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的盈利模式(收集3篇)
来源:
初创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务企业;企业盈利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不断发展,伴随网络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会有更多的企业去适应它,并通过电子商务来创造自己的财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交易规模上比重都会越来越大。因此,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既然盈利模式由收入、成本(进货和广告费)构成,可从收入方面对盈利模式进行初步分类。根据当今电子商务企业的特点,可将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为三类:产品交易型盈利模式、服务销售型盈利模式和有偿信息式盈利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下这几种盈利模式。
1产品交易型盈利模式
产品交易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其本质是,企业打破传统的产品销售路径,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渠道,建立一个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网上销售平台,来提升产品的销售数量、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从而获取最大利润。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在网上产品速度快,产品的时间短,而且网上销售还可以节约制造和包装的成本,所以网上销售的产品比传统销售中的产品更便宜,在此基础上,企业为客户提供了使用价值,也实现了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创造了利润。
2服务销售型盈利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许多舍弃的线下服务或数字产品(如电影、电视剧、软件等)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获得。服务销售型盈利模式就是通过查找和提供这些网络服务者数字产品等来获取利润的。就其本质来说,服务销售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际上就是,电子商务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上,通过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基本服务,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从而推出增值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电子商务模式,其根本利润是提供网络服务和销售数字产品。服务销售型模式也是靠销售产品—-即网络信息服务,来得到利润。服务销售模式提供的是网络服务或数字产品,而网络服务或数字产品的销售只要有网络就能实现,而不再需要上门配送;再就是网络服务或数字产品开始成本投入比较多,后期生产过程中成本几乎为零。
3有偿信息型盈利模式
信息型盈利模式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信息中介服务,另一种是信息咨询服务。信息中介服务是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身存在的优势通过网站提供交易信息平台(主要是交易订单和交易结算)等服务来完成交易双方间的交易合作,并从中实现自身盈利价值。信息咨询电子商务企业是利用网络信息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平台,更好的促进交易双方的关系,从而完成交易活动,并从中获取利润。有偿信息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本质就是—佣金,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己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信息需求,并从中获取最大利润。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销售市场的争夺,到服务市场的争夺,再到有偿信息的争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将来会很快进入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争夺。在将来的电子商务环境中,谁创造出最佳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谁就占据了电子商务市场的最高点。电子商务模式形式多样,谁能够运用其模式获得最大利润,谁就是未来的成功者。在未来的发展中,网上拍卖模式、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综合商务模式会十分火爆。为了赢得更大的利润,获得雄厚的资本,企业者应该积极地开发思维,多想、多实践,只要这样,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发展前景才会更为乐观。
4结语
初创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风险投资;估值方法;选择模型
中国的风险投资业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从2004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经历了数年爆炸式的增长,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规模已达数百亿美元。随着一个个投资神话的诞生,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VC行业淘金。社保基金加大风险投资比例,保险巨头则直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纷纷成立,许多实业界企业也把进军风险投资业纳入其多元化经营战略之中。对于风险投资基金而言,对投资项目进行准确的估值,既是投资盈利的保证,更是控制投资风险的关键。
1、风险投资中的估值难题
1.1财务估值与“投人”偏好
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最为核心的资产是创业者本人,最大的风险也是创业者本人。因此,业内才有了“投资就是投人”这句话。同时,好的个人不等于好的团队,好的技术团队不等于好的经营团队。除了甄别创业者本人,评估创业团队也至关重要。对创业者的评估全靠投资人的经验,但仅仅依靠短时间的尽职调查很难保证不会“投错人”,不会“投错团队”。所以在“投人”的同时,还要重视财务估值。财务估值是风险投资估值的基础,但财务估值又很难反映企业家才能这一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显然,这是一个估值难题。
1.2市盈率估值法的天然缺陷
目前业内普遍流行市盈率估值法,但这一方法存在着天然的缺陷。缺陷之一是市盈率法以净利润为计算基数。净利润一方面受行业周期影响,波动性很强,另一方面净利润这项财务指标很容易纵。缺陷之二是市盈率估值法的使用前提就是目标企业的利润稳态增长。对于除了Pre-IP0和并购以外的其他投资阶段,这一前提显然是不成立的。缺陷之三是合理市盈率倍数的选取依据难以确定。实践中通常是在行业基准倍数基础上“讨价还价”来确定市盈率倍数,但行业基准倍数未必是目标企业的合理市盈率倍数。
