关要求,结合我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的话题。面对下岗现象的出现,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职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难免存在一定盲目性。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住下岗职工的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顺利地实现再就业,西城区再就业指导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对150名下岗职工进行了再就业心态调查。
一、加强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义。
加强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树立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搞好这项工作对于逐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各社区、各驻办单位一定要从工作大局出发,从维护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和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关心和支持下岗、失业职工,积极探索把下岗、失业职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与再就业工作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社区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下岗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下岗职工解决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重要性,切实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领导,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协调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稳步向前推进。版权所有
二、加强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以创建综合服务站为载体,以满足下岗、失业育龄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机制,率先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
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分层推进,注意总结、推广不同社区工作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把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引向深入;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先立后破、先点后面,制定分阶段的目标与任务,逐步实施;要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抓住制约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关键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创造具有社区特色的工作路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大力推进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维护下岗、失业育龄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1、企业破产、倒闭的,原企业要做好育龄妇女计生档案的移交工作,对没有被分流安置的职工,由负责清产的部门将其计生档案移交户籍地社区管理。
2、对与原企业没有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其计划生育工作由原企业为主管理,户籍地社区积极配合。a.社区要单独建立并健全下岗失业职工计生管理帐、卡、册,使其达到“三清两相符”。“三清”即时间清、家庭住址清、节育措施清;“两相符”即帐、卡、册相符,册与实际情况相符。b.在职工下岗时,企业要与其签订计划生育协议(合同),对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好可靠节育措施。c.职工下岗后,企业应在一个月内向其户籍地街道计生部门寄送计划生育联系单,以便户籍地街道协助做好工作,实行“双向管理”。d.企业要落实管理人员与下岗职工保持经常联系,并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和下岗职工回单位见面制度。要负责做好下岗职工的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工作。对下岗的已婚育龄妇女必须进行一年一至两次的查孕查环,对无法返回单位的下岗职工,要求每半年一次将计生部门孕环情况检查证明寄回单位。e.下岗职工托管期满或重新找到工作的应及时办理其计生档案移交手续。对未办移交手续的企业,其下岗职工出现计划外怀孕或计划外生育,原企业应承担责任。
3、对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职工,原企业要及时将她们的计划生育档案连同本人档案移交其户籍地社区管理。a.在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前,原企业必须负责做好查孕查环工作,已怀孕的,要采取补救措施,造成计划外出生的,仍追究原单位责任。b.失业育龄妇女一经离开原单位,原单位要在一个月内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街道寄送计划生育联系单,户籍地乡镇、街道计生办在收到联系单后,应对该育龄妇女及时进行登记造册,列入居委会无业居民日常计划生育管理范围。c.乡镇(街道)计生办、村(居民会)应负责做好失业已婚育龄妇女一年两次的查孕查环服务。
4、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其计划生育分别由原企业及户籍地乡镇、街道办事处移交新单位负责管理。a.下岗、失业职工与新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办理正式招工手续的,由新单位按正式职工纳入管理。原单位、原户籍地乡镇(街道)应在一个月内做好其计划生育档案的移交工作。县(市)、区劳动就业部门要及时将失业职工再就业情况通报当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b.未办理正式招工手续而被临时招用的下岗、失业职工,其计划生育仍分别由原单位及户籍地负责管理,但用工单位有责任协助管理。c.临时用工单位协助管理的重点是督促已婚育龄妇女落实一年两次的查孕查环。用工单位若协助管理不力,导致该育龄妇女在用工期间出现计划外生育的,要同时追究临时用工单位责任。
外协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篇2
北京吉利大学是吉利集团创办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开展不同形式职业培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现有50个专业、近15,000名学生、470多名教师,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有190个,建有校内实训室216个。学校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产教协同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2010年,成立了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产教协同委员会,确立了分工明确的“吉利集团――北京吉利大学产教协同工作机制”。首先提出将“校企合作”转变为“产教协同”,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和企业的相互依存、相互扶助的密切关系,并将这一关系落到实处,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实施企业岗位任职标准与专业培养规格对接、双向进入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实训设备资助等职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解决学生能干、会干的问题,力争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企业岗位任职标准与学校专业培养规格对接
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分类、职业规范、职业要求以及职业发展变迁对职业教育的目标、性质、内容和方法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为进一步打造学校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吉利教育与企业密切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作为产教协同的首项工程,学校推动了企业岗位任职标准与学校专业培养规格的有效对接,将吉利集团岗位任职标准融入专业培养标准,率先开展吉利集团岗位任职标准与学校6个专业培养规格对接的试点工作。
