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知识大全(整理2篇)

来源: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对策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动物防疫是畜牧业持速、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吃上“放心肉”、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公开公布制度,动物防疫工作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力度明显加大,防控措施落实有力,防疫队伍不断壮大,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免疫密度明显提高,防疫成效十分显著[1]。但是,从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着免疫死角,有的地方免疫效果较差,这给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留下了重大隐患。

1目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畜禽规模养殖少,饲养分散

当前,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养殖模式以一家一户散养为主,尽管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畜禽饲养已进入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期,但是当前农村千家万户零星或者小规模分散养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禽类养殖,除了以养禽为收入主业的专业户外,绝大部分农户的养禽数量都在几只到几十只,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例如在异龙镇,2009年生猪存栏151104头,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26户7600头,散养户达15620户143504头,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占5%;年末禽存笼284577羽,存笼2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只有12户46000羽,规模养殖户的存笼占16%。要抓好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畜禽的动物防疫养工作,就必须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2饲养周期短,养殖动态变化快

尽管现在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对畜禽饲养和免疫情况都建立了档案,并要求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在认真做好“春秋”两防的基础上,对新补栏的畜禽做到及时补针。但由于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饲养数量动态变化较快,防检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这样就必然造成了有些新补栏的畜禽防疫上漏针[2]。

1.3群众防疫意识淡薄,不能积极参与动物防疫工作

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防疫主动性,甚至有些养殖户不愿意接受防疫工作,强制免疫阻力大。一是养殖户认为防疫员每天要跑多家农户进行免疫和疾病治疗工作,有可能会把其他养殖户的动物疫病传到自己养殖场。二是个别养殖户存有侥幸心理,总认为有时不打防疫针也没发病,未考虑如果发生重大疫情时的危害。三是尽管目前国家对一些疫苗实行免费,但还有许多疫苗还要收费(包括手续费等),开展一次免疫,养殖户要承担一定的防疫费用,养殖户不愿出钱。四是个别养殖户法制观念淡薄,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的思想也严重影响免疫工作的实施。

1.4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乡镇兽医站,没有预算一定的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工作难开展,在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治疗费、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维护更新费都不能落实[3]。村防检员承担了农村主要的免疫工作和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和极其低廉的报酬(石屏县每人每月补助80元)承担了繁重的工作。组织形式松散,管理措施、组织纪律措施对他们的作用不大,致使其人员队伍不稳,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2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地方政府要认真履行动物防疫的职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保密度”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认真实行动物防疫双轨制,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增强合力,推动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级到镇、镇级到村,严格技术要求,严格目标任务,严格工作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4]。

2.2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让养殖户认识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产业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觉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

2.3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防疫人员培训

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将每年所需的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保证现在村级防检员每月补贴的基础上,适当预算一定的如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等,让在免疫中出现反应死亡的养殖户能在最短时间内领到补助。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行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防疫技术水平,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加大执法力度,发展规模养殖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完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切实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畜禽不予出具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准销售、宰杀和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加大对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法制意识,从而使养殖户由被动防疫变为主动防疫,促进全县(镇)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发展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动物防疫和标准化生产的必然选择。为此,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户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

3参考文献

[1]吕良西.做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59.

[2]陈立元.浅析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10(4):24-25.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文篇2

关键词:畜禽养殖;基层;培训技术;途径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2-0022-02

畜禽养殖技术,直接关系着养殖业的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惠民、惠牧政策力度的同时,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全力发挥积极作用,各地畜禽养殖数量、养殖规模和养殖质量取得了长足发展,畜禽养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基层少数地方在畜禽养殖技术培训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尚未得到真正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区域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培训时间过于教条

从基层了解到,少数地方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没有很好地结合畜禽养殖的特点特色,一般都集中在春季或农事相对闲少的冬季,并时常与“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相结合,“一阵风”、短行为的表现较为突出,致使一些畜禽养殖者怀疑技术培训是在“作秀”或走过场。

2培训方式比较单一

少数地方的畜禽养殖技术培训仍然是全县集中或以乡镇为单位,采取拉横幅、贴标语营造培训氛围,现场发放一些技术资料,然后请专家或者技术人员进行“填鸭式”授课。对于此种“老套”的培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的“80后”“90后”养殖者一般难于接受,甚至比较反感。

3培训内容依然陈旧

从基层畜禽养殖技术的培训课上了解到,专家或者技术人员授课内容一般是基础概念、基本常识,占据了大量篇幅和大量时间,广大养殖者真正需要了解或掌握的饲养新理念、管理新模式、防疫新动向等没有时间去讲授。有的专家教授或者技术人员甚至倚老卖老,未准备新的相关知识,拿的讲义是陈年旧稿或者滥竽充数。

4培训效果有待商榷

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养殖者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培训工作中,较短的时间既传授了猪、牛、羊、禽饲养知识,还传授了疫病防治等诸多知识,培训对象往往是不知道培训的重点,越越迷糊,及时消化和运用就更是不可能。如此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培训目标最终难以较好地实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现代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畜禽养殖大场(大户)和广大散养户对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无论是时间、内容,还是师资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故此,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才能满足广大养殖者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时间上要力求便民

时间就是金钱。从事畜禽养殖具体工作或者管理工作的人员都知晓,畜禽养殖业没有节假日,养殖者365d必须天天出勤,否则,畜禽就会“断顿”挨饿、不利于生长。故此,对于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时间的选定,要充分考虑养殖业的规律性和具体实际,多听取养殖者的意见建议。笔者建议减少所谓的“淡季”或“春季”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在养殖者忙完一天饲养管理后的晚上,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方便广大养殖者参与培训。

6方式上要力求多样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是要进出互补。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既可以采取“走出去”,让培训对象参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或大专院校的短期培训班学习。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请专家教授到县、到养殖单位集中统一授课,从而达到“进出互补”学习效果。二是要内外兼顾。可采取组织培训对象参观区域内优秀养殖单位与学习区域外先进养殖单位好做法、好经验的方式,实现取长补短、全面进步。三是要现场培训。把培训地点放到畜禽养殖场,专家教授或技术人员到现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面对面”、“手把手”地传帮带,增强畜禽养殖者的动手能力。

7内容上要力求精准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一是要重视基础。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培训要突出畜禽养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特别是要强化“新”养殖者的基础知识培训,打牢创业、富业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满足当下。专家或技术人员应接“地气”,务实地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摸清弄明养殖者当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其现实需要解难答疑。三是要拓宽视野。要通过宣讲外地先进经验、典型作法等事迹,积极拓宽养殖者的发展视野,提升其科学养殖素养。

8结果上要力求质量

养殖技术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困难多,要求高。一是要强化培训组织领导。各地应结合区域实际,组建培训机构和领导班子,带队伍、强管理、促培训。二是要强化培训师资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培训业绩。师资既要有专业大专院校的“名人”“大家”和优秀的基层技术人员,还应有养殖者极为熟悉的“土专家”“小能人”。三是要强化培训对象管理。应指定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工作人员负责培训对象的日常管理,确保参训率、合格率均达到100%,培训内容能真正深入人之心、践于行。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