2、企业估值的各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企业估值方法分为现金流贴现估值法、相对估价法、资产评估法、期权定价法四大类。本文从上述纷繁的诸多方法中选取红利贴现法、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法、经济增加值贴现法、市盈率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这五种方法进行探讨。
2.1红利贴现法(DDM法)
红利贴现法的理论基础是股权价值等于其分发红利的净现值,它假定股东收到的红利是获得的唯一现金流。具体计算公式是:
EV0=∑niDi(1+Ke)n+Pn(1+Ke)n(1)
其中,Di表示第i期的分红,Ke表示权益资本的成本,Pn表示n年后的出售价值。
可以看出,对于稳态增长且分红比例较高的企业,红利贴现法能够准确地估算其价值。DDM法是西方国家的经典估值方法,主要由于西方国家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企业利润已经进入稳态增长期,高分红低增长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特征。红利贴现法适用于弱周期行业的现金牛型企业,不适用于周期性行业和成长型企业。
2.2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法(FCFE法)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选择的现金流量是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在支付债务的利息和本金,并满足投资需求之后所剩余的净现金流量。
则股权价值EV0=FC+∑niFCFEi(1+Ke)i(2)
FC为当期净资产,FCFEi为第i期的股权自由现金流,Ke表示权益资本的成本。
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法以能够为股东自由支配的现金流为计算依据,避免了红利贴现法过于受分红政策影响的缺点,反映了“销售为虚、利润为实、现金为王”的经营理念。对于现金流比较稳定或增长率可预测的企业,FCFE法测算的企业价值最为接近真实的企业价值。FCFE法不仅适用于现金牛型企业,也适用于扩展期和成熟期的成长型企业。
2.3经济增加值贴现法(EVA法)
经济增加值贴现法是以货币形式度量投资回报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异,以度量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表明只有在经营成本和资本成本都得到补偿之后,才会为投资者增加财富。
则公司的价值为:EV0=FC+Cap0+∑niEVAi(1+WACC)i(3)
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利息*(1―所得税税率)。WACC为资金成本,表示在目标资本结构下,债务融资成本、优先股资金成本、普通股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值。
经济增加值贴现法以企业获取的经济利润而非会计利润为计算基数,能够客观地反映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管理制度、经营模式等会计方法不能核算的生产要素的作用,是企业估值法中理论上最为科学的方法,EVA法能够精确估算企业的真实价值。EVA法不仅适用于成熟期的企业估值,也适用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估值。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对高科技企业估值时,EVA法比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法更为有效。
2.4市盈率估值法(PE法)
市盈率估值法是实践中常用的估值方法,目标企业价值:EV0=PE×net•profit(4)
实践中,PE倍数大多随行就市,用上年度的净利润做计算基数,有时也使用当年预测净利润做计算基数。市盈率的优点在于其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把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综合考虑进来。适用于有形资产较轻,主要依靠人才、技术和商业模式盈利的行业。也适用于医药、农业、食品加工、快速消费品等弱周期行业。但对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不适用,如钢铁、汽车、机械、化工、家电、纺织等制造业的各行业部门和矿业等资源类行业。PE法的其他缺点在1.3中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2.5市净率估值法(PB法)
市净率估值法的计算公式是:EV0=PB×book•value(5)
Bookvalue为企业的净资产,即账面价值。市净率法与市盈率法正好形成互补。PB法仅能反映会计方法能够核算的资产,不能反映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管理制度、经营模式等要素,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其优点一是可以规避周期性行业的波动性,二是可以防止净利润指标纵,三是可以衡量陷入困境的企业的价值(没有盈利也缺乏现金流的企业只能用PB法估值)。PB法主要适用于制造业中的强周期性行业、矿业等资源类行业以及不良资产并购等。PB法不适用于固定资产较少的第三产业。
3、基于产业演进阶段与行业周期性的估值方法选择模型
产业演进通常经历四个阶段:(1)产业演进的初创阶段。企业主要靠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没用形成稳定市场需求,企业利润和现金流均难以预测。加之产业技术路线尚未确定,单个企业面临较大风险。(2)产业演进的规模化阶段。新技术或新的商业模式获得市场认可,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大量企业进入行业淘金,供给大幅上升,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洗牌逐步展开。这一时期,企业为谋求快速发展,通常采用低分红政策,抢占行业资源,提升行业地位。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较不稳定。(3)产业演进的集聚阶段。经过规模化阶段剧烈的行业洗牌,产业集中度和行业进入门槛均大幅提高。由于产业的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都趋于稳定,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量都比较稳定且可预测。(4)产业演进的平衡与联盟阶段。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和竞争结构,产业演进到了寡头竞争的格局。这一时期,行业成长性降低,企业通常采用高分红政策。因此针对处于不同产业演进阶段的行业,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的估值方法。处于初创阶段和规模化阶段的企业,很少有分红也没有稳定的现金流,只能使用经济增加值贴现法进行估值;处于集聚阶段的企业一般具有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具有高成长低分红的特征,不适用DDM法,而适用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法;处于平衡与联盟阶段的企业普遍具有低成长高分红特征,所以适用红利贴现法估值。
