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礼仪(收集5篇)

来源:

西方礼仪篇1

西方顺序礼仪常识之上菜

1、头盘

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或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较少,质量较高。

2、汤

与中餐有极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周打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局葱头汤。冷汤的品种较少,有德式冷汤、俄式冷汤等。

3、副菜

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均称为副菜。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

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为沙朗牛排(也称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调方法常用烤、煎、铁扒等。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靡菇汁、白尼斯汁等。

食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禽类菜肴品种最多的是鸡,有山鸡、火鸡、竹鸡、可煮、可炸、可烤、可焖,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

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与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之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与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调味汁有醋油汁、法国汁、干岛汁、奶酪沙拉汁等。

6、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等。

7、咖啡、茶

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饮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相关内容:西方餐桌礼仪

座位安排

女士优先。在排定西餐座次时,主位请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位居第二位。

以右为尊。在排定座次时,以右为尊。

面门为上。面对正门者为上座,背对正门者为下座。

交叉排列。男女交叉排列,生人与熟人交叉排列。

美国餐桌礼仪从入座,拿取餐巾、开动、取用餐具、离席,皆有自成一套的规矩,而其中座次与餐具安排,主人会于餐前准备妥当,无需费心。但应熟悉餐具使用顺序及位置功能,以免拿错。

女主人宣布晚宴就绪后,男主人引领着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尚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表示座次,若没有此项安排,则其原则如下

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坐,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则在男主人右边。其他夫妇则以对角方式而坐。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美式宴会之开放与活泼,期望借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增进彼此间之熟稔,并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入坐原则系客先入坐,长者较年轻者先入坐,已婚较未婚先入坐,陌生人较熟识客人或家人先入坐。

餐具的摆设

大致上,摆在中央的称为摆饰盘,用来装一般料理。

餐巾一般是置于装饰盘的上面或左。

盘子旁边摆刀、叉、汤匙等。依用餐顺序:前菜、汤、料理、鱼类、肉类、视所需由外而内取用。

左手边是面包盘和奶油刀,装饰盘对面则放咖啡或吃点心所用的小汤匙和刀叉。

餐具之取用系由外而内。但有一例外,即当沙拉与主菜同时上桌时,沙拉所需使用之刀叉乃放在最靠餐盘的位置,即主菜刀叉的内侧。沙拉盘则在主菜所用之刀叉之左方。(主菜叉子位置在餐盘左方、餐盘右方为主菜刀子)。

如没有沙拉盘摆于桌面,则沙拉用之刀叉会随沙拉上桌一并送上。另一例外,即吃蚝(oyster)所用之叉子在餐盘右方餐具的最外侧,汤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者为喝汤用,介于刀及汤匙间之小匙,则为吃甜点(dessert)之用。而甜点叉则在餐盘最左方。但平常为避免混淆,则会将吃甜点所需之餐具置于餐盘上方,以示区别。

坐定后必须注意女主人的暗示。当女主人打开餐巾,放在膝上表示开动,女主人将餐巾取下放在桌上则表示餐宴完毕。即使已填满肚子,也应继续进餐,到餐会结束。餐巾正确的位置应放在膝上,而非夹在衣领或衣带间。用完餐巾应稀松放在餐盘之左方,如餐盘已移走,则放在正中央,切勿将之揉成一团。餐巾的用途乃揩嘴之手,尤其是喝饮料前最好能揩一下嘴,以免杯子尽是油渍。餐巾不可用来当桌布,擦去桌巾的污渍。如不小心弄脏了桌巾,应向主人道歉。

餐具取用由外而内,切用时或以法式之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或为英美式,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改以右手拿叉取用。美国较偏好后者,但法式亦为美国人所接受。谈话间有肢体表情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可持刀叉于空中挥动。刀叉用完后应横放于在餐盘中央,而非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刀口朝己,叉口朝左,以便取走之安全性。餐盘用完后,不应往外推,留在原处即可。

右上角会摆设玻璃杯类的餐具:

最大的是装水用的高脚杯。

次大的是红葡萄酒所用的。

略瘦长的玻璃杯是白葡萄酒所用。

视情况也会摆上香槟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刀叉的使用方法

拿刀叉的手是固定的,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拿刀的手的食指,压着刀叉的背柄来使用,如此才能使力。

