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建议(整理2篇)
来源:
旅游业发展建议范文篇1
近年来,我区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深挖发展潜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为农民创造了致富增收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我区乡村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于调整我区旅游产业结构、丰富和优化我区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我区“农业突破”战略的有效快速实施,进一步促进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和谐。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区城郊型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为主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方针,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形成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政府主导原则。通过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参与的发展格局。
2、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编制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划,做到既具科学性、前瞻性,更具可操作性。3、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原则。把示范引导和全面推广结合起来,建立示范点,重点扶持,以点带面,促进全区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原则。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部署,合理开发,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上不断创新。
5、坚持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原则。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
加快全区乡村旅游建设,通过3年-5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1、到2012年,全面建成赵家塬、塬畔、孟家塬3个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使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150户以上。
2、到2015年,全面打造成赵家塬、塬畔、孟家塬三大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即:以王家河沟和小河沟两条流域环绕的、以景区式特色旅游为主的赵家塬乡村旅游片区;以市人民公园为依托的人文景观和设施种植养殖等观光农业旅游为主的塬畔乡村旅游片区;以孟姜故里2000亩山地桃子林为依托的生态景观旅游为主的孟家塬乡村旅游片区。使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300户以上,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达到5000人。
3、乡村旅游项目得到不断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管理规范、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连通城乡的旅游市场,成为区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体,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重点
1、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区文体局要深入调查我区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借鉴其他县区经验,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高起点、上档次、有特色地编制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王家河镇政府、乡政府、黄堡镇政府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主体,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我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认真做好本辖区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对区上确定的示范点,要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着力抓好规划实施工作。
2、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旅游景区的要求,对乡村旅游点进行建设和改造,完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改善环境,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硬化、绿化、美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3、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依托地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拓展和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突出乡村生活特点,营造乡土文化氛围,努力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品牌,提升餐饮观光、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品味和服务水平,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要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对剪纸、刺绣、泥塑、草编、农家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精度包装,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4、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以“农家乐”为主,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建立农家乐档案,完善一条龙服务体系,实施市场运作,信息共享,城乡互动,实现乡村农家乐的科学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设备、接待服务和经营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要加强安全、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区文体局要尽快制定区《农家乐服务管理办法》、区卫生局要制定《农家乐食品卫生监督办法》,王家河镇、乡、黄堡镇要组织成立农家乐经营协会,加强自律,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区上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发展改革、财政、农林、城建、水务、交通、人劳、文体、卫生、工商、环保、国土、质监、信用联社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乡村旅游建设工作,要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认真做好乡村旅游的组织发动和建设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要会同旅游等部门摸清乡村旅游道路状况,制定建设和改造计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城建等部门要指导乡村旅游示范村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全面推进旅游村镇建设;环保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扶贫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要给予扶贫项目和资金倾斜,推动扶贫资金与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挂钩;农林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整治村容村貌,优先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村沼气项目建设;林业、水务、电力、广电和信息等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饮用水、供电、通信等建设。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旅游业发展建议范文篇2
一、辽宁旅游产业发展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整体指导规划
相对于对“三农”、工业、城建等其他行业的投入,近几年辽宁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增幅不多,而且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旅游财政专项资金规模也较少,从而导致辽宁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同时还存在投入不平衡的状态,很多城市建完旅游基础设施之后,并没有相应配套信息化等软件建设,导致公共服务不到位。此外,旅游发展规划约束不到位,目前全省部分城市没有制定旅游发展整体指导规划,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还有些城市虽然制定了规划,但规划更多具有指导意义,缺乏操作性,有的甚至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此外,许多规划质量不高,既有失技术规范,又过于雷同。
