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构成要素(收集3篇)

来源:

创新意识的构成要素范文篇1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创新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高校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调整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素质训练;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强化文理渗透;改革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化手段;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与时代相一致的人才观。

一、当前高校创新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并使之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务之首。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把实施素质教育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阶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数量的快速扩张,使我国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加剧。当前,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而言,我国高校在办学体制、机制、理念和人才观、价值观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过分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

(2)传统文化和考试升学制度束缚了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过于统一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学校自主创新和竞争,限制了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的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4)缺少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

(5)教师、校长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6)现代化,网络化的教育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育的社会公共资源有待进一步合理布局,共享和充分利用;

(7)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的人为分割和偏科;

(8)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使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一时很难跟上,从博士生到本科生的教学存在潜在的下降趋势。

二、学校创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要素

1.学校创新素质教育的特征

大学阶段的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与中小学阶段相比有着不同要求,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大学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激发和具体方法训练上,而应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在创新的动力、能力和责任上加以教育和培养,增强学生进行创新的紧迫感、责任心和创造力;二是大学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应特别注意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通过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智商和情商的结合,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研讨等方法和渠道来推进,让学生有站在学科顶峰的开阔视野;有从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寻找新方法的才能;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中确立执著的追求,培养高尚的情怀;三是大学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重点应放在培养上,即不能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推理,而应当贯穿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和科技开发和创业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知识结构,鼓励探索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和批判式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创新素质不是课堂上“教育”出来的,而是在教育的各个实践环节中“打造”出来的。

2.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

对于什么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从教育层面上来讲,要实行三个结合,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结合,智商和情商相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结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

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是创新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途径,它是创新的发动机制和驱动创新的力量源泉。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因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据我国著名创造学专家至极盛研究,人的创造力由创造意识,记忆保持性,思维灵活度、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想象力所组成。创新精神,则主要指人对旧事物的超越和对新事物追求与创设的一种思想品格特征。创新精神的产生和激发,主要来源于客观外界的需要驱动、人内在思想的追求和创新个体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永不知足的进取精神。第二,炽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第三科学而理智的冒险精神。第四,独立思考和灵活变通并举。

(2)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塑造这是创新素质的第二个维度,是创新的认知系统和个体的个性和行为特征。

创新思维的涵义是指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的、一切具有创新性质的整体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思维的整体性有下面几个规定性:一是鲜明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是与传统的思维相比较而存在的,对传统的思维有着鲜明的对比性。这种创新性和对比性主要有:论证方式的新颖性,思考角度和方法的新颖性、运用材料方法的新颖性及思维成果的新颖性等。二是思维活动的整体性。创新思维既不是简单的逻辑思维活动,也不是孤立的形象思维活动,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特殊的物质系统内部的高度复杂的活动过程,是各种思维活动因素、活动能力及活动形式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思维。

创新人格是创新个体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心理、知识、能力等创新的潜能。什么创新人格呢?英国心理学家戴维斯于1980年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一般的创新人格特点概括这样十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强;二是自信心强;三是敢于冒险;四是具有好奇心;五是有理想、抱负;六是不轻易听他人的意见;七是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八是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九是富有幽默感;十是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归结起来,创新人格所应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要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3)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创新素质的第三个维度,是创新活动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创新技能。

从智力要求上看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刻的反思能力;二是敏锐的洞察力;三是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中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转换器,是智力转换为物质力量的中介。在创新实践能力结构上,主要强化这样几种能力的训练:第一,较强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第二,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在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综合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熟悉掌握和运用与本学科有关的现代化先进手段和大型仪器设备的能力;第四,外语的综合能力。转贴于

三、高校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我国高校的创新素质教育必须紧跟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针对基本国情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结构等方面大力改革,积极探索。

1.调整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素质训练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必须有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一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1989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方面有较高的素质。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将是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人。

2.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培养模式

合理的知识结构通常是“T”字形的,这里的纵向“I”代表专业知识,横向“一”代表相关知识。这就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广博的相关知识。一句话,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或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知识、信息的重组,而重组仅在专业知识领域是不够的,还需要到相关领域甚至完全不同的领域去寻找。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索提出:“往往有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物理范围之内”。可见具有广博知识的极端重要性。

3.改革课程结构,强化文理渗透

近年来,各国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基本做法是:

第一,加强通识教育。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计划”。所谓通识教育,就它的内容而言共包括七个方面:即语言(最基本的联系工具)、艺术(美学素养)、渊源(生活的历史)、制度(社会结构)、自然(行星状态)、工作(职业价值和认同)、发展(自身价值及其意义)。哈佛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文学名著,西方思想和制度,物理科学或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它课程各一门;第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斯坦福大学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必须读柏拉图、荷马、但丁、伽利略、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的著作。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需修72个学分,占学分总数的四分之一;第三,对课程进行整合。这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从积木式的线性结构转向整合式的网络结构,突出真实问题求解的教育功能,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求解、设计和综合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手段

改变过去认为学术水平高就能教好书的陈旧观念。要借助新的信息技术让学生接触新的信息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评估学习结果。

5.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时代相一致的人才观

上述四个方面的改革,都涉及到一个教育观念创新问题,没有与21世纪的高教改革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高等教育的改革就很难深入下去。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一名学者,还应该是一名教育者,特别是一名创新素质的教育者。他除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外,还应具备教育的理论素养,有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教育质量观。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人民出版社,2010.

