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劳动教育方案(整理2篇)

来源:

家庭劳动教育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促使我国人口突破封闭状态,进行大规模流动。目前我国有将近1亿人处于流动状态,很多家庭因为部分家庭劳动力的外出打工而处于“分裂”状态。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家庭成员缺位,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滑坡、性格怪癖等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存问题与主要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社会对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专门的生产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家庭对子女的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转交社会承担。家庭对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正确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是家庭和谐的必要条件,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在面对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和挑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出现异化,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

(一)道德价值观的异化。家庭的道德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育者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榜样的作用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的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采取亲社会或行为。留守儿童家庭中,以隔代教育为主。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监护人通常采取两种教育模式。一是上一代人无法适应新环境,仍保持原有的价值观,对孩子的道德教育采取打骂形式,强行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代替社会主流行为规范。个案1李明:“平时奶奶都不和我说话,我犯错的时候不讲道理,她很暴力,写错字就打,觉得打的对,错了就该打。要是考好了就给我买块蛋糕。她也不让我唱歌”“奶奶平时也不太和人接触,就自己看电视,说不能出头,会被欺负”“我不太和同学讲话,别人是要笑我,我就躲到一边,奶奶不让我打架。”在李明的观念里,一方面做错事就可以用暴力惩罚,另一方面又接受传统上的“忍为高”思想,逃避竞争,在矛盾中形成孤僻,懦弱,潜暴力性格。二是上一代误导社会主流规范和道德标准,向子女灌输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从小把孩子束缚在家庭、自我的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的多是些利己主义的思想,与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贡献社会,实现自我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个案2王晓“当犯错误时姥姥会骂一顿。心理很难过,但认为对。”“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告诉姥爷,姥爷会说他们。谁要欺负我,踢我,老爷就踢他,还找他家长。姥爷不会批评自己我觉得姥爷做的对”“放学后要隔十天出去。平时只能看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允许一起,怕被欺负。姥姥说会被别的小孩领回家(怕丢)也不能和大人走。但想和他们一起玩”“不喜欢同学,他们不和我玩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加强其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对人的不信任感,使得孩子对人冷漠,缺少亲社会行为。

(二)生活技能教育的淡化。生活技能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必经途径。但是由于家庭劳动的机械化和社会化,使教育重点倾向于智力教育而忽视体力教育。在“学习好就行”“我们当年受的苦太多,现在不能让孩子再受罪”等心态的驱使下,凡事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生活的能力非常差。据一项调查研究,美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是72分/天,中国12分/天。个案1李明“奶奶要是有事离家就留钱给我买馒头包子吃,不让自己做饭,怕着火。平时放学后奶奶做饭我要帮忙她不让,让我学习去。”个案2王晓“在家什么都不做,就学习看电视”。“班级打扫卫生我就会擦桌子”长时间的重脑力轻体力造就的无疑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也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措施

(一)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根本问题就要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各级政府继续加强贯彻执行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策规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降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入学贵的门槛。

(二)充分发挥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等组织的作用,建立起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系统。尤其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功能。家庭教育工作是妇联的传统领域和优势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妇联组织在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妇联要与社会团体协作,吸取各地经验,开展“妈妈”活动、留守儿童团(队)活动、“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活动以及“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等活动,加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此外要开展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活动,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士桢.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家庭劳动教育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劳动法课堂教学案例互动教学法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在积极进行教改项目的实施,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和实践中,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便能让学生更快地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但是大部分大学和高职院校教师课堂中的教师们更多地还是采用传统口授的方式,却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中,丰富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学习劳动法的目的是为了其具备充分的理论体系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所以这教学缺陷显得更为明显。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课程教学改革更多地应该在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提高上,更应当加大案件互动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

案例互动教学法普遍应用于法学专业各课程教学,但对劳动法课程而言显得尤其重要,劳动法律法规理论与劳动案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意识地维护自身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然,在案例互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往往是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既现实又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1.互动讨论式教学课堂模式。教学课堂互动讨论模式,学生应当在案例互动前先行掌握相关的劳动法的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将收集好的案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学生表演的形式展示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理论联系案例,进而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或者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最后授课教师对学生和小组的意见并给予点评和总结,特别是对于学生观点中出现的问题和疏漏细节予以纠正,学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学习,教师也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加以提醒,解决提高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诊断式教学课堂模式。诊断式教学课堂模式类似于医院医生的临床实践模式,学生们为主体,是建立在对案件的真实背景的基础上,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是案件的负责人,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和细节的理解与实际案件的处理,授课教师先行安排学生小组收集身边的亲戚朋友的真实的劳动法案例,并甄选其中有典型的劳动法纠纷案件,由学生分组参与演绎,让其他组学生通坐诊法律诊所,遇到困难和纠纷学生小组向诊所的学生小组求助,并请求诊所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法律诊所学生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然后打开相应的处方,对症下药。这不仅帮助学生们解决了实际困惑问题,提供了法律援助,更是让学生在实务中学习相关的法律技能,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和综合能力。

3.模拟法庭教学课堂模式。模拟法庭教学课堂模式即教师和学生分工通过劳动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与真实法庭情形无异。一般而言,模拟法庭教学课堂模式,安排时间在劳动法课程教学后半期进行较为合适,可以考察学生掌握的劳动法理论知识程度,综合运用各种法律知识和资源,制定有效的法庭辩论。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合适的案例中,由学生进行分组担任不同角色和学习不同的身份要求,包括劳动诉讼案例中的法官、原告、被告、雙方代理律师,陪审员、法警以及双方的家属等重要角色,使学生了解法庭中不同角色的特殊要求,并且要求现场完全按照法庭的正常一审或二审的程序进行。在模拟法庭结束时,通过授课教师的法庭全过程回顾,归纳和总结,例如各小组在案件审理是否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正确、法律知识运用恰当、审判公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劳动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互动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法课程的积极性。案例互动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劳动争议案件迷惑相比,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的讲解,更全面地归纳具体法律规则、制度,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法律术语和思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够认真主动进案例分析与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立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的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互动启发式经验,教学方法,课程活动沉闷的气氛球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案例互动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一起工作、学习的凝聚力,不再只是讲台上的老师或者台下的学生而已,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案例互动讨论、“诊所式”“模拟法庭”等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和学生分享经验,彼此个对方的学习和提升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后需要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的学习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劳动法,也奠定了学生和同事,领导之间未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作与交流。

3.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积累。劳动法课程案例互动教学各种模式中,相比纯理论教学而已,授课教师更希望让学生单独或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思考、讨论和总结学习内容,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劳动法是社会法的内容,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其根本目的是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社会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学生积累了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课程中用到的讨论辩论的方式极大地锻炼了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自身有了这样的逻辑思维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三、结语

总之,案例互动教学法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不仅在劳动法的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使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理解和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能加强学生对劳动法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案例互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提前进入到真实的社会工作情境中,学会如何解决自身或者用人单位所遇到的劳动纠纷问题。同时对于授课教师自身而已,不仅是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教学业务水平,更促进了学院劳动法课程教学的成效性。

参考文献:

[1]罗超.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功能.大学教育[J].2017(07).

[2]王素芬、蒋佳伯.论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多重维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2015(11).

[3]段凯.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法制与社会[J]2017(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