市盈率法和市净率法是一对互补的方法。市盈率法适用于弱周期性行业的估值,市净率法适用于强周期性行业的估值。那么,我们根据以上五种估值方法的特点,用产业演进阶段和行业周期性特征作为选择估值方法的依据,构建出二维估值方法选择模型,如图1所示。
使用该估值方法选择模型,在风险投资中投资人就可以快速选出适用目标企业的估值方法。基于产业演进阶段和行业周期性特征来选择估值方法,克服了实践中仅仅使用市盈率法存在的缺陷,为解决风险投资中的估值难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
图1基于产业演进阶段与行业周期性的二维估值方法选择模型
4、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风险投资中存在的估值难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建构了风险投资估值的框架和步骤。即第一步是判断目标企业所处的产业演进阶段和行业周期性,运用估值方法选择模型选取合适的估值方法;第二步是运用该估值方法进行财务估值;第三步是依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选择该阶段的主导竞争力因素,对财务估值结果进行调整。
在风险投资实践中,普遍使用单一的市盈率法进行估值。鉴于市盈率法存在的缺陷和适用行业的局限性,本文综合比较了红利贴现法、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法、经济增加值贴现法、市盈率法、市净率法五种估值方法,探讨了这五种估值方法的优劣和行业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产业演进阶段和行业周期性的二维估值方法选择模型。认为在产业的初创阶段和规模化阶段,适用经济增加值贴现法;在产业的集聚阶段,适用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法;在产业的平衡与联盟阶段,适用红利贴现法。对于强周期性行业,适用市净率法;对于弱周期性行业,则适用市盈率法。
在进行财务估值之后,是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对财务估值结果进行调整。对于初创期的企业,重点考虑企业家才能和核心技术两项因素;对于成长期的企业,重点考虑人力资本、核心技术、产业链等因素;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则应重点考虑市场占有、行业地位、产业链、股东背景等因素。
参考文献:
[1]NicholasHo,NormanHui&LinusLi,2000,‘DoesEVABeatEarnings?Round2:EvidencefromInternetCompanies’,SocialScienceResearchNetwork
[2]李斌,冯兵:《风险投资基金:中国机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3]吴晓灵:“发展风险投资基金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金融》,2007年第11期。
初创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篇3
作为新兴国家进入全球分工体系的重要途径,中国企业整体上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微笑曲线”变成了“苦笑曲线”。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目前不少央企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跨国公司迫在眉睫,不仅仅是转变经营机制,更多的是要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通过这种商业模式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我们深化国企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目的。近期,我们连续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产业研究中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专题研究,希望能够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价值创造的动态性体现在价值主张的变化中,这一变化会受到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影响。而时间与空间本身也会产生交叉效应,从而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商业模式。
在研究商业模式的本质过程中,我们头脑中总盘桓着苏轼的那首诗《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发现,商业模式外在各种形态的变化与观察者角度的变化以及内心观念变化呈现一种对应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互动的关系。我们只有整体、系统地把握住关于商业模式观察的角度和观念变化的不同方面,才能把握住商业模式的本质。同时,人们的商业模式的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体现为商业模式的动态递进状态,直至趋于内在主观世界与外在客观世界的统一状态。
理论上说,商业模式的主导观念划分为四种:盈利观、运营观、战略观和协同观。其中前三种主导观念,是企业视角;第四种观念,是企业与外在环境相融合的整体系统的观念视角。同时,每种观念,又呈现出基于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动态发展状态。本文试图描述这四种主导观念及每种观念之下的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发展的规律性,以期对企业管理者以启发。
对商业模式动态性关注不足
商业模式被首次提出实在1958年,而普遍认为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被广泛研究则在1999年以后。对于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在商业模式的研究中则起到了基础性和开创性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及不足
原磊(2010)将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归纳为商业模式本质、商业模式体系构成、商业模式评估手段三个方面。其中,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也经过了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整合类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递进,整合类的阶段包含了企业内部的分销渠道、成本结构,也包含企业外部目标顾客、伙伴网络。这一概括较为全面,相较其他几个阶段解释力度更强。
然而,这些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都存在忽略商业模式动态变化的问题,即忽略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钟根深(2006)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虽然包含有变革模式的研究,但这种动态性“大多局限于现象描述阶段,侧重于对某些特定的假设情形的静态分析”。
