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收集3篇)

来源:

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范文篇1

远方世界的确有诱惑力。远方的天空遥远奇幻,远方的大地开阔辽远,远方的风景是我们不曾见到过的。我们总以为,一切陌生的、新鲜的,都是最美好、最精彩的,所以我们喜欢带着猎奇和探险的心理走向远方,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可是,世界那么大,远方真的是最美的吗?很多从远方归来的人都有体会,远方再神奇,我们也不过是遥远世界的过客,只有最熟悉的地方,才是我们最踏实的归宿。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那么多新奇的风景,而且一切都司空见惯,山川河流一成不变,草木花卉岁岁如旧,生活日日按部就班,哪里有什么美可言呢?

其实,你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仔细想想,尽管日月星辰循规蹈矩,太阳每一天不都是新的吗?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吻上你的额头,你是否会感觉到它在告诉你:今天不同于昨天,也不同于明日,新的一天该有新的收获。新开的花朵上,新鲜的露珠晶莹剔透,新生的绿叶泛着动人的光泽……生活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身边的寻常景色,也可以成为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山还是这座山,树还是这些树,小城还是这座小城,但你发现散落在每个角落里的细节之美了吗?

如果用心去发现,一切都会是美好的样子。熟悉的山上有最曲折的小路,曲径通幽,抵达属于你的世外桃源;熟悉的树有不同的风姿,它们站立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你识别老地方的标记;熟悉的小城里有太多生动的故事,每一天都上演着人生的悲喜忧欢……

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信步走在每一寸熟悉的土地上,你会发现,满眼都是风景。低眉或者抬头,回首或者远望,侧目或者转身,到处都是美景。

我的身边也有不少人,厌倦了周而复始的日子,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突然有一天,萌生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可是,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不过是眼前的风景罢了。很多人在外面的世界,并未找到自己梦中的风景,甚至会感觉整个人像浮萍一样。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回来。

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范文篇2

[关键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完美的世界》;人性

一、电影《完美的世界》简介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好莱坞著名的兼具导演和演员双重身份的电影人,他的作品在美国剧情类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本文中介绍的《完美的世界》以外,导演还有享誉世界影坛的多部作品,奥斯卡在1995年授予他特殊荣誉,并在2007年,凭借《百万美元的宝贝》再次荣膺奥斯卡最佳导演。电影《完美的世界》是导演在1993年的作品,从电影的剧情和内容上来讲,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突破或者创新,警匪、越狱、枪战、公路、西部牛仔这些都是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元素,所以这并不是一部艺术气息浓烈的电影。这部电影征服观众的因素并不在于影片对时代背景、故事的选取,而是通过导演对人类常见感情的一种细腻的刻画,通过更为极端的个例来引发我们对于“完美”的思考。

电影也并没有采用复杂的表现手法,没有特技、没有激烈的爆发,导演只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地陈述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在时间上的跨度可能也只有几十个小时而已。就是这短短的几十个小时,影片中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却都通过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展现给了广大的观众。我们没有去过布奇的童年,但是我们清晰地了解了这个有着特殊人格的绑匪的过去、现在和已经明确的未来。我们只是看到了菲利普的童年,但是我们也能够想象这个孩子即将经历的未来。这是导演陈述故事的高明之处,从一个时间的节点,让我们看得见过去、现在和未来。电影围绕越狱的逃犯布奇和被劫持的小孩菲利普之间展开,在逃往阿拉斯加的过程中布奇与菲利普之间产生了超乎人质与绑匪之间的感情,确切地说,布奇虽然绑架了菲利普,但同样也是带领在童年中有着缺失的菲利普经历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布奇与菲利普之外,有着第三个角色,那就是以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警长为代表的这个社会的正义力量,俗不可耐的情节是警察抓小偷,但是在此之中,同样有着导演特殊的考量。什么是完美的世界,关于正义、关于人性,似乎才是导演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主题。