具体做法是:吉利集团人力资源部与国际著名的人力资源机构合作编制集团员工素质模型,并制订20个岗位族群不同层级的任职资格标准;学校参照吉利集团岗位任职标准确定相关专业新的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标准,编制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需求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第一批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营销、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6个试点专业。试点专业在对接与融合吉利集团岗位任职标准的过程中,还探索设置不同层级的吉利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教学要求和考核体系,结合北京市提出的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思路,探索毕业证书之外的吉利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企业岗位任职标准与学校专业培养规格对接,是2010年“两会”期间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教育改革协调发展”议案的具体体现。切实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使教育教学改革与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优质高效地培养企业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人才,使职业人才培养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坚实的基础。
“双向进入”打造产教协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产教协同成功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懂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一般高校都面临高学历的理论教师没有实际工作技能,而实训教师缺乏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更缺乏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学校大胆采用“双向进入”的新做法:一方面,聘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实现企业课程进课堂;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生产与科研,建立一支既能下车间又能上讲台,既是能工巧匠又是专家学者的教师队伍。
通过企业课程进课堂,企业文化、技术培训、实际工作案例源源不断地进入校园,学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了企业真实的工作现状以及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实训教师的不足,丰富了实际工作项目支撑的教学素材。
通过教师挂职锻炼,每位教师不仅针对自己的课程,带着自己的项目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挂职锻炼学习,返校后提交挂职报告,并与本院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增强了实际经验、提高了技术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直接参与企业研发、生产、培训,为企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更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
近2年,共有10余门课程进入学校教学计划,10余次讲座进入校园;共选派挂职教师30人次。
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顶岗实习,是学校实行产教协同的典型模式。基本做法是吉利集团以及其他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至少1年的带薪顶岗实习机会,实现实习就业直通车。学校和企业分别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定期轮岗实习,每轮岗一次作出一份评价鉴定,利用业余时间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参加技能鉴定,为学生提供提前签约、提前转正的机会,实习期计入工龄,符合条件者可以直接转为技术岗或管理岗。
有效的产教协同应是校企共赢、互利互惠的过程。一方面,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提前介入了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提前了解了企业文化、行业规则、发展状况等,节省了人才招聘、岗前培训的成本,顶岗实习培养的学生在理念、专业技能、留存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容易成为集团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的学生得到不同岗位的实际训练,实现了技能与企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解除了就业的后顾之忧,极易得到企业的认可。
如今,仅吉利集团每年就可以提供300多个实习就业岗位。学校的顶岗实习生在吉利集团的各生产经营管理单位颇受欢迎。
实施“GM1000”熊猫计划,培养高端职业人才
“GM1000”计划是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的背景下,由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是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吉利汽车未来发展战略高度的一项尝试及实践。该项计划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共分为“熊猫计划(高潜力骨干人才)”“金刚计划(中基层管理人才)”“帝豪计划(高端管理人才)”“全球鹰计划(全球化海外骨干人才)”4个子计划。
其中,目前已经全面实施的“熊猫计划”是专门针对优秀本科毕业生和有1年~2年工作经验的人员设立,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潜力人才为目标,由北京吉利大学负责技术类和汽车法务类、三亚学院负责管理类,联合其合作院校与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完成培养计划。
“熊猫计划”采用“1+1+1”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由集团统一进行学前教育,在企业熟悉汽车生产的主要工艺,学习企业文化,了解生产情况,时间为2个月;第二阶段在学校完成专业学习1年,教学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由产教协同相关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批,其中企业课程需占总学分的20%,并由企业提供或认证培训师进行授课。第三阶段为企业培养+课题研究1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一边工作一边完成一个企业实际课题的研究并通过论文答辩。学业结束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学员的评价,按照“谁提出、谁培养、谁使用”的原则,企业具有人才使用的最终决定权。
“熊猫计划”的主要特色有四方面:“双导师”即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双轨制”即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双轨道;“研究课题=企业项目”学员的研究课题源自于企业实际问题,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实际项目;“全额奖学金”,学费由企业承担。
从学校培养的环节看,如何满足企业用人、学生学习双方面需求,对课程设置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从最为关键的企业培养环节看,导师制为重中之重。由于企业导师的实践辅导与课题指导决定学员研究的方向、课题成果的成败、成就的大小,因而是学员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该计划中制定了导师管理办法,对导师的任职条件、导师的职责、导师的考核评价、导师的激励等予以严格的规定,以保证“GM1000计划”成为吉利人才培养的成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