基于此,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也逐渐转向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罗珉(2005)结合租金理论解释了商业模式创新,他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通过创新“打破现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经济租金。王琴(2010)则结合价值网络重构探讨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通过组合价值让渡、附加产品、顾客分类和第三方市场增加等方式重塑价值网络,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这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较好地解释了商业模式为何创新及如何创新,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起到了一定补充作用。但这些研究显然没有与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很好地整合起来。与其说商业模式创新解决了商业模式动态变化的问题,不如说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或思路。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仍然无法回避商业模式始终处于变化的这一事实。
动态的商业模式既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也同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特点有关。动态性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并不是不同的商业模式罗列,而是找到一组变量,能够解释商业模式是依据什么发生变化的。
对商业模式的动态性关注不足,就导致了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关照不够。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是在对实践的解释上存在较长的滞后性,往往当实践高度发展后,相关理论才深入研究;第二是缺乏对实践的引领和指导,由于相关理论往往停留在对实践的解释层面难以在实践发展的同时指导实践,更遑论对实践加以引领。
2.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研究及不足
商业模式本质往往与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紧密相连。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是对商业模式本质更具体的描述。因此,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是研究商业模式本质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商业模式构成体系的研究中,上述缺乏动态描述的问题依然存在。此外,目前商业模式体系构成也较为庞杂。原磊(2010)整理了1996-2005年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描述,描述中构成因素涉及的数量少则三个、多则八个乃至九个。其中,对商业模式本质解释较为全面的整合类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也最多。
这种过于庞大的系统容易造成与其他领域中概念的重叠;不断扩展的外延也容易使得对商业模式的描述流于宽泛。事实上,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描述需要以商业模式本质作为指导,在商业模式本质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就难以形成全面而系统的商业模式体系构成。
商业模式本质
1.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价值的方法和方式,因此商业模式的变化直接体现为价值的变化。具体而言即价值主张的变化和价值实现的变化。
价值主张的变化即企业对于价值的认识,回答什么是有价值这一问题。例如企业通过劳动力,将简单的原件加工为成品,期间耗费的劳动即是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价值主张便是通过更多更有效率的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再例如便利店,通过更靠近顾客的选址为顾客带来便利,企业的价值主张便是通过合理的选址为顾客创造价值。价值主张实质上是商业模式的内涵。
2.商业模式的时间动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本身所处阶段的不同,商业模式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此外,随着企业本身的产品不同,商业模式也会有所变化。也即商业模式本身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与空间上的动态性。
从时间动态性的角度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企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价值主张都会有所不同。这一点从市场营销观念的变革即可较为鲜明地看出,例如在工业化初期和二次大战后一段历史时期,企业奉行“生产观念”,即以增加生产为目的;而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企业开始奉行“产品观念”,即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由于产品供应开始增加,社会产品稍有富余。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价值主张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对利润的追求程度较高,这与其初期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紧密相关。而随着企业的发展,改善产品质量,完善内部流程控制成为了企业追求的核心。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会有一种主导价值主张,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会对这种主导的价值主张进行一定的修正,或是有一定降低,或是有一定提高。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价值主张也就不断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如果大部分企业都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某种价值主张,这时也就形成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主导价值主张。可以说,宏观的历史时期和微观的企业相互影响也相互发展。
如果我们聚焦于某一较短时间内的商业模式的研究,不妨将历史时期视为外生变量。我们甚至可以不必归纳这一时期普遍的价值主张,而只需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纳入企业发展阶段的考虑之中,从而以企业发展阶段为主要方式,考察商业模式在时间上的动态性。
3.商业模式的空间动态性
商业模式的空间动态性指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商业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时间相对应,我们称其为商业模式的空间动态性。