二、布奇的人物性格分析

在电影《完美的世界》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菲利普和布奇,但是从人物分析的角度来看,布奇的人物特色显得更加丰满。菲利普的更多角色功能,也在于通过与布奇的交往和对话中来体现布奇的人物特色,导演也是通过对布奇的人物塑造来实现对影片的定位和思考。

(一)邪恶与善良

邪恶与善良通常是一对不相容纳的特征,在一个人的身上往往很难存在这两种极端的品质。但是在布奇的身上,却有着这两种品质的结合。布奇的身份是一个越狱的逃犯,这种人物角色的定位就决定了在布奇的性格特征中一定有着某些邪恶的力量,在挟持菲利普进行逃亡的路上,布奇杀死了对菲利普有威胁的逃犯。从情感上来讲,我们大概可以认为这是布奇为了保护菲利普的正义施救,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布奇能够做出此一举动的背后仍然源于其性格中已经存在的邪恶的因素。但是让观众疑惑或者电影最大的看点就在于布奇也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逃犯,他同时拥有一种善良和正义的力量。在影片开始,与布奇一起的逃犯在准备菲利普的母亲时被布奇制止,他阻止了同伴对菲利普一家人的伤害,只是选择了带走菲利普。并且在一路上对菲利普予以了保护,布奇的善良并不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正义的人、清白的人、高尚的人要差,相反,可能超过我们自己在应对现实生活中善良的分量。一个看似邪恶或者被认为邪恶的人,在其人性中也存在着善良的品行。这是我们在电影中常见的人物类型,不仅仅是在美国电影中,在香港的黑帮电影中这也是导演探究人性常见的手法之一。这一切,其实并不源于人物的特殊,而是在我们的人性世界中,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着善良与邪恶两种力量。人物性格的完成,其实就是这两种内心力量平衡和调试的结果,每个人外在表现的,都只是某一种力量占优势时的外化,而在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另一种力量。

(二)父爱与反抗

父爱是影片中的一个没有明显凸显但是却隐藏的题材,布奇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菲利普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布奇在与菲利普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近似于父爱的感情,是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布奇的入狱与母亲有关,他对父亲有着一种纠缠复杂的情感,母亲是一个,在布奇的童年中并没有得到过父爱。他人生的第一次杀人是因为母亲,他讨厌生父却又对其有所渴望。菲利普同样有一个缺失父爱的童年,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布奇对菲利普有着不同的感情,很多观众认为,布奇是在菲利普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童年,保护菲利普就像是保护童年时的自己。在逃亡的路上,布奇用一个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与菲利普交往,他教会了菲利普用枪,他教会菲利普用男人的方式保护自己。他记住菲利普的愿望,在影片中有一段布奇将菲利普绑在车顶飞奔的片段,那是菲利普想要的时光飞船,而布奇用一种父亲的方式来完成菲利普的梦想。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感情,影片的结局才显得那样的真实和感人。反抗也是影片中并不明显的情感,但是从布奇的越狱到后来代替菲利普与母亲的谈判,都是对于现状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与环境有关,难以简单定位为好或者是坏。

(三)尊重与信仰

在人的性格品质中,我并不认为善良等同于尊重,这两个品质可能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但是善良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体现,而尊重是一个人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和看法。布奇是一个尊重别人的人,这种尊重体现在他阻止同伴菲利普母亲的环节中,也体现在后来与菲利普的交往中。菲利普作为他的人质,拥有的却是充足的尊重。在菲利普不自信的时候,他鼓励菲利普。让菲利普自己选择自己的假名,充分地尊重菲利普的意见。尊重是整部影片得以推进的重要品质,如果没有这种品性,影片难以进行。信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定义。对于布奇来说,影片并没有着重地表现他的信仰,在布奇的世界观里,这个世界应该依旧是美好的,所以他才能如此对待菲利普。也许,布奇也有一个渴望追寻的完美世界,这个完美世界是父亲寄给他照片里的阿拉斯加。这也许是他的信仰,所以他才有越狱的行为,才有挟持菲利普逃往阿拉斯加的动力。信仰是一个抽象的意识概念,但是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在信仰的世界里前行,也许布奇最后的结局并没有那么哀伤,那是他追寻信仰的征途。信仰,往往是在追寻中体现价值。

