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教学反思(整理2篇)
来源: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篇1
台湾著名数学教师林心怡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简约深刻,自由开放,妙趣横生,以一种新的视角为我们精巧破译了“探索规律”教学的行进“密码”,令人回味无穷。
一、重视过程:让“规律”探索自然行进
“探索规律”的教学,自然是以“规律”探索的过程为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精心设计探索活动,引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经历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无疑便成为“探索规律”的关键性一步。
1.整体感知,猜测规律
“规律”的得来,离不开对大量、丰富素材与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课始,林老师简要揭示了“周点”“面积”“内点”之后,便以周点为8,面积为4,内点为1的长方形为例,进行了巧妙变化――“如果面积改变,内点、周点的数量会不会改变?”“如果面积变回4,内点、周点会变回来吗?”一边追问,一边结合着钉子板上直观的图形及对应的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分析。这一过程,我认为用意有三:一是让学生整体感知“内点”“周点”和“面积”三个变量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思维模型;二是让学生感受到所要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为接下来的分类研究创造机会;三是唤起探究欲望,激发探究兴趣。
2.分步研究,探索规律
面对复杂的问题,既要有整体思想,全面认识,更要有分步研究、层层深入的意识和能力。林老师让学生感受到了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之后,便巧妙破解难题,分步推进。“我们先来讨论周点改变,会不会影响面积?”引导学生围绕内点为1,探讨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此过程,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至少在练习纸上画了三个多边形,并进行了数据记录和分析,各个小组均顺利得到了:S=n÷2。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内点为2,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又以两人为一小组进行了探究。整个探究过程,教师高度放手,从研究素材的生成,到研究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再到研究结论的总结与表达,全部由学生来独立完成,科学有序,民主高效。
3.及时对比,总结规律
规律探索,离不开对大量素材和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在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有一重要的方法,那便是对比。通过对比,便于寻找异同,发现规律,深刻认识。在林老师的课上,她多次引导学生对数据和得到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不断将规律认识引向深入。特别是每组汇报时,林老师都在黑板上记录下他们总结的关系式,无形间既默默强化了规律,又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了研究者不同、研究素材不同、研究过程和表达方式不同,但却得到了相同的“规律”。在变与不变中感受“规律”的必然性,整理性,体会到了数学研究的无穷魅力。
4.充分验证,强化规律
任何研究结论,都要在充分验证之后才会被进一步认可,特别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规律”,更需要引导学生充分验证。林老师在放手让学生分别探索了内点为1、内点为2多边形面积与周点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了及时验证。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对所发现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又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科学探究之旅,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研究精神。
二、关注方法:让“规律”探索科学有序
“探索规律”的教学,是以规律探索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经历探索过程,感受探索乐趣,积累探索经验的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发现、总结与运用,自然也成为了“探索活动”教学的重任之一。
1.过程中自悟
好多有效的研究方法,都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学生的探索活动,也必然会生成和积累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并为其积极创造条件。林老师在课中,多次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方法。当学生探索完内点为1的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后,林老师及时追问:“大家觉得哪一组的记录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此语,问得妙!一箭双雕!她既是在引发比较,又是在引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对研究方法的关注,更在培养学生一种善于观察、勤于反思、重视方法的意识与能力。
2.互助中共悟
真正有意义的合作学习,不应仅仅是学习团队对知识的习得,而是还应在发现的过程中善于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修正方法。在林老师的课上,她为学生创造了多次合作学习的机会,从4人合作探索内点为1的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到2人合作探索内点为2的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到全班合作验证结论。在合作中,教师适时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方法总结与梳理,不断让学生在规律总结的过程中感悟方法,积累经验。
3.必要时点拨
儿童由于年龄小,研究经验不足,因此,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有时需要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林老师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结合研究进程,及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不管是“列表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还是“假设―验证”等,都在适当时机,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时予以点拨、归纳,让学生在规律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关注方法、重视方法、完善方法。这样,让规律教学不再是仅仅为了得到规律的教学,而是让其承载了更多育人功能,很好地渗透了研究精神与研究方法的培养。
三、训练思维:让“规律”探索超越规律
语文教学,常以“明线”和“暗线”两种视角进行课文分析。我认为,数学教学同样也存在这样两条线索,即学习活动的行进过程为“明线”,思维训练的巧妙渗透为“暗线”。本课中,思维训练虽不是“探索规律”的基本环节和主要任务,但它却作为贯穿整个活动的“暗线”一直存在。在林老师的教学中,她结合探索进程,及时巧妙地予以了关注和渗透,让规律探索超越了“规律”。
1.归纳与类比
林老师的课中,4人合作探索内点为1的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2人合作探索内点为2的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环节,都是先研究实例,得出数据,再在数据中提取规律,思维方式是归纳推理。到了内点为0、3、4、5……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却是先猜想多边形面积与周点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分组用实例验证是不是存在这样的规律,思维方式是类比推理。两种推理方式的运用,既确保了顺利、及时得到结论,又巧妙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或同一个对象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相同与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本课中,教师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从周点相同(都为8)时,两个图形面积和内点数量的比较,到学生记录数据方式的比较;从发现内点为2的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画出的图不一样,得到的关系式却都是一样”的比较,到最后分排验证规律后的整体比较,等等,时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加深认识,训练思维。课始,引导学生感受“内点”“周点”和“面积”三个变量时,由于变量多,关系复杂,不便于研究,教师及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内点为1时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内点为2时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内点为3、4、5……时多边形周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既确保了研究活动的顺利有序进行,又渗透了分类思想。
