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收集3篇)
来源:
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范文篇1
关键词:成本约束;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纷纷涌现,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许多学者也用理论或实证的方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总体而言,前人在研究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带来的经济效应的差异上着墨甚少,没有很好地回答类似“一国获益是否是建立在另一国受损的基础上”等问题。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的成本约束
西方学者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追溯到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早期欧洲国家间的经济安排,但是对这一现象的经济分析却始于二战后Viner(1950)和Meade(1955)的开创性研究。Viner在其局部均衡框架中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依此确定一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中的利益得失。由于某些产品可能发生贸易创造效应,而另一些产品又可能带来贸易转移效应,因此一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经济效应是不确定的。
针对Viner理论的不足,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侧面给出了有益补充。ArvindPanagariya(1995)认为,如果FTA对成员国的福利效应可以检验,那么取消内部关税带来的收入转移将表现为成员国之间关税收入的重新分配。此时,一国福利呈下降态势。特别是类似墨西哥这样的高关税国家与类似美国这样的低关税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墨西哥的关税损失会大于贸易创造带来的福利改善,整体福利下降。
Meade(1955)理论克服了Viner局部均衡分析固有的缺陷,在一般均衡框架中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对成员国、非成员国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在其理论中更明显的呈现出这样一种格局,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在为一国带来福利改善的同时,为他国带来的却是福利损失。具体哪一国受损,哪一国获益取决于两国的贸易结构、生产水平及资源禀赋状况。
随着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引入,M.Corden(1972)等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各种效应,包括成本削减和贸易压制两个补充效应。此理论为分析不同利益格局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是指一国决定与怎样的国家或集团实施经济一体化安排,才最有可能为该国带来确定的或更大的收益。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以及各国本身经济约束条件的差异,便产生了南南模式和南北模式的基本划分。
二、南南模式
南南模式,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20世纪60、70年代后,世界上涌现出了许多南南型的经济一体化集团,影响较大的有亚洲的东盟、美洲的加勒比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和非洲的东非共同市场等等。有些在一体化的道路上走得比较稳健,存续到今天;有些则早早解体。这些均为经济研究提供了大量实例,促进了理论发展。
假设两个发展中国家A和B建立自由贸易区。初始条件下,两国在初级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工业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但A国相对于B国和区外国家的劣势要小一些;同时由于高关税的保护,两国没有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在工业产品上既有国内生产也从区外国家进口。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对内关税的取消和对外高关税的存在,部分从区外国家的进口会转移到区内国家。这时,由于A国在工业品的生产上相对于B国有优势,A国的产品更有价格竞争力。从静态看,A国将获得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好处;从动态看,两国将在自由贸易区的范围内,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重新进行分工,A国成为工业产品的唯一的提供者,其福利大为改善,而B国却承担了一体化的所有损失。以上结论得到了东非共同市场和中美洲共同市场的印证。
东非共同市场的发展表明,上文分析中所描述的利益分配格局很有可能发生。在这个经济一体化组织中,肯尼亚相对于其他区内国家如乌干达等在工业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的获得可能是源于肯尼亚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是恰巧拥有更多的技术工人。共同市场建立后,肯尼亚接受了区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转移,并且在对外高关税的保护下供给区内市场。数据表明,20世纪60年代,肯尼亚生产了共同市场内超过70%的工业品,其中70%以上出口到区内其他国家。这种对一国有利而对其他国家有害的利益格局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广泛不满,并最终成为导致东非共同市场解体的原因之一。
上文的分析还隐含了一个条件,即工业化要比专注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利。实际上P国从初级产品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中能获得部分好处,但是这显然无法弥补由于工业部门的崩溃而带来的损失。另外,这种利益格局的显著性还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第一,成员国之间在比较优势上的差异越大(当然相对于区外世界是同方向的),比较优势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可能就越大;第二,成员国之间潜在的经济规模的差异越大,产业转移的幅度也就可能越大。对肯尼亚来说,假若其潜在的生产能力不够大,该国资源的重新配置就不足以满足区内其他国家对工业品的需求,贸易转移的比例就越小,工业部门向肯尼亚转移的份额就越小,福利的改善就越不显著。假若相对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恰好是在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国家,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会为该国带来明显的福利改善,而使其他国家蒙受一体化的损失。