三、关于现实与人性的不完美结局

电影《完美的世界》,很多观众在影片的结尾是以眼泪收场。导演并没有给影片一个欢乐的结局,导演只是告诉我们,这个电影是与他想表达的“PERFECTWORLD”有关,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完美的世界。影片的结局让观众潸然泪下时也有着疑惑,何谓完美的世界,在不完美的结局面前,完美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也许,这也是导演的思考。

(一)完美世界的差异化解析

完美世界,同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人能够给完美的世界一个清晰的定义。这是一个客观不能,在我们理解的完美世界中,它不等同于基督教义里的天堂,每一个个体对于完美世界的理解和要求都有着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环境、性格、品行。所以影片中的完美世界,没有一个通论,在电影中的不同人物身上,我们隐约可以看见他们对完美世界的不同理解。对于布奇而言,他认为的完美世界,应该是阿拉斯加。那是父亲给他描绘的如天堂般的地方,那既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同样也是怀着对父爱的渴望。这种对现实的逃避和渴望构成了布奇眼中的完美世界。对于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警长而言,我觉得他对完美世界的理解,可能也是他本人作为导演对这部电影中想表达的完美世界的一种感悟。是正义还是同情、善良,这一切似乎难以调和成一个完美的世界。对于影片最后出现了的另一部分以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的警长而言,他们追求的完美世界应该就是加功晋爵、财富盛誉的功利社会。这是不同角度的主体对于完美世界的不同理解。

(二)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

着重对菲利普完美世界的解析,是因为菲利普这一特殊的角色定位。菲利普是一个尚没有在社会生活中浸染的孩子,他的世界观有着成年人所难以看见的美好。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没有财富和地位,没有成人世界里被外部环境同化的观点,他只是作为一个善良的个体,用一颗纯真的心来衡量这个世界的美好。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应该就是这个世界是没有坏人的,布奇是不是坏人,是菲利普在告别时依旧确认的问题。他从内心深处认为布奇是一个好人,但是这一内心的信念却不断地被外界冲击。所以他感到困惑,他只愿意相信,布奇是一个好人,并且好人不应该被夺去生命。这是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如果没有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导演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和思考。菲利普就像一个洗清世俗标准的标杆,从最本质的人性和善良,来评价这个世界的完美,这是成人世界中所欠缺的。成人的完美世界,与孩子的完美世界,有着不同的认定标准。也许这才是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在坚持自己的完美世界时,是否也应当考虑这个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关于完美的观点。

(三)无法实现的完美结局

影片表达的是关于完美世界的主体,但是却是以不完美的结局来引起我们的思考。观众的哀伤是因为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舍得布奇最终的结局,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讲,这却又是合理的。观众眼中的完美结局,布奇是没有被警察击毙的,哪怕是重新入狱,这也胜过于被击毙的残忍。导演就是通过这种结局的落寞,让我们在不完美的结局面前困惑和深思。正义与善良,是两种不同范畴的社会价值。当不同的都被人类推崇的价值出现矛盾时,人类的选择往往面临两难的境地。影片最后的结尾,通俗地理解可以是法不容情,但是导演的用意断然不局限于此。矛盾的制造是为了思考和突破,人类的现实生活早已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黑或者白来予以区分,交汇错杂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在不同的利益属性之间产生冲突时,能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来实现我们内心中不同价值力量的平衡,这是人类渴望的,但是在电影中却是没有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青溪.永不言倦的老牛仔――伊斯特伍德[J].大众电影,2006(20).