[2]路通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00,(9).

[3]李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D].科学时报,2000-2-24.

创新意识的构成要素范文篇2

一、要不断优化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决定着人的实践能力。一般说来,知识结构越完善,这种能力便越强。在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只有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政治理论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机遇,才能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变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主动应付各种矛盾和挑战,做好各项工作。优化知识结构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知识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关系。人的知识结构不是完全静态的知识积淀,也包括了相对动态的获得知识、知识更新的过程。知识发展到今天,门类众多,内容浩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知识的获取、知识更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学习的能力。二是处理好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的关系。人类知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个体通过参与集体的社会性劳动实践获得与发展起来的。因此,知识结构优化,个体知识结构的优化应服从于整体的知识结构的优化。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学习型组织时提出“集体学习”的方法,就是这个意思。三是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人的知识与能力不仅受个人的智力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与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乃至理想、信念、世界观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顽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情感品质,这些都是推动优化知识结构,增长与发挥才干的强大动力与调控因素,不可忽视。

二、要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整体综合素质十分重要。一是要提高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政治水平、理论和政策水平。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较深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政策水平,才能在社会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中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也才能运用好各项政策、各种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二是要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指的是面对客观事物时的心理状态和反应,往往是事情成败的关键。积极向上的心态,沉稳干练的气质,海纳百川的胸怀,百折不挠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胸有成竹的自信,都会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各级党组织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实现目标。三是业务素质。主要包括要具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既要具备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广泛的组织管理学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知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领导技巧和艺术,准确地进行判断、决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团结和谐、鼓励进步、促进发展的文化氛围,才能带领群众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三、要切实增强每一位党员的创新能力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最为关键的一项要求。

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的动力和源泉。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就是要通过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方式创新,不断为党的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一个党员只有具有相应的创新的观念和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履行好职责。

其次,要凝聚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党,作为中国共产党里的一个成员,应该形成一种勇于探索、超越自我、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保持和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活力。这种创新精神一方面要用在党的理论创新、宣传和实践上,另一方面,要用在本职岗位工作中去。

创新意识的构成要素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模式工科高校创造力结构理论

[作者简介]张立志(1970-),男,辽宁抚顺人,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教育;黄晓颖(1979-),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科普部部长,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科普教育与创业教育。(辽宁沈阳11081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70-03

1996年有两份研究报告备受世人瞩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成为发达国家进入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宣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凸显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题:“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中国领导人敏锐把握到了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不失时机地推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并深刻认识到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源于美国的创造力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传入我国,得到来自科学方法论和心理学领域的率先关注,极大推动了我国关于创造力及创新教育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何借鉴科学创造方法论的思想资源,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就成为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重视的共同话题。

一、阿玛布丽创造力三结构理论的现实启迪

哈佛大学教授特丽莎・阿玛布丽(Teresa.M.Amabile)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创造力心理特征。她在《创造力社会心理学:一种组分观念》(1983)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三结构理论”,即著名的“创造力组分模型”(componentialmodelofcreativity)。这一理论在同年出版的《创造力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进行了系统阐发。阿玛布丽基于对日常创造行为的观察,概括了有关创造力本质问题的十条基本假设,其中最基本的假设是普通人的创造力与天才的创造力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创造,即正常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依据基本假设而将其自成体系的创造力结构概念加以展开,从而构成为其创造力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阿玛布丽的创造力结构模型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领域技能(Domain-relevantskills)、创造技能(Creativity-relevantskills)及工作动机(Taskmotivation)(见图1)。这三个部分在创造过程中的联合作用构成了个体创造力的运演模式,其各自特定水平决定了创造力水平的高低。

其中,“领域技能”包括掌握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特别才能,指涉了创造个体在该领域进行创造的背景材料。领域技能的塑造主要依赖先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运动能力,同时也依赖后天所接受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而“创造技能”则主要依赖于创造个体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依赖与领域训练有关的认知风格、工作方式,以及运用创造方法的能力。“工作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前者是创造个体在评价所从事工作与自身兴趣匹配度时生成的,亦即对工作的基本态度;后者则是在特定情境之下个体对从事工作理由的认知,其生成既与个体低于外部环境约束的能力相关,也与外部环境对该工作各类约束的强度相关。