ASEAN属于南南模式,其中虽然有所谓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使这些国家不再是仅具有初级产品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各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工序上发挥了比较优势,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各国经济起飞时期接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这些因素都使上文对南南模式的分析不能完全适用。
三、南北模式
南北模式,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一体化。通常认为,南北模式对所有成员国都具有正的经济效应,而且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福利改善极其显著。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处于分工的两端,在工业-农业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分别具有比较优势。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双方向对方或世界提供的产品本身就较有竞争力,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又继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专业分工,提供更有效率的生产和更多廉价产品的消费。贸易转移基本不发生或贸易转移极为有限,而贸易创造却显著地发生。因此,各成员国都得到了福利的改善。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分析的那样乐观。表1显示,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出口在美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20年来仅上升了2个百分点,从这两国的进口所占比重也变化细微,分别为上升2个和3个百分点。NAFTA建立后的5个年份,即1996~2001年,出口比重基本不变而进口比重略有上升。表2表明,加拿大对美出口比重显著上升,对墨出口比重有所下降,特别是NAFTA建立之后,且对墨出口份额持续很小,1996~2001年度仅占其总出口的0.5%;而加拿大来自美国和墨西哥进口比重均略有增加。表3数据显示,墨西哥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持续加强,对美进出口占其对外进出口的比例均达到70%-80%以上。但与另一伙伴国加拿大的贸易联系则非常薄弱,NAFTA建立后的年份中对加进出口仅占其进出口总值的2%。
综合以上三国数据,NAFTA建立后,三国确实发生了一定的贸易融合,贸易关系更为密切,但这种融合并没有呈现加速趋势。美加自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施经济一体化措施,如美加汽车协定和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生效;墨西哥也从20世纪80年代始采取了诸多促进与美贸易自由化的政策。这些可以部分解释为何NAFTA的建立没有显著促进三国贸易联系,而只是“锁定了”早先存在的经济一体化安排的成果。
应该说这种格局的形成是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的,根据该原则各国都应该在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而自由贸易区的安排正是为这种分工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但这种静态的比较优势很有可能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现有的经济水平上,福利不能持续提高。
四、小结
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上讲是各国按其现有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集团内部进行的再分工、专业化及资源的重新配置。不同国家受其自身和面对的经济约束条件的影响,会得到不同的经济结果。可能损失也可能获益。各国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在博弈中求得稳定的解。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与周边国家建立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展较快的有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作为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与东盟这样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区域集团建立自由贸易区调整成本是比较小的。虽然不能确保未来的自由贸易区能为各国带来较大的福利改善,但是由于利益分配相对公平,却能使此组织较为稳定得以发展。另外,我国还有意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发展同中亚和俄国的经济合作,但由于我国具有的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普遍引起中亚国家和俄国的担忧,很有可能产生上文南南模式中的第一种利益格局,显然将面临较大阻力。正如某些经济学家所建议的,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建立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DeanA.DeRosa.RegionalIntegrationArrangements:StaticEconomicTheory,QuantitativeFindingsandPolicyGuidelines,BackgroundpaperforaWorldBankPolicyResearchReportentitledRegionalismandDevelopment,1998.
2、AnthonyJ.Venables,RegionalIntegrationAgreements:aforceforconvergenceordivergence,1999.
3、DaniRodrik.HowFarWillInternationalEconomicIntegrationGo[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0(14).
