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工作总结(整理2篇)

来源:

煤矿地质工作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地质构造特征;矿井安全生产;影响;对策

0引言

随着矿井开采年限增长和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揭露的构造增多,与前期编制的地质报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煤矿正常安全生产。

1矿井概况

以河南安阳市某煤矿为案例进行分析,其具体施工位置在善应镇的南边,北面是一个地级市。该煤矿的总占地面积是5.2km2,开采深度约500m。从1968年开始备案,所备案的煤层为1号煤层,正式开工从1978年开始,预计生产煤矿的总产量约50t。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不断推进,该煤矿所暴露的结构越来越多,对煤矿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想要提高煤矿生产整体的安全指数,可以将煤矿整体的地质结构了解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设计工作。

2矿井地质构造

2.1褶曲构造

煤矿的褶曲结构以及图形如图1所示,包含3个向斜和1个背斜,向斜和背斜的所处位置大不相同。

2.2陷落柱

矿井在工作中会存在陷落柱,案例煤矿存在陷落柱的数量为6,分别以AX为编码。矿井在工作中会碰到A1到A4之间的陷落柱,由于陷落柱的组成成分较为多样,涉及砂石和泥岩等,所以易于把控。A4和A5两个陷落柱不会对操作过程造成影响,只是起到防震的效果,所以更易于相关员工进行把控(图2所示)。

2.3断层概况

经实验数据表明,矿井的地质构造多为断层,案例煤矿经仪器检测表明,共有断层将近100条,而且全是正断层。

3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

3.1地质构造对煤层瓦斯的影响

①褶曲构造。由于煤矿开采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煤矿产出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大量瓦斯泄露,甚至会引起爆炸,而且瓦斯在矿井中的占比并不均匀,无法进行去除。瓦斯含量在煤矿的向斜区域较多,一些转折区域或角度较大的区域所含有的瓦斯总量较少。②断裂构造。煤矿构造的承载力会对煤矿整体以及开采质量和效率等造成影响,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会将断层分为两种性质的断层,分别是压性断层和扭性断层。不同类型的断层对阻碍瓦斯扩散的效果大不相同,选择不适宜的断层类型可能导致断层出现瓦斯爆炸问题。总之,煤矿整体的褶曲结构和断裂构造会对瓦斯的储存造成影响,操作不当极易引发安全问题[1]。

3.2陷落柱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出现陷落柱会对煤层的开采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保障矿井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陷落柱会对通道以及瓦斯气管造成影响。如果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陷落柱,就会导致煤矿出现大面积瓦斯泄露的现象,从而影响煤矿水质和地质的结构。所以,如果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离陷落柱较近时应该进行探查,防止错误的操作影响煤矿的整体结构。

4相应对策

4.1防治水方面

①如果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遇到断层现象,相关员工要对断层的位置、性质、水、地质环境等进行详细的检测。②如果在采矿的时候遇到断层,要对断层的性质进行检测,从而选择合适的导水方法,保障煤矿防水工作的展开具有合理性。③对煤炭中的断层进行适宜的检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水煤柱进行创设。④如果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经过断层,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方式对煤矿中所残存的水质进行排除[2]。

4.2煤质方面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支护技术。支护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靠近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煤矿开采的场地较为特殊,不利于保障煤矿整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煤矿在开采的过程中较为复杂,还会对煤矿整体以及煤矿开采的质量造成影响。为了保障煤矿开采的质量水平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要求在正式开采中运用专业性的机械设备和施工原料,对一些常识类杂志进行去除,确保煤矿开采的质量水平。

4.3采掘系统布置方面

①对煤矿的巷道进行设计施工时,要离复杂的地质构造远些,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经过地质构造带,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巷道进行改造。选择垂直或平行的结构进行创设,确保煤矿巷道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②对煤矿进行掘进和开采过程时不得对断层进行破坏,在施工中如遇断层,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支护技术进行使用,同时,要在施工过程中对煤矿的墙体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③如果在煤矿回采时碰到断层,应采取斜交的方式进行施工,保障整体的稳定性。④在实际的煤矿施工过程中要与防水煤柱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3]。

5结语

总之,地质构造特征是影响矿井高效生产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在开采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对矿井开采过程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对矿井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方面的探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煜炜.地质构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和处理技术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12):48-49.