(二)整体竞争力不高、区域发展水平不一
一是辽宁总体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每个旅行社规模都很小,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非常少。同哈尔滨的“冰雪节”、北京的“胡同旅游”的品牌效应相比,辽宁与其差距较大,所以亟待开发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二是辽宁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不一。辽东半岛海滨风光区、辽东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区、辽中名胜古迹风光区和辽西历史古迹山海风光区四大旅游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其中,辽东和辽中区域发展速度快、发展态势好,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占举足轻重地位,而其他二区旅游发展的步履却十分艰难,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此外,四个旅游区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与互动,尚未形成良性的发展关系。
(三)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环境“弱化”
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是许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与通讯状况较差。二是由于施工质量与交通拥堵导致路况不佳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游客的顺利出入。三是一些景区卫生服务设施较少,存在数量不足和因管理不到位的损坏现象。在公共环境方面,一些旅游区仍然存在欺诈游客的不法、不文明经营行为,旅游服务质量仍然比较低。
(四)产业发展模式粗放、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一是辽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少数旅游项目缺乏科学论证。一些动辄投资几亿元、十几亿元的旅游度假村、大型游乐场、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等人造景观的盲目上马,由于脱离市场需求,导致经营亏损,甚至倒闭破产。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许多项目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破坏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侵蚀了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基础。三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耗资巨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克隆旅游项目频繁投入建设,浪费资金和资源。四是旅游产业附加值小,企业效益低下。辽宁大部分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滞后,更多的是依靠消耗稀缺旅游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层次较低,附加值较小。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导致整体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
(五)部门条块分割,行业管理不规范
旅游业属于“模糊”产业,旅游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能边界难以界定,导致部门条块分割的体制格局,从而也带来了行业管理不规范的附属效应。目前能依法纳入旅游管理的只有旅行社,其它领域和机构严格来讲都不属于旅游管理范围。同时,这种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格局利益也导致了管理上的“盲区”降低行政效率,也容易形成管理上的重叠,令旅游企业无所适从,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与建议
(一)加大对旅游产业财政投入力度,化解资金投入“瓶颈”
一是加大财政对旅游产业的基础性投入。主要对连接景区与干线公路、交通要道的道路、旅游标识牌、通往景区的公共交通和景区公共卫生设施等重点投入,同时,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并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担保等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边缘地带”的旅游基础设施。二是加强政府对旅游产业投入的制度化。根据目前全省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分散与规模较少的现实,要在建立稳定的旅游促进与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确保重点,集中使用,发挥合力,保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三是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旅游业发展奖励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旅游机构外溢明显的经营行为给予适当奖励,增强旅行社招徕游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创新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方式。可以考虑引入BOT、PPP等模式,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和推进旅游产业项目的启动和发展。
(二)加大对旅游规划的约束性,保证旅游资源区域联动发展
一是加大对旅游规划的约束性。对于旅游规划要要实行专家论证、审批听证和公开征询意见相结合的方式,使发展规划贴近实际、易于操作。同时,提高旅游规划的法律地位和“刚性”。把旅游规划由人大审批,使规划具有法定性与权威性;二是把地方旅游规划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要有效发挥辽宁旅游聚集区的区域发展效应,努力推进辽东半岛海滨风光区、辽东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区、辽中名胜古迹风光区和辽西历史古迹山海风光区四大旅游区旅游业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游客护送,联合开拓市场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快速、健康发展。
(三)推动辽宁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推动辽宁旅游发展由单纯粗放式的“门票经济”向多元、高效化的产业经济转型。具体来说:一是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深化改革。要积极引导国有旅游企业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加速国有资本和财政资金从旅游企业中的退出,从而根除旅游国企低效、缺乏活力的顽疾。二是尝试把政府公务活动纳入政府采购行列。按照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省市的做法,将政府公务活动纳入政府采购,允许旅行社参与投标,将每年数额较大的政府公务活动支出变成公平的市场消费,既能推动旅游企业的做强做大,又能有效激励公平竞争,降低行政成本,杜绝腐败行为。三是推行景区公益化。以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可以将对自然风景、历史古迹这类公益性或文化性较强的游览项目逐步纳入政府事业管理,提供一定财政补贴,有可能的应免收门票,并提供附加服务项目供游人选择,所得收入用于景区保护。
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做大作强辽宁旅游产业。围绕旅游业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形成大产业格局。围绕旅游抓生态农业体验区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建设,搞特色农业旅游;围绕旅游建设生态工业体验园区,开发相关辽宁工业旅游项目;“满蕴清风,多彩辽宁”紧紧抓住辽宁特色文化这种王牌,创新特色文化产品,大力提升辽宁文化旅游份额;温泉旅游是实现辽宁优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深挖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打造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特色温泉品牌,努力把温泉旅游打造成为辽宁旅游业的制高点。
(四)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
一是加强旅游业的公共服务。要加强城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机场等交通运输环节和一些景区等参观场所的管理,通过构建规范、高效、稳定的管理机制,从制度上做到力量“下沉”,做好基础公共服务,优化辽宁旅游软环境,树立辽宁良好形象。二是强化旅游中介组织提高旅游服务和规范旅游管理的作用。要在健全行业法律法规、依法理清旅游管理部门职能边界的基础上,激励行业自律自治。通过机构改革使旅游协会等旅游中介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从根本上树立为广大旅游企业服务的意识,将现有的旅游酒店星级评定和旅游景区A级评定等具有强制色彩却又没有法律依据的管理变为旅游中介组织的选择,在避免管理部门寻租的同时,进一步减轻旅游企业负担,让现有的行业参行标准发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作用,促进行业管理向行业服务转型。
(五)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夯实旅游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