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范文篇2
关键词:比较优势;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
一、引言
发展中国家受到资本、技术等约束,其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然而,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得到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利益,反而面临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境况。徐建斌,尹翔硕(2002)利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一点,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并非对所有国家在任何国际经济环境中都普遍适用,在国际贸易中存在出口导向战略的“合成谬误”效应[1]。
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辛格(1950)和普雷维什(1962)认为中心和技术利益分配不平等、贸易周期运动拉大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差距以及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大于制成品[2]等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3]。孔庆峰、孙旭蕾(2007)对我国1997-2004年贸易条件的计算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认为这主要与我国的贸易方式、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及入世后我国关税大幅下降有关[4]。但是,重点在于是否贸易条件的恶化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呢?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之间存在争议。王信、林艳红(2008)认为由于出口数量迅速增长、加工贸易在外贸中占主导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部分负面影响,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并未导致国民实际收入下降即贫困化增长[6]。谢飞(2003)在Cypher&Dietz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存在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其结论为在出口部门,存在很强的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不会引发贫困化增长[7]。
本文在谢飞、徐建斌等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引致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求解贸易与消费的一般均衡。通过比较封闭时期、初始开放时期以及在开放条件下,n期技术进步后国家福利的大小,分析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是否必然出现贫困化增长。最后,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化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理论概述
(一)贸易条件恶化
(二)贫困化增长
普雷维什、辛格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模式下,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境况。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出口越来越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回等量的工业品。自由贸易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利益,反而使得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形成贫困化增长。
如图所示,在封闭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TT线,该国在A点生产和消费,福利水平为U0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该国在B点生产。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该国在D点消费,福利水平为U1很明显U1>U0,即在贸易初期该国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当该国仅在X生产中提高劳动与资本的生产率,此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为TT',出口品X的产量提高。然而,由于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其消费点由D点下降为E点,福利水平由U1下降到U2,即U2
三、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四、对策建议
1、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样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进而提高福利水平。
2、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分析发现,在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与贸易的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来增加国内居民的福利水平,在随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贸易技术进步率的提高能够阻止居民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技术创新对摆脱贫困化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形成新的出口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进行贸易结构的升级,积极发展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31-36.
[2]孔庆峰,孙旭蕾.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3-29
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范文篇3
关键词:产品内国际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8-0107-0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开始兴起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分工模式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产业间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也不同于新贸易理论中的水平型的产业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它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某一产品的前后产业链而进行的垂直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在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下,一般技术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由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依靠部件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因此,伴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国际贸易也同时伴随着零部件产品和最终产品两种贸易方式,而且从目前来看,零部件产品的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趋势相适应,目前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总的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集中于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以及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的解释;二是集中于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经济效应的分析;三是集中于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决定因素的分析。总的来看,目前将产品内贸易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传统的以Viner(1950)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是集中于产品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在目前的产品内贸易分工格局下并不全部适用。笔者认为,随着目前东亚地区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该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进程的加快,研究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对各国在区域合作下的福利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从而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更好地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福利效应研究
1.局部均衡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迄今唯有以Viner为代表提出的关税同盟理论得到了较为严密的阐述和发展,因而一般认为,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Viner(1950)在完全竞争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之下,得出CU的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二者的净效应。如果一国加入区域组织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该国加入区域组织将获利;相反,该国无法从加入该组织中获得静态收益,加入该区域组织的动力相应就较小。图1即为Viner关于关税同盟理论的极好展示。