叉子不只用来压食物和叉东西而已,也可以用来舀豆子和米饭。

如果用左手拿叉不方便,也可以使用右手,但必须先把刀放下。

用餐中,有事而离席时,必须把刀叉摆成八字型放在餐盘上。

用餐结束后,则是平行的斜放在五点钟位置。

喝汤的礼仪

西式料理用餐时,不能发出声音为一大原则。如果在喝汤时发出声音就是违反礼仪。日本人认为汤是饮料,而西式料理则认为汤是食物,是用来食用而非饮用。

食用装在有双耳的汤杯中时,为了测试汤的冷热程度,可以使用附带的小汤匙先试一口。使用后的小汤匙可以放在靠近身体这一边的底盘上;不可置于汤杯中。试过汤的温度后,可以用双手拿着汤杯耳,把汤杯端到口边直接饮用。至于汤中的食物则可以用汤匙来舀食。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MeishiGongFang

没有汤耳的汤盘,要用大汤匙来舀食。拿汤匙的姿势像握铅笔一样,由内经外侧舀食。由内经外舀食是属英国式;反之则是法国式,日本一般采用英国式。把汤倒入口中时,不可发出声音,然后再用没有残留汤的汤匙,由自己的面前往外舀汤进食。

使用完毕后把汤匙放在靠自己身前的底盘上,或是放在盘中。谨要把汤匙的柄放在右边的原则,而汤匙凹陷的部份必须向上;汤杯与汤盘都是如此。用汤时,不可噘起嘴来用力把汤吹凉。

食用面包的礼仪

放置面包的位置一定是置于主菜的左侧。

如果一开始就有面包,要知道在餐具左侧的面包是属于你的。

涂抹奶油时,要使用个人的奶油刀,如果没有附上奶油刀,则可使用料理用刀。

必须注意不可独占共用的奶油刀。

如果选择的如法国面包一般的面包时:

食用时可用左手拿面包,再用右手把面包撕成小块,然后用左手拿着小面包,而用右手涂抹奶油。要注意的是把面包撕成小块后再涂奶油。

西方礼仪篇2

西方人的邀请一般比较慎重,他们一般不随便邀请别人到家里做客,也不轻易许诺邀请,一旦他们提出比较郑重的邀请,被邀请者则必须作出明确的答复。

[邀请的艺术]

表示邀请的常用句式有:

1.Wouldyouliketo...?你愿意……吗?如:

Wouldyouliketocometomybirthdayparty?你愿意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吗?

Wouldyouliketogotothezoowithme?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动物园吗?

2.Ihopeyoucan...我希望你能……。如:

IhopeyoucancometomybirthdaypartynextSunday.我希望你能来参加下周日我的生日聚会。

Ihopeyoucangotothecinemawithus.我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去看电影。

3.I‘d/We‘dliketoinvite....我/我们想邀请……。如:

I‘dliketoinviteyoutomybirthdayparty.我想邀请你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

We‘dliketoinviteyoutogoshoppingwithus.我们想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买东西。

4.Willyou(please)...?请你……好吗?如:

Willyoupleasecometomyhome,Mary?玛丽,请你到我家来好吗?

5.Can/Couldyou...?你能……吗?如:

Can/Couldyoucometoplayfootball?你能来踢足球吗?

6.Doyouwant...?你想……吗?如:

Doyouwanttocomewithus?你想和我们一起来吗?

[接受邀请的表白]

1.Yes/Certainly/Sure.I‘dlike/loveto.是的,我很愿意去。(注:答语后面的“to”不可省略)

2.Yes.Withpleasure.是的,我很荣幸。

3.Yes,I‘mgladto.是的,我很乐意。

4.That‘sverykindofyou.Thankyou./It‘sveryniceofyou.Thankyou./Thatwouldbeveryniceofyou.Thankyou.你太好了,谢谢你!

5.I‘dlovetocome.Thankyouforinviting/askingme.我很高兴来,感谢你邀请我。

[不能赴约的婉言谢绝]

1.That‘sverykindofyou,butI‘mafraid...你真是太好了,不过恐怕……。

2.I‘dlove/liketo,butIhaveto...我很想来,但我不得不……。

3.I‘mverysorry,butIcan‘t...很抱歉,可我不能……。

4.Sorry,butIcan‘t.Thankyouallthesame.对不起,但我不能。可是我仍然要谢谢你。

[邀请到某人的高兴之情]

1.I‘msogladyoucancome.你能来我很高兴。

2.It‘sarealpleasuretohaveyouwithustonight.今晚能请到你们,真是太荣幸了。

二、请求许可与你相约

[请求许可]

1.正式的请求用:MayI...,please?语气十分委婉,意为“请问,我可以……吗?”。如:

MayIuseyourtelephone,please?请问,我可以用一下你的电话吗?