[2]邢明慧,周世伟.龙山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J].科学技术创新,2018(10):41-42.

煤矿地质工作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对策;

1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1.1煤炭资源勘查现状

贵州省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的长兴组及龙潭组,广泛分布于全省88个县(市)中,含煤面积超过7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资源总量居全国第5位。埋深2000m以浅的资源总量达2419.6亿t,其中预测的远景资源量为1903.6亿t;埋深1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1678.1亿t。经过50年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截止2005年底,已发现的井田或矿区331处,累计煤炭资源储量504.3亿t。在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储量中,达到勘探程度的106处,煤炭资源储量112.9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22.39%;详查62处,煤炭资源储量86.7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的17.19%;普查80处,煤炭资源储量48.2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9.56%;预查(找煤)83处,煤炭资源量256.4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50.86%。详查、勘探程度的含煤区域主要集中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遵义市,已发现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盘县、水城、六枝及织金、纳雍、大方、黔西、金沙、仁怀、桐梓、习水等地,其余地区多数矿点尚处于预查或普查阶段。

图1贵州省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

在已发现的504.3亿t煤炭资源储量中,可采、预可采储量91.7亿t,基础储量148.9亿t,资源量355.4亿t。已发现煤炭资源储量的区域分布如图1所示,分布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遵义市的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已发现总资源储量的95.51%。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查程度见图2。

图2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查程度

1.2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经2006-2007年的小煤矿整合、调整,贵州省目前共有各类煤矿1494处,设计生产能力14147万t/a,核定生产能力约8700万t/a左右。这些煤矿主要分布在安顺、六盘水、遵义、黔西南、贵阳、毕节、黔南、铜仁、黔东南等州市。按所有制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国有重点煤矿、省属煤矿、省属监狱局煤矿和县市及集体个体矿;按生产规模,可分为大型矿井(大于120万t/a)中型矿井(30~120万t/a)和小型矿井(小于等于30万t/a)。省内的煤炭产品的品种较为齐全,气煤、气肥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及无烟煤(三号、二号)均有,其中主产无烟煤、贫煤和瘦煤。目前贵州省1494处矿井共占用煤炭资源量101.7亿t,保有资源量84.8亿t。全省尚未占用的煤炭资源量约402.6亿t。

1.3煤炭需求

在贵州省的煤炭消费结构中,大致省内占70%,省外30%。省内的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电力行业是拉动省内煤炭需求的主力,冶金、建材行业煤炭需求呈增长态势,化工用煤需求、民用及其他行业煤炭需求呈小幅攀升趋势。根据贵州省“十一五”煤炭工业规划的预测分析,2010年省内煤炭需求量为13392万t。

从目前省外每年对贵州省的煤炭需求结构调整来看,各行业煤炭需求均呈上升趋势。预计省外对贵州煤炭的年需求量到2010年将达到5800万t以上。

短期内,贵州省出现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成定势,2010年缺口约4110万t。尤其是动力煤(发电用煤)的供求矛盾将十分突出,2008年动力煤缺口超过3000万t。

2贵州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煤炭资源勘查程度偏低

煤田地质勘查程度总体较低,特别是对后备区和中、深部的地质勘查程度低的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各矿区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进程不同程度地明显加快,但整体上讲,煤炭勘查、开发明显滞后于西电东送的火电建设进度,造成电煤供应紧张。

2.2生产矿井煤炭资源枯竭

根据目前矿井的保有资源量和生产能力估算,2005-2010年间,贵州省1494处矿井中有601处矿井出现资源枯竭,年产量4989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44.4%;2010-2015年间,将有506处矿井出现资源枯竭,年产量将减少4099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36.5%;2015-2023年间,将有168处矿井资源枯竭,年产量将减少1653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14.7%。至2023年,目前贵州1494处矿井中,将有1275处矿井,因为资源枯竭而停产,产量将减少10741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95.6%。现有生产矿井的资源枯竭问题非常突出。