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范文篇3

作者:张纯纲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期,尽管也有相当部分关于美的规律和性质的内容,但美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关于文艺的理论,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直到德国的莱辛的《拉奥孔》,莫不如此。在美学学科的创始人鲍姆加登那里,美学研究的是“感性认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的阶段,也是相对理性认识的低级的认识阶段。到了黑格尔那里。美学成为了“艺术哲学”,这都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美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具体的规律的技术学科,而其实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无论是作为阶段的认识论,还是艺术哲学)主要是一门人文学科和理论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专门的技术,而是研究人的“生活世界”。与具体的科学是研究一个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对象世界不同,它研究是与人密切相关、亲密交融的具体的原初的世界,所以这是一个于人充满着“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所以它也要研究人的基本的“生活世界”,研究这个“世界”于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使美学、美学课具有一个特点,不像数学课、计算机课等等,它和人生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的。美学对于人生的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成人教育的美学教育就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美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成人教育的美学教育自然要体现出一定的侧重性来。那么成人教育中的美学教育的侧重性在哪里呢?前面,我们已经略述过,美学可以是研究美的规律和性质的学科,也可以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学科,也可以是研究“感性”的学科,还可以是“艺术哲学”。

在成人教育中,我们如何对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才能使其更加符合成年人的基本的“生活世界”呢?我认为,无论是研究美的理论,还是研究艺术的理论,都是侧重于专业的教育,如果成人学员是学中文专业,倒可以选择从这一角度加以侧重。但对于一般的成人学员来说,美学对于他们的“基本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是研究“感性”的学科的这一层面。在当前美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感性活动。这是人的一种不同于功利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精神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可以超越日常的功利、超越“自我”的有限天地,回到人与世界最原初的和最密切的关系之中,即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审美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那么,研究审美活动的美学就会为我们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供理论的指导。这也是美学于我们的人生,于我们的“基本的生活世界”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见,为人们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提供理论的指导,这是美学的重要的任务和功能,本来就应是美学教育中需要强调和重视一个方面。而美学的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对于成年人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原因。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已经形成,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都使成年人,相对于青少年,更容易带着功利的态度、认识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用“主客二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世俗利害会把人和世界那种原初的本源关系遮蔽起来,这就使成年人不免要“俗气”起来。对于外在的功利和目标过分追求,使人丧失了和世界的原有的亲缘关系,这是造成现代人的痛苦的最重要的根源。成年人为了使自己能够从日常的功利境界中提升出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就需要审美活动。所以,我们的成人教育就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使成年人自觉地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而,这也就应该成为成人教育中的美学教育最侧重的地方。这对于成年人更加美好地生活,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既然成人教育中的美学教育的侧重点应该在于指导成人提升人生境界,追求美好人生。这就要求我们的美学课,重点不是在于使成人学员记住什么美的完美的定义,或知道了多少美的规律和性质,也不在于使成人学员学会欣赏了某一类型的艺术作品,或欣赏了多少的艺术作品。而在于通过美学的基础知识的讲授,开阔成人学员的理论视野,启迪他们的人生智慧,使他们有意识地改变对人生、对世界的功利态度和认识态度,自觉地通过审美活动使自己回到与万物相融共生的状态,彻底地超越“自我”的局限,实现更高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在具体的美学教学上,就要重点讲授关于审美态度的理论、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关于审美教育的理论,关于审美与道德、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的理论。在理论上,把这些问题讲清楚,才能更好地使成人学员理解审美和人的“基本的生活世界”的关联,提高自身人生境界的理论上的自觉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三年级周记范文精选(整理10篇)

    - 阅0

    三年级周记范文篇1今天,我又让姥姥教我做一道菜,学的是“炒土豆丝”。我说:“姥姥我还想学炒一道菜”,姥姥说:“那我就教你炒土豆丝吧。”于是我们就开始动手了,先把土豆皮削掉,用.....

    初中暑假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初中暑假周记7月24日是我的生日,现在我已经十岁了。妈妈给了我一次特殊的机会,让我参加了东方绿舟的“健康快乐夏令营”。7月25日一早,我带上自己整理的行李箱,和爸爸、妈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