在小国假定条件下,图中SA和DA分别表示A国X产品的国内供给和需求曲线。B国和C国的生产成本固定,PB和PC分别表示B国和C国X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线,其中PB>PC。A国在与B国建立关税同盟前,遵循最惠国待遇原则,其对来自B国和C国的商品征收相同的关税t。显然,PB>PC,A国只会从C国进口,而不会从B国进口,进口量为mn。A国与B国建立关税同盟后,将由于其对B国产品免税,使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供给者。由此,根据Viner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A国在与B国建立关税同盟后,其所获的净福利收益(abe+def)-cers,括号内的前两项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而后面第三项则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是否有利,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大小。当然,Viner也指出了两种效应的大小主要与A国的供需曲线弹性、成立关税同盟前A国关税水平以及B、C两国产品价格的差异度等因素有关。
那么在以上所有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依照同样的分析方法,研究当该贸易产品由于交通、通讯等成本的下降,开始进行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产品内贸易分工的实行,有利于产品的各生产工序在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同时有利于实现各工序生产的规模经济,从而有利于该产品生产成本的节约。另外,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这当然也包括零部件贸易品,这将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节约更多。这两种效应将会使得A国和B国该产品的供给曲线下移,如图1所示:SA下移至SA’,PB下移至PB’。此时,A国与B国建立关税同盟后,其所获的净福利收益(agi+djk)+ghqp-ijsr,其中括号内的前两项为贸易创造效应,第三项为生产效率提高的效应,第四项为贸易转移效应。与没有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方式下的净福利收益相比,可以发现,由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存在,使得A国的净收益增加了,增量为梯形bfkg与菱形ghqp面积之和,即图1中“砖形”阴影的面积。可以看出,这部分面积的大小主要与两国生产成本节约的程度,即SA和PB两条曲线下降的幅度有关。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该产品生产成本节约得越多,则成员国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中获得的净福利收益越多。这意味着,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存在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成员国福利的改善。
2.一般均衡分析
以上是在单一产品下的局部均衡分析,下面我们在两种产品假定条件下,进行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福利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根据存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部门的不同,我们分两种情况分别论述。
首先,假定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发生在该国进口部门。同样,在小国假定条件下,如图2所示: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A国的两类产品,FF为生产可能性曲线,Pw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际相对价格线。由于A国对其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所以Pd为A国国内价格相对线,PRTA为A国与他国建立区域贸易协定之后的相对价格水平,其斜率处于Pd和Pw之间。
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个生产部门都不存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情况下,本国的生产点为Q0,对应的该国的福利水平为W0。当A国与他国建立了区域贸易协定之后,生产点沿FF线上移至Q1,同时该国对应的福利水平下降至W1。说明在当前情况下,区域贸易协定建立后的贸易转移效应超过了贸易创造的效应。如同我们上文在局部均衡下的分析一样,此时福利水
平如何变化是不确定的,这主要决定于PRTA更趋近于Pd,还是更趋近于Pw。很明显,若PRTA更趋近于Pw,意味着该区域贸易协定对区内、外贸易自由化的歧视度较小,自然贸易转移效应有限,该国的福利收益会更高。
下面,我们假定A国进口部门X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我们知道这会由于生产成本的节约,使得在本国现有资源的情况下,生产产品X的产量提高,如图2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FF向外移动至FF’。当我们假定此时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生产点变为Q2,说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存在导致了Y部门产出的减少,以及X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该国的福利水平上移至W2。这说明,此时虽然没有完全摆脱贸易转移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与不存在产品内分工情况相比,该国的福利水平还是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当然,改善程度依然依赖于PPTA与Pd和Pw的趋近度。另外还需要补充的是,当由于X部门生产成本的节约,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刺激厂商投入更多的资源生产时,若该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力足够大,使得由于产出的增加,降低了X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如图2中显示,将使PRTA变得更加平坦,向外旋转至PRTA’。此时由于贸易条件的改善,该国的福利水平进一步上移至W3,说明在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力足够大时,其成员国福利水平提高更多。
接下来,我们按照同样的思路,分析当A国出口部门存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情况下的福利变化,如图3所示。与以上分析相同的是:出口部门Y出现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区域贸易协定的建立会使得该部门产出增加,另一部门产出减少;福利水平则会得到提高。不同的是,若此时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力足够大,导致Y部门的相对价格水平下降,则会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该国的福利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出现,有利于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条件下成员国的福利水平,这无疑会增强各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能够给各成员国带来更多的福利改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的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以下我们将要对一国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变化进行研究。按照传统的H-O理论对生产要素的划分,我们主要研究对资本和劳动两类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的影响。根据国家类型和行业生产要素密集度的不同,我们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进行研究。
1.本国为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国家),当作为其进口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下的分析
图4为按照传统的H-O理论分析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效应的基本方法,横轴和纵轴分别为该发达国家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的数量。假定存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本国的国内相对价格为Pd,与两种产品X和Y相对应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分别为X0和Y0,与这两条单位价值等产量都相切的等成本线的斜率为w/r,即分别是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的比率。由于单位价值等产量线的形状与位置完全取决于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技术条件,因此等成本线的斜率w/r也决定于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技术条件,所以w/r可以表示为产品的相对价格(P)和生产技术条件(T)的函数,即为w/r(Pd,T1)。OX和OY分别表示两种产品的生产扩张线,很显然,X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首先,我们假定X和Y两个产品部门都没有进行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当该国与他国建立了区域贸易协定之后,生产技术条件不变。而由于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实施,Y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为简单起见,可假定X产品的价格水平不变),即相对价格水平从Pd变为PRTA。另外,由于Y产品价格的下降,该部门的生产厂商将会减少其产出。同时由于Y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对劳动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导致劳动相对资本价格水平下降。如图4所示,等成本线斜率由w/r(Pd,T1)变为(w/r)’(PRTA,T1)。其实,这正是Stolper-Samuelson定理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劳动相对价格水平的下降,也导致了两部门厂商调整资本和劳动的使用比率,分别由原来的OX和OY变为OX’和OY’。