阿玛布丽认为创造的过程大体可为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酝酿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和评价结果。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工作动机分别在不同阶段起作用,同时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见图2)。

二、“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及其要素分析

国际上关于创新教育(InnovationEducation)有两种通行定义。一种定义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实现创新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即凡是以培养个体创新素质、提高个体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类教育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创新教育理念;另一种定义认为以培育创新意识与动机、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那些教育活动,即是“狭义的”创新教育模式。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对创新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广义的创新教育日益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美国的创新教育一直走在前列,有50多所大学设立创造力研究机构,致力于涵盖高校在内的创新教育。1995年,韩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改革方案中主张,大学教育必须由传播现有知识和外来知识向科技、文化创造的方向转移;翌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提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创新教育进入中国的发端是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的先后出台,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事实上,狭义的创新教育模式是创新教育理念在高等学校层面实践经验总结的成果。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经济学院、西北工业大学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新教育的试点院校。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逐渐形成了第一课堂主导(中国人民大学)、第二课堂主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综合教育(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类典型的创新教育模式。

近年来,东北大学顺应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吸收现代创造学的创造力结构理论,探索出了“普惠性、递进式、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以2007年学校学生创新中心为契机,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发现,主要面临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受益面窄、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创新教育教学与活动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结合阿玛布丽的创造力结构模型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见图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造性人才培养在理论和现实双方面作用下的实践趋向。这既顺应了将创造力研究(CreativityResearch)的学术成果转化为高校创新能力培育的现实需要,也折射出近年来创造力研究理论从重视创造主体到重视创造环境的学术汇流。阿玛布丽的社会心理学取向理论认为创造力是工作动机、领域技能与创造技能的综合,无疑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的理论指导方案设计,有助于将创造主体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品质与社会生态环境相结合,深入组织、制度、社会文化等层面,以制定可操作性的创新教育举措。

我们认为,“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包括了创新意识与动机、科学素养、领域技能、实践能力四个组成要素。(1)创新意识与动机。这是“创造力三结构模型”在创新教育领域的具体投射。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对与创新(创造)有关的信息及创造活动、方法、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创造动机是创新(创造)意识的核心问题,同时具有状态属性(由具体情境决定)和特质属性(与一些心理品质有关)。具体包括思维模式、基本态度与潜质开发。(2)科学素养。创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业已证明,具有高创造性的人不一定具有全面素质和高智力。科学素养不仅涉及常见的认知领域和认识论范畴,而且涉及情意领域和价值观范畴;科学素养教育将构成创新教育的基础,是推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认知风格、科学方法、基础知识。(3)领域技能。此处直接借用了阿玛布丽的创造学概念,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特殊才能。(4)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核心指向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个体维度的技术素养,构成了技术创造力的基础。主要包括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实践意志。

这四个组成要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且在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四个组成要素存在促进与制约关系:创新意识与动机是发起创新活动的前提,一般性科学素养是培养创新个体的基础,领域技能是创新过程顺利展开的保障,实践能力是创新成果达成的关键。

三、基于模型进行普惠性、递进式、全过程创新教育模式探索

近年来,工科高校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与转变,把培养适应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具有广阔社会责任感、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重点。遵循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科学设计、系统构建和目标管理,成功构建并实施了“普惠性、递进式、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大批“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勇创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以普惠性原则构建的创新教育体系促进了创新教育大众化,普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新型创新教育体系使创新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惠及了每一名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了递进式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体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不同年级的层次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取向,将创新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优化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以递进式模式运行的创新教育体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了创新教育科学化水平。新型创新教育体系以“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为基础,在创新实践中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在创新理论研究中以创新实践为基础,使二者统一,全面提高了创新教育科学化水平。

第三,新型创新教育体系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平衡发展,提升了育人功效。新型创新教育体系以成立创新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专门机构为保障,克服了以往创新教育中实施单位过于“各自为政”弊端。在同一阶段,赋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相同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平衡发展,提升了育人功效。

为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工科高校大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所需,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平台形成一批学生创新团队,依托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科研训练、科技竞赛活动,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科研的自主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水平和数量逐年提高,申请专利数量不断变化,一些科研产品也从实验室进入生产一线得到转化,体现了大学生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

[2]罗玲玲.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走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罗玲玲,王峰.从形成技术创造力的向度解读技术素养[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初中暑假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初中暑假周记7月24日是我的生日,现在我已经十岁了。妈妈给了我一次特殊的机会,让我参加了东方绿舟的“健康快乐夏令营”。7月25日一早,我带上自己整理的行李箱,和爸爸、妈妈来.....

    小学生周记[精选](整理5篇)

    - 阅0

    小学生周记篇1周一,我们学校举行了校运会。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彩旗飘飘,像跳优美的舞蹈。红色跑道上的椅子,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摆着,犹如一条条长龙。花坛中的花草也是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