2.3煤炭生产影响生态环境

在六盘水、毕节等地因采煤而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十分普遍,不仅矿产开采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而且选煤厂排放的废水、废石、尾矿,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污染了耕地和地下水;冶炼厂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并形成酸雨,既污染土地,又造成农、林、牧、渔业的大量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危害也极大。

3贵州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

3.1煤炭资源优度

选择贵州省166处资料掌握较为齐全的勘查区(井田)作为评价单元,煤炭资源量383.9亿t,占已发现总资源量的76%,其中勘探区79个,详查区23个,普查区43个,预查(找煤)区19个。利用灰色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煤炭资源优度评价的数学模型及评价体系,对贵州省煤炭资源优度值进行了计算后,将煤炭资源优度划分为优、良、可、差4个级别。优级资源量为可供优先建井利用;良级资源量为通过进一步地质工作后,可供近期利用;可级资源量为可供规划利用;差级资源量为暂不能利用。

3.2有效保障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贵州省潜在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大但现实(近期)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不足,已发现煤炭资源的开采年限可达111年,而现实煤炭资源有效保障年限仅为30年。煤炭产品开发及利用不配套,生产及利用布局不合理,对矿权设置、井田划分缺乏科学性的研究,对煤炭利用的生态承载能力缺乏科学评估;一些地区可供经济有效开发的资源分布与规模化火力发电、煤化工产业布局不平衡;煤及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新能源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使得贵州省煤炭利用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影响了相当部分煤炭资源(如高硫煤)的经济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省的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的提高。

4提高贵州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的对策

4.1勘查规划与矿权设置优化

应用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评价的结果,将“十一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规划的勘探区按实施的先后顺序分为3个批次,将现有规划矿井的地质勘查项目合理划分为2个批次。在现有地质勘查规划的基础上,建议对资源优度较高的织金三甲勘查区、织金文家坝井田北段、织金开田冲、织金阿弓向斜南段、织金戴家田、梅家寨、盘县特区核桃寨井田、水城土地垭矿区等勘查区作为新增项目开展优先勘查,对27个资源枯竭矿井的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进行立项。

对综合优度评价等级为优的煤炭资源,亦即可供优先建井的煤炭资源予以优先设置矿权。采取上大压小的措施,加快对大中型矿的建设进度,尽快扭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确保国家“大煤保大电”政策的落实。对煤炭资源丰富的矿区,根据其煤炭产品的不同,其煤炭工业应有偏重的发展方向,矿权设置时,也应予以考虑。

4.2采用实用先进技术开展煤炭资源勘查

对尚未开发且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均较复杂的勘查区(井田)建议采用三维地震与常规煤田地质勘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构造、煤层等地质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对于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已开发矿井,建议采用三维地震与井下物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瓦斯突出、水等关键影响因素。

4.3煤与煤层气资源的兼探共采

对于贵州省煤矿区的煤层气开发,应改变单一的井下瓦斯抽采方式,采用地面、井下相结合,地面预采、采动开采和井下瓦斯抽采3种方式并举的立体开发模式,提高煤层气的开采强度和采收率,在掘进采煤前最大程度地降低煤层的煤层气含量,实现煤、气共采。煤层气资源开采难度大、初期投资多、投资回收期长,需要加快开放煤层气勘探开发市场步伐,突破体制障碍,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明确、优惠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5政策建议

5.1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

加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采用煤炭资源清洁生产工艺;加强小煤矿的清理整顿,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鼓励高硫煤脱硫利用,实行优质优价,保护环境;建立减少燃煤污染和治理污染的专项贷款基金,大力发展适合省情的脱硫和烟气净化技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积极争取环保基金治理和改善被污染的环境;建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煤矿区域勘查和煤矿企业转产转型的资金支持。

5.2促进煤炭资源勘查政策

建议成立省煤炭资源勘查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全省的煤炭勘查工作;实行地质成果有偿使用,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建立省煤炭资源勘查专项基金,构建多元化的勘查资金保障;建立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准入制度,确保勘查成果的质量。

5.3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政策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