3.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在认识事物中,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非本质属性或特征的思维方法。概括则是将抽象出来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结起来,并把它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思维方法。林老师的课中,每一个探索活动之后,“作业纸”上都有学生记录关系式的空格,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对发现的规律先进行抽象,然后用数学语言(数据或模型)进行概括表达。几次探索活动,几次抽象与概括,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得到了提升。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篇2
苏教版数学教材在每册甚至每个单元中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探索规律的数学题材,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探索规律,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感知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
【关键词】数学规律规律教学学生思维
新课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探索规律方面的内容,苏教版数学教材每册都安排了探索规律这一专题内容,如间隔排列、有趣的乘法、周期问题、多边形内角和等,除了这些专题内容,还有如运算律、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器探索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内容中也存在着大量探索规律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这此内容时就要营造氛围,使学生主动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为他们埋下创新的种子。
一、退――找准学习起点
所谓“退”,并不是倒退,而是让学生接触新内容时寻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以原有经验为基础,才能逐步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规律的探索,由其要正确把握学习的起点,这是引导学生探索的重要基础。想要找准学习的起点,不仅要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实际需求,因需而退。
那到底退到什么位置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遇到复杂的问题时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在我们的教学中也需要退,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退到学生可以接受的地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展示、表达,从而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在教学《抢数游戏》一课时,先从游戏开始,师生互抢“18”和“24”,老师让学生先报,发现多次游戏后,都是老师赢。学生提出了猜想:赢的秘诀是不是与报的顺序有关呢?是不是与报的个数有关呢?带着这样的猜想来寻找抢3的倍数的规律。数学规律的探索一般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探究,每次报1个或两个数,就是在探索“3”的周期规律,活动过程从抢3开始,同桌互报,发现后报的可以随机应变。在研究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规律时,都引导学生从简单想起,利用学生已有的简单周期规律经验,感知三个数为一组的窍门,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并发现这一规则抢数的窍门。通过这样的猜测、验证,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探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慢――抓住知识本质
所谓“慢”,并不是“磨洋工”,而是要放慢速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慢慢地感知数学知识,不断感知,不断积累,发现规律。正如《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所说: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
1.慢可以让感悟更清淅
如在教学《和的奇偶性》时,先让学生研究两个数和的奇偶性,再研究多个数和奇偶性。学生通过举例、观察、比较,发现了不管几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偶数;几个奇数相加时,奇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在研究任意几个数相加(有奇数也有偶数)时,学生举例汇报:
例:2+4+5=116+4+5+8=233+3+3+5+8=22
3+4+7=142+4+5+9=203+3+3+6+8=23
……
发现和有的是奇数,有的是偶数。但同样是4个数或者5个数有时是奇数有时是偶数,似乎没有什么规律。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想一想,根据自己的想法再试着写一写,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等一会儿,生1:只要看奇数的个数,因为偶数不管多少个加起来肯定是偶数,只有奇数加起来才有可能是奇数,也有可能是偶数。生2:奇数的个数是奇数时和是奇数,奇数的个数是偶数时和是偶数。这时教师并不急着肯定学生的说法,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再让学生试着举例,发现规律是正确的。当几个数相加时,和的奇偶性只与奇数的个数有关。如果有奇数个奇数,那么和一定是奇数;如果有偶数个奇数,那么和一定是偶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慢慢地思考,利用大量的例子,归纳出了几个自然数相加和的奇偶性,这样的慢可以让学生沉下心来思考,更好地发现和表达规律,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
2.慢可以让错误更精彩
错误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会马上说“你错了”并立即纠正,但这样学生该错的还是错,错误的价值就被浪费了。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放慢脚步,让学生经历错误,让错误成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真正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使规律的探究更鲜活,更生成。
三、思――知识回顾反思
所谓“思”,指的是对知识的回顾与反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更重要是对知识的回顾与反思,沈重予先生在2016年小学数学“探索规律”专题研讨会的发言中提到,回顾反思可以进一步清晰所发现的规律,丰富个体的数学知识;再认识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开展数学活动的方法与经验;体验探究规律的过程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B度。
教材中每个探索规律专题的最后都会有一个回顾反思,如间隔排列
有趣的乘法:
回顾反思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想起:(1)研究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发现,会怎样表达?(2)研究的步骤是怎样的?每一步研究了什么?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想法?(3)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4)现在的心情如何?对探索规律有兴趣吗?
经常地回顾反思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本身,更提高了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增强了探究规律的兴趣,养成了用自己的观察、操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探索规律的教学,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抓住学生的起点,在慢慢地感悟中探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老师的深耕细作中不断汲取数学的营养,从而开启思维之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