例如对于标准化快销品而言,提高产量是企业的核心追求。因为产品之间的异质性较小,企业只需要做到基本的质量控制,而产品销售较快,营业周转率高,从而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带来较大的收益。对于奢侈品而言,完善产品本身的工艺和顾客关系管理较之提高产量而言更为重要,从而企业的价值主张即为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4.商业模式动态性的进一步探讨
商业模式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但这一变化不意味着对此前商业模式的完全否定。这种发展类似于辩证法中的扬弃思想,总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使得商业模式更加适应时代和产品的需要。
显然,在某一时期存在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这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也提供着不同的产品。因此,不同商业模式在时空上都可能并存,这也为我们研究商业模式的动态性提供了便捷。
对企业而言,商业模式不存在严格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不同商业模式创造的价值有高低,商业模式也因此有了高下之分。因此,我们在研究商业模式时总是包含着价值判断。价值主张
我们以最近二十年为时间点,考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变化情况,也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提供不同产品企业的价值主张,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二十年问,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分为盈利观、运营观、战略观、协同观等四种价值主张的种划分,这一点得到了研究者的认同,也与实践相对应。
1.盈利观
以盈利观为主导的企业将利润作为主要的追求,并且其利润获取的途径主要通过扩大销售规模与提高销售量来达到。企业执着追求的是稳定而充足的收益,因此尽力扩大销售量便成为了其主要的目标。
从时间上来看,持有盈利观的企业主要是处于成长初期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较弱。这部分企业难以从银行贷得充分的资金,因此需要依靠自身的利润留存作为资本进行再投资,并不断扩大规模,因此处于初期的企业大多实行盈利观的商业模式。
从空间上来看,持有盈利观的企业大多是一些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由于其标准化的性质,因此企业不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太多的精力,这部分企业大多是生产l生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较大,规模报酬递增,需要具备足够的生产量才能享有规模经济性。
在现实中,这种类型企业并不少见。众多的中小企业就是盈利观的代表,这些企业雇员不多,规模不大,处于扩张的初期,需要充分的留存利润以实现企业的成长;而一些生产制造型企业,例如富士康,也处于盈利观主导。富士康主要通过不断扩张、在各个地方设立工厂,以实现产量的增加和销售的增加。富士康虽然并没有忽视管理等环节,但毫无疑问,生产量的提高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
2.运营观
以运营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强调企业需要进行合适的流程、业务设计,各职能部门也需要紧密配合。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形成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一竞争力可以是卓有成效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强大的研发环节。我们可以从波特的价值链来理解这种商业模式,企业通过强化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某几个环节,以实现价值的创造。
从时间上来看,持有运营观的企业主要是处于发展期的企业,这些企业度过了创业期,有了较为稳定的市场,也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储备,具有一定的规模。此时,企业扩展市场的规模经济l生减弱,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的难度大大加大。企业便开始通过“质”而不是通过“量”来进行价值创造。因此,企业需要进行内部价值链的重塑,明确企业自身的资源,并强化价值链某一环节或某几个环节,以实现价值的创造。由于企业此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也能够通过债务资本进行更为有效的融资,因此也具备进行相关改造的资本。
从空间上来看,持有运营观的企业大多是一些品牌商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产品提供商。产品的高度异质性也体现在价值链环节的异质性,对于某些产品而言,设计是产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强化设计这一环节,提高了产品的价值。
针对商业模式的研究逐渐以企业运营为核心,强调企业需要进行合适的流程、业务设计,各职能部门问也需要紧密配合等。这一阶段中,企业是否盈利并不是主要考量要点,而如何构建更为合理、高效的运营结构成为了企业的价值主张。
良好的运营模式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因此运营观事实上并未完全否定盈利观。但较之盈利观,运营观非但强调企业可以通过扩大销售获得利润,也强调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运营的改进获得利润。这种观点是对盈利观的发展。
在现实中,持有运营观商业模式的企业以许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为代表。许多PE与VC资本投资的公司都处于运营观主导的商业模式中,这些企业度过了成长初期,有了市场的生存能力,而PE、VC资本除了进行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往往具有一些咨询性质的增值服务,希望通过改进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强化企业价值链环节;耐克、阿迪达斯等一些运动品牌商也属于运营观主导,他们强化了研发环节,为顾客提供了高度异质化的产品(例如耐克具有运动、生活、跑鞋、篮球鞋等不同种类的运动鞋),从而实现了价值的创造。
3.战略观
以战略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强调企业除了应该完善内部价值链的强化,也应该注重外部价值链的整合。除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条,不同企业也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这种价值链条才是产品价值的真正分解。例如,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处于各个链条的企业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也需要关注上下游的企业并在适当的时候结成联盟。此时,企业主要通过外部资源与自身能力的有效结合来创造价值。