2.非正式的请求用:Could/CanI...,please?意为“请问,我能……吗?”在这种句式中,用could比用can语气委婉,显得有礼貌,而用can则指家人、朋友等不拘礼节的较为随便的场合。如:

CouldIopenthewindows,please?请问,我能打开窗户吗?

[请求许可应答语]

同意请求的常用语:

1.Yes./Sure./Certainly.当然可以。

2.Ofcourse,youmay.当然可以

3.Yes,please.请吧。

4.Goahead,please.请吧。

5.OK./Allright.好吧。

6.Noproblem.没问题。

7.Yes,youmay(can).可以。

不同意请求的常用语:

1.No,pleasedon‘t.请不要。

2.I‘msorryyoucan‘t.对不起,你不可以。

3.Sorry,I‘mafraidnot.对不起,恐怕不行。

4.You‘dbetternot...你最好别……。

5.No,youmustn‘t.不可以。

6.No,youcan‘t.不能。

[特别提示]

做某事可能引起对方不便或打扰别人时,常用:DoyoumindifIdo...?意为“如果我做某事,你反对/介意吗?”如:

DoyoumindifIopenthedoor.我打开门你介意吗?

对DoyoumindifIdo...?进行应答时,如果表示“允许/不介意”,常说:

No,Idon‘tmind.我不介意/我允许。

Certainlynot/Ofcoursenot.当然不介意。

No,goahead.不介意,你干吧。

Notatall.一点也不介意。

如果表示“不允许/介意”时,常说:

I‘msorryyoucan‘t....很抱歉,你不能……。

I‘mafraidit‘snotallowed.恐怕这是不允许的。

[邀请你来练兵]

1.—Excuseme.MayIuseyourpen,please?

—_________.

a.That‘snothing.b.Itdoesn‘tmatter.

c.I‘msorry,butI‘musingitnow.

d.No,thanks.

2.—Wouldyouliketocometothepartytonight?

—I‘dloveto,_________I‘mverybusy.

a.sob.butc.asd.and

3.—Ifyou‘renotgoingtodoanythingtonight,howabouthavingdinnertogether?

—_________

a.Allright.b.Notatall.

c.Seeyoulater.d.Bye.

4.—DoyoumindifIsithere?

—_________.It‘sforMrBrown.

a.Notatall.b.Nevermind.

西方礼仪篇3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2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3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礼仪篇4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0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0,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西方礼仪篇5

关键词:礼仪;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91-02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与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2)称谓。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在中国伦理中,父亲系列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则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招待客人。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小心点!”“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2.餐饮礼仪的差异

就饮食方式如宴席而言,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基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氛围,就是宾客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环境。当许多菜摆在桌子的中心时,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欣赏、品尝的对象了。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显现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太适宜,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的心态。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而已。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谊,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结交友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为宾客间的交谊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他们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成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与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3.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是指包括服装、饰物、衣着方式、打扮,包括发型、化装在内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肉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则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最能代表中国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观察与评价的一个尺度。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重视。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和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在中西方礼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应该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促进提高相关的教学效果。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真正使我们的礼仪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行于世界。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整理6篇)

    - 阅0

    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篇1在某一个夜晚里,我和妈妈摇着小船驶向滨海那边的大船上去休息。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只有我还在床上睡觉。我只能听见妈妈的嘴里咕哝着什.....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新学期周记范文(整理8篇)

    - 阅0

    新学期周记范文篇1暖花开驱赶了冬天感伤,我们伴着春节喜庆钟声再次踏入了学校大门。新学期帷幕为我们拉开了崭新学习舞台,我们开学了。荣誉桂冠往往要荆棘编就,成功道路往往由.....

    小学生周记范文实用[15](整理9篇)

    - 阅0

    小学生周记范文篇1傍晚,夕阳西下,暖风徐徐,着实惬意。而我正在帮妈妈买东西。我一路上念着“盐,豆腐,酱油。”等我走到杂货铺时,却忘了自己要买什么了。我告诉老板说,我要豆腐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