接着,我们假定劳动密集型产品Y部门发生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同时假定最终产品Y的生产需要经过两道工序,分别是Y1和Y1,分别位于OY生产扩张线两侧,如图4,Y1位于上部,Y1位于下部(为了图形更清楚,这里没有划出Y2曲线)。这表明相对而言,Y1是资本更密集的生产环节,而Y2是劳动更密集的生产环节。因此,该发达国家将会专业化进行Y1环节的生产,Y2环节则外包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此时,发达国家的生产扩展线变为OY1。由于产品内分工使得Y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单位价值等产量线从Y0'内移至Y0'',新的均衡要素比价升高至(w/r)''(PRTA,T2),意味着劳动相对资本价格上升,收入分配发生了有利于劳动的变化。其原因在于,产品内分工实施使得Y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这无疑会刺激该部门厂商的生产。由于Y产品各生产环节在该发达国家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自然会增加对劳动的相对需求,从而提高了劳动的相对价格水平。当然,由于劳动工资相对水平的提高,会影响两部门对资本和劳动的比例,于是生产扩张线分别变为了OX''和OY,’。
因此,综合来看,当发达国家加入了某区域贸易协定,且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则劳动相对资本价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要权衡该国加入了区域贸易协定后对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对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从图4来看,这里劳动相对资本价格高于初始水平,说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从而提高了劳动的相对价格水平。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如果所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力足够大,那么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在区域内实施之后,产品产出的变化将足以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如:假如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导致了该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下降,将会使等成本线的斜率(w/r)''(PRTA,T2)变得更平坦,为(w/r)'''(PRTA,T2),即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水平出现下降。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更增加了劳动和资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复杂性。
2.本国为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国家),当作为其出口部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下的分析
采用与上文分析完全相同的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找出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劳动相对资本价格的变化情况。受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分析过程,这里只对研究结果进行说明。当该发达国家加入了某区域贸易协定,且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受区域贸易协定建立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会降低;同时,受资本密集型部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出现的影响,也会降低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综合来看,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一般会出现不利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变化。
当然,如果我们考虑到区域贸易协定本身对两部门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力,则会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最终影响要决定于这三种力量的权衡。
3.本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当作为其进口部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下的分析
当该发展中国家加入了某区域贸易协定,且资本密集型产品部门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随着区域贸易协定建立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会提高;同时,受资本密集型部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出现的影响,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则会降低。综合来看,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劳动相对资本价格的变化将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程度的大小。
如果我们考虑到区域贸易协定本身对两部门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力,则会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4.本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当作为其出口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下的分析
当该发展中国家加入了某区域贸易协定,且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随着区域贸易协定建立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会提高;同时,受劳动密集型部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影响,也会提高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综合来看,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一般会出现有利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变化。
如果我们考虑到区域贸易协定本身对两部门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力,则会降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最终对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决定于这种效应与上述两种效应力量的权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存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建立对不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影响,要取决于国家“性质”的差异和发生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部门的不同,可能扩大两类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可能缩小其差距,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调整政策,以缩小国内的收入差距。
三、相关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通过全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福利和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如何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提出以下启示和建议:
1.东亚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结构明显,同时这些国家又具有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这些都为这些国家开展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铺平了道路;另外,这些国家建立了整体的区域贸易协定后,根据本文的分析,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各国福利的水平,这是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无法比拟的。中国应该顺应这一国际和区域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东亚整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同时分享新型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给其带来的福利改善。
2.根据本文的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影响是不同,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调整与转移支付政策。如果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使得中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收入水平降低了,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就会加剧,此时应对受损的一方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初中暑假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初中暑假周记7月24日是我的生日,现在我已经十岁了。妈妈给了我一次特殊的机会,让我参加了东方绿舟的“健康快乐夏令营”。7月25日一早,我带上自己整理的行李箱,和爸爸、妈妈来.....

小学生周记[精选](整理5篇)
- 阅0小学生周记篇1周一,我们学校举行了校运会。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彩旗飘飘,像跳优美的舞蹈。红色跑道上的椅子,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摆着,犹如一条条长龙。花坛中的花草也是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