从时间上来看,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这部分企业已经完成了内部价值链环节的塑造,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影响力,此时通过企业自身已经较难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企业就需要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以帮助自己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以生产商为例,他需要通过与供应商的有效合作,为自己提供更为低价的原料,也需要通过与批发商的合作,使得自己的产品能够以相对高的价格卖出,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从空间上来看,一些规模化定制性产品的企业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这种企业大多是一些电脑企业和技术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具有标准化特点,但其产品系列和业务组合则具有高度的异厨性和差异化。其标准化的特点使得企业需要通过外部资源以实现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异质性的特点则决定了企业在利用外部资源时必须结合自身的能力。
无疑,战略观的商业模式也是对运营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的包含并超越。企业只有具备了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才能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创造价值。
现实中的大部分知名企业都以战略观主导其商业模式。例如,沃尔玛就充分整合了上游供应商的资源,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运营商的自动补货,这种联合使得企业关系既有竞争又存在合作。其合作主要产生于价值链问的企业,而竞争则是整个价值链条的竞争。而一些技术型企业,比如苹果,其不同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差异化,因此苹果占据价值链条最后端的研发,通过强大的研发能力,整合前端的制造型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4.协同观
基于协同观的商业模式以系统的视角将许多企业视为一个商业系统,此时企业并不是从自身,而是从整个商业系统出发思考企业的运转。企业并不是将外部的资源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价值创造,而是许多企业自身的资源不断向外溢流,以实现整个商业系统的价值创造。
从时间上看,高度成熟的企业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已经达到了顶峰,企业吸收再多的资源也只能形成数量上的成长,而难以得到突破。此时企业就将自身纳入整个商业系统中,通过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使得整个商业系统的价值创造最大化。此时,企业与企业之间并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价值链条,而是相互之间紧密联合的价值网络,每个企业不是孤立地进行价值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本身也创造了价值。
从空间上来看,一些咨询性质和提供用户解决方案的企业便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这些企业本身并不吸收外部资源,而是将自身的资源不断贡献到外部,实现了整个商业系统价值的提升,为商业系统创造了价值。
协同观的商业模式涵盖了战略观,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进行紧密的联系,所不同之处在于企业不是单独地进行价值创造活动,而是组成一个整体进行价值创造。
现实中,协同观主导的商业模式相对较少,因为较少有企业能够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世界500强中有部分企业实行的就是协同观主导的商业模式,例如埃克森美孚、壳牌石油等,他们通过帮助运营商建立分销网点,以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但这种协同观中仍然包含着不少战略观的组成成分,并非纯粹的协同观。而一些咨询公司、顾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则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例如麦肯锡、IBM等机构,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咨询,帮助其他企业改善自身的运营管理,将自身的资源不断外溢到其他的企业,以实现更高的价值创造。
5.对于四种观念的进一步探讨
在这四种商业模式中,企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起步,无论企业提供何种产品,几乎所有的企业在最初都实行以盈利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而在此之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分化,商业模式也开始分化。而产品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企业能够到达的高度。我们可以通过下列矩阵来说明这一点:
6.对中国企业的借鉴
首先,中国的许多企业的价值主张大多不清晰,始终在各种观念间摇摆,或是对价值主张的阐述与实际执行时发生偏差。因此,确定的价值主张,一以贯之的执行力是商业模式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一些中国的大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商业模式没有与自身的规模和发展阶段相匹配。一些国有企业在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后,依然仅仅将创收当成其主要的目标,这极大地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如果这些大型企业能够在价值主张上往前迈进一步,便能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
最后,一些中国企业难以实现从战略观到协同观的跨越。企业总是不遗余力地从外界争取更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则得不到保障,恰如一个只吃不吐的“貔貅”。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只有先予后取,共创共享,才可以使企业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初中暑假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初中暑假周记7月24日是我的生日,现在我已经十岁了。妈妈给了我一次特殊的机会,让我参加了东方绿舟的“健康快乐夏令营”。7月25日一早,我带上自己整理的行李箱,和爸爸、妈妈来.....

小学生周记[精选](整理5篇)
- 阅0小学生周记篇1周一,我们学校举行了校运会。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彩旗飘飘,像跳优美的舞蹈。红色跑道上的椅子,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摆着,犹如一条条长龙。